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84708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及答案与解析1 新生活报2 文萃周刊3 联合日报4 新民报晚刊5 解放报6 中国学生导报7 “拒检运动 ”(兰州大学 2004 研)8 羊枣9 “客里空”(四川大学 2007 研;清华大学 2003 研)10 反“客里空 ”运动(复旦大学 2013 研;北大 2012、2006 研;北师 2010 研;华科2006、2003 研;中国传媒大学 2005 研;华中师大 2003 研)11 中国新闻社(清华大学 2004 研)12 新闻总署13 胡乔木14 邮发合一(人大 2004 研)15 人民日报16 邓拓17 中国青年报18 光

2、明日报19 简述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过程中同国民党的新闻统治所作的斗争。(山东大学 2008 研;华科 2006 研)20 简述 1945、1946 年间新华日报与大公报就和战问题展开的两次交锋。(复旦大学 2004 研)21 简述延安新闻理论改革的理论收获。22 50 年代初,为什么我国实行对私营新闻事业进行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华中师大 2010 研 )23 简述 1956 年中国新闻工作的改革。(复旦大学 2010 研)24 1956 年人民日报改版基本情况与影响。(人大 2011 研)25 如何评价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华中师大 2005 研)26 简要叙述 1949

3、年以前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程。(人大 2011 研)27 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各自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点。(湖南大学 2006研)28 试述从戊戌变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报刊文体的演进。(人大 2003研)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 年 8 月 16 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文版的名义出版,并聘请苏商担任发行人,但实际负责人是

4、中国共产党员姜椿芳。9 月 1 日后,该报改名为时代日报。【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2 【正确答案】 文萃周刊于 1945 年 10 月 9 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 年 6 月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 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1947 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 16

5、 开杂志形式改为 32 开书本形式。同年 7 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3 【正确答案】 联合日报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一份较有影响力的报刊,1945 年 9 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共中央从重庆派至上海的原重庆中外出版社负责人筹建。该报名义上是一份民间日报,声称“纯民间资本,无党派立场,发挥民间舆论精神”,实际上是中共的报纸。该报仅出版了两个月就被国民党当局指令停刊。后经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于 1946 年恢复出版,改名联合晚报,由中共代表团驻

6、沪办事处直接领导。【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 【正确答案】 新民报晚刊是一家政治上“居中偏左、遇礁即避” 的民营报纸,1946 年 5 月 1 日创刊于上海。该报在创刊时便确定了一要进步、二要保全的办报方针,新闻报道采取“ 超党派 ”的立场,不论要闻版、本埠版,基本上采用本报记者自己采访的新闻稿,而不采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稿件。对于一些重要的政治军事消息,大多根据新华社广播稿改编,以本报南京、北平专电形式发表。解放后,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 年 4 月改名为新民晚报。【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5 【正确答案】 解放报是抗战胜利后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

7、,1946 年 2 月 22 日在北平创刊,初为三日刊,自第 27 期起改为双日刊,“以致力于和平民主建设为宗旨” 。该报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压迫,报童被殴打,报纸被抢劫,报社工作人员被捕,此类情况经常发生。1946 年 5 月 29 日,全面内战爆发前夕,国民党当局查封了解放报。【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6 【正确答案】 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 年 12 月 22 日在重庆创刊,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中国学生导报从创刊起就把宣传的根本任务定为将正在兴起的学校民主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使它成为学运的火种与号角。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

8、,自 1946 年 5 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1947 年 6 月被迫停刊。【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7 【正确答案】 “ 拒检运动 ”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1945年 8 月 7 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 的序幕。不久,重庆 16 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不再送检。这一行动得到重庆各界人士的支持,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重庆杂志界联谊会声明所属 33 家杂志社一致拒检。“拒检”运动的蓬勃兴起,成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拒检” 运动的冲击下,9 月

9、 22 日,国民党中央第 10 次常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国统区新闻文化界为之奋斗多年的取消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斗争,终于获得了巨大的胜利。【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8 【正确答案】 羊枣原名杨潮,是我国的著名记者、军事评论家和国际问题专家。1933 年初在上海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积极支持并协助出版每日译报、译报周刊、导报并为这些报刊撰写社论、专论。1939年流亡香港,任星岛日报军事记者,开始用“羊枣” 笔名为世界知识半月刊撰写国际政论文和军事评论,并任国际新闻社编委,在

