1、 1 印月 95 4 月 本標準非經本局同意得翻印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 總號 號 ICS 35.080 X301315008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印 公布日期 修訂公布日期 95 4 月 19 日 月日 (共 68 頁 )系統工程系統生命週期過程 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 life cycle processes 目錄 節次 頁次 0. 導論 . 4 1. 適用範圍 4 1.1 目的 . .4 1.2 應用領域 .5 1.3 限制 .5 2. 符合性 5 2.1 預期的使用 .5 2.2 完全符合性 5 2.3 裁適符合性 . .5 3. 引用標準 6 4. 用語釋
2、義 6 5. 系統生命週期過程 .8 5.1 導論 .8 5.2 協議過程 .9 5.2.1 導論 .9 5.2.2 獲取過程 . .9 5.2.3 供應過程 . 10 5.3 企業過程 11 5.3.1 導論 .11 5.3.2 企業環境管理過程 . 11 5.3.3 投資管理過程 .12 5.3.4 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管理過程 .13 5.3.5 資源管理過程 .14 5.3.6 品質管理過程 .15 5.4 專案過程 .15 5.4.1 導論 .15 5.4.2 專案規劃過程 .16 5.4.3 專案評鑑過程 .17 2 CNS 15008, X 3013 5.4.4 專案控制過程 19
3、5.4.5 決策過程 . 19 5.4.6 風險管理過程 .20 5.4.7 組態管理過程 .22 5.4.8 資訊管理過程 .23 5.5 技術過程 .24 5.5.1 導論 .24 5.5.2 利害關係者需求定義過程 .25 5.5.3 需求分析過程 .27 5.5.4 架構設計過程 .29 5.5.5 實作過程 . 31 5.5.6 整合過程 . 32 5.5.7 查證過程 . 33 5.5.8 轉移過程 . 35 5.5.9 確認過程 . 36 5.5.10 營運過程 . .37 5.5.11 維護過程 .39 5.5.12 廢棄過程 .40 6. 系統生命週期階段 .42 6.1 導
4、論 . .42 6.2 生命週期模型 . .42 6.3 生命週期階段 . 42 附錄 A (規定 )裁適過程 . . .43 A.1 導論 .43 A.2 裁適過程 .43 A.2.1 裁適過程的目的 .43 A.2.2 裁適過程的結果 .43 A.2.3 裁適過程的活動 .43 附錄 B (參考 )生命週期階段 . 45 B.1 導論 .45 B.2 概念階段 . .45 B.2.1 概觀 .45 B.2.2 觀念階段的目的 .45 B.2.3 觀念階段的結果 .45 B.3 發展階段 .46 B.3.1 概觀 . .46 B.3.2 發展階段的目的 . .46 B.3.3 發展階段的結果
5、 46 3 CNS 15008, X 3013 B.4 生產階段 .47 B.4.1 概觀 .47 B.4.2 生產階段的目的 .47 B.4.3 生產階段的結果 48 B.5 使用階段 .48 B.5.1 概觀 . .48 B.5.2 使用階段的目的 .48 B.5.3 使用階段的結果 48 B.6 支援階段 .49 B.6.1 概觀 .49 B.6.2 支援階段的目的 . 49 B.6.3 支援階段的結果 49 B.7 汰除階段 .49 B.7.1 概觀 .49 B.7.2 汰除階段的目的 .50 B.7.3 汰除階段的結果 50 附錄 C(參考 )本標準與 CNS 14837 間的關係
