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9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84223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9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简述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及影响。(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2 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南开大学 2018 年世界历史真题)3 论述洋务派对时局的看法及变法主张。(陕西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4 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四川大学 2014 年中国通史真题)5 简述洋务运动中的五个军工企业。(南京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6 从洋务运动“ 先军工后民用 ”的特点,简述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南开大学2014 年中国历史真题)7 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2、。(西北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8 比较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两国近代工业的发展。(2015 年统考真题)9 试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及影响。(西北大学 2006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0 评述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苏州大学 2004 年中国近现代吏真题)11 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论述该运动发生的原因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通史真题)12 试述清末新政 o(南京大学 2001 年综合卷真题;厦门大学 2002 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 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安徽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

3、;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13 比较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北京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真题)14 简述清末预备立宪的原因和主要措施。(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5 清末国会请愿运动是如何发生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6 简述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南京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7 简论晚清的立宪派。(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通史真题)18 论述废除科举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南京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9 简述晚清教育制度变革。(天津师范大学 2018 年中国史

4、真题)20 试析晚清学校与选举制度的演变并论其影响。(北京大学 2000 年中国通史真题)21 简述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对这场论战的基本看法。(南京大学 2002 年综合卷真题)22 略述晚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的措施。(2008 年统考真题)23 概述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福建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24 简述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武汉大学 2001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5 试述清末收回利权运动的过程及影响。(南京大学 201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6 论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思想演变。(北

5、京大学 2013 历史学基础(中国史)真题 )27 简述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武汉大学 200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8 试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29 评价辛亥革命。(江西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通史真题)30 试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意义。(南开大学 2017 年中国历史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9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代表人物与主张。(1)19 世纪 7090 年代,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出现了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他们的主要代

6、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其代表性著作分别为弢园文录外编筹洋刍议适可斋纪言纪行盛世危言。他们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一致,但具有共同的政治倾向。他们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要求实行某些政治经济的改革,希望使中国变成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2)早期维新派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爱国思想。他们谴责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对其中规定的片面的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条款,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认为这些规定给中国带来无穷祸害。(3)早期维新派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把中国逐步变成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认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是造成中国贫弱

7、的主要原因。从而主张中国不但应当讲求武备,加强国防,以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兵战” ,而且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4)早期维新派具有一定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主张革新政治,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马建忠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 的政治学说;王韬介绍了西方国家“ 君主”“民主”“君民共主” 三种政治制度,认为“ 君民共主”制度最善;薛福成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议会中的两党制;郑观应在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则明确提出在中国实行议会制的主张。除上述改革主张外,早期维新思想家们还在教育、军事、外交等方面提出不少改革意见。(二)影响。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代表着新兴

8、资产阶级的利益,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后的政治心态和要求。然而他们毕竟刚刚从封建营垒中转化而来,还难以摆脱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由于早期维新思想家们的宣传、呼吁,改革中国的要求逐渐形成为一股新的社会政治思潮,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一) 历史背景。(1)19 世纪 60 年代前后,列强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了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进一步激发了民族危机意识。(2)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逐渐产生了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开明官僚,他们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

9、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提出“自强” 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企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达到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应付外国侵略的双重目的。(二)主要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中国军事工业,从 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开始,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2)创办民用企业。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 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 ”为目的的民用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方式外,其余企业多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3)编练新

10、式陆海军。成果有练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4)创办近代教育。洋务派一方面通过设立新式学堂在国内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在国外培养人才。(三)影响。(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变革。(2)洋务运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学说,成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声,推动了社会思想意识的近代化。(3)洋务运动使中国的陆海军开始有新的近代化的武器和装备,初步奠定了近代国防的基础,收回了某些权利,一定程度上推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4)洋务运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近代生产力

