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840224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与社会)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区别不包括( )。(A)表现形式(B)意志属性(C)社会目标(D)实施方式2 经济基础决定法意味着( )。(A)经济基础决定法的产生(B)法没有相对独立性(C)法律没有自己的历史(D)法从经济关系中自动产生3 法对生产力的作用一般要通过( )。(A)生产关系的中介(B)科学技术的中介(C)经济基础的中介(D)社会关系的中介4 关于政治与法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2、( )。(A)政治关系的基本状况是法的重要根据(B)政治可以为法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C)政治是阶级社会的现象,法既是阶级社会的现象也是无阶级社会的现象,二者无必然联系(D)政治的发展变化,直接导致法的发展变化5 在按主体标准划分的各种法律意识中,最为复杂的是( )。(A)个人法律意识(B)群体法律意识(C)社会法律意识(D)团体法律意识6 法律意识有不同的形态,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以下哪种法律意识的形态中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法律文化、法律传统,体现一个社会法制的总体发展程度?( )(A)社会法律意识(B)法律思想体系(C)立法意识(D)执政党的法律意识7 当代

3、中国社会受到多种法律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A)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B)西方资本主义的法律文化(C)苏联的法律文化(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文化8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9 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几种表述中,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法律具有既重

4、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重性” ,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 一面性”(B)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C)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片面强调法的优先性是错误的(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10 小张自幼胆小,性格内向,对法律更是畏而远之,他认为法律是处罚坏人的,是碰不得的。他的这种认识属于下列哪一个?( )(A)法律思想体系(B)刑法意识(C)法律心理(D)阶层法律意识11 下列哪个属于法律文化最内在的深层次因素?( )(A)法律设施(B)法律制度(C)法律意识(D)法律实践12 关于法律文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法律文化由物质性的法律文化和精神性的法律文化构成,其中法律意识属于精神性的法律文化(

5、B)法律文化的载体是法律现实、法律实践,法律文化蕴含其中,因此,法律文化包括现行法、法律实践、法律意识中一切因素和成分(C)法律文化是人们从事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模式,这里的行为模式即法律规则,或者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模式(D)法律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通过法律调整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管理的智慧、知识和经验的结晶,因此不具有阶级性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3 法决定于经济基础,表现在( )。(A)法的性质决定于经济基础(B)法的发展变

6、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是决定法的唯一因素(D)法直接、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14 法与政治的关系是( )。(A)政治可以为法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B)法可以反映和实现一定阶级的政治要求(C)政治的内容不仅仅通过法来反映(D)法在反映政治内容时是一种一般的政治措施15 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表现为( )。(A)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B)表现形式不同(C)调整范围不同(D)实施方式不同16 与法律相比,道德( ) 。(A)一般只提行为要求(B)既有行为要求,也有行为后果(C)一般不规定具体制裁措施(D)一般较原则17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具有共同点,表现在两者(

7、)。(A)指导思想相同(B)要求相同(C)规范内容相同(D)主要任务相同18 法律意识从主体来看,可以分为( )。(A)个人法律意识(B)积极法律意识(C)社会法律意识(D)群体法律意识19 关于法和道德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法与道德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B)法必须合乎所有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C)法与道德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D)法的规范性程度比道德更高一些20 关于法律意识的分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A)社会法律意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对法律现象的意识,是一个社会中个人法律意识、各种群体法律意识相互交融的产物,因此是最复杂的法律意识(B)职业法律意识属于高级阶段的法律意识法律思

8、想体系;非职业法律意识属于低级阶段的法律意识法律心理(C)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与现行法一般是对立的,对法的制定和实施起着消极作用(D)法律意识只能间接作用于社会21 下列有关法与社会关系的表述何者为正确?( )(A)中国固有的法律文化深受伦理的影响;而宗教对于西方社会法律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确立“法律至上” 观念奠定了基础(B)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对大量同类社会关系普遍性的一种抽象,与具体的社会关系往往有一定差异(C)凡属道德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必为法律调整;凡属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则不一定为道德所调整(D)生命科学的发展、器官移植技术的成熟对法律具有积极影响22 下列何种表述属于