10、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附设的新闻学院授课。香港沦陷后转赴桂林、衡阳、福建永安等地从事新闻工作。1945 年 7 月 15 日,因与新四军浙东游击队秘密联系,被国民党逮捕,1946年 1 月 11 目被秘密处死。其译、撰著作有中国抗战与苏联、苏联的国防、战略论、太平洋的暴风雨、论太平洋大战等。【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9 【正确答案】 “ 客里空 ”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 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 年 6 月 15 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

11、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中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 “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0 【正确答案】 反“ 客里空 ”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 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 被借用为 “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

12、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 年 6 月 15 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 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新闻界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1 【正确答案】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 1952年 9 月 14 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中新社主要以海外华侨、

13、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中国新闻社于 1957 年脱离新华社独立,其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社。【知识模块】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2 【正确答案】 新闻总署是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国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1949 年 10 月 19 日成立。由胡乔木任署长。下属机构与单位有一厅(办公厅)、一社 (新华通讯社 )、三局( 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

14、京新闻学校)。新闻总署成立后做了很多重要工作,主要有:制定与颁布了有关新闻事业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并对这些法规加以贯彻、落实,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建设。加强和改进报纸经营管理工作。指导新闻业务工作的改革,推出报纸“企业化经营 ”与“邮发合一”的新办法。对不同新闻工具之间和不同报纸之间的分工进行统一协调,主持全国各类报纸的社会分工事宜。协助进行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召开了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1952 年 8 月 7 日,新闻总署被撤销。【知识模块】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3 【正确答案】 胡乔木是中国新闻事业和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人之一,政论家。1931 年“九.一八 ”

15、事变后曾参加领导北平学生和工人的抗日爱国运动,是革命刊物北方青年的撰稿人。30 年代参加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工作,并主编革命小报和刊物。1937 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共青年杂志,曾为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撰写过一系列评论和新闻。1949 年任新华社社长,中央新闻总署署长兼人民日报社长。1950 年起,长期任职中共中央,分管新闻宣传工作,为新华社、人民日报撰写评论和新闻。【知识模块】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4 【正确答案】 “ 邮发合一 ”是指中国从建国初期到 80 年代实行的一项报刊发行制度。在这种发行制度下,报

16、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 就是 “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这种模式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了浪费和混乱。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 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中国的报刊发行模式逐渐演变为“ 邮发 ”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格局。【知识模块】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5 【正确答案】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于 1949 年 6 月 15 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创刊,初为华北局机关报,1949 年 8

17、月 1 日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建国后,人民日报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该报最初日出对开 6 版(有时 8 版),1951 年起改出对开 4 版,1956 年改版后扩充为 8 版。自 1955 年 1 月起,该报先后在上海、武汉、西安等地出版航空版。人民日报的主要内容是:报道评论国内外重要时事和重要思想、政策问题;介绍全国各地及首都的情况与中心工作,交流经验,开展各种思想与工作问题的讨论;刊登文艺作品和介绍文艺工作经验;发表读者来信问答。【知识模块】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6 【正确答案】 邓拓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主编、政论家、杂文作家,是当代中共新闻

18、事业的创建人之一。青年时代受进步书刊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邓拓进入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事党的报刊工作并长期担任主要的负责人,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务。1949 年 8 月到 1958 年 9 月,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宣传贯彻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建设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邓拓从事报刊活动近 30 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新闻工作者。在晋察冀日报工作期间,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坚持“马背办报 “。在人民日报和前线杂志工作期间,除担任报刊主编外,还撰写了大量社论

19、,为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 前线杂志的 “三家村札记”等专栏写的杂文,谈古论今,包罗万象,引人人胜,发人深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知识模块】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7 【正确答案】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1954 年 4月 27 在北京创刊,初为对开周刊、周 3 刊,1956 年 1 月改出对开 4 版日报。它以全国广大青年、团员和青年团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它的使命和特点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青年,帮助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培养青年高尚的生活情操,反映和指导全国青年运动的发展。

20、中国青年报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知识性,深受青年读者欢迎。【知识模块】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8 【正确答案】 光明日报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创办的机关报。1949 年 6 月16 日创刊于北平,为对开 4 版综合性报纸。首任社长、编辑分别是章伯钧、胡愈之。1953 年 1 月改组成为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华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合主办的报纸。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传播国内外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文教界、统一战线方面的动态、成绩和经验。以多种学术专刊见长。史学、文学遗产、哲学等专刊,为繁荣学术提供了重要园地。【知识模块】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9 【正确答案】 新华日报自