11、与新兴资产阶级,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为以后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作出铺垫。【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洋务派虽有派系之分,他们所持的洋务思想也各有差异,但其基本主张和思想特色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一)变局论。其核心内容是:认识到中国已面临列强纷至的“千古变局” ,已被卷入世界大格局之中,力求把握时代机遇,在危机中寻求振兴。(二)自强论。要对付变局就需要自强,其主要含义是中国应自立和自我图强,尽快转弱为强。洋务派所提的实行自强的具体途径是:采西学,制洋器,师洋人之所长,夺洋人之所持。(三)富强论。自强不仅仅限于军事方面,还需要开创和发展新式工商业,这

12、是求富强的主要内容。其含义包括:求强以求富为先,求富以兴商为要,兴商以商战为经。(四)人才论。洋务派认为,要自强、求富,就需要各种有用的人才,人才缺乏要自己培养,而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采用办学堂、派留学等新式教育方法。【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一) 军事工业。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是从 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 1862 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开始的。但这些军事工业均属草创,规模很小,几乎没有使用机器。真正的近代军事工业是从 1865 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从 1865 年到1890 年,洋务派

13、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 21 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二)民用工业。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 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邮电等交通运输事业。自 70 年代到 90 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 20 多个,除少数采取官办方式、个别的(如湖北织布局)一度采取官商合办方式外,其余企业都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方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三)编练海军。 1874 年,日本派兵侵略台湾在清朝统治

14、阶级内部引起了极大震动。经过半年多的讨论,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终于达成共识,确立了加强海防的方针,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每年从海关税、厘金项下拨解经费。清政府一开始即以创建北洋海军为重点,筹建海军主要由李鸿章负责。海军舰只除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制造外,主要购自英、德两国。至 1894 年,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六七十艘,已具有相当规模。【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是从 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1862 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开始的。但这些军事工业均属草创,规模很小,几乎没有使用机器。真正的近代

15、军事工业是从 1865 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从 1865 年到 1890 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 21 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一)江南制造总局。 1865 年由李鸿章创设于上海,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1865 年,李鸿章购买了美商在上海的旗记铁厂,该厂机器设备比较齐全,可以修造轮船和枪炮。以此为基础,合并丁日昌、韩殿甲分别主持的两所炮局,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1867 年,该局由虹口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扩大规模。主要制造枪支、大炮、弹药,同时也生产钢铁和制造轮船。该局

16、产品大都以调拨方式分发南、北洋各军,有时也供给其他各省的军队。(二)福州船政局。 1866 年由左宗棠创设于福州马尾,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 年 6 月,左宗棠奏请设立船政局,得到批准后与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签订合同,议定自船厂开工之日起,5 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 16 艘,并负责训练中国的技术人员。1866 年 9 月,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前推荐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除开铁厂和船厂之外,船政局还设立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以培养造船人才为主;后堂学习英文,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从建厂到 1895 年,共造船 36 艘,造船技术也逐

17、步有所提高,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中国自己制造和驾驶轮船的技术人才。(三)金陵机器局。 1865 年由李鸿章建于南京,其前身是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1865 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将马格里主持的炮局由苏州迁至南京并加以扩充,改称为金陵制造局。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产品大部分供应李鸿章的淮军及北洋三省。(四)天津机器局。 1866 年,奕诉奏准在天津设局制造各种军火,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负责策划。次年,崇厚建立了天津机器局。这是清朝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最初的厂址在城东贾家沽,号称东局;继在城南海光寺设立分厂,号称西局。1870 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办天津机器局,从江南制

18、造局调来的沈保靖总理局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其产品主要供应直隶、东北及江南各地淮系水陆军。(五)湖北枪炮厂。由后起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创建。中法战争后,张之洞原定在广州创办枪炮厂,并通过驻德公使洪钧在德国购买机器。1889 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将厂址移至湖北汉阳。1891 年开始购地建厂,1893 年建成。湖北枪炮厂在当时的军事企业中,规模庞大,设备最新,但建厂工程进展缓慢。因张之洞将该厂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汉阳铁厂,致使枪炮厂的生产大受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一) 特点。洋务运动的重点前后有所不同,表现出“先军工后民用”的特点。前期(19 世纪 60 年