9、法律意识的范畴?( )(A)郭某感觉到中国法官的腐败行为越来越少了(B)贾某因卡式炉爆炸而毁容,向法院起诉要求酒店支付 50 万元精神损害赔偿金(C)梅某认为偷几本书不构成盗窃罪(D)进城务工的农民周某拿不到用人单位报酬,自认倒霉23 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A)法律与道德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B)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C)法律必须合乎所有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D)法律是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4 简述法律意识的作用。四、分析题第 67-69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10、。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5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其实,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种变化可以划分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类型。如果经济基础的内容只是发生了局部的变化,那么法律将在原来的性质范围内发生量变;如果经济基础发生了质的改变,例如从封建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那么法律也随之发生质的飞跃,成为一种新的历史类型的法。恩格斯晚年在写给施米特

11、的信中说:总的来说,经济运动会替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造成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法也是如此:产生了职业法律家的新分工一旦成为必要,立刻就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独立部门,这个部门虽然一般地完全依赖于生产和贸易,但是它仍然具有反过来影响这两个部门的特殊能力。恩格斯曾指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在某一种方向上的发展,而推动经济沿着另一种方向发展。恩格斯同时也指出,这种情形也适用于法律。运用法理学知识分

12、析上述论断。五、论述题第 70 小题,本题 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6 论依法治国与坚持执政党的领导的关系。27 联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以法治国” 与“以德治国”的关系。28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29 联系我国实际,论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与社会)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二者在社会目标上是相同的,即都是维护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知识模

13、块】 法与社会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法有一个方面的表现就是经济基础决定法的产生,但法不是自动产生的。同时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法对生产力不能直接起作用,只能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作用于生产力。【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政治对法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法律对政治具有促进和保障作用,抓住这两方面即可理解二者关系。当然,政治和法律都具有阶级性,故 C 项错误。同时要注意区分经济基础对法律的决定作用与政治对法律的指导制约作用二者的差别。A、B、D 三项都正确表述了政治对法律的作用。【知识模

14、块】 法与社会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法律意识是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具有单一性,而群体法律意识最具多元性、复杂性。【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社会法律意识是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法律文化和法制状况的意识。【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影响因素。当代中国社会的法律文化主要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文化、苏联的法律文化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文化的影响,其中以最后者为主要影响因素。不过要注意上述四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条件下对不同的社会阶层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在

15、有的时期对有些社会阶层可能西方法律文化或苏联的法律文化影响较大,但总的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更大,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则在其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自然法学家并不否认实在法是法律,只是认为实在法要符合自然法的要求,A 项错误;儒家强调法律道德化,而非否定法律, C 项错误;近现代的法学家基本接受“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因此 D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法律具有权利义务双重性,道德一般只规定义务不规定权利,A 项正确。道德只能从思想上体现强制性,故 B 项正确。

16、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不能片面强调法的优先性,即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都有各自的优点,在强调法时也要兼顾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因此 C 项正确。法律所反映的道德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D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这种认识是感性认识,属法律心理,是法律意识的低级阶段。【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法律文化最终形成法律意识后就是其最深层次的因素。【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法律文化由两个层面组成:一是物质性的法律文化(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诸如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等。二是精神性的法律文化(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

17、,诸如学说、法律心理、法律习惯等。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的总称,因此法律意识属于精神性的法律文化。A 选项正确。法律文化不包括现行法、法律实践、法律意识中一切因偶然因素、个别事件而变化的成分以及一切不稳定的、没有持久影响的成分。它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从事法律活动的过程中长期起作用的“定式”,是一种习惯。B 选项错误。法律文化是人们从事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模式。这里的行为模式并不是指法律规则,或者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法律文化并不体现在脱离现实的法律规则中,而是体现于在实际生活中起着作用、指导人们的法律活动的实际规则中。C 选项错误。法律文化具有阶级性,法律文化作为

