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4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842653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4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4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4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4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4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4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A)论语与理想国(B) 学记与论演说家的教育(C) 学记与爱弥尔(D)论语与大教学论2 实验教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学共同的批判对象是(A)马克思主义教育学(B)批判教育学(C)文化教育学(D)赫尔巴特的教育学3 下列活动(或行为) 属于教育范畴的是(A)儿童偶然把手指伸到火苗上,被灼伤,由此知道火是热的,火能灼伤人等有关火的知识(B)近期公映的电影非常好看,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父母与孩子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C)某盗窃团伙教新成

2、员盗窃技巧(D)母亲劝说打架的孩子要礼让他人4 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A)补偿教育(B)义务教育(C)终身教育(D)回归教育5 主张“教育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一切生活条件的总和” 的是(A)皮奥雷(B)爱尔维修(C)舒尔茨(D)伯格6 关于教育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A)人口出生率与受教育程度呈正比关系(B)人口质量与教育质量呈正比关系(C)教育结构既与人口结构有关也与人口数量有关(D)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就业市场技术工人缺乏同时并存说明教育结构与人口结构不相协调7 格塞尔的爬梯实验证明了(A)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B)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C)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3、性(D)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8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A)环境(B)教育(C)主观能动性(D)遗传素质9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并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C)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D)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10 关于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德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B)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C)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教育的物质保证(D)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11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普通高中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在教育任务上普通高中要兼顾基础教育和(A)职业教育(

4、B)普通教育(C)预备教育(D)就业教育12 当前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总政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领域活动的指导原则是(A)职业教育(B)成人教育(C)预备教育(D)终身教育13 主张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的是(A)杜威(B)巴格莱(C)赫钦斯(D)布拉梅尔德14 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创生取向(D)综合取向15 经常使用测验的教学模式是(A)程序教学模式(B)暗示教育学模式(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D)

5、非指导性教学模式16 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A)练习法(B)讲授法(C)谈话法(D)讨论法17 鲁迅先生早年求学时,曾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 字,这种德育方法是(A)自我教育(B)情感陶冶(C)实际锻炼(D)说服教育18 “因材施教 ”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创造性特点(B)复杂性特点(C)示范性特点(D)长期性特点19 师生关系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是(A)平等关系(B)相互促进关系(C)授受关系(D)思想交流关系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0 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三、简答题21 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必答题22 分析下列材料中所涉及的重要议题

6、,并阐述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以及在我国如何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材料一: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美国的在校学生在构成上具有鲜明的异质结构。美国的在校学生中大约有 25的儿童来自少数民族,而且这个比例有增无减,因为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流入,这主要以东南亚、拉丁美洲、加勒比等地的移民为主。据估计到 2020 年在校学生中有色人种学生将超过30。因为以白人为中心的种族主义天然存在,而且它已经对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评价、信仰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者认为,教育就应直面这种存在而加以改革。如果学校教育不实行多元文化教育,那么种族歧视、黑社会等社会问题就会日益严

7、重。加之美国人一贯主张民主、强调人权,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构成中消除社会偏见,尊重人们的生活选择,使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以使其在智力、社会能力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潜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就成为公民的一种迫切要求。材料二:“ 学校应当实施一种兼具变革性及批判性的公民教育,以促进对所有学生的教育公平。公民身份以及公民教育的范围应当扩大,使来自不同种族、文化、民族和语言群体的公民的文化权利都能得到保障。”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美国华盛顿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班克斯(James A Banks)呼吁各界人士共同携手,共同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他表示,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在全球范围

8、内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世界性的思维,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促进公平与社会公正的工作中。“变革性的公民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同那些来自不同种族和民族文化的同辈们进行交流与了解,当实施此种教育时,学生在教室和学校都可以经历民主。因此,他们更能学会深入思考文化认同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他认为,在变革性教育的课堂上,教育的不平等及社会分层就会受到挑战,甚至不会再出现,进而构建公平、严谨又民主的课堂和学校。23 阅读下列材料,请思考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材料一:“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 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

9、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 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 3000 多名师生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讲。4 月 9 日,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当天上午,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5 分钟的演说中,这名学生“慷慨陈词 ”,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所谓理想,引起一片哗然。昨天晚上,该校领导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 言论不当,用词过激 ”,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本着宽容的态度,不会对其进

