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84282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模拟试卷 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教育家( )主张“ 教育无目的论”。(A)纳托普(B)杜威(C)赫尔巴特(D)斯宾塞2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A)教育为谁服务(B)教育的方向(C)如何培养人(D)培养什么样的人3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B)涂尔干(C)夸美纽斯(D)杜威4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和涂尔干(B)卢梭和那托普(C)裴斯泰洛齐和凯兴斯泰纳(D)卢梭和福禄培尔5 我国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是(

2、 )。(A)1957 年的最高国务院会议(B) 1985 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C) 1982 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6 “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当作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的是 ( )。(A)1986 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 1985 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D)1982 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 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的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8 社会本位论主张,在确定教育目的时,应根据( )来确定。(A)个人需要(B)个人需要为主,但也应考虑社会需要(C)社会需要(D)社会需要为主,但也应考虑个人需要9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美育(B)体育(C)智育(D)德育10 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性质的是( )。(A)生产力(B)社会历史条件(C)政治制度(D)文化传统11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教育目的(B)教育内容(C)教育手段(D)教育结构12 持“教育目的正是为人皈依上帝

4、,获得永生 做准备” 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卢梭(B)涂尔干(C)夸美纽斯(D)杜威13 教育目的具有三大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功能(B)系统功能(C)导向功能(D)自组织功能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4 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15 教育目的提出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16 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17 教育功能是教育目的的实质性表现。18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已经过时了。19 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三、简答题20 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21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22 我国教育

5、目的的精神实质及基本特征。23 我国实施教育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4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结构是什么?25 简述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26 为什么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7 简述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28 如何理解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29 什么是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必答题30 什么是素质教育? 其内涵是什么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31 试述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32 简述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33 案例分析要求:至少用一个教育学原理(心理学亦可)进行分析。问题的分析可从某

6、一个方面切入,不必面面俱到,能阐述清楚即可。视点犀利,欢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必须有理论依据。抓住要点,条理清晰,文字简练。一个老美眼中的中国父母这是近期在网上被热议的一篇文章,作者谭小熊是一个美国人,目前在新东方学校任外教。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也许更有助于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作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两周之后,他就决定打好行李

7、回美国了。他不能忍受隔着整个太平洋来思念家人。等我来到中国之后,所见所闻更让我对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惊叹不已。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旧房,他毫不犹豫地说:“留给儿子!”我瞠目结舌地看着他那年仅 3 岁的小宝贝,心想:天哪,他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啊!美国的孩子年满 18 岁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父母,对他们来说,离开父母单独居住是证明他已经独立的最重要的标志。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有一段时间,我的一位同事兴奋得不同寻常,这不光因为他即将踏上红地毯,更因为他的父亲将为他的新房埋单。据我所知,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新房对老人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支。然而老人认为买了房,

8、儿子就能娶到更好的妻子,拥有更美满的婚姻。不仅他们,中国的许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等等。实际上年老的父母有权享受更好的生活。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他们更应该把钱用于健康和养老。相比之下,美国的父母更懂得享受生活,而不是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在我年满 18 岁可以挣钱支付学费后,我的父母就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在山区买了一片土地,建了自己的小屋。我和哥哥姐姐都常常收到父母寄来的照片,和他们分享居住在山间的快乐。我结婚的时候,我和我的新娘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礼物除了 30 元钱,就只有一句关于婚姻的忠告:一对愿意向对方说“我爱你” 、

9、“对不起”和“ 请原谅”的夫妻将会白头偕老。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的父母为孩子作了如此多的牺牲呢?我想主要有几个原因:一、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父母们认为必须为孩子奉献一切。二、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竞争很激烈,父母希望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三、中国父母们经历了太多动荡和不安,他们希望孩子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四、在中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在父母做了这么多牺牲之后,他们以及他们的孩子真的开心吗?美国父母是否太过自私,只为自己考虑?根据我的观察,我还是更喜欢美国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始终不变的,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享受自己的生活。在我看来,中国父母这样

10、做不仅浪费了金钱,也扼杀了孩子的梦想。无论如何,我都对中国父母为孩子所作的一切表示万分尊敬,这样的美德在西方国家是极受尊重的,但我禁不住要想,如果孩子并不需要,那他们这么做是否值得呢?如果孩子将来与他们反目,他们又为自己留下了什么呢?新浪网(20051024)34 论述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模拟试卷 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4 【正确答

11、案】 D【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9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4 【正确答案】 错误。教育目的指的是社会对

12、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方针是阶级和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两者在出发点、指向对象、实际功用和隶属范畴等方面有所不同。【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5 【正确答案】 错误。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必须明确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首先,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希图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化,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个体。这是以承认受教育者有其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潜能为前提的。其次,人们既然希图将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的个性,这就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