18、一个整体,一方面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阶级性;又具有独立性,它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通过法律调整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管理的智慧、知识和经验的结晶。D 选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3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法并不意味着它是决定法的唯一因素,法也不是直接、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4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19、法所反映的政治内容不是一般的政治措施,而是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性、权利义务性的规则,故 D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有了人类就有了道德,而法律是随着阶级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而出现的,故二者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法律主要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明确性、确定性。而道德存在于人们思想意识中,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故表现形式不同。另外,二者的调整范围也不同,道德的调整范围大于法律的调整范围。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主要靠信念和舆论评价来实现,故二者的实施方式也不同。【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6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道德有行为要求

20、,但不一定有行为后果,也一般不规定具体制裁措施,因此整体上较原则。【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7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B、C 项是二者的不同点。这里注意法与道德的要求不同表现在法律要求具体明确,具有国家强制性。而道德比较原则、笼统且不具有国家强制性。【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8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个人法律意识、群众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就是按主体不同划分的。【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9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道德和法律有密切的联系,因此 A 项错。法具有阶级性,不可能合乎所有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因此 B 错。【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0 【正确答案】 A,B

21、,D【试题解析】 社会法律意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对法律现象的意识,是一个社会中个人法律意识、各种群体法律意识相互交融的产物。群体法律意识是指家庭、集体、团体、阶级、阶层、民族、政党等不同的社会集合体对法律现象的意识,是最复杂的法律意识。A 项错误。依据法律意识的专门化、职业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职业法律意识与非职业法律意识。依据法律意识的层次、认识过程的不同,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自发的感性认识。法律思想体系是指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理性认识,它表现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法律思想、观点和学说。职业法律意识并不一定属于高级阶段的法律意识

22、法律思想体系;非职业法律意识也不一定属于低级阶段的法律意识法律心理。B 项错误。根据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可以划分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的作用是正面的积极的;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与现行法一般是对立的,对法的制定和实施起着消极作用。C 项正确。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存在两种不同的作用形式:一是间接作用形式:法律意识首先渗透到法律制度之中,再由法律制度对社会进行法律调整,最终通过法律制度和法律调整来间接影响社会。二是直接作用形式:直接发挥法律意识所固有的作用,向全社会传播和灌输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法律观,

23、推广和普及法律意识与法制教育,为实施和贯彻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达到维护现行政治制度的目的。D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1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A 项传统文化对法律文化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表述是正确的。 B 项的表述反映了法律的概括性、选择性,正确说明了法律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因而是正确的。C 项错误在于法与道德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不一致的地方,整体上说道德调整的范围要大,但有些法所调整的道德并不一定调整。D 项明显正确。【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法律意识是一种对法律文化的认识,是一种思想、意识、观点而非

24、行为,B 项是一种法律实施行为。因此要注意:法律意识来源于现行法律和法律实践,但二者本身不能等同。【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3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最主要的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存在共同的本质、共同的任务,在内容上既存在不一样的地方,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因而 A 项明显错误。考生往往在 B 项上犹豫,关键是如何理解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法律具有强制性,要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只是法律运作(包括守法、执法、司法)的一种情形,法律真正要保持良好运作,特别是社会成员的自觉守法主要还是靠道德的力量,因此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

25、B 项正确。C 项错误是因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可能合乎所有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D 项正确在于,尽管道德主要靠舆论和感化来实施,但这种方式在特定情况下不具有强制性、有效性,而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保证道德的实施就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要注意的是靠法律来实施道德只是部分情况,一般是将部分道德转化为法律或通过法律的作用(例如教育作用)来促进道德的实施。【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4 【正确答案】 (1)法律意识渗透到法律制度、法律调整过程中,成为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到法的

26、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一个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备、缺乏明确法律规定时,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往往直接起到法律作用。但是法律意识本身并不等于法,法反映的是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不可能是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而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也不同于法律规范。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行为规则,而法律意识本身并不具有法的这一属性,显然不能要求社会成员像服从法律规范那样服从法律意识。在一定条件下法律意识可以起到法的作用,但这并不是法律意识本身固有的属性,而是国家在特定条件下赋予某些法律意识的属性,不能因此就认为法律意识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起法的作用,甚至认为法律意识就是法。(2)法律意识制约和