6、.51 C.1 圖表表示法 .51 C.2 表格表示法 .52 附錄 D(參考 )觀念 .54 D.1 系統觀念 . 54 D.1.1 導論 .54 D.1.2 系統 .54 D.1.3 系統結構 .55 D.1.4 系統與專案階層 .57 D.1.5 致能系統 .57 D.2 生命週期概念 . 58 D.2.1 系統生命週期模型 . 58 D.2.2 系統生命週期階段 . .58 D.2.3 有興趣之系統中的階段與其致能系統 .59 D.3 過程觀念 .60 D.3.1 生命週期過程 .60 D.3.2 在組織內部與組織間的責任與協議 . .60 D.3.3 過程應用 .62 參考 . 65
7、 英中名詞對照表 . .66 4 CNS 15008, X 3013 0. 導論 人造系統的複雜度已經增加至空前的等級。這導致出新機會,但也增加建立並使用系統之組織的挑戰。這些挑戰存在於一個系統生命週期中,以及在所有結構細節中。其產生來自許多來源: (1) 系統建立之硬體、軟體以及人等元素間都有的差異。 (2) 幾乎每個現代系統都包括電腦基礎科技,及 /或由電腦基礎科技來加以模型化與支援。 (3) 所牽涉到的專業領域缺乏調合與整合,其中包括科學、工程、管理以及金融。 因此需要一個共同框架,來改善那些負責建立、使用以及管理現代系統之人員間的溝通與合作,使其能夠在一個整合、內聚方式下運作。 本標準
8、提供一可包含人造系統的生命週期的共同過程框架,此生命週期的範圍從構想到系統的汰除。它提供獲取系統與供應系統的過程。此外,此框架是針對生命週期過程的評鑑與改善而作準備。 本標準的過程會形成一個組織可用來建構出適合其產品與服務之系統生命週期模型。組織可以根據其目的來選擇並應用適當子集合,以達成該目的。 本標準可用於下列一或多個模式中: (1) 組織模式幫助建立所需過程的環境 。這些過程包含由方法、程序、技術、工具以及受過訓練的人員所組成的基楚建設來 支援。然後組織可以使用這個環境,來履行並管理整個生命週期階段 中的專案與發展系統。在這個模式中,本標準是用來評鑑一個已宣告、已建立的環境,是否遵循它的
9、規定。 (2) 專案模式幫助選擇、構造並使用一 個已建立之環境的元素,以提供產品與服務。在這個模式中,本標準是用來評鑑該專案是否遵循已宣稱並已建立的環境。 (3) 獲取者 (acquirer)與供應者模式幫助發展關於過程與活動的協議。透過這個協議,可以選擇、協調、同意以及履行 本標準的過程與活動。在這個模式中,本標準是用來作為發展協議的指引。 本標準包括 3 個小節的需求:第 5 節定義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的需求、第 6 節定義生命週期之階段的需求、以及附錄 A 提供本標準之裁適的需求。本標準也包括 3 個參考附錄:附錄 B 提供生命週期之階段的使用範例、附錄 C 顯示 CNS 14837 資訊技
10、術軟體生命週期過程、以及附錄 D 描述它所使用的主要觀念。建議本標準之新讀者查閱附錄 D,以深入了解這些觀念。 1. 適用範圍 1.1 目的 本標準建立一個描述由人所建立之 系統的生命週期的共同框架,此框架它定義一組過程與相關術語。一系統結構 階層中的任何層級都可以應用這些過程。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可選擇這過程的多種集合,來管理並履行系統生命週期階段。透過相關各方的參與,可以達成客戶滿意度的終極目標。 本標準也提供一些過程,用來支援組織或專案內所使用之生命週期過程的定義、控制及改進。組織與專案在獲取與提供系統時可以使用這些生命週期過程。 5 CNS 15008, X 3013 本標準考量之人造系
11、統,可以下列 一或多個元素部分所組態成:硬體、軟體、人類、過程 (例如:審查過程 )、程序 (例如:營運者指令 )、設備及自然存在的實體 (例如:水、有機體及礦物 )。 1.2 應用領域 本標準適用於全部的系統生命週期,包括系統的概念、發展、 生產、使用(utilization)、支援、汰除 (retirement)以及系統的獲取及供 應,無論內部或外部履行。本標準的生命週期過程元素可同時地、迭代地 (iteratively)及遞迴地(recursively)使用於系統與其元素。 就目的、應用領域、複雜度、大小、新穎度、調適性 (adaptability)、數量、位置、壽命及演化而言,系統是廣
