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847741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A)美国民权运动高涨(B)斯大林模式日显弊端(C)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制约(D)法西斯势力日趋猖獗2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美国经济的特点不包括( )(A)科技进步大大促进经济发展(B)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加强(C)经济危机不断发生(D)新兴产业得到发展3 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国家垄断资本主

2、义的经济政策与二战前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相比,两者的相似之处表现在( )(A)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C)集中全国的财力和物力(D)尽力保持“ 自由企业” 制度4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采用路德维希艾哈德博士的经济改革方针,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其理论依据是: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德国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趋势加强(B)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加强(C)德国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D)二战后,德国政治民主趋势更加明显5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初,西欧国

3、家通过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维持了经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这些政策主要包括(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废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发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进行社会改革,稳定社会秩序(A)(B) (C) (D)6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人“滞胀时期” ,其正确的含义是( )(A)生产发展滞缓,通货膨胀严重(B)生产停止发展,通货膨胀不断发展(C)生产停滞导致通货膨胀(D)通货膨胀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生产停滞7 1973 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B)资本主义世界爆发金融危机(C)形成三足鼎立政治格局(D)日本、欧共体经

4、济飞速发展8 1965 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宣布:“一个不受衰退威胁的繁荣时期,使我们能够防止经济活动下降的时期到来了,我们相信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国家的措施基本上不能够在衰退开始之前予以防止。”下列能够证明报告观点错误的是( )(A)“欧共体 ”成立(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C) 1973 年经济危机爆发(D)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9 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能源结构上的主要变化是( )(A)主要以水力为能源(B)以煤和石油为主要能源(C)原子能在能源比重中上升(D)已经不需要任何能源10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A)东欧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B)东欧各国照搬苏

5、联模式(C)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D)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1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B)西方 “和平演变” 政策(C)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D)民族矛盾尖锐12 战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是( )(A)同苏联的关系不稳定(B)国内强大的旧势力残余(C)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D)照搬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13 东欧各国共产党在东欧剧变中的重要历史教训有( )必须加强共产党、工人党的正确领导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A)(B) (C) (D)14 20 世纪末 90 年代初,苏联东欧

6、发生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严重的挫折,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B)中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取得成功(C)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D)中国改革开放比苏联东欧早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5 杜鲁门16 麦卡锡主义17 星球大战计划18 三环外交19 新东方政策20 戴高乐21 新思维外交22 贝尔格莱德宣言23 新经济体制改革24 波兹南事件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4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25

7、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并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26 依据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消长变化及其影响。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7 简述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的背景、特点及影响。28 简述美国全球外交战略的演变过程。29 简述日本的“ 科技立国 ”战略。30 简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31 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32 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与教训。33 简述 20 世纪 5080 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历史学基础(第二次

8、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民权运动属于政治社会范畴,不属于经济范畴;斯大林模式属于社会主义的范围;法西斯势力日趋猖獗是二战前政治方面的表现。【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和辨别能力,经济危机发生在 70 年代。【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罗斯福新政有继承性,本质都是利用国家政权力

9、量直接干预经济。【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来看,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生产过程,说明了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加强。【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废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是二战以后日本发展经济的措施,被排除,因而只能选。【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滞胀”是指生产发展滞缓和通货膨胀并存。【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充分

10、反映了美国的利益,标志着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基本确立。其崩溃反映的是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结束繁荣,开始出现衰退的标志是 1973 年经济危机爆发。【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有:(1)具有明治维新以来近 80 年的经济基础。二战中,日本的国民财富损失了254,留存的财富相当于 1935 年的 1014,其中,生产资料相当于 1935 年的 163,工业用机器更是相当于 1935 年的 1806。(2)美国对日本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和扶持政策。(3)长

11、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4)日本政府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贸易立国战略,科技立国战略。(5)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人是日本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6)重视科学技术,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改革没有改变东欧从苏联照搬过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再加上党和政府脱离群众,造成人民对共产党失去信心,东欧发生剧变。其他选项虽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探究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要从其体制上入手。苏联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