13、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在把教育目的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也不能不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第四,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对象区别于其他活动对象的特点。教育目的提出不能不考虑到这个特点,为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与发展留下广阔的余地。【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6 【正确答案】 正确。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的制定当然要考虑到教育目的,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的需要。【

14、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7 【正确答案】 错误。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刖。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和产生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教育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而且还具有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指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教育目的制定和实现以教育功能得发挥为基础,教育功能会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现。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应然表现” ,教育功能是教育的 “实然

15、表现”,它是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虽然有重发展是自由的也是和谐的,不仅是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体的全面发展,其本质内涵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点在我国教育目的中体现得很明显,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急剧膨胀,更需要综合型人才,终身学习理论。学习化社会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8 【正确答案】 错误。马

16、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是反映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包括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和审美等多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也是和谐的,不仅是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体的全面发展,其本质内涵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点在我国教育目的中体现得很明显,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急剧膨胀,更需要综合型人才,终身学习理论。学习化社会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这种说法是错

17、误的。【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9 【正确答案】 错误。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三、简答题20 【正确答案】 教育目的

18、的作用,亦称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规范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选择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4)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21 【正确答案】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发展;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的发展。(2)人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的片

19、面发展。(4)现代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了客观要求。(5)资本主义制度阻碍和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6)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7)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8)教育与生产变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科学地概括了人类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条件,它为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了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和重要理论依据。【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22 【正确答案】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3)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4)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23 【正确答案】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全面贯

21、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24 【正确答案】 (1)我国教育目的有两个组成部分: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及其相互关系。(2)教育目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般说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是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两部分的统一表达了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3)我国教育目的观定性: 培养劳动者;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相应承担的任务;五育是一个统一整体。【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25 【正确答案】 教育目的的确立,即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

22、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能对社会、对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又受多方面制约。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和考虑以下依据。(1)社会依据要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提出相应的要求,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人不仅是社会的成员,而且也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要反映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的要求,同时也受社会

23、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所制约。特别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作用的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制定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直接因素。(2)人的依据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这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发展的需要等,人这些需要的满足常常包括对教育的要求,这是确立目的的必须考虑的。【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26 【正确答案】 (1)因为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把体力与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协调地统一发展,所以马克思说这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

24、唯一方法”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一个普遍原理。可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原则,是必由之路。【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27 【正确答案】 (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强调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并以之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据。外在目的论认为教育目的不是来自教育本身,而是来自教育活动之外的某种需要。(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

25、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主张教育要为未来完满的成人生活作准备的学说,强调未来生活需要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教育适应生活说主张教育要切合儿童当前生活的兴趣、目的与需要的学说,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准备。(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传统的劳动分工方式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28 【正确答案】 (1)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

26、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和才能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2)五育中的任何一育不仅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而且对其他各育又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27、,构成统一的整体,从各个方面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3)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重点,但不能忽视任何一育。否则,就会影响其他各育的实现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29 【正确答案】 培养目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的制定当然要考虑到教育目的,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需要。我国中小学培养目际:(1)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

28、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新课程的培养标准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必答题30 【正确答案】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

29、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直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目标角度看,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功能角度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还应强调以下四方面:第一,主体性。素质

30、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第二,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第三,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第四,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如何实施素质教育?(1)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2)调整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3)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4)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5)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5)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6)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31 【正确答案】 1

31、957 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 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

32、神”。人们通常将这一表述简称为“ 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1986 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是关于义务教育性质和目的的规定,同时也涉及我国整个教育的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育目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第一

33、,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第二,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第三,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要求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3)具有全面的个性。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32 【正确答案】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

34、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需要 ”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求来规定教育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等。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根本,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波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者回归到人间,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里之处。但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

35、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需求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因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

36、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的极端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个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33 【正确答案】 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虽然家庭教育在我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但不少家庭的教育至今仍存在着误区,所以借鉴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有价值的实践,对走出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将有很

37、好的启发作用。在阅读了这则教育案例后,无论是谁都会对中国父母为孩子的付出表示尊敬,正如作者所说,这样的美德即使在西方国家也是极受敬重的。应当承认,在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已经是构成中国家庭的重要部分。父慈子孝、养儿防老等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已深人人心。我国和睦慈爱的家庭气氛就是建立在父母的极大牺牲上的,虽说不足,但可以改进而不可否定。但也正如作者指出的:“如果孩子并不需要,那他们这么做是否值得呢? 如果孩子将来与他们反目,他们又为自己留下了什么呢?” 在父母做了这么多牺牲之后,他们以及他们的孩子真的开心吗?除去传统因素,中国父母甘愿为子女做出牺牲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