12、泛 多樣的。本標準描述組成任何人造系統生命週期的過程。因此,本標準適用於 獨特、可大量生產、客製化以及可調適的各種系統。 當組織同時為獲取者與供應者時, 可使用本標準。可以在單方自我要求模式,或在多參與方的情況中使用本標準 。參與方可以來自相同或不同的組織,而情況的範圍可從非正規協議到正規合約。 可以使用本標準的過程,作為建立 方法、技術、工具及員工訓練之商業環境的基礎。本標準的過程可以作為建立 營運環境的基礎,例如:方法、技術、工具以及員工訓練。本標準提供過程參 考模型,根據過程的目的以及成功實作後的結果,來描述此過程的參考模型。 因此,使用本標準作為參考模型以支援過程評鑑,例如 CNS 1
13、4785-2資訊技術軟體過程評鑑第 2 部過程和過程能力的參考模型中所規定。 1.3 限制 在滿足過程需求與結果所需之方法與程序方面,本標準並不詳述其生命週期過程。 在名稱、格式、明確內容及紀錄媒體方面,本標準不詳述其文件化。 本標準無意與任何組織的政策、程 序、標準或任何國家的法律與規則相衝突。使用本標準前,任何的衝突宜先解決。 2. 符合性 2.1 預期的使用 本標準的第 5 節、第 6 節以及附錄 A 包含本標準的需求。本標準提供某些過程的需求,使其適用於系統生命週期 。特定專案或組織不必使用本標準提供的所有過程。因此,實作本標準通常包 括選擇一組適合組織或專案的過程。有兩種方式來實作可
14、稱為符合本標準的規 定。只能以下列兩種方式之一來宣稱達到其符合性。 2.2 完全符合性 完全符合性之宣稱是其宣稱過程集 合的符合性。以結果為證據,證明已滿足其宣稱過程集的所有需求,即可達成完全符合性。 2.3 裁適符合性 當使用本標準建立一組不具完全符合性的過程時,可依據附錄 A 的裁適過程, 6 CNS 15008, X 3013 選擇或修改本標準的節次為基礎。 會正式公布經過裁適且符合裁適符合性的版本。以結果為證據,證明滿足過程 的需求即可達成裁適符合性,其中過程是指經過裁適的過程。 備考:當在獲取者與供應者之間要使用本標準來協助發展協議時,協議中可包括本標準的條款,並適當選擇與修改本標準
15、的條款。既然如此,對於獲取者與供應者而言,宣稱協議的符合性比宣稱本標準的符合性更為合適。 3. 引用標準 CNS 12680 品質管理系統基本原理與詞彙 CNS 12681 品質管理系統要求 CNS 14785 資訊技術軟體過程評鑑系列標準 CNS 14837 資訊技術軟體生命週期過程 CNS 14948-1 軟體工程產品品質第部:品質模型 CNS 14950 資訊技術 CNS 14837(軟體生命週期過程)之指導 4. 用語釋義 本標準使用下列用語釋義。 4.1 獲取者 (acquirer) 向供應者獲取或採購產品或服務的利害關係者 (stakeholder)。 備考: 形容獲取者的其他常見
16、用語有購買者、客戶及買主。獲取者可能同時為持有者、使用者或營運組織。 4.2 活動 (activity) 一組消耗時間與資源的動作,且其效能必須達成或提供一個或多個結果的實現。 4.3 協議 (agreement) 在實作工作關係下之條款與條件的相互確認。 4.4 基準 (baseline) 已經正式審查並達成協議的規格或 產品,可作為未來發展的基礎,而且唯有透過正規的變更控制程序才可以進行改變。 4.5 致能系統 (enabling system) 致能系統在其生命週期階段時,補 足目標系統,但是在營運期間,不需要直接地提供它的功能。 備考 1. 例如,當目標系統進入生產階段時,就需要致能系