19、代至 90 年代)以“ 自强” 为主,重在创办使用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力图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后期(19 世纪 70 年代至90 年代)除继续进行“ 自强 ”活动外,又在“求富”的口号下,逐渐兴办工矿、轮船、电报、铁路和纺织等民用工业。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首先开始于国防近代化;国防近代化的特殊要求,导致近代军事工业的率先创办。从 18 世纪末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依次打开了东方各国的大门。在这一过程中,东方的不少落后国家都以训练新式军队、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为起点,不同程度地迈出近代化的步伐。(二)影响。学术界一般认为,19 世纪 60 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

20、国近代化的起点。(1)洋务运动以 “西学”解“中体”,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2)总理衙门的设置,虽是被动之举,却意味着清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冲破了理藩外交的传统观念,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体现了早期中国近代的外交意识。(3)军事工业的创办、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4)洋务派的求强求富活动,最重要的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5)洋务运动瓦解了封建教育制度,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与旧教育制度平行并存的,但它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开辟了新的育才途径,并为新型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这实质也是向旧的教育制度

21、发起了挑战,并极大地否定了它的存在价值,从而使中国的教育制度出现了新旧交替的过渡形态。【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社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始起步的。洋务运动发轫于 19 世纪 60 年代初,终止于90 年代中期,持续了 30 多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其特点主要有:(1)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民用企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充到轻工业。这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3)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

22、民办”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洋务派通过 “官办”“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近代工业。这是半殖民地中国在近代化早期阶段发展工业的一种特殊形式,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4)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在受到外国侵略势力打击的同时,还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这种情况,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其社会历史的进步性,又有其先天的软弱性。【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中国: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工企业,此后又陆续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洋务企业既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又具有浓

23、厚的封建性。从 19 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在机器修造、缫丝、棉纺织等行业出现了一批商办企业,这些企业资本少、技术落后。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推行“殖产兴业” 政策,大力引进西方科技和设备,成立工部省和内务省等机构,大力发展交通、航运;1880 年发布“官业下放令” ,放弃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方针,转而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出现工业革命热潮;培植了三井等财阀。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没有进行政治改革,工业发展受到外国资本及本国封建主义的严重阻碍;日本明治维新对资本主义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近代工业生产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一) 背景。(1)民族

24、危机空前严重。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被列强分割的严重危险。1898 年上半年,继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俄、英、法、日、德等国纷纷在中国强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维新派的变法宣传。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在北京、上海、湖南、天津等地,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创设学堂,使资产阶级维新改革思想得到迅速传播。(二)影响。(1)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改革封建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2)戊戌

25、维新运动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3)维新运动在反对旧学、提倡新学,批判“ 中学” 、提倡“西学”的同时,以新的思想内容、新的形式风格,在许多思想和文化领域都开创了新的局面。“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 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0 【正确答案】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之中。(一)新学伪经考 。新学伪经考于 1891 年 8 月刊行。在这部书中,康有为

26、利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论证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圭臬的古文经周礼逸礼毛诗左传易经等均系西汉末年刘歆伪造,因此是“伪经” 。刘歆伪造古文经书的目的,是为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提供理论依据,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是王莽新朝之学,与孔子无涉,应称为“ 新学”。康有为把古文经传一概斥为伪造,并没有真实的历史根据。但他的大胆议论,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在顽固派的攻击下,清朝统治者曾先后两次下令严禁该书流传。(二)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刊行于 1898 年。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将今文经学观点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一方面,孔子改制考发挥了“ 托古改制 ”的思想,认为“六经”全部

27、都是孔子自己撰著的,是孔子“托古改制 ”的范本。他认为 “六经”中所称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孔子为了按照自己的理想实行改制而假托古人的议论创作出来的。孔子改制考在理论上否定了“敬天法祖 ”的守旧思想,同时又企图借用孔子的权威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为变法维新说扫除思想障碍。另一方面,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又运用今文经学三统三世的学说,认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阶段,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并且他进一步把“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附会为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依照这种进化史观,康有为强调了当时中国由“据乱世” 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为变

