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84704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模拟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一、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1 录鬼簿是元末( ) 撰写的戏曲史专著,此书记载了元曲作家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目录,著录作家 152 人。2 “赵氏孤儿 ”的故事最早见于 ( )。3 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取材唐传奇的( )的柳毅传书。4 石君宝秋胡戏妻故事最早见于刘向( )。5 迷青琐倩女离魂是元后期爱情剧代表作品之一,故事出于唐( )的离魂记。6 郑光祖的醉思乡王粲登楼是根据据东汉王粲的( )虚构而成。7 乔吉的玉箫女两世姻缘取材唐传奇范摅( )。8 白朴的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新乐府诗( )。9 马致远的散曲( ) ,全曲景中

2、含情,情中景生,情景交融,隽永含蓄。周德清中原音韵赞其为“ 秋思之祖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10 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二人作品内容多逸乐生活和男女之情,形式上讲求雕章琢句,力求含蓄秀丽,风格颇为相似,故后人将他们的作品合辑称为( )。11 平话12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13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14 东篱乐府15 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16 为什么元后期杂剧创作衰退?17 论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18 请分析关汉卿救风尘中赵盼儿的形象。19 为什么称火汉卿的杂剧为“场上之曲”?20 浅析梧桐雨的诗意性。21 简述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思想倾向。22 论述南戏与北杂

3、剧的区别。23 论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模拟试卷 7 答案与解析一、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1 【正确答案】 钟嗣成【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2 【正确答案】 左传【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3 【正确答案】 李朝威【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4 【正确答案】 列女传【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5 【正确答案】 陈玄祐【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6 【正确答案】 登楼赋【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7 【正确答案】 云溪友议【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8 【正确答案】 井底引银瓶【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9 【正确答案】 天净沙秋思【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10 【正确答案】 酸甜乐府【知识模块】

4、 元代文学11 【正确答案】 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名“平话 ”,如三国志平话 武王伐纣平话 等。“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诵念,不施于歌唱。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但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12 【正确答案】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它们都是描写爱情的优秀作品。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对爱情的坚贞,批判了破坏婚姻自主的封建势力;西厢记通过莺莺和张生为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墙头马上通

5、过李千金和裴少俊的自由结合和裴尚书对他们婚姻的破坏,表现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倩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13 【正确答案】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年间官修的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完颜寿马与戏剧演员王金榜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无论在语言、情节方面,还是在曲牌运用、角色安排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早期南戏特色,直率古朴,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当

6、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元代统一后,杂剧对南戏的影响以及文人对南戏创作的渗透,比如由对书生负心的谴责到对文士坚贞的颂扬以及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音乐的南北合套等。【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14 【正确答案】 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包括小令 115 首,套数 22 篇。马致远被誉为“ 曲状元” ,他的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马致远的散曲带有更多的传统文人气息。他的套数擅长把透辟的哲理、深沉的意境、奔放的情感、旷达的胸怀熔于一炉,语言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对仗则工稳妥帖,被视为元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令亦写得俊逸疏宕,别具情致。如天净沙秋思,全曲景中含情,情中景生,情景交融,

7、隽永含蓄。【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15 【正确答案】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存小令 161 首,套数 2 篇。张养浩的散曲多写寄情林泉之乐,但也不乏关怀民瘼之作,如一组山坡羊曲,大约是他前往陕西救灾时所作,对古迹叹兴亡,其中充满深沉的历史感慨,将诗歌中常见的内容用散曲的形式写出,让人觉得亲切。如潼关怀古,写“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虽也是儒者经世济人的情怀,但作者的立场更显高远。【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16 【正确答案】 (1)由于杂剧原产于北方,和北方的方言、音乐、民俗文化有密切联系,南移,对其生长不利故其后为南戏取代

8、。(2)自元中叶以后,蒙统治者认识到儒学对其统治的作用,有意识利用杂剧宣扬孝悌忠信,造成后期杂剧鼓吹陈腐道德内容增多。(3)科举恢复,文人存有幻想,使杂剧作家增长脱离现实的倾向。(4)体制上的缺陷,是导致其衰微的主要原因,它由一人主唱的形式,明显的有说唱文学的痕迹,限制了舞台表现力,不利于充分展示生活的矛盾。一本四折,篇幅短小,也限制了作家创作的发挥。【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17 【正确答案】 元初的诗文作家大多是由宋、金入元的,他们受江湖诗派和元好问的影响较深。到了中期,诗坛以宗唐为主导倾向,对于宋诗则多采取摒弃态度。元人在主观上努力学习唐人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而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但是

9、在实际创作中,他们学唐诗多止于形貌,且多取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后期诗人则大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由于未能取法乎上,所以成就有限,艺术独创性尤其不足。元代散文,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宗唐与宗宋的不同化倾向。前期的散文作家如姚燧、元明善等,倾向于宗唐,主要是师法韩愈,颇有雄刚深邃之风;另一些作家如刘因、王恽等,则师法宋文,文风趋于平易流畅。到了后期,宗唐与宗宋的倾向又逐渐合流。在元代的诗文领域中,最突出的倾向是理学与文章合一。由元人明的宋濂等人在编元史时,一改以往史家将“儒林”“文苑”分开立传的做法,合而为“ 儒学传” ,并说明其理由是: “经非文则无以发明其旨趣,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