17、統。 2. 每一個致能系統擁有自己的生命週期。每一致能系統在其權限內,將其視為目標系統時,可使用此標準。 4.6 企業 (enterprise) 根據協議,負責獲取與供應產品及 /或服務的部分組織。 備考:組織可能被包含於多個企業中,而企業可能包含一個或多個組織。 4.7 設備 (facility) 促進動作效能的實體方法或裝備,例如建築物、儀器及工具。 4.8 生命週期模型 (life cycle model) 7 CNS 15008, X 3013 與生命週期過程與活動相關的框架,其亦為在進行溝通與理解時的共通參考。 4.9 營運者 (operator) 提供系統功能性的個體或組織,且利用
18、知識、技巧及程序以提供功能性。 備考 1. 在相同個體或組織中,可同時地或循序地授予營運者的角色或使用者的角色。 2. 結合知識、技巧及程序的個別營運者,可視為系統的元素。 4.10 組織 (organization) 在責任、權力及關係之協議下的一群人員與設備。 CNS 12680 4.11 過程 (process) 一套彼此相關或互相影響的活動,其中這些活動是將輸入轉換成輸出。 CNS 12680 4.12 專案 (project) 依據規定的資源與需求,為創造產品或服務從事已定義之開始與結束日期之努力。 備考 1.調適自 CNS 12680 與 PMBOK 指導 (2000)。 2. 可
19、將專案視為唯一的過程,由協調一致且受控制的活動所組成,而且可能由本標準定義的專案過程及技術過程活動組成。 4.13 資源 (resource) 在執行過程時,使用或消耗的資產。 備考 1. 資源可能包含不同的個體 像是人、設備 (facilities)、資本設備 (capital equipment)工具及公共事業(像是能量、水、燃料及通訊基礎建設)。 2. 資源也許是可再利用的、可更新的或可消耗的。 4.14 階段 (stage) 系統生命週期中的一段期間,與系統描述狀態或系統本身相關。 備考 1. 在整個系統生命週期中,階段與主要系統進度與成果里程碑相關。 2. 階段間可以彼此重疊。 4.
20、15 利害關係者 (stake holder) 對系統或系統特性擁有權力、股份或請求權的一方,其中系統特性是指滿足該方需求與預期的特性。 4.16 供應者 (supplier) 組織或個人,其與獲取者簽訂協議,來提供產品或服務。 4.17 系統 (system) 互相影響之元素的組合,組織這些元素使其達到一個或多個陳述的目的。 備考 1. 可將系統視為產品或其所供應的服務。 2. 實務上,常常利用關聯名詞來解譯其意思,例如:航空系統。系統一詞也可以簡單地用全景中的從屬名詞來替代,例如:飛機,雖然這可能會模糊系統的原理觀點。 4.18 系統元素 (system element) 8 CNS 15
21、008, X 3013 構成系統的成員,此成員為一組元素。 備考:系統元素是系統的分離部分,這些部分可以被實作以滿足所規定的需求。 4.19 目標系統 (system-of-interest) 本標準考慮其生命週期的系統。 4.20 系統生命週期 (system life cycle) 目標系統從概念階段到汰除階段,具時間的發展過程。 4.21 折衷 (trade-off) 為一決策動作,其從不同需求與替代解決方案中,選擇出對利害關係者有利的動作。 4.22 使用者 (user) 在系統使用階段中,得到益處的個人或群組。 備考:可同時或循序地授予相同個人或組織使用者與營運者的角色。 4.23
22、確認 (validation) 透過提供客觀的證據,來檢查是否滿足特定預期之使用或應用的需求。 CNS 12680 備考: 就系統生命週期而言,確認是一組活動,其能確保並獲得系統能完成其預期之使用、目標及目的的信心水準。 4.24 查證 (verification) 透過提供客觀的證據,來確認是否滿足規定的需求。 CNS 12680 備考: 就系統生命週期而言,查證是一組活動,其將系統生命週期中的產品與此產品所需的特性相互對照。這可能包括但不限於規定的需求、設計描述與系統本身。 5. 系統生命週期過程 5.1 導論 本節描述生命週期過程的需求。本 節定義其目的與結果,與達到這些目的與結果所需的
