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1 教育2 班级上课制3 榜样法4 校长负责制5 接受学习6 心智技能7 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8 简述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9 简述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10 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11 论述教学过程中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12 试述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3 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14 举例论述社会规范学习心理过程。2016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一定的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具有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等功能。2 【正确答案】 班级上课制是指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
3、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和场所固定。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缺点是: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面向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等。3 【正确答案】 榜样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
4、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运用榜样法时要注意:选择好学习的榜样;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榜样法的特点在于:通过榜样的言行和思想活动及展示其成长过程,把高深的理论内涵具体化、人格化,使学生从这些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增强班主任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4 【正确答案】 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学校管理的一种领导体制,其含义为: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
5、计划,掌管学校的人事工作,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队伍建设,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等。校长对学校工作有决策权和指挥权,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是审议机构,协助校长进行决策;学校党委对学校行政工作实行保证监督;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校长负责制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必须发挥监督保证作用。5 【正确答案】 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提出的概念,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针对学校而言,他认为学校中知识的传授多半都应陔是通过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其学习理论更加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6、条件包括: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已有的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这三个条件,缺少其中任意一个都不能称其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6 【正确答案】 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在心智技能中,根据适用的范围不同,可以将它分为专门心智技能和一般心智技能两种。专门心智技能是某种专门的认知活动所必需的,也是在相应的专门智力活动中形成、发展和体现出来的;一般心智技能是指可以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心智技能,它是在多种专门心智技能的基础上经过
7、概括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7 【正确答案】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对于文化的传递、选择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功能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递。广义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传递文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因其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专门的场所、集中的时间、精选的内容与适宜的方法等特点,一直发挥着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文化只有通过教育的传递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发扬光大。(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文化过分庞
8、杂,不能全部吸收,必须通过教育进行“简化” ,吸取其基本的内容;文化环境中存在丑陋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净化” ,清除其不良的东西,选择其中最优秀的东西;为了使人们突破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必须通过教育以“平衡” 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成分,以便和更广阔的文化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当今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我国教育应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向导,处理好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未来文化的选择问题。(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功能教育通过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深厚兴趣,使他们不仅能够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的文化活动,而且能够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创造更为美好的文化。教育发展文
9、化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进而补充、更新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8 【正确答案】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订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课程内容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1)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规定,可以具体化到量的层次和质的层次。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
10、象化问题、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问题。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2)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一般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两个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包含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性质的知识内容。因此,对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知识内容选择的规则不同。a间接经验的选择间接经验的选择需要注重科学的基本事实、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于各门科学的性质不同,基础理论知识的选择,需要处理好理论性与运用性、艺术性与工具性,一以及基础知识与知识更新之间的关系。b直接经验的选择直接经验选择的依据是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需要
11、依据生活的逻辑,关照学生现实生活的逻辑。课程内容中的直接经验结构和体系,至少涉及学生生活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处理与自然事物关系的直接经验,学生认识和处理与自我关系的直接经验,学生处理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经验。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内容采取何种逻辑形式编排和组织,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结构的性质和形式,制约着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活动方式。除去注意内容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之外,课程内容的组织还应处理好以下逻辑组织形式的关系。a直线式与螺旋式第一,直线式是指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其逻辑依据,是课程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是直线前进的,适合于理论性相对较低的学科知识、操作性较强的内容。
12、第二,螺旋式是指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其逻辑依据是人的认识逻辑或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适合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b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第一,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纵向组织方式是教育心理学家们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提出的一种组织形式。第二,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横向组织是依据发展心理学从人的成长过