10、哉!由是而言,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也明矣。”这既表明了宋濂等人的文学观念,也反映出元代理学与文章合一的真实情形。从元初开始,理学即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尤其是朱熹的学说,在元代思想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理学的独尊地位,对元人的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与元代的戏曲作家不同,当时的诗文作家主要是具有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有些作家本身就是理学家和理学学统中人,如郝经、刘因、许衡、揭侯斯、柳贯、吴莱、黄潘。不过,元代的理学家一般不取宋儒那种认为“作文害道” 的根本否定文学的观点,且大多擅长诗文写作。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为“雅正” 的文学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知识模块】

11、元代文学18 【正确答案】 赵盼儿的性格不仅是机智勇敢,而且表现为她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识,她在剧本的笑是含泪的笑,“抑圣为狂,寓哭于笑”( 李渔),她久历风尘,对丑恶社会有深刻认识:“ 那做丈夫的做不的子弟;做子弟的,做不的丈夫” 。“待妆个老实,学三从四德? 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端的是那里三梢末尾 ?俺虽居在柳陌中,花街内,可是那件儿便宜?” 这里透露出一个更深刻的社会问题 妇不如妓,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妻子和普通的娼妇不同之处,只在于她不是像雇佣女工计件出卖劳动那样出租自己的肉体,而是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 妓女虽苦,比 “张郎家妇,李郎家妻 ”多一件儿便宜自由。“

12、三从四德”的羁绊你想套社会也不允,故赵盼儿终于死了嫁人的心思。因而,她一眼就看穿了周舍虚假狠毒的本质,看穿了周舍是个寡情无义之人,然而涉世不深的宋却不听其劝告“ 我须有那该死的罪,我也不来央告你” ,赵宋间小小冲突预示宋必有灾,为赵、周之间斗争规定了性质玩弄与被玩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赵盼儿看透周舍的骗术,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她摸透了周舍贪婪好色的弱点,使用“ 烟月手”牺牲自己的色相将自家姐妹救出苦海, “赚得那厮写了休书,引章将的休书来,淹的撇了”,这表现了赵盼儿的义胆侠骨,这为她在第三折正面表现与周舍斗争作铺垫,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并随身携带了两箱子奁房作诱饵找周舍,诱周舍进

13、入她预先设计好的圈套。救出宋引章。赵盼儿取胜的原因在于她看透世间的沧桑,看穿周舍的骗局,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的手段,以骗局反击骗局,从而表现出被压迫者同舟共济的优秀品质,她那种把玩弄者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胆略,更集中体现了被压迫者在同压迫者斗争中磨砺出来的大智大勇。赵盼儿的斗争艺术全然依循现实生活的逻辑,是依据现实生活的可能和必然展现出来,所以看起来既熟悉又新奇,既在情理之中又超乎意料之外。【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19 【正确答案】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1)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

14、“ 人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如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 20 年的人生历程,其前 19 年只用几笔带过,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2)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如蝴蝶梦第一折写凶顽的蒙古贵族葛彪打死了王老汉,王氏三兄弟拿住凶徒,却不小心把他打死。闯下大祸的王氏兄弟命运如何,一下子便成了观众瞩目的事件。当公人押送王氏兄弟到了开封府,戏剧冲突进人炽热阶段时,关汉卿却让审案的包待制假寐做梦,这一个细节的插人,使紧张的情节稍稍松弛。冷

15、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3)善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他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望江亭写谭记儿为了解救丈夫,只身奔赴险地,在望江亭上,谭记儿与杨衙内的较量,没有刀光剑影,而于眼去眉来、应对戏耍之间处处暗伏机关,外松而内紧。(4)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即王国维所称道的“曲尽人情,字字本色”。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关汉卿根据人物身份、教养、地位等,让其语言当俗则俗,宜雅则雅,完全体现不同人物的气质和个性。望江亭的白士中是个出身儒雅的士子,他的语言抑扬顿挫

16、,不失文采风流。而窦娥冤中的张驴儿的言语却令人作呕,活现出一副恶棍无赖的口吻。关汉卿剧作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20 【正确答案】 (1)诗一般的内容和情感。这一剧本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但又并不是对长恨歌的直接改编,在材料处理上有许多不同。梧桐雨没有把杨、李的爱情写得那么纯洁、真挚。它不仅不回避唐明皇父纳子妇的历史事实,还依据野史传闻点明了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可见它并不是

17、以单纯的爱情为主题的。另外,梧桐雨虽然比长恨歌更多地涉及唐明皇耽于享乐而招致战乱的问题,但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展开,所以它也不是一部以总结政治教训为目的的历史剧。从全剧的核心部分曲词来看,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由于政治上的失败和因此造成的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转变,他从权力的顶峰跌落,失去繁华辉煌的生活,失去美如天仙的杨妃和如痴如醉的爱情,在孤独与苍老中感受着美好往日如梦消逝以后的寂寞与哀伤,一种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灭感。这既是写历史人物,也渗透了作者因金国的灭亡而产生的人世沧桑和人生悲凉之感。剧中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感情,所以具有了诗剧的性质。(2)诗一