23、活動。組織選擇性地督導 生命週期過程以滿足生命週期階段的目的與結果。 以下列四個過程群組來描述生命週期過程: 協議過程。 企劃過程。 專案過程。 技術過程。 備考: 如果有必要的話,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的任一時間點皆可使用任何一個生命週期過程,而且在使用生命週期過程時,並沒有決定性的優先順序。任何生命週期過程可能與其他任何的生命週期過程同時執行。任一系統結構階層圖的層級中,都可以使用任何一個生命週期過程。因此,在下列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的描述中,系統的生命週期期間內,過程的呈現順 9 CNS 15008, X 3013 序與過程群組的使用順序並不隱含任何過程的優先次序或應用順序。然而,這些過程群組反應
24、出本標準使用的基本概念,附錄 D 描述了這些基本概念。 5.2 協議過程 5.2.1 導論 本小節規定與組織外部和內部之組織實體建立協議的需求。 協議過程由下列過程所組成: (1) 獲取過程組織用以獲得產品或服務。 (2) 供應過程組織用以供應產品或服務。 這些過程定義了在兩組織間 ,建立協議的必要活動。如果引發獲取過程,則它提供與供應者進行營運行 為的方法,其中供應者是指提供作為營運系統之產品的產品供應者、提供支 援營運系統之服務的服務供應者,或是提供透過專案發展之系統元素的元素 供應者。如果引發供應過程,則它提供督導專案進行的方法,其中此專案的結果為要遞送給獲取者的產品或服務。 5.2.2
25、 獲取過程 5.2.2.1 獲取過程的目的 獲取過程的目的是依據獲取者的需求,獲得產品或服務。 5.2.2.2 獲取過程的結果 成功實作獲取過程的結果為: (1) 會建立獲取的策略。 (2) 會選擇供應者。 (3) 會維持與供應者的溝通。 (4) 會公告說明此選擇行為。 (5) 會建立依據已定義的接受準則,獲取產品或服務的協議。 (6) 會接受符合協議的產品或服務。 (7) 會公告 (render)付款或其他的考量。 5.2.2.3 獲取過程的活動 獲取者應依據與獲取過程有關適當的組織政策與程序實作下列活動: (1) 建立如何督導獲取過程的計畫。 備考: 如果供應者位於獲取組織的外部,則此計畫
26、包括對生命週期模型的參考、里程碑的排程及準則的選擇。 (2) 準備要求供應產品或服務。 備考: 定義對一個或多個供應者的需求。如果供應者位於組織的外部,則要求可包括供應者應當遵守的營運實務與選擇供應者的準則。 (3) 將提供產品或服務之要求傳達給已識別的供應者。 備考: 這可能包括與相關的供應者或獲取者交換資訊,以達成協調的或整體的解決共通技術與商業議題的方法。 10 CNS 15008, X 3013 (4) 選擇供應者。 備考: 為了得到具競爭力 的要求,要依據選擇準則進行評估並對照供應的提案。如果 提案包含準則以外的事物時,則交叉比對提案,以決定他們適用性的程度,進而決定供應者的優先權。
27、公告每個提案的評等準則與選擇或不選擇此供應者的原因。 (5) 與供應者協商協議。 備考: 此協議的正式範圍 ,可能從書面的合約到口頭的協議。協議建立了適合該正式 層級的需求、發展與遞送里程碑、查證、確認與接受的條件 、例外處理程序、變更控制程序以及付款排程,因此協定雙 方都要瞭解執行此協議的基礎。此協議要註明技術資料與智 慧財產權相關的權利與限制。當獲取者接受由供應者所提供的協議條款時,則完成此協議。 (6) 評鑑協議的執行。 備考: 此包括根據協議確認雙方是否符合其責任。監督專案成本、效能及排程風險,且定時評估非預期結果對組織的影響。視需要而定,進行協商以變更協議的條款。 (7) 確定遞送的