28、法维新寻求理论支持。【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1 【正确答案】 (一) 背景。(1)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被列强分割的严重危险。1898 年上半年,继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俄、英、法、日、德等国,纷纷在中国强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维新派的变法宣传。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在北京、上海、湖南、天津等地,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创设学堂,使资产阶级维新改革思想得到迅速传播。(二)历史意义。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

29、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改革封建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戊戌维新运动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维新运动在反对旧学、提倡新学,批判“中学” 、提倡“西学”的同时,以新的思想内容、新的形式风格,在许多思想和文化领域都开创了新的局面。“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 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2 【正确答案】 从 1901 年 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 1905 年 12

30、 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一)主要内容。(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 年 7 月,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 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 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 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2)经济改革。 1903 年 8 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

31、业的重视,1906 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 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3)军事改革。 1901 年 8 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 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 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 一镇,约

32、12500 人,1904 年 9 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 36 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 1905 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 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 ”,但并未付诸实施。 1904 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这样,中国历史上第

33、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 年 12 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3 【正确答案】 洋务运动是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掀起的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学习西方的运动,它因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破产;清末新政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清

34、政府自发进行的一次改革自救举措,其改革的范围涉及多个方面。两者均是清政府采取的一次革新措施。大体说来,两者之间存在以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一)相同点:(1)背景相同。两次改革运动的产生有着相同的背景,即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换言之,它们都不是清政府自发的革新举措,均是由外在力量的逼迫所致。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时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更是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内部一些开明人士注意到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的运动;清末新政则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并占领北京,中国被迫签订辛

35、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合法性遭到严重挑战的背景下进行的,迫使其不得不再次启动改革。(2)目的相同。两者均有着完全一致的目的。从两次改革的背景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是在遭到外力的重大挑战后启动的,不能体现清政府的自发革新意识。两次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岌岌可危的统治。(3)结果相同。两次运动都没有实现其改革的初衷。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重在器物层面的学习,而忽视制度方面的改革,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末新政尽管改革涉及政治体制,但因其缺乏诚意与民众的支持,最终因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清政府的覆灭而宣告失败。(二)不同点:(1)领导者不同。

36、两次改革的主要领导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洋务运动是以中央与地方上的一些开明官员为主要领导者,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诉为代表,在地方则以曾国藩等人为代表,但与此同时,他们不断遭到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攻击,作为最高权力者的慈禧并未在此次运动中旗帜鲜明地支持洋务派,而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两方的争论。但清末新政不同,此次改革是慈禧亲自下令启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仓皇逃离北京,这使她深受刺激,下定决心进行改革。换言之,清末新政是在清政府最高当局的领导下进行的。(2)改革的内容不同。两次改革有着完全不同的革新内容。洋务运动更多地侧重器物层面,如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开办军工企业以及民用企业、开办新式学校等

37、,这些都并未触及清政府落后的专制体制。但清末新政不同,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军事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影响深远的革新举措:在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设立民意机构资政院、谘议局;在经济上立法,奖励工商等;在文化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奖励留学;在军事方面则开练新军。这些革新举措无论是在范围还是内容上都大大超出了洋务运动。(3)产生的影响不同。两次改革尽管都失败了,但产生的影响却截然不同。洋务运动仅在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其创办的企业、学校乃至军队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给整个政局乃至社会施加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清末新政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它在政府机构的改革直接促使了传统行政体制向近代行政体

38、制的转变;在军队方面的改革使中国军队现代化程度大大增强;科举的废除直接导致“四民社会 ”(士农工商 )的崩解,新式教育开始兴起;资政院及谘议局的创办则使中国的民主制度化进程大大加快等。可见,清末新政造成的这些深远影响,是洋务运动所不可能企及的。【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4 【正确答案】 (一) 原因。(1)日俄战争后,日本以小国而击败大国的事例给饱经列强欺侮的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鉴于日本明治立宪以后的蒸蒸日上,朝野有识之士通过比较,基本上认为日本进行西方法律文化改革而建立立宪政体,是其摆脱落后而跃人强国之列的根本原因。(2)1905 年 7 月,清政府决定仿效日本明治维新派大臣到欧美各国考察