13、程的角度提出的。c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第一,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第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9 【正确答案】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 之前,发展兴盛于 20 世纪20 年代。1922 年 3 月,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教育独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
14、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其中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设想,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 的框架基础。(1)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政府指定固定的款项,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作他用,建立独立的教育会计制度等。教育行政独立设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不附设于政府部门,由懂教育的专业人士主持。教育总长不得因政局的变动而频繁变动。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方针应保持稳定,不受政治的干扰。能自由编辑、出版和选用教科书。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教育讲究尊重个性,而宗教总是要人盲从;教育追求前进,而宗教趋于保守,所以教育要摆脱宗教的影响。(2)教育独立的意义在军阀政府对教育或横加干涉,
15、或任意摧残,或视如草芥的情况下,蔡元培等人突出教育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维护教育的基本生存,有其合理性。另外教育独立思想在推进收回教育权运动、抵制殖民教育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10 【正确答案】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倡导“儿童中心” 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提倡教育无目的论。(1)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内容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 。杜威认为在非民主的社会里,教育目的是外在于并强加于教育过程的,饱含权威与专制色彩;而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目的应内在于教育的过程之中。杜威
16、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评价杜威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教育目的应回答“教育应为一定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杜威以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是从儿童的生长过程本身来考查教育目的,没有反映出教育目的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培养何种类型的人),不能揭示出教育目的应揭示的东西,不能给人提供一个切实的、可以遵行的目的。(2)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内容杜威从不讳言教育与生长的社会性目的。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他要求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务。民主主义的特征就是社会成员各
17、种能力的自由发展,个人发展与民主的社会目标是统一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培养理想的人来促进个人的发展,实现民主的社会目标。理想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a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b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d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评价杜威认为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理想的人的素质鲜明地体现了美国社会民主化、工业化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杜威力图通过教育改革社会的一贯精神。11 【正确答案】 在教学中,学生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其心理是一个整体,不仅有智力因素,而且伴随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
18、活动同在,各有特点与功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地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教学的质量。(1)非智力因素依赖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主要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进行学习、认识世界的工具、手段。一个人缺乏智力或不开展智力活动,他是无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的。学生的非智力活动,主要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进行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动力。一方面,智力活动以非智力活动为内在动力。学生从事学习,认识世界,掌握和运用知识是一种复杂、艰苦而连续的智力劳动,没有
19、强劲的内在动力是难以启动和坚持下去的。有成效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好奇、欲望与需求为起点,以激起和维持学生的情趣为动力,以养成学生的专心、虚心、耐心、信心、勤勉和毅力为搞好学习的保障,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主动起来。另一方面,非智力活动依赖并服务于智力活动。学生在教学中的心理活动的核心是智力活动,唯有依靠智力活动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掌握与运用知识,为身心发展奠定基础。非智力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据智力活动,服务智力活动,渗透到智力活动中去,才能使教学具有理智的目的性,达到较高的水平,既推进智力活动的深入、认知任务的完成,又使非智力品质得到锻炼、发展与提升。(
20、2)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吸引力,以便引起、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毅力、信心,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养成强烈的求知欲和稳定的学习兴趣以及毅力、信心、抱负,能够自觉地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其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12 【正确答案】 王守仁,明代著名学者,他从 34 岁起开始授徒讲学,历时 23 年之久,先后修建了龙冈书院、濂溪书院、稽山书院、敷文书院等,并在文明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讲学,对于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的兴起、书院的迅
21、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论教育作用“明其心”。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 “学以去其昏蔽 ”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 。他教育的作用是“ 明其心” 。无论是 “学以去其昏蔽”,还是 “明其心”,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在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 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 。“内求”的方法。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都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圣愚的区别仅在于能不能“ 致良知” ;由于人难免受到物欲的引诱,所以人人都应该受教育;教育是为了去除物欲对“
22、良知 ”的昏蔽,因此它“不假外求”,而重在“ 内求”,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觉“胜私复理”“去恶为善”。(2)论道德教育王守仁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认为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这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工作。王守仁所要培养学生形成的优良品德,就是封建的伦理道德。他把“ 明人伦 ”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王守仁提出下列四个基本主张:静处体悟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所谓“静处体悟” ,实际上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对陆九渊“自存本心”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佛教禅宗的面壁静坐、“明心见性” 的修养功夫,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事上磨
23、炼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因此,他改而提倡道德修养必须在“事上磨炼” ,即结合具体事物,“体究践履,实地用功” 。王守仁晚年重视 “在事上磨炼”,是其“知行合一” 思想在道德修养方法上的反映。省察克治王守仁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这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己”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包含了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贵于改过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使大贤人,也难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3)论儿童教育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