28、產品或服務是否符合協議。 備考: 可以根據協議中規定的程序,解決在履行協議或遞送產品或服務時產生的例外。 (8) 對於已完成的產品或服務,進行付款或提供其他議定的考量給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供應者。 備考: 當供應的產品或服務滿足協議條件時,則獲取者以付款或其他議定的考量來結束協議。 5.2.3 供應過程 5.2.3.1 供應過程的目的 供應過程的目的是提供獲取者符合議定之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5.2.3.2 供應過程的結果 成功實作供應過程的結果為: (1) 識別產品或服務的獲取者。 (2) 回應獲取者的要求。 (3) 根據已定義的接受準則,建立供應產品或服務的協議。 (4) 維持與獲取者的溝通。
29、(5) 根據議定的遞送程序與條件,會提供符合協議的產品或服務。 (6) 如協議中所示,移轉獲取之產品或服務的責任。 (7) 收到支付的款項或其他議定的考量。 5.2.3.3 供應過程的活動 供應者應依據與供應過程相關適當的組織政策與程序,來實作下列活動。 (1) 決定需要此產品或服務之獲取者的存在性與身分,其中獲取者可能 11 CNS 15008, X 3013 代表一個或多個團體。 備考: 對於為消費者發展的產品或服務而言,代理者,例如供應者組織內的行銷部門,也許代表獲取者。 (2) 評估供應產品或服務的要求,以決定其可行性與如何回應。 (3) 準備滿足要求的回應。 (4) 與獲取者協商協議
30、。 備考: 此協議的正式範圍可能從書面的合約到口頭的協議。消除獲取要求或任務聲明,與回應所表達之能力間的落差。供應者要確定達成需求 、遞送里程碑及接受條件、確定例外的處理、更改控制的程序及付款的時間是可接受的,而且要確定是否要建立執行協議的基礎,其中基礎是指不具非必要之風險的基礎。 (5) 根據供應者所建立的專案計畫與協議,來執行此協議。 備考: 供應者可能採納、或同意使用獲取者過程。 (6) 評鑑協議的執行成效。 備考: 監督專案成本、效能及排程風險,並且和獲取者進行適當的溝通。評估非預期結果對組織的影響 (7) 遞送符合協議準則的產品或服務。 (8) 接受或告知收到支付的款項或其他議定的考
31、量。 (9) 如協議中所示,移轉產品或服務的責任給獲取者或其他團體。 5.3 企業過程 5.3.1 導論 企業過程透過專案的起始、支援 及控制,管理組織能力以獲取與供應產品或服務。企業過程提供支援專案 所需的資源與基礎架構,並確保能夠滿足組織的目標與已建立的協議。企 業過程並不是要成為一個營運過程的完整集合,這些過程可以作為組織營運的策略管理。 企業過程由下列組成: (1) 企業環境管理過程。 (2) 投資管理過程。 (3) 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管理過程。 (4) 資源管理過程。 (5) 品質管理過程。 5.3.2 企業環境管理過程 5.3.2.1 企業環境管理過程的目的 企業環境管理過程的目的,
32、是要定義並維護組織營運所需要的政策與程序,其中政策與程序是指與本標準之適用範圍相關的政策與程序。 5.3.2.2 企業環境管理過程的結果 成功實作企業環境管理過程的結果為: 12 CNS 15008, X 3013 (1) 會提供系統生命週期之策略性管理的政策與程序。 (2) 會定義系統生命週期管理的可歸責性 (accountability)與權力。 (3) 會提供改進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的政策。 5.3.2.3 企業環境管理過程的活動 組織應依據與企業環境管理過程有關適當的組織政策與程序實作下列活動。 (1) 對每個營運區建立計畫。 備考: 識別會促成策略 性目的的短期目標與會完成策略性目的的專
33、案。 (2) 準備系統生命週期政策與程序,其中系統生命週期政策與程序會實作本標準的需求,而且符合企業策略性與營運區域的計畫。 備考: 在一專案中,實作系統生命週期的實際範圍與細節,取決於工作的複雜度、使用的方法及履行工作時,相關的個人技巧與訓練。專案根據其需求與需要,裁適政策與過程。相關政策與程序包括風險管理、品質管理及資源管理。 (3) 定義、整合及傳達角色、責任及權力以促進系統生命週期的實作與系統生命週期的策略性管理。 (4) 定義用來控制整個系統生命週期發展的營運準則。 備考:根據生命週期系統的進入點與退出點以及其他主要的里程碑,建立決策準則,並就營運完成度方面,描述這些決策準則。 (5