21、1938 年 10 月 26 日起,至 1947 年 2 月 28 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在重庆出版了 8 年又 4 个月。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是国统区人民心中的灯塔。该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按照“ 有理、有利、有节 ”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又顽强的斗争,成为一把插在国民党心脏的尖刀。毛泽东曾赞扬说,新华日报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一个方面军。新华日报迁至重庆出版后,国民党当局也开始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因而对新华日报设置重重障碍,从物资条件、出版发行

22、,到言论、新闻报道等各个方面,处处予以钳制乃至迫害。针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新华日报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斗争。(1)在物资条件方面, 新华日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纸张问题。当时,纸张供应十分紧张,国民党顽固派采用一推、二拖、三扣的卑劣伎俩,企图用断绝纸张供应来扼杀新华日报。对此,新华日报一方面向国民党有关当局争取纸张分配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该报又到市场零星购买纸张、去产纸地区收购纸张,后来还在重庆附近的梁山、岳池以及华蓥山下的丁家坪等地创办小型纸厂,以扩大纸源,从而保证了新华日报的用纸。国民党有关当局曾通过控制报贩和邮局,阻止新华日报的发行。对此,新华日报社雇用了一百多名报童,

23、建立起自己的发行队伍。(2)在言论、新闻报道方面,新华日报始终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进行斗争。该报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反检 ”斗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新华日报宁可违犯国民党当局制定的法律规定,必要时甚至不惜冒停刊的危险,全力突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和新闻封锁,直接向国统区人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除“拒检”外,新华日报 还常常采用“暴检”的手段来揭露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的罪恶。“暴检 ”就是在报纸上开 “天窗”,将国民党删改言论、新闻报道的行径予以公开暴露(曝光)。“ 开天窗”就是在被检查人员删去内容的报纸版面上故意

24、留下空白,或在空白版面上排上“ 此段遵检 ”、“被删”、“被略”等字样,以示抗议。【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20 【正确答案】 (1)1945 年,随着国共两党军事冲突加剧,国统区新闻界围绕着和平民主还是内战独裁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1945 年 11 月 20 日,重庆大公报发表质中共社评,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并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次日,新华日报发表与大公报论国事的社论予以反驳。社论列举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破坏和谈协议的事实,说明内战的责任完全在国民党方面。在政治尚未民主化的时候,大公报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这正是它“大私” 的表现。(2)大公报 在遭到反击、短暂沉默后,1 9

25、46 年又开始附和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攻势。当年 4 月苏军撤出长春,国共两党军队展开了长春争夺战。4 月 16 日,上海大公报发表可耻的长春之战的社评,指责东北民主联军在进攻中,“常常是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4 月 18 日,新华日报发表可耻的大公报社评,针锋相对予以痛斥。社论指出,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用美国的枪炮杀自己的同胞,大公报从来没有说一句“可耻” 。当人民军队发起自卫反击战时, 大公报忽然说可耻了。大公报这样“替反动派开脱罪名” ,进行“帮凶”甚至采用造谣手段,才真正是“ 残忍到极点,可耻到极点 ”!(3)在论战中, 新华日报得到了群众和进步报刊的支持。这对于宣传共产党和平、民主、自

26、卫的方针,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罪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21 【正确答案】 延安新闻改革时期,党中央的机关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以及群众周刊、解放周刊,各根据地地方党委机关报的新闻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1)阐明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1934 年 9 月 1 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文章首先指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2)系统地阐述党报的性质和任务。无产阶级报刊不仅要坚持阶级性,而且要树立党性原则,党报

27、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服务,要宣传贯彻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理论正式形成,并付诸办报实践。首先从理论和认识上加深了对列宁“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这一著名论断的理解;其次从组织上落实全党办报的思想,中央书记处指示各级党委加强对报纸的领导,这是党报体制的重大改革,再次把选拔、组织和培养通讯员作为报社的基本任务之一,群体性的黑板报运动和读报运动也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4)党报的三大作风基本树立。无产阶级办报活动在反对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斗争中,也逐渐形成了党报的三大作风的理论:报纸的理论与实

28、践相结合的作风,即要充分反映实际、又要用马列主义正确指导实际,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作风;报纸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即坚持群众路线的办报方针,使办报成为群众的事业,为人民服务,由人民大众大家来办;报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即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实是求事,诚恳坦白与人为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5)树立了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反对党八股。(6)加强思想建设,建立无产阶级的新闻队伍。延安整风运动,在新闻方面集中解决了两个观点:其一,确立“人民公仆” 思想,反对 “无冕之王”的观点;其二,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一 ”,反对“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观点。【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