39、宪政的做法,派遣亲贵重臣先行对欧美各国政治制度进行详细考察。12 月,载泽、尚其享、李盛铎、戴鸿慈、端方等五大臣奉旨分别前往欧美和日本考察政治。1906 年 8 月,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密陈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主张诏定国是,仿行宪政。(二)主要措施。清政府于 9 月 1 日正式宣布“ 预备仿行宪政” 。谕旨指出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不能立即实行宪政,应先从改革官制人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 。(1)改革官制,确立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11 月 6

40、日,清廷宣谕按奕勖等厘定的新官制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户部为度支部,兵部为陆军部,刑部为法部,理藩院为理藩部,大理寺为大理院,都察院为都御使、副都御使,其中,法部管司法,大理院管审判,都御使负责纠察行政缺失;将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人礼部,工部并入商部,取名农工商部;增设专管轮船、铁路、邮政的邮传部;内阁、军机处、外务部、吏部、学部等部门不变;准备设海军部、军谘处、资政院、审计院等。1907 年,清政府又对各省官制进行了改革。(2)1908 年 9 月,清政府宣布“ 预备立宪”以 9 年为限,同时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有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院、

41、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统帅陆海军及编订军制、宣战议和及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及发布命令等权力,并总揽司法权。同时它也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以诏令变更法律,这就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还对臣民的权利、义务做了规定,规定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有获得人身保护等权利。(3)1911 年 5 月,清廷发布内阁官制和任命总理、协理大臣以及各部大臣的上谕,宣布裁撤军机处、旧内阁和会议政务处,任命奕勖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任内阁协理大臣,组成责任内阁。但在内阁 13 名成员中,竟有 9 名满人,汉人只占 4 名;而且在 9 名满人中,皇族竟然又占了 7 名。皇族不仅充当了

42、国务大臣,而且居于领导和多数地位。因而,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5 【正确答案】 1909 年 10 月各省谘议局成立后,立宪派即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他们在 1910 年发起三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将立宪运动推向了高潮。(一)过程。(1)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1909 年 10 月 1 日江苏谘议局成立后,议长张謇即通电各省谘议局,约请共同发动速开国会请愿运动。11 月,16 省谘议局代表 55 人齐集上海,举行“ 请愿国会代表团谈话会 ”。1910 年 1 月 16 日,请愿速开国会同志会在北京将请愿书呈递都察院代奏。清廷以“国民知识不齐” 为理由,坚持国会的

43、召开须等九年预备期满、国民教育普及之后,拒绝了这次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第一次请愿失败。(2)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第一次请愿失败后,各省代表通电发表国会请愿代表同人奉上谕后通知书,说明清政府已经拒绝速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的要求,呼吁各省绅商、团体继续组织力量,准备再次请愿。然后,他们又在北京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发表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号召各地士绅参加国会请愿同志会,以扩大请愿的声势。1910 年 6 月 16 日,立宪派组织了 10 个请愿团,向都察院上书。6 月 27 日,清廷颁布诏旨,以“财政困难,灾情遍地” 为理由,再次拒绝了请愿团的要求。第二次请愿又告失败。(3)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请

44、愿的再次失败并没有使立宪派气馁,他们决定向资政院、摄政王上书,同时各地谘议局向地方督抚上书,双管齐下。10 月 7 日,国会请愿代表团赴摄政王府上书,载沣拒而不见。9 日又向刚刚成立的资政院上书。资政院接受上书后,于 22 日通过了请速开国会案,并上奏清廷。与此同时,各地谘议局也组织了颇具声势的地方请愿活动,促使 18 省督抚将军联名向清廷发出了请设内阁和开国会的电报。清廷摄于各地请愿运动、资政院和地方督抚的压力,被迫作出让步,于 11 月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于宣统五年(1913 年)召开国会,国会未开以前,先厘定官制,设立内阁。(二)影响。国会请愿运动具有民主运动的性质。立宪派采取和平请愿