27、影响着法律实践活动。法律意识既渗透到法的制定和实施中,成为法律调整全过程时刻不可脱离的因素,又可独立于法律调整,发挥社会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思想教育作用,灌输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价值观,普及法律知识、文化,为实现法律调整、实行法治创造良好的思想、心理条件。在法律的创制过程中,立法者的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法律创制活动的效果。如果立法者能正确认识和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客观要求,进而有效地进行创制法律的活动,那么这样的法律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司法人员法律意识的水平对于适用法律的活动以及案件的审判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司法人员能否准确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能否合法、公正地审

28、理案件,能否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新的法律意识往往会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法律实践是一个生动现实的过程,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里,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法律也必然要发生变化。【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四、分析题第 67-69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5 【正确答案】 法律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对法律有决定作用,法律只能在它的经济基础所蕴含的可能性范围内选择,而不能任意地选择;它的性质、内容和发展趋势等,都主要是由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的状况和

29、要求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法律虽然根源于经济基础,但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它又超越于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既具有依赖性,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和相对独立性。在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中,法律并不是消极地被决定的,而是在归根结底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同时,又服务于该经济基础,对该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恩格斯的最后一句话表明,对于符合统治阶级根本利益需要的生产关系,法律一般起着保障和发展作用;反之,对于不符合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要求的生产关系,法律一般就沿着这种生产关系发展的相反方向起否定和排除作用。但是对于整个经济条件的发展来说,这种作用的最终效果还要取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的性质以及法律自身的形式合理

30、性水平。【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五、论述题第 70 小题,本题 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6 【正确答案】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在治国方略上应当实现从以政策治国、以党治国向依法治国的根本转变。依法治国要求确立法律的至上性、权威性,但依法治国不是排斥或否定党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之一。党

31、在法制工作中的领导主要表现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党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等。(2)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作为执政党,共产党实际行使着相当一部分的国家政治权力,党的执政行为也成为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部分,对这部分权力必须进行有效的约束,这也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宪法要求一切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其中自然包括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这就要求,一方面,党的执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党还有和其他民主党派一样的议政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把议政问题通过法律程序和执政功能转化为

32、有法律效力的规范。(3)政党行为的法律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对政党行为的法律调整,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第二,规范党政关系,包括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等,以期真正做到党政分开,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第三,政党组织内部行为的适度法律规制,如政党内部活动机制的民主化、经费收支的公开化等。【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7 【正确答案】 (1)法治与德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法治与德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德治的中心含义是指应当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法治强调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把社会关系纳

33、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或严刑峻法治理社会。(2)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性。虽然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但不意味着两者具有天然的对立性,相反,法治和德治作为社会控制的两种手段,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局限,并且这种优势和局限往往呈现一种互补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性表现在:具有相同的本质和任务。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的儒法两家曾经就法治还是德治(礼治)是治国之本进行过争论。这种儒法之争的分歧并不是根本性的,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礼法结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独特模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指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34、,法治与民主紧密相连;现代意义上的德治不再局限于运用儒家的道德理念来治理国家。现代社会的法律与道德仍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特点、优势和不足,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治理国家既要依靠法律,也要依靠道德。相同的目标。在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有着目标的一致性,在终极目标上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协调和谐、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氛围。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3)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的协调。由于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所依赖的工具分别是法律和道德,而法律和道德的一般关系表现为既有相同和统一的一面,也有差别和冲突的一

35、面,因此,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同样具有这种两面性。又由于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就必须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发挥各自所长和整体配合效应,避免因相互矛盾而抵消或削弱其作用的发挥。【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8 【正确答案】 (1)法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首先,道德为法律提供理论了基础。一定的道德伦理观点和学说是法律理论、观点和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其次,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是评价和判断法律的价值尺度。再次,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观念指导的,社会道德观念的状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因此,法律的实现离