10、行处分。材料二:“ 我们一天是怎么过的呢 ?早晨到学校早自习,上半天课,中午吃完饭,然后午自习,下午上半天课,如果是住宿生晚上要晚自习,如果是走读生,回家先写作业,然后复习复习,十点十一点睡觉,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北京市一位高二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学习状态。“在高考这个大背景下,学校、家长给的压力太大了,根本不给我们一个缓解压力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天天泡在网络世界里沉迷不能自拔的原因。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不知道这种教育制度能不能培育出能力比较全面的人;但是如果是想培养一个在精神上很坚强,可以正视现实的人来说,我觉得还是相对比较失败吧。” 这位名叫权心 (化名) 的男孩呼吁,“

11、 如果可以的话,如果教育可以改革的话,那我希望代表广大学生说,希望新的体制可以对我们稍微温柔一点,就是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哪怕是多一点休息时间。”“作为北京首次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个实验者,我认为课改的优点在于培养了我们的探究能力;拓宽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贴近时代步伐,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但也存在着问题:第一,学分制影响下,考试不仅数量多了,也重要多了,教材量猛增,半个学期就 10 本书,一个学期将近 20 本书,因为教材猛增,疯狂地赶进度使我们的学习质量很难有保障;第二,课改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内容不连贯;第三,一些必修课本词句烦琐、晦涩,不容易懂;第四,在我们的学习进程中某些学分的设置成为了一种变

12、相的负担。”对于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改,另外一位正在读高二的女生如是评价,“虽然课改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去培养创新精神,但是在这样的课业负担下,似乎这些东西意义也不太大了。”“就农村教育而言,加大教育投入并没有解决农村孩子辍学率越来越低、孩子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教材不适合农村,越来越多的教材只是关注到物质的层面,图片、文字可能增多了一些农村的题材,但是关于农村真实的命运没有明确的阐述。就流动儿童教育而言,有的流动儿童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给孩子很高的成绩、家长很满意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并不能如实反映这些孩子所受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吴金爱以自己参与北京师范大学

13、农民之子社团的实践调研经验,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国家行政学院的教师从春侠则展示了她女儿周末要完成的作业:读三篇文章,写三篇读书笔记,每篇需要 30 分钟;语文练习册共 6 页,需 40 分钟;写字练习 2 页,需 20 分钟;一篇日记,需一小时;数学习题、数学测试卡、口算 300 道。从春侠算了算,“以上作业共需四小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让孩子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成长的,学校教育就是在训练孩子做题!”“中国的教育教会学生考试,而美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生活。” 中国青年报福建记者站站长陈强通过对女儿在中美两国所接受的教育进行比较后得出如上结论。他认为,我国学校教育应该降低基础教育的难度,重视

14、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同时,中国的家庭教育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给孩子报很多的音乐班、绘画班,却忽视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24 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一谈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25 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主要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一位教师教“ 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还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

15、单元的教学任务。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4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中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教育教学原则。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

16、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 20 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派别的掌握程度。实验教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学都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验教育学主要批判的是赫尔巴特教育学强调概念的思辨,实用主义教育学主要批判的是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概念”,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定义的理解。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从狭义上说,

17、主要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判断某项活动或行为是不是教育,首先要看这项活动是不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或行为。根据这一标准,选项A、B 可以排除,选项 A 只是一种个人的经验总结,选项 B 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同样是看电影,如果是老师或父母有意识地让学生或孩子从中受到影响或教育,则是教育活动,而选项 B 是孩子出于电影流行或好看,要求父母陪同观看,并没有父母的有意识的行为。判断某项活动或行为是不是教育,其次要看这项活动是不是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或品德。根据这一标准,选项 C 可

18、以排除,显然教授盗窃技巧在品德方面是负面的影响。选项 D 是母亲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良好品质。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近代教育特征的了解。补偿教育、终身教育、回归教育都属于现代教育的内容。补偿教育兴起于 20 世纪60 年代,是指为文化不利儿童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以补偿其幼年缺乏文化刺激的环境,进而减少其课业学习的困难,增进其课业学习能力。“终身教育”是法国的朗格朗在 1965 年正式提出的。对于终身教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

19、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回归教育是 20 世纪 60 年代在欧洲出现的教育思潮。回归教育认为人的一生应是学习和工作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接受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后就业的成年人,应在需要时又返回学校去学习。而义务教育是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近代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和法制化等方面。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与社会关系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有教育

20、独立论、教育万能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独立论的代表人物是蔡元培,主张教育要超越政党斗争而处于独立地位的一种观点。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是爱尔维修,这是一种片面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舒尔茨,主张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这种投资对个人而言,可以提高个人所得,对社会而言,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筛选假设理论简称筛选理论,又称文凭理论,代表人物是伯格、斯蒂格利茨,主张教育是一种筛选装置