24、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儿童教育的内容是 “歌诗 ”“习礼”和“ 读书”;要“ 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总之,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心学” 基础上的,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其中也包含着积极的内容。他对于道德教育的某些主张,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规律,以及他主张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对后人是有启发意义的。13 【正确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著名教
25、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其教育思想及意义如下:(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内容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内容异常丰富的教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与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具体来说,就是培养:a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b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c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d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e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和谐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
26、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就是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是人的自我表现。学校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已经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以充分表现,要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他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与过去片面强调学习间接知识、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和教育理论是完全不同的。教育与创造性劳动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教育的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了根本改造。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
27、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人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他要求注意到各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要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a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有主导地位。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b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应当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等多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因此,正确理解的智育本身就包含着兼施德育的职能。智育与劳动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着的。c苏
28、霍姆林斯基指出体育不仅本身是重要的,它还对培养道德、美感和进行智育有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必须关心学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和谐,以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d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同时强调美育任务的完成也要依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自身工作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加以解决。e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既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途径。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2)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的意义教育理论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他自
29、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在批判地吸取前人遗产和总结苏联教育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个性全面发展问题的成果,这是他对发展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他的著作和论文还被译成中、德、法、日、西班牙以及东欧各国文字,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他还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对帕夫雷什中学进行了改革,使它成为了一所模范教育机构。教育实践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这一思想把学生认识世界的活动(学习)与改造世界的自我表现(实践)和谐地结合起来,把德、智、体、美、劳诸育结合起来,并强调德育的主导作用。他指出学校要
30、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满足每个学生在诸育方面的内在需要,保证学生天赋才能和创造性的充分表现。并特别强调学生因某一领域取得成绩而引起自尊、自信、自豪感的意义,认为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情感动力。这些思想观点对当时的苏联教育,对其他国家乃至今天的教育实践活动都有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14 【正确答案】 社会规范学习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1)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 内化”过程实现的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
31、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用以约束其成员的社会行为,从而维持一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控制的思想工具。内化是一种过程,显示了某种价值逐次地成为个体一部分的过程。规范接受或内化是发生于主体头脑内部,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一种内在过程。这种内在过程的存在,只能依据主体的规范行为进行推断,人们常常依据规范行为的稳定性来推断其规范的接受程度。(2)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三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阶段依从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这一时期依从的特点包括:a盲目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行为依
32、据有很大的盲目性;b被动性,此时的行为是依靠外力推动而产生的;c工具性,依从行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工具性行为;d情境性,依从行为的外在因素或诱发因素在于一定情境所引起的实在压力(服从)或潜在压力( 从众),其内在因素或驱动因素在于维持安全的需要。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的儿童往往是对教师及家长的服从,只是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例如班级规则制定初期,教师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措施迫使学生遵守规则。社会规范的认同阶段认同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上、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遵从规范的现象。在这一阶段,认同的主要特点包括:a自觉性,个体的遵从行为是有其认知或情感依据的
33、,是自觉发生的,而不是对外部情境或权威命令的直接或间接压力的屈从。b主动性,认同行为有其内在驱动机制,是主动发起的,有选择性的,而不是被动地取决于情境。c稳定性,由于认同是建立在对榜样或偶像的情感趋同或对规范本身的必要性认识基础上的,这种个体内部的心理因素不会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习俗水平第三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强调对社会规范的绝对服从,强调对公共秩序的遵守。例如班级规则遵守的中期,教师通过表扬遵守规则的学生来树立榜样,学生纷纷向遵守班级规则的学生学习。社会规范的信奉阶段规范的信奉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是社会规范形成的最高
34、阶段。它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在这一阶段,信奉的特点包括:a高度自觉性,信奉行为是由主体对规范的价值信念所引起,而且同主体的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即价值体系相一致,因而是高度自觉的。b高度主动性,由于信奉行为由主体对规范的价值信念及内在奖励(自我满足)所引起,该行为的动机是内在的,不受外力制约,不受外因暗示,完全是一种自主式行为,具有高度的主动性。c坚定性,由于信奉行为与主体的价值体系相联,其动机具有深远性,因而该行为不仅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行为的稳定性表现为行为不因威胁或利诱而动摇。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后习俗水平的儿童在高度自觉遵守规则的同时具有了灵活性,不墨守成规。例如班级规则成熟时期,学生感受到遵守班级规则的积极影响后,形成了遵守班级规则的高度自觉性。总之,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阶段,逐渐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体现为由低到高的不同的内化水平与接受层次,并依赖于不同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