45、的斗争方式,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宣传了宪政思想,提高了国民的民主觉悟和爱国思想。同时,清政府对于国会请愿运动的态度,逐步暴露了统治者的真实面目,使清政府丧尽民心。部分立宪派通过国会请愿运动,开始同清政府决裂,逐渐转向革命。【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6 【正确答案】 (一) 内容:清政府将地方自治作为筹备立宪的重要事项。1908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随即发布上谕,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清末的地方自治分为两级,城镇乡级自治为下级自治,限五年内初具规模;府厅州县级自治为上级自治,限七年内一律成立。规定先行在城区进行自治实验,嗣后再推至乡镇。但因各地情形不一,也有变通办理者。为了推动地方自

46、治运动的开展,清政府于 1909 年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责令于各省省城及各府厅州县设立自治研究所,以“讲习自治章程,造就自治职员” 。次年,清政府又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及其选举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使自治政策更趋完善。(二)评价:晚清的地方自治运动是在民主宪政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它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既体现了近代的民主特点,又反映了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但是,在举办地方自治的过程中,由于存在舞弊、刮民、铺张等现象,民众对地方自治事务的误解、无知和冷淡,加之财政的困难,使许多地方自治事项的举办或流于形式或大打折扣,从而限制了地方自治的成效。尽管如此,在

47、一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商业发达的地区,地方自治事业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7 【正确答案】 (一) 形成。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以后,资产阶级立宪派人士纷纷联络,发起组织立宪团体。立宪团体纷纷成立,进一步壮大了立宪派的声势和力量,成为推动清末宪政改革的重要力量。1909 年 10 月各省谘议局成立后,立宪派即获得了合法的地位。立宪派是以君主立宪政体为共同理想,采取一致的行动,为实现宪政而奋斗的具有政党性质的派别,是清末立宪活动的主体。(二)主要活动。立宪派进行的改革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治上,立宪派利用自己掌握的论坛和团体抨击清朝专制统治,揭露吏治黑暗,鼓吹

48、立宪政治,并代表民意向督抚抗争。最突出的事件是连续发起三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向清朝当局施加政治压力,以促进早日召开国会。而清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腐败、虚伪、冥顽不化,使更多的人包括立宪派对清政府失去最后的信心和耐心,在辛亥革命发生时很快站在了革命党一边。(2)经济上,立宪派积极提倡兴办实业。立宪派中如张謇等很多人本身就是工商业的代表,他们有着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20 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大办实业热潮,与立宪派的积极倡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兴办实业与鼓吹立宪互为依托、互相促进。(3)在文化上,发展学校教育是立宪派从事的一项重要改革。在立宪派所办的报刊上,关于“ 教育救国” 论的鼓吹俯

49、拾皆是。大量新式学校的出现,培养了大批年轻的新知识分子,为辛亥革命及革命后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各类人才。(4)立宪派的第四项改革是倡导和实行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是其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三)评价。(1)晚清立宪派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立宪派的改革思想及活动,给近代社会带来了新风貌、新气象,引发了社会变迁,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尽管立宪派的政治立宪运动失败了,但他们对促进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应该予以肯定。(2)作为刚刚从地主、官僚、富商转化而来的上层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立宪派带有地主和资本家两种不同属性。一方面,他们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一定的矛盾,在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其揭露封建专制制度,传播民主议会观念、制度的活动,对瓦解清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封建势力、旧次序有密切的利害关系。在辛亥革命前,立宪派反对会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带来损害的革命运动,竭力以君主立宪来抵制革命。辛亥革命后,在清朝覆亡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虽被迫承认共和,却并不是真正要实行共和,而是想借此结束革命,阻止革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