21、。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提出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奥雷、多林格、戈登,主张劳动力市场是由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不同部分组成的;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享受不同的待遇。“教育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一切生活条件的总和”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的人口功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

22、制约体现为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教育的人口功能体现为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教育有利于人口流动。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要求拥有的孩子越少,人口出生率与受教育程度呈反比关系是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的重要证据。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阶段

23、性是指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差异性是指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身心发展上存在许多个别差异。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格塞尔曾以单卵孪生儿的爬梯实验,来说明人的素质成熟程度同教育的关系。格塞尔(1880-1961)曾选定单卵孪生姊妹二人作爬梯训练。对姊妹甲从生后第 46 周开始训练爬梯,每天练习 10 分钟,经过 6 周的训练后,同姊妹乙比较,甲用 26 秒完成爬梯动作,乙则用了 45 秒。从第 52 周开始对乙也作爬梯训练,两周后再次测验,乙只用 10 钟就完成了爬梯动作。这个实验无疑说明遗传素质的成

24、熟阶段是教育的重要条件,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超越人的发展阶段,提前教育和训练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旨在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掌握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 B。选项 A,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起主导作用。选项 C,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选项 D,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

25、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确立依据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这使得教育目的的制定离不开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同时,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又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过分夸大一方在教育目的制定中的重要性,并将其绝对化,强调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或者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都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的

26、理解与掌握情况。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各育既不能或缺,也不能相互代替。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劳动技术教育只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不能为教育提供物质保证。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现行

27、学制中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即教育制度改革的走向的了解情况。我国现行学制规定,全日制普通高中主要实施基础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培养劳动力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随着我国高中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普通高中增加了职业性课程,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做一些就业准备,具有了职业准备教育的趋势。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中终身教育的了解情况。自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方针、政策

28、或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与课程理论”,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理论流派的把握程度。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认为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即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编制”,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实施的取向的把握程度。课程实施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

29、这种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主要有忠实取向、互相调适取向和刨生取向。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互相调适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变;创生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模式”,旨在考查考生对当代国外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需要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辅助,所以需要经常使用测验。因此,正确答案为 C

30、。【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讲授法,其他方法的运用都是建立在教师把教学内容等向学生讲明白的基础之上的。练习法主要指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谈话法主要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因此,谈话法也叫问答法;讨论法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本题

31、体现的是自我教育法,即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方法。鲁迅先生在桌子上刻字以时刻提醒自己,是一种自我反思。陶冶法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锻炼法主要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师劳动的特点的掌握情况。教师的劳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示范性。“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死

32、的自然材料,而是具有独特品质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周围环境、个人努力程度和所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使得彼此的身心发展各有特点,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师生关系”,旨在考查考生对师生关系的掌握情况。师生关系反映的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当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不断的发展。我国最早的教育名篇学记中

33、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平等关系也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平等关系主要表现在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方面。师生关系表现在教育内容上不是简单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0 【正确答案】 正确。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他工作,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试题解析】

34、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的作用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质量,只有以教学为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我国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教育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育质量就必然下降。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导致教育质量普遍下降,导致我国人才培养的断层。因此,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三、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体谅模式提出的假设如下:(1)

35、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模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德育模式主要包括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认知发展模式,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体谅模式,美国学者拉塞斯等人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模式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集体教育模式。【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必答题22 【正确答案】 多元文化教育旨在保证弱势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促进多

36、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平等与尊重。具体包括:倡导教育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对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培养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教育公平。在我国,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培养多元文化理念;第二,实行个性化教育;第三,促进教育公平;第四,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第五,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第六,培养多元文化教师,尤其是双语教师。【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程度。多元文化教育有其

37、特定的含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它的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一种宽容态度。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以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反残障歧视和反传统课程设置等权力诉求为主要特征,旨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从两个材料所反映的主题能难看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教育公平。对于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行,可以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相应的策略,例如可以从理念、政策、课程等方面阐述。【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3 【正确答案】 (1)材料所

38、反映的教育问题主要是教育的“应试取向” ,即通常所说的以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应试教育 ”。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在教育对象方面,“ 应试教育 ”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地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 的原则。在教育内容方面,“ 应试教育 ”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 ”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 填鸭式 ”等,不仅加重