38、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父母们认为必须为孩子奉献一切;(2)中国孩子成长过程遭遇的竞争很激烈,父母希望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3)中国父母们经历了太多动荡和不安,他们希望孩子能过上安稳的生活;(4)在中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很密切。正是以上原因,使中国父母相比西方很多国家的父母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付出了更大的牺牲。那么是否可以得出美国父母是否太过自私,只为自己考虑?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不一定美国的教育方法事事处处比我们高明,不过在有些时候,他们的教育方式也的确有令我们借鉴的地方。美国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可以被看作是尊重教育主体即尊重孩子的选择。作为教育者,他们对

39、受教育者即孩子的爱是不变的,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享受自己的生活。相比之下,中国父母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浪费了金钱,也扼杀了孩子的梦想。我之所以不倾向于中国父母这种为子女的牺牲以及赡养方式,也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中国父母付出的牺牲更多的是一厢情愿的牺牲,很多情况下实际上孩子不希望这样做,甚至可以说,中国父母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私有和面子的考虑来做这种事情的,当然它包括爱护子女这个因素。教育学原理中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认为教育的诸要素与社会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这些教育的不同因素与社会价值观的联系程度是不一样的。以本案例中涉及到的与社会价值体系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目标这一教育要素为例,一般来说,

40、教育目标都反映特定社会、特定艾化的价值标准和时代特点,是由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共同确立的。由政府制定的教育目标,则直接反映这个国家所奉行的主流价值观。在美国,学校的教育目标一般包括把儿童培养成有民主意识、掌握一定基础文化知识、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负责的个体公民。美国所谓“民主意识”其实是与美国社会奉行的价值观相联系的,因社会文化不同而不同。也正是因为中美两国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国民性格等深层次的原因,才造成中美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巨大差异。应当看到,中国的父母历来就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社会上养儿防老的说法早已根深蒂固,父母付出其所有,只有靠子女来养老的做法导致孩子从小就开始知道自

41、己责任重大,这就是所谓中国式养老、中国式家庭、中国式教育。而在孩子独立后,父母会担心他会不会不养自己了,以及孩子之所以比西方的孩子要活得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瞻养老人的压力,特别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还没有健全,子女经济压力很大,重压之下谈论美国式的“享受式生活” 就显得不切实际。可见,家庭教育改革和学校教育改革一样,需要在社会改革这个大系统中进行,而不能脱离这一系统独立进行。【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34 【正确答案】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促进功能,教育工作者要应该特别重视教育目的的落实。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要做到以下几个方

42、面:(1)正确认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出来的更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除了考虑落实教育目的之外,培养目标还应当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规律来确立。从教育目的到培养目标的转化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所以应当对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正确的理解与界定。(2)理解全面发展的现代内涵,克服以往存在的误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我国教育目的中全面发展这一精神实质是显而易见的,但要使其得到更好实现,必须在以下方面给予正确的把握和理解:第一,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与我国所讲的人的 “全面发展”等同起来。二者

43、的区别在于:一是它们所说的“全面发展” ,基本上限于人的精神生活或文化生活,而忽视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在生产劳动领域中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问题。二是它们讲的人的“全面发展” ,实质上涉及到极少数人,特别是极少数 “精神贵族”的自我发展问题。我们今天所讲的全面发展问题,既包括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在生产劳动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又包括人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强调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同时,我们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极少数人的发展问题,更多涉及的是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第二,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实质上,全面发展是指

44、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人的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第三,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认为全面发展不是个性发展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个性发展总是和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全面和谐发展,也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也不会有个性的很好发展。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和谐发展,正是个性完善发展的表现。因此,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并不是矛盾的。我们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这是因为:第一,这是我国教育目的决定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

45、需要。第二,从历史发展上,我国既有全面发展教育的正面经验,也有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反面经验。特别是忽视全面发展的教育至今仍然存在,并在不同程度地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第三,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均从不同角度提示了人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能力、才能与品德等诸方面在构成完整,完善个体中的相互联系性和制约性。这些都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证实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对搞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明确:普通中小学(包括实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46、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各种高一级教育打好基础,为民族素质提高打好基础。要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就应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全面发展教育。(3)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不可分割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之协调。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任何片面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人的素质的发展出现倾斜。说它们不能相互代替,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区别的。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

47、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各育的不可分割和不可代替,反映了它们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在教育中要扎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对立开来。(4)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需要有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同时这种教育实践也需要依据教育目的来加以很好地把握,即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忘却这一点,就会导致对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这一价值因素的轻视,而主要注意其中的工具性因素,造成手段与目的颠倒,把手段当作目的,人们所批评的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就属此类问题。本来考试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是检测教育效果的手段,但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使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缺失,教育实践背离教育目的的宗旨,这是我国当代教育亟待解决和防止的问题,为此,不断强化全面发展教育的观念,加强对教育实践的评估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知识模块】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