12、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曾经带来经济上的繁荣,却也埋下了祸根。体制僵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其障碍,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其他选项只是次要原因。【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战后东欧国家的其他隐患都不是最大的,照搬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使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东欧剧变。【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不是国家兴盛的必要条件。【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二、名词解释21-28

13、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5 【正确答案】 提出“ 冷战主义 ”即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侵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的一位美国总统,并着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作为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将原子弹投放到广岛和长崎两个军事目标城市,之后日本很快就投降了,见证了联合国宪章的签署,对内实行“公平施政” 。在外交事务上,他扮演着极具影响力的领袖角色。提出杜鲁门主义,以国务卿冠名的马歇尔计划,大大刺激了蒙受战争之苦的西欧国家经济的复苏。1972 年逝世。【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16 【正确答案】 二战后的美国,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叉接踵而至。美国一

14、方面在国际上与苏联对抗,另一方面,在国内清除所谓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打击进步势力。从 20 世纪 40 年代末到 50 年代初,掀起了以“ 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麦卡锡在参议院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所谓“揭露和清查美国政府中的共产党活动的浪潮”。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卡锡更是将锋芒直指杜鲁门政府。从 1953 年起,麦卡锡将魔掌逐渐伸向外交领域。麦卡锡主义代表了整个美国社会上保守及排外团体的广泛的政治同盟,没有谁能逃脱他们的攻击。1954 年 12 月 1日,在全国上下的一片声讨声中,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决议,对麦卡锡进行谴责

15、。1957 年麦卡锡死亡,风波平息。【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17 【正确答案】 星球大战计划又称“战略防御计划” 。该计划源自里根在冷战后期(1983 年 3 月 23 日) 一个著名演说。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计划由“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 和“反卫星计划”两部分组成。从局部上说, “星球大战计划”是一项国防高技术和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而从整体上看,它又是一项综合而全面的国家总体战略。【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18 【正确答案】 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二战后初期的外交战

16、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英国政治家们在推行“三环外交” 的过程中,英国外交战略不得不逐步收缩,从大国全球外交逐步朝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三环外交”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19 【正确答案】 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

17、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1969 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其实质是改善与苏联和东欧的关系,改善两个德国的关系,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对 70 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了重要的作用。【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0 【正确答案】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国军人、作家和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亡国后,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抗击德国的侵略。1943 年把自由法国总部从伦敦移到阿尔及

18、尔,1958 年 6 月出任总理,提出加强总统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法国由议会制过渡到事实上的总统制。两次当选为总统,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 ,主张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还主张美军退出越南,并周游许多国家以加强法国国际地位。【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1 【正确答案】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政策。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苏联主动提出裁军,甚至单方面裁军,并和美国签署消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条约;积极开展“富国外交” ,多方争取经济合作及援助;宣布不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并开始主动从东欧撤军;减少对亚、非、拉一些

19、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停止对一些国家的渗透、颠覆活动;开始逐步消除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障碍,恢复苏中关系正常化等。但是,“新思维外交” 过分热衷于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 欧洲大厦” ,依赖和幻想西方大量经济援助,不顾一切实行妥协和退让使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大大下降,激起苏联所有爱国者,包括一些领导人的强烈不满。同时,“ 新思维外交 ”也强调东欧国家根本变革的必要性,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并导致华沙条约的崩溃和经互会的瓦解。【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22 【正确答案】 苏南关系正常化道路上的重要事件。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1953 年 6 月,苏南外交关系恢复。1955