39、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在教育评价方面,“ 应试教育 ”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为了应付各种统测统考,领导卡教师,教师又卡学生。学生一旦考不好,教师待遇立即受影响:在“末位淘汰”的变态考评模式下,不但职称泡汤,还可能发配到偏乡僻野。于是教师“ 死教”学生“死学”,周末没了,法定节假日没了,寒暑假也没了,每天要“摧残”到夜里十一二点违规补课屡禁不止,恶性循环。在教育结果方面,在“ 应试教育 ”下,多数学生被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

40、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2)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教育应该重新审视其人才培养目标,应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21 世纪的中国公民 ”。 20 世纪 30 年代,老一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来自清华大学的李檐教授也提出,要“培养 21 世纪多元一体、合而不同格局下开放世界中的中华人” 。“能过人的正常生活的人” 。今天的中国需要建立人性的自觉和有限生活世界的意义,需要的是“ 能过人的正常生活的人 ”。教育要人清醒而不是迷信,对教育的方向给予信心,坚守人性纯正的力量和真诚的气概,描绘社会未来图景,达成有限条件下的最积极尝试

41、和最大努力,它的眼界和胸怀,它的尺度和责任感标注和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终极价值。一个人的成长不可以也不可能是一种设计和操作,首要的是一种态度,相信人,信任人,破除一切有关人的外在形式的枷锁,破除一切心理上的不成熟和依赖,关于教育的思考需要高度。“人格健康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公民” 。首先,要把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个核心凸显出来。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人的一种解放,它培养的是一种基本的习惯,所有这些基本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用一句话来表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格健康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公民。因此,可以建议国家强制地命令小学生只能上半天课

42、,下午就应该玩,做各种游戏、娱乐活动,中学生有一个月社会实践课,必须排进课表,军训也必须排在课表里。“自由人”。首先,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给学生犯错的自由,给学生改错的空间,才能够培养自由人。其次,谁去培养自由人?自由人才能培养自由人。所以,要给教师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具备批判和反思能力的人,可能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尊严的唤醒和张扬。我们都应该具有独立的意识批判的精神,一种能够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是一个真正有用的人,而且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敢于追求,并且坚持真理。教育应当具备批判和反思的功能,而且它的对象就是当代的特征和各种体制,从而避免将学生培养成为思想的盲虫。要具备这些品质就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现实

43、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充分地享有了解现实真相的权利。【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相关教育理论综合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应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材料反映的主要教育问题,指出这些错误做法的危害,找到并分析这些错误做法产生的根源,即这些错误做法违背的相关教育理论,最后,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4 【正确答案】 2001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揭开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在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政治因素首先

44、,政治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制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对课程目标的政治选择和规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政治性实际上也体现着课程目标的政治制约性。其次,政治制约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课程渗透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最后,政治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否则,统治阶级很难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经济因素首先,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客观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其次,经济的地区差异制约着课程变革。课程变革既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相适应,也要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因地制宜,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最

45、后,市场经济对课程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和课程结构的优化等多个方面。(3)文化因素首先,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民族文化的基本模式要求学校变革课程时,依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设置与不同民族文化相适应的课程,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考虑和体现民族特色。其次,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学校课程作为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载体,应随着文化的变迁作相应的调整。在科技突飞猛进、文化变迁较为激烈的时期,学校课程应进行较大的变革,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要调整,或大量增减科目。最后,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现代社会的文化日益呈现多元

46、化的趋势。学校课程如何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并在尊重各少数民族、各社会阶层文化的同时,将不同文化整合起来,成为课程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4)科技革新首先,科技革新制约着课程变革的目标。其次,科技革新推动着课程结构的变革。最后,科技革新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5)学生发展首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课程变革的目标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性。各门课程要互相协调,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其次,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学校课程变革必须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重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考查学生对当前我国

47、教育改革的关注程度。对于此问题首先要回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常识,主要包括课程改革的时间、文件,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其次,回答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关于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可以结合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这一部分来理解。这样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别给予回答。【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5 【正确答案】 (1)体现的教学原则如下:第一,该教师看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第二,该教师遵循了教学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性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使教学任务、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被学生可接受。既没有负担过

48、重,也没有轻而易举,而是高于学生现有水平,保持一定难度,在能力尚处在形成状态的最近发展区内,引导学生经过努力去解决问题,体现了量力性原则。第三,在教学中该教师叫学生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还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可见,该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启发性原则。第四,该教师引导学生练习和讨论,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体现了巩固性原则。第五,该教师没有系统地讲

49、授知识点,完全叫学生自学、讨论、练习完成,没能让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系统性教学原则。该教师应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配合相应的讲解,以便学生可以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2)采用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自学辅导法。【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中小学常见教学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中小学常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