18、般的语言。 梧桐雨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尤其是第四折,全部二十三支曲子几乎都是唐明皇的内心独门,写他的忆旧、伤逝、相思、愧悔、孤独、哀愁等种种心情。其中后十三支曲子,通过对秋雨梧桐的描写,反复地以凄凉萧瑟的环境与人物的心境相互映照,彼此交融,获得强烈的抒情效果。(3)梧桐的意象的反复渲染。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在抒情的展开方面,全剧紧紧抓住梧桐来做文章,梧桐在剧中一再出现。第四折中李隆基对着梧桐回忆:“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它惊觉了。”这点明了梧桐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在我国的

19、诗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白居易的长恨歌有“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句,饱含凄清幽怨的意蕴。梧桐自身的忧郁色彩,增加了抒情的伤感;而以梧桐为中心的结撰,也使得全剧结构紧凑。凄凉萧瑟的环境与人物的心境相互映照,彼此交融,获得强烈的抒情效果。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搅动了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诗剧的艺术效果。【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21 【正确答案】 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元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充分发挥了传统士大夫对生命、人生的哲理思考,体现着他对精神归宿的追求。岳阳楼陈抟高卧以及黄粱梦,都

20、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他的这类作品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如荐福碑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剧中多处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有学问也没有出路的窘况,悲愤地控诉了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贤愚不分与道德的沦丧。此外,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 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21、,这也包含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22 【正确答案】 (1)在剧作的内容上,因为南戏作者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娱人,为了吸引观众,所以,南戏作品往往叙事性强,抒情性弱,而且南戏作者在剧中所表达的“情”,也不是作者个人的 “情”,而是下层民众所共有的 “情”。作家个人的主体意识在剧中表达得不强烈,在剧作的主要人物身上,很难看出作者本人的影子。而北剧作家,对他们来说,编写剧本既是娱乐人,也是自娱,因而北杂剧的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剧本的抒情多于叙事,剧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也比较单薄,同时剧本中作家的主体意识也比较强烈,在剧中人物身上,我们常常

22、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的认识与感慨。(2)在语言上,南戏的曲文宾白,多口语俗语,俚俗无文采。而北剧的语言则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性,以至王国维要赞叹“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3)在表演方法上,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剧本由若干“出” 组成,“出”数不作规定;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脚色可分末、旦、净三类;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而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 末本 ”,正旦主唱的称

23、“旦本”。(4)南北剧作者在身份上的差异,也带来了曲律上的差异。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人四声,不像北曲的人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南戏作者因为文学与艺术修养的限制,对宫调、平仄四声、韵律等没有专门的研究,其所用曲调为“宋人词益以里巷歌谣” ,其中多为顺口可歌的民间歌谣,它所用的词调一般也是在民间流传,未经文人改造律化过的,因此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且受方言的影响,用韵混乱。而北剧作家熟悉声律韵律,在撰写剧本时重视曲律,在官调、用韵方面均有其规范。杂剧与南戏产生、流行于不同的方言区,加上区域生活习俗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

24、23 【正确答案】 (1)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剧中既有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的蔡伯喈,还有善良朴素、刻苦耐劳,“ 有贞有烈 ”的赵五娘。蔡伯喈和赵五娘形象的出现,说明在元代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在人物形象创作史上揭开了新一页。(2)琵琶记 的戏剧冲突也很有特色,这就是剧中两条线索的交叉进行、对比衔接。一边是蔡伯喈赴京之后的诸般遭遇,一边是蔡妻赵五娘在家中的多种苦难,优裕闲适的环境与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这些巧妙的安排,使全剧包含了很广的社会内容,有助于加强整部

25、戏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加鲜明。使蔡伯喈的郁闷情绪、赵五娘的吃苦耐劳的品德,都得到了充分的凸现。(3)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琵琶记最突出的成就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斤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辞藻华丽。这表明作者充分注意到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同时,作为戏剧,琵琶记的语言也富于动作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4)早期南戏大多出于市井艺人之手,艺术上比较粗糙,其文学性远逊于北杂剧。而琵琶记则借鉴和吸收了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临安感叹”“糟糠自厌”“祝发买葬” 等大套曲文抒写人物心理的方式,可以说是梧桐雨汉宫秋因物起兴手法的延续。到了明代,琵琶记更成为人们仿效的典范。就形式而言,它的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范式;它的曲律,成为名家曲谱选录的主要对象,也是人们谱曲作剧的直接依据;它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积淀起来的表演艺术,还使它成为演剧的典范,成为每一个演员必须学习的入门戏本;而每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兴起,往往从成功改编琵琶记等作品为开端。从思想内容的影响而言,浣纱记和“临川四梦” 等则间接地从 “动人”和载道的内在意蕴中吸取了琵琶记的精华。整个明代戏曲,都可以看到琵琶记的印痕。从这个意义上说,琵琶记实为元代剧坛之殿军,明代戏曲之先声。【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