34、) 定期審查專案採用的系統生命週期模型。型是指 備考: 確定每個專案所使用之生命週期模型持續的適用性、適應性及有效性,並視情況來加以改善。這包括控制整個生命週期發展的階段、過程與完成準則。 (6) 告知專案成員企業為了實作本標準之需求而採用的政策與程序。 5.3.3 投資管理過程 5.3.3.1 投資管理過程的目的 投資管理過程的目的,是要啟動並維護足夠且適當的專案,以達到組織的目標。 此過程承諾適當組織資金與資源的投資,並且批准建立已選擇之專案所需要的機構。此過程要不斷地檢定專案,以確認持續投資這些專案的適當性,或確認這些專案可經過重新指揮,可達到持續投資的適當性。 5.3.3.2 投資管理
35、過程的結果 成功實作投資管理過程的結果為: (1) 審定和選擇投資機會或必要事項。 (2)識別與分配資源與預算。 (3) 定義專案管理的可歸責性與機構。 (4) 維護符合協議、利害關係者與組織需求的專案。 13 CNS 15008, X 3013 (5) 修訂或終止不符合協議、利害關係者或組織需求的專案。 5.3.3.3 投資管理過程的活動 組織應該要依據與投資管理過程有關的適當組織政策與程序,來實作下列活動。 (1) 建立符合組織營運策略與動作計畫的新商機、投資或工作。 備考: 設定將起始專案優先權並建立定限值,以決定將執行哪一個專案。 (2) 定義專案、可歸責性與權責機構。 (3) 識別專
36、案預期的結果。 (4) 配置完成專案目標所需的資源。 (5) 識別任何必須由專案來管理或支援的多重專案介面。這包括多個專案使用致能系統的使用方法與多個專案共用系統元素的使用方法。 (6) 規定專案報告的需求,並且審查可管理專案執行的里程碑。 (7) 授權開始執行經過檢驗的專案計畫,其中包括技術計畫。 (8)評估進行中的專案以確認: (a) 是否朝著建立好的目標前進。 (b) 是否與專案方向一致。 (c) 是否依據系統生命週期計畫與程序督導進行中的專案。 (d) 是否仍然為可實行的,例如:可以 對服務的持續需求、可實行的產品實作方式及可接受的投資利益來作為指標。 (9) 持續或修訂符合要求之發展
37、中的專案,或應藉由適當地修訂來達到符合要求的發展。 (10) 取消或中止對組織而言 ,缺點或風險超過持續投資之盈利的專案,在協議中容許此活動。 5.3.4 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管理過程 5.3.4.1 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管理過程的目的 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管理過程的目的是確保為組織所用之有效的系統生命週期過程是可用的。 此過程提供符合組織目標與政策的系統生命週期過程,此系統生命週期過程依據各個專案的特性來定義、修改及維護,且能利用有效的、已證明的方法與工具。 5.3.4.2 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管理過程的結果 成功實作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管理過程的結果為: (1) 定義組織所使用的系統生命週期過程。 (2)定義