29、闻事业22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事业的清理、整顿与改造工作,由没收国民党以及其他反动势力主办的新闻机构阶段转入改造私营新闻事业阶段。(1)对于这些私营新闻机构,党和政府最初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对于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但不得反对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如果出现错误的或失实的报道,由有关方面函请更正,必要时在党和政府的报纸上予以适当的批评。(2)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私营报纸自身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办报业务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党和

30、政府要求新闻工作联系实际,对工作和社会生活有指导作用。一般私营报纸缺乏这方面的素质,不熟悉新的办报方式,因而报纸的思想性和群众性较差。不少报纸还不时登载低级、庸俗的东西,甚至出现“歪曲党的政策 ”的报道。例如,天津的 博陵报 、哈尔滨的建设日报等就曾因发生这类问题而受到停刊处分。在新中国的读者心目中,党报的威信远远高于私营报纸。私营报纸在采访活动和获得新闻方面的条件较差,获得广告也比较困难,许多私营报纸在经济上难以维持。私营报馆内部的职工也大多数不愿继续留下工作。因此,私营报纸在新中国虽能继续出版,但不久后发行量不断下降,自行停刊的越来越多。(3)根据这一新的情况,党和政府又转而采取合并改组、

31、公私合营等措施,对私营报纸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0 年 7 月,大公报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并在报社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大公报公私合营后,根据当时新闻总署的指示,既不正式对外宣布,也不故意否认。接着,文汇报、新民晚报也先后实行了公私合营,在经济上除保留私股外,由政府给予适当的投资或贷款作为公股,以扶持报纸发展。至 1953 年,私营报纸除停办者外,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此后,人民政府又逐渐退还私股,进一步将公私合营报纸改造成公营报纸。私营广播电台的经历也与私营报纸基本相同。至 1953 年,全国各大城市的私营广播电台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后又并入当地的国营广播电台。【知识模块】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32、时期的新闻事业23 【正确答案】 1956 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是一场在人民日报社内最先兴起的、以改版为中心的改革运动。(1)1956 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的背景全国解放以来,新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工作经验,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错误,严重束缚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致使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新闻报道面窄、缺乏自由讨论以及文风枯燥等。客观上看,1956 年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也为新闻改革开创了条件。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毛泽东发表 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总的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国家建设好。毛泽东的讲

33、话,使新闻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充满信心和力量。在国际上,苏共召开二十大,在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批判斯大林的错误上具有积极意义。(2)人民日报 的改版1956 年 7 月 1 日,人民日报改版。在当天的致读者社论中,阐明了这次改版的目的:扩大读者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力求适应读者的需要;开展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 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并且提倡写短文,形成生动活泼的文风。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数量增加,报道的题材也广泛了,注意到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言论质量也提高了,注意从实际出发,既有针对性,又有群众性;报纸加强了与读者的联

34、系,各个版分别刊登读者的来信,保持与读者的联系。(3)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开展在人民日报改版成功后,全国各新闻单位以其为榜样,纷纷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特色。新华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多方面的改革。a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提出了具体步骤和方法,争取向世界 60 至 70 个国家派出记者,为了保证规划的实现,新华社积极选调培训干部,不断加强国内外分社的力量。b在改进国内报道工作方面,新华社注意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新闻工作效率,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提高了新闻时效。广播系统纠正了在学习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中的某些错误做法,解除了广播宣传上的一些清规戒律和妨碍广播事业发展

35、的某些消极因素,调动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积极性,对全国广播工作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各台普遍增加了新闻节目的次数和容量,强调了新闻时效,同时扩大了报道题材,增强了知识性,关心、解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改革中,研究探讨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好作品、好节目,报纸版面与编辑工作都有改进。总之,这次新闻工作改革,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改进新闻报道,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积累了初步经验。【知识模块】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24 【正确答案】 1956 年,新中国三大改造

36、基本完成,“双百” 方针提出,刘少奇对新闻工作做重要讲话,强调新闻报道要从教条主义、党八股中解脱出来,不盲从迷信,要独立思考,由此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确定了指导方针。1956 年4 月后,一场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在人民日报社内兴起。具体做法如下:(1)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 首先取得了党中央的领导,由胡乔木直接负责,而后进一步发动了广大读者参与报纸的改革。进入 1956 年之初,人民日报就已经开始酝酿新闻工作改革事宜,中共中央也指示人民日报要改进内容、扩大篇幅,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4 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召开新闻工作改革动员大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在会上传达了中央意图,