20、 年 5 月,赫鲁晓夫率领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他在抵南时的讲话中,对过去苏南关系遭到破坏“衷心地表示遗憾” ,并把问题归咎于贝利亚等人的 “挑拨 ”。经过谈判,6 月 2 日双方发表了贝尔格莱德宣言。宣言强调,“在两国关系中互相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互相平等” ;并保证互不以任何理由干涉内政。贝尔格莱德宣言表明苏南两国两党关系正朝着正常化的方向发展,但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和国内外政策上仍存在分歧。【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23 【正确答案】 1968 年开始,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全国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主要内容是: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允

21、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发展。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市职工一部分人收入增加,农业持续发展,但匈牙利领导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估计不足,又受制于经互会的“一体化 ”体制,既未能及时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又未把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减下来,而是以大量外债和补贴来维持危机行业和居高不下的人民消费水平。结果,外债负担越来越重,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改革陷入困境,引起不少社会政治问题。【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24 【正确答案】 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在东欧各国引起强烈反响,并相继发生一系列风波。1956 年 3 月,奥哈布当选波兰党中央第一书记,就

22、任后公开承认党在过去犯了很多错误,宣布为前党中央总书记哥穆尔卡恢复名誉,并实行大赦。广大群众强烈要求改革。6 月中旬,波兹南的工人为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等,派代表团去请愿遭拒绝。去华沙的代表被捕的谣传使群情激愤,一场和平示威顿时变成了骚乱。政府出动保安部队和坦克,当晚骚乱被平息。政府决定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10 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八中全会,哥穆尔卡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5 【正确答案】 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在经过 50

23、60 年代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70 年代初期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遇到阻碍,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被称为“滞胀” 的现象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原因: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促进。出现“滞胀”的原因:一是 70 年代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日益减弱。【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6 【正确答案】 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自身经济特点不同而发展速度有别,其中德国、日本经济发展最快,英国相对缓慢。影响:这种差异所产生的影响是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改变。70 年代后,

24、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经济格局的改变使战后美国独霸、欧日依附的政治格局演变为以美国为主、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新格局,这种新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7 【正确答案】 (1)背景: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随着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对现代科技的发展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从而兴起了以宣扬技术决定论、技术统治论和科学中心论为代表的科技发展论。世界大战的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也使一些重要科学研究延缓和推迟;但是,一些与军事有关的项目和领

25、域则得到了加速的发展,许多新技术首先是由于军事目的而受到重视和得到优先发展。在敌对双方激烈的竞争中,各个国家往往不惜工本不计代价地投入某些关系到军事实力的技术研究。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特别是军备竞赛刺激了新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美苏竞相发展军事科研,推动了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和现代化,使得各种新式尖端武器不断涌现。与此相适应,新兴工业部门也得到迅速发展,新技术成果在民用工业上也广为应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生产关系,特别是普遍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能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规模大、耗资大、利润低而风险大的尖端科研项目及基础研究项目,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二战后,各国政府均大

26、力支持和推进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为战后技术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是战后技术革命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动因。高额利润是资本永恒的追求目标,是扩大再生产的内在动力。而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企业之间必然展开日趋激烈的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国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各企业间及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空前激烈。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不惜财力、人力和物力进行技术革命的竞赛,其战略目标就是要占领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使其经济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二战后全世界基本上未发生过大的战争;资源的短缺迫使人类开发新的替代产品;战后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也是重要原因

27、。(2)特点: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诸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3)影响:使生产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生产率显著提高。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主要不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而是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和劳动对象与劳动手段的改进。它

28、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并酝酿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战后由于一系列新技术工业的兴起,使发达国家物质生产各个领域的面貌为之一新。第三产业兴起,而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各阶层的巨变,出现了生产组织和管理体制的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的趋势。由于科技的发展,大大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加速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当代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日益加深,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充分适应和利用世界经济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大提高,从 60 年代起美、欧、日等国进入“ 丰裕社会 ”,同时也