36、不开道德的支持。最后,出现法律漏洞时,道德可以作为行为规范调控人们的行为,弥补法律的不足。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要求实现的有效手段。首先,通过立法可以将一定道德原则和理念制度化、法律化,赋予道德要求以法律的权威和强制性,有效保障其实现。其次,法律是道德要求的承载者,它以法律形式体现了道德理念和原则,并以法律特有的方式将其确定化、具体化、规范化,使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标准。最后,法律是促进道德发展,形成新的道德风貌和新的精神文明的强大力量。(2)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控措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共同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冲突。一

37、定社会中的道德是多元的,不同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理念,即使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集团和群体的具体道德观念也有不同特点和要求,而国家法律是统一的,这样,在多元的道德观念和统一严格的法律规范之间就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法律和道德的发展方式不同。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由舆论确立并发展的,法律则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有时道德的发展先于法律,法律表现得较为滞后,有时先进的法律又可能是道德发展的先导因素。二者在发展上的这种“时差” 也会引起法律和道德的冲突。由于法律和道德在调整对象范围、规范性特点和程度方面的不同,导致二者在一定场合下也可能发生冲突。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可以概括为“情” 与“法”、

38、“ 情理”与“法理”的冲突。有时一个行为可能合乎情理,但却不合法(法律不允许或者不受法律保护);反之也可能出现一个受法律保护的行为,却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法律与道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但是由于各自的特点所限,法律与道德的矛盾不能完全避免,但如果冲突频繁,则不仅影响二者的社会效果,甚至可能导致道德或法律上的虚无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协调二者的关系,尽量预防和减少冲突,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立法时应当充分考虑一定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将其作为法律制定的价值基础,防止与道德对立的“恶法” 出现。是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执法和司法主体

39、应当在合法的前提下,在自由裁量范围内尽量考虑道德要求,使法律的适用不仅合法,而且合乎情理。在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中,应重视法制宣传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培养,批判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容的旧的道德理念,加强人们对于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的认同感。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9 【正确答案】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泛指人们对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知识和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对我国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影响:(1)就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与法治的关系而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

40、的必然要求。就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而言,它既渗透到法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成为法律调整全过程时刻不可脱离的因素;又可独立于法律调整,发挥社会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思想教育作用,灌输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价值观,普及法律知识、文化,为实现法律调整、实行法治创造良好的思想、心理条件。(2)在法的制定过程中,法律意识起着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法的形成、法律制度的完善,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任何立法者都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任意创制法律规范,但这并不否认法律意识在法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有客观需要而认识不到这种需要,与这种需要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如果已经认

41、识到了这种客观需要,但找不到正确满足这种需要的方法、手段,或者选择了错误的法律手段,也不可能使客观需要得到满足。因此,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是使客观需要转化为法律规范的重要条件。(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是执法和司法中正确适用法律的思想保证。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法律意识起到调整作用,使人们的行为与法律规范相协调。法律意识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问题、具体案件的活动即法的适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对法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并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处理案件的正确、合法与否。对于执法人员来说,一方面应该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做到大公无私

42、、不畏权势、秉公办案,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的现象作斗争;另一方面又要在办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职业法律意识水平,学会使用法律武器。(4)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全体社会成员遵守法律的重要思想保证。法律意识在公民、社会组织遵守和执行法律规范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公民、社会组织不能正确理解法律,理解法律所体现的价值观,就不可能自觉地、正确地实施法律。法律意识能使人们的行为同现行法的规定相符或不相符,当人们受到与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相违背的法律意识指引或者缺乏法律知识时,往往作出与现行法不一致的行为,甚至作出违法的行为也不知道是违法。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则指引人们作出与现行法要求相一致的行为,促使人们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法律,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5)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而社会成员较高的法律文化素养是法治国家的条件之一。就厉行法治、依法治国的需要来说,科学精神、权利观念、制度与规则意识等理性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当这些文化在社会中得到普及和弘扬的时候,法治国家的理想才会变成现实。【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