37、人民日报的改版工作开始起步。报社发动全体人员检查工作,并采用派专人进行个别访问、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写信和发公开信等方式,向各省委、市委、中央有关部门、县以上的报纸编辑部和各界读者征求意见与建议。5月 15 日,人民日报向中央报送了改版报告,5 月 17 日中央负责同志批复“同意”人民日报 改版。(2)编辑部全体人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解放思想,落实措施经过讨论,提出了改进新闻、社论、理论宣传、版面编排、美术作品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意见方案。报社制定了改版准备工作计划,建立了“七人小组” 具体负责实施改版。七人小组确定了八个专门小组,分别从八个方面,即改进文章、改进新闻、改进版面、加强文字加工和加速

38、稿件处理、消灭错误、提高报纸印刷和制版质量、总结国内报纸经验、总结国外报纸经验,提出改进方案。6 月 20 日,人民日报将制定好的改版方案上报中共中央。(3)发表改版社论,公开改版意见,改版工作全面展开7 月 1 日,人民日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告改版。社论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意见:扩大报道范围,尽量满足读者多方面的要求。开展自由讨论。社论指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群众性的讨论中逐渐得到答案。希望读者注意,报纸上的文章并不一定都代表编辑部的意见,这种情形是正常的。改进文风,报纸上的文章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成章。(4)人民日报 的具体改版措施人民日报 实施改版后,

39、由 4 个版增加到 8 个版,版面安排也相应做了调整,第 1 版仍为要闻版,第 2、3 版为国内经济版,第 4 版为国内政治版,第 5、6版为国际版,第 7 版是学术文化版,第 8 版上、下半部分分别为副刊和广告版。报纸新闻量增多,经济新闻占据主要地位。新闻报道的题材变得广泛,开始提倡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闻,探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加关心和贴近读者的生活。言论明显改进。副刊与通联工作进一步加强。创办了文学性副刊,还认真编发群众来信。版面处理也十分生动活泼,将新闻、言论、图片有机组合,还时时推出组合式新闻等各种报道形式。(5)人民日报 改版的影响1956 年兴起的以 人民日报 为典型的我国新闻工作

40、的改革,是建国以来新闻界的一件大事。这次改革历时一年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这次改革冲破了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之风,使新闻工作者认识到对于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要有分析地加以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不盲从;对于国内外资产阶级的一些办报经验,不能够简单地全盘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其有用的成分。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改革,使新闻事业的

41、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的民族形式相结合。全国各级党报也引以为榜样,相继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其他非党的人民报纸也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文汇报、光明日报、新民报、大公报等大报也在如何办成一张社会主义中国报纸的大方向下,各自肯定和发挥了其独具的传统优势,办出了自身应有的特色。各报竞相变革,形成竞赛,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盛景。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读者对报纸改革的欢迎与支持,带来了报纸发行量、特别是自费订阅部分的大幅度增加。从 1956 年 10 月 1 日开始,机关、团体等单位中私人需要的报刊实行自费订阅之后,报刊的发行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知识模块】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

42、期的新闻事业25 【正确答案】 大公报的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胡适在 193 1 年为大公报一万号纪念刊所写的:大公报的成功,不过是因为它在这几年之中做到了两项最低限度的报纸职务: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即对政治敢言、善言。(1)“对政治,贵敢言”1941 年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的最佳新闻事业服务荣誉奖章,凸显了大公报“文人论政” 的社会属性。该报的社评几乎涉及当时所有敏感的政治问题。主笔张季鸾主张报纸要超党派,提倡“对政治,贵敢言” 。他的社评,文笔犀利、议论精辟。他的“三骂” :一骂吴佩孚称霸 跌霸;二骂汪精卫的领袖欲呜呼领袖欲之罪恶;三骂蒋介石的