29、出现了现代化和贫困化共生现象,推动福利保障社会化的发展。它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加速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一体化和集团化趋势;导致了经济大国地位的调整和不平衡发展的加剧;并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国际化趋势表现为各国经济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加强。它促进了武器的急剧变革和军事战略的重大调整。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常规武器而且战术和战略核武器都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军事战略也相应发生决定性调整。它也推动文化艺术和教育现代化的急剧变化。文化艺术生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教育手段从掌握知识为主发展到以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新知

30、识能力为主。由于学科界限渐趋消失,要求专业设置与综合性发展相适应。产业革命的酝酿和兴起,要求优先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以适应结构性调整,提高劳动力和民族素质的要求。它还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源泉,新技术革命既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它使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情况、新形势下需要作出新的解释和发展。【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8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 60 年代末的全球战略扩张阶段。(“遏制政策”)在这一阶段,美国以强大的军事、

31、经济力量为后盾,大力扶植、援助西方的亲美政府,向第三世界渗透,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遏制,妄图称霸世界。其外交战略具有鲜明的进攻性、侵略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杜鲁门主义。(1)杜鲁门时期 (19451953 年) 。杜鲁门上台后,视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重大障碍,终止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制定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2)艾森豪威尔时期 (19531961 年) 。根据朝鲜战争后世界的形势,美国在坚持冷战与遏制战略的同时,对其全球战略进行了一些调整。(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 年) 。进入 60 年代,肯尼迪上台,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

32、” 的更为灵活的 “和平战略”,试图通过和平与战争的两手策略,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第二阶段: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的全球战略调整阶段。(“缓和战略”)(1)尼克松、福特时期 (19691977 年) 。1969 年 7 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1970 年 2 月,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尼克松正式提出了尼克松主义作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伙伴关系、实力后盾、谈判手段” 。(2)1974 年 8 月,尼克松因“ 水门事件”下台,福特继任总统,他在对外政策上延续了尼克松主义。(3)卡特时期 (197719

33、81 年) 。卡特政府上台后,在延续尼克松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美国意识对世界的影响,将恢复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政治号召力作为对外战略的突破口,提出“ 世界秩序战略 ”。第三阶段: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初的战略推进阶段。(“新遏制战略” 或“超越遏制”战略)(1)里根时期 (19811989 年) 。里根上台后,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放弃了前任的缓和与利用均势的战略,打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 的旗号,制定了“以实力求和平” 的“ 新遏制战略 ”“星球大战计划”。(2)布什时期 (19891993 年) 。布什的总统任期跨越了冷战前后两个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也发生了很大的

34、调整。第四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的战略扩展和单边主义阶段。(“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1)1993 年 1 月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的摸索,1994 年 1 月,克林顿比较清晰地描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一个目标、三大支柱” 。“一个目标”是坚持美国的领导地位,把它定位为媚骨外交战略的首要目标。(2)1994 年 7 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 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 ,它的核心是确保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使 21 世纪仍然是美国世纪。(3)2001 年小布什新政府上台,组成了一个有军工集团背景、保守色彩浓厚的执政班子。布什明确提

35、出了“先发制人” 的原则。美国的 “单边主义”恶性膨胀成为小布什政府穷兵黩武的外交政策的形成原因。【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9 【正确答案】 (1)“科技立国”战略,是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性的因素。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日本采取的是赶超先进国家的传统战略模式,但又根据国际形势和本国情况进行了改革,狠抓带头工业的复苏和发展,从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世界处于新的经济形势和科学技术革命之中,日本面对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技术较量,也对发展战略进行了反思和调整,制定了新的社会发展战略模式,即“科技立国” 的战略模式。(

36、2)所谓“科技立国”的战略模式,也就是以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世界加工工厂,以克服资源上的缺陷,从而保证经济大国的地位。日本“科技立国” 战略大体可以表述为: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入手,在应用中模仿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改良和创新,进而开发“自主的” 尖端科学技术,使科技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以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3)具体来讲,日本的 “科技立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把电子技术、软件技术、服务体系化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重点;加强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技术和空间、海洋科学技术的研究;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研究的投资,使投资经费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 253;建立高技