38、使用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的政策。 (3) 定義修改系統生命週期過程以符合個別專案需求的政策。 (4) 定義評估系統生命週期過程應用的量測。 (5) 改善執行中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的定義與應用。 14 CNS 15008, X 3013 5.3.4.3 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管理過程的活動 組織應依據與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管理過程有關的適當組織政策與程序,來實作下列活動。 (1) 為適當的系統生命週期階段建立系統生命週期過程的標準集合。 (2) 建立可接受的裁適動作與可接受的應用政策與程序,加上認可的需求。 (3) 識別支援系統生命週期執行的方法與工具。 (4) 建立任何可能決定已實作之標準過程的效能量測。 (5
39、) 監督過程的執行、儲存及分析過程的量測,並且識別與企業準則相關的趨勢。 (6) 識別改善標準系統生命週期過程之實作的機會。 (7) 視決定改善過程、方法及工具。 5.3.5 資源管理過程 5.3.5.1 資源管理過程的目的 資源管理過程的目的是提供資源給專案。 此過程提供給專案資源、材料及服務以支援整個生命週期中的組織與專案目標。此包括提供具備履行生命週期過程之能力、受過訓練、有技巧及有經驗的員工。此過程確保有效率地調整與共享資源、資訊及技術。 5.3.5.2 資源管理過程的結果 成功實作資源管理過程的結果為: (1) 提供專案必要的資源、材料及服務。 (2) 維護或加強員工的技能。 (3)
40、 解決多重專案資源需求的衝突。 5.3.5.3 資源管理過程的活動 組織應依據與資源管理過程有關的適當組織政策與程序,來實作下列活動。 (1) 決定且提供對資源基礎建設與專案的支援,其中資源基礎建設是指在組織中實作本標準之需求所需要的資源基礎建設。 備考: 專案計畫與未來營運的需求,都有助於理解所需要的資源基礎建設。要定義工作環境的實體因素 (例如:設備 )與人類因素 (例如:周遭的噪音等級 )。 (2) 獲得實作與支援專案所需要的資源 (除了員工以外 )。 (3) 維持並管理必要的人力資源以分配工作人員給執行中的專案。 備考: 這包括員工的徵募、訓練及維持,其中人員都具備專案所需的經驗等級與
41、技巧;管理個人能力以履行生命週期過程;提供訓練與教育以增進他們的技能集並 支援他們的職業生涯;人員評鑑與審查,例如:他們的熟練度、積極性及在團隊環境中工作的能力,也包括重新訓練、重新指派及重新配 15 CNS 15008, X 3013 置的需求。 (4) 激勵人員,例如透過職業發展與獎勵機制。 (5) 控制多重專案管理介面以解決排程衝突,包括: (a) 在組織基礎建設中的能力衝突與在 多個進行中專案之間支援服務與資源的衝突。 (b) 來自專案過度承諾給專案之員工之衝突。 5.3.6 品質管理過程 5.3.6.1 品質管理過程的目的 品質管理過程的目的,是要確保生命週期過程的產品、服務及實作符
42、合企業品質目標且達到客戶滿意度。 5.3.6.2 品質管理過程的結果 成功實作品質管理過程的結果為: (1) 定義組織品質管理的政策與程序。 (2) 定義組織品質的目標與目的。 (3) 定義品質管理的可歸責性與機構。 (4) 監督客戶滿意度的情況。 (5) 當沒達到品質目標時,採取適當的活動。 5.3.6.3 品質管理過程的活動 組織應依據與品質管理過程有關的適當組織政策與程序,來實作下列活動。 (1) 建立品質管理政策、標準及程序。 備考: 品質管理系統需求 所使用的過程模型,可以參考 CNS 12681,在 CNS 12684 中有更進一步的指引。 (2) 以營運策略為基礎,針對客戶的滿意度,建立組織品質管理目標與目的。 (3) 對於品質管理的實作,定義責任與機構。 (4) 評鑑客戶的滿意度並報告。 備考: 本標準的實作提供組織達到客戶滿意度的方法。 (5) 定期審查專案品質計畫。 備考: 對於每個專案,確保建立以利害關係者之需求為基礎的品質目標。 (6) 監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