43、不学无术蒋介石之人生观,传诵一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季鸾接连发表西安事变之善后、再论西安事变等,力主和平解决。1937 年 9 月 18 日,上海战火中大公报武汉版创刊,他以如椽之笔写下中国民族的严重考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振奋人心的文章。面对蒋介石“ 共商国是 ”的邀请,张季鸾知无不言,作为无党无派的报人,始终以“四不主义 ”为方针,不放弃对当局的批评。抗战时大公报更是尖锐揭露时政,如拥护修明政治案、豫灾实录等。(2)评价大公报 的“ 小骂大帮忙”“小骂大帮忙”是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表达a大公报 的“ 四不 ”方针,是中国报业史上亮出的最鲜明的旗帜,其追求独立舆论的精神,正是西方新闻自由的核心。

44、正如大公报所倡言的,商业报要充当“中国公民之独立言论机关” ,“不隶籍政党,除服从法律外,精神上不受任何拘束”,“ 同人等亦不兼任政治上有给之职,本报言论记载不作交易,亦不挟成见,在法令所许范围,力求公正”。张季鸾等向以自由主义标榜“ 人不隶党,报不求人,独立经营,久成习性” 。“本国报人本来以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为理想,是自由职业者的一门。其信仰是言论自由,而职业独立。对政治,贵敢言,对新闻,贵争快,从消极的说,是反统制,反干涉”。大公报曾发表多篇与言论自由相关的社评,如张季鸾执笔的本社同人之志趣、国府当局开放言论之表示、关于言论自由、论言论自由等。b“小骂大帮忙 ”是自由主义报新闻事业的功能表

45、达。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报因对国民党政府“小骂大帮忙” 之说而戴上了沉重的政治帽子。其实,报业与政府的关系,正如西方资产阶级的报业那样,做到“小骂大帮忙”,也算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一种功能表达。监督政府、维护现存秩序,是西方现代报业社会功能的体现,极少有报纸超越时代、超越社会体系,又或是总“革政府的命”。何况, 大公报 对国民党当局不光有“ 小骂”,也有大骂、怒骂和痛骂,大公报不仅帮过国民党的忙,也帮过共产党的忙,在混乱不堪的年代坚持对社会负责的原则,对政治敢言的独立立场更多的是帮中国人民的忙。大公报 的“ 小骂大帮忙 ”是舆论监督的表率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狭义上是指公民借助新闻媒介的

46、传播优势,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公开发表意见和建议,监督公权力的运行。舆论监督监视社会环境,充当社会公众的“ 传声筒 ”和“排气阀”,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力武器。a大公报 的“ 骂”却不是谩骂、攻击,而是出于对于国家、对于社会民众负责的立场上,对当权者进行舆论监督。一家报纸作为社会机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面对权势,张季鸾不卑不亢,一再声明“事实就是如此 ”的行为,显示了记者作为 “无冕之王”的气度。蒋介石每日必看大公报,在大公报发行第一万份的时候,特意发去贺电,称赞大公报为中国第一流之新闻纸。b“大帮忙 ”之说。张季鸾当时站在

47、国家安全的立场上,支持蒋介石统一全国,他认为依照当时国家的情况来看,中国再不能一盘散沙了,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政权,而能够统一全国、承担起领导全国抗战的重任的,当时只有国民党政府。预见有正误之分,但正是张季鸾这种能够从国家大局、维护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角度体现了舆论监督必备的品质。于右任曾为这位“民国故报人” 下过一极精当的评语: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肝胆。大公报 “ 小骂大帮忙 ”的启示a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为了让当权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何能够在维护统治的基础上,对危害国家利益、社会稳定、民众利益的问题进行揭露和批评,坚持民主、公正的原则,这是一个新闻媒体所应该坚持的底线,而不应该以颠覆

48、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为目的,这样只会引起社会动乱,贻害百姓。b“外圆内方 ”是我国新闻记者在长期而残酷的专制统治中摸索出来的一个处世真理,也是大公报能够历时百年而不衰的一条基本经验。报纸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坚持真理的根本底线不可动摇,在此基础上能够为他人着想,这恰好暗合了“和谐”社会的精神。【知识模块】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26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初期的发展1923 年初,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一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同年 1 月 23 日晚首次播音。该台呼号XRO,发射功率 50 瓦,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首次播出为 1小时,内容以音乐节目为主,也有新闻,包括本埠新闻、路透社电稿、市场与汇兑信息、大陆报刊载的消息等。1 月 25 日,广播了孙中山和平统一宣言和他祝贺中国引进广播的消息。但是,由于它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因而被取缔,当年 4 月间停止播音。同年 5 月底,美商新孚洋行也在上海办起广播电台,但因经费拮据很快停办。1924 年 5 月,美商开洛公司又在上海法租界办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