37、术密集型的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多样化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以及技术输出。(4)日本的“科技立国”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效。所谓 “科技立国”,除了经济发展的内容外,日本的“科技立国” 战略还提出了政治军事上的目标,即提高日本在国际社会上的政治地位,使其成为与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 。同时,通过所谓的“综合完全保障战略 ”,扩充其军事力量,使其从军事小国发展到拥有中上等军备规模的国家。通过上述方面的努力,日本为自己设定的总目标是,截至 20 世纪末,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技术三位一体的头等大国。【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30 【正确答案】 (1)背景:1956 年苏共二十大,赫鲁

38、晓夫作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号召改革斯大林模式。(2)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在报刊上开始批判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并批判斯大林的某些理论观点,如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论点等。但这时尚未公开点名批评斯大林。开始平反一些冤假错案,如“ 医生间谍案件”和“列宁格勒案件” 等。调整政府机构,精简人员;改进苏维埃制度;改进党的组织结构;改组内务部,并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克格勃),把保安工作置于党和政府各级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之下。同时成立了以波斯别洛夫为首的特别委员会,负责调查斯大林滥用职权问题。1954 年 5 月旗帜 杂志发表名作家爱伦堡的小说 解冻第一部,出现以揭露斯大林

39、时期苏联社会阴暗面为特征的“解冻文学” 。经济方面:以“放权”和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为主的农业改革。最初尝试的“玉米运动” 失败,于是从 1958 年起,陆续出台了农业新措施。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的工业建筑改革。这时期在工业的调整、改革方面,主要是针对 1957 年工业改组引起地方主义泛滥和国民经济混乱等问题,采取一些补救措施。赫鲁晓夫的工业体制改革进展不大,“七年计划” 也远未完成,但他执政时期注意推行“ 物质利益原则 ”,增加了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工业仍有明显增长。外交方面:苏联提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赫鲁晓夫为此

40、频繁出访和会谈。推行和平外交,以“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 为理论基点,变“ 阵营对抗战略”为“和平渗透战略”;全面开展多边和双边会谈,变“对抗” 为“对话”。【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31 【正确答案】 原因:(1)历史原因:苏联从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在体制上有许多弊端,政策上也有许多失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它主要包括: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出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

41、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2)现实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 和平演变” 战略。“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它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影响:(1)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解体使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格局呈现

42、多极化的发展趋势。(2)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3)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四分五裂。(4)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一次沉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空前的曲折和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32 【正确答案】 原因:东欧国家的剧变,是各国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1)内部原因:在历史上,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袭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采用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

43、,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错误。(2)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其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以及西方国家推行的“ 和平演变”战略。(3)苏联长期实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庞大的军费开支与援外开支使得国家经济不堪重负,也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实质: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训:(1)在指导思想上,执政的共产党要善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国情、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时代化。(2)在组织和制度建设上,执政的共产党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和

44、要求,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和监督机制。(3)在作风建设上,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为民的原则,坚决反对腐败现象和既得利益集团出现。(4)在领导方式上,执政的共产党必须适应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研究执政的基本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5)在适应生产力要求上,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尊重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趋势和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强国富民为己任。(6)执政的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并慎重稳妥地处理民族、宗教等问题;掌握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战略;处理好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7

45、)执政的共产党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并得到人民拥护的外交政策。【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33 【正确答案】 三次高潮:(1)第一次以 40 年代末南斯拉夫开始的体制改革为发端,包括 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 年波匈事件以后波兰、匈牙利的改革、1957 年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改组的尝试。这些改革除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2)第二次发生在 60 年代初,主要有苏联、东欧等国家,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这次改革仍没有涉及体制本身的弊端,都遭挫折。(3)第三次于 70 年代

46、末 80 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的,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到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根据,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许多突破。四种模式: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