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在职艺术硕士(MFA)全国联考艺术学概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848308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在职艺术硕士(MFA)全国联考艺术学概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艺术硕士(MFA)全国联考艺术学概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艺术硕士(MFA)全国联考艺术学概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艺术硕士(MFA)全国联考艺术学概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艺术硕士(MFA)全国联考艺术学概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在职艺术硕士(MFA )全国联考艺术学概论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为什么艺术作品能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2 结合具体实例阐述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艺术是社会生活能动的审美反映.3 简述艺术发展的规律4 联系实例谈谈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5 经济对艺术发展有哪些影响和作用?6 简述艺术与哲学的关系7 简述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关系8 结合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理解9 简要说明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原因。10 什么是艺术风格? 什么是艺术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11 简述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关系12 为什么说艺术意蕴是

2、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它具有什么特点?13 怎样理解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14 怎样理解艺术作品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15 简述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16 论述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7 如何认识艺术家的主体性?18 试述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创作客体的相互关系19 谈谈你对郑板桥“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20 简述艺术活动的主要特点21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2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生产形态,它与物质生产在本质上有何区别?23 简述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及其主要任务24 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谈谈你对艺术教育任务和目标的理解25 简述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之

3、间的关系26 简述艺术欣赏的具体过程27 试述艺术鉴赏的主要特点28 简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29 人们常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30 如何培养与提高艺术修养与鉴赏力?31 简述审美效应所包含的三个层次32 结合当前艺术现象和优秀艺术作品,论述艺术活动的社会功能33 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谈谈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的特点34 简述艺术批评的性质35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职艺术硕士(MFA )全国联考艺术学概论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1)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来源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往往与艺术家强烈

4、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关。(2)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积极性,还表现在艺术家创作时,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去剪裁、重组自然和社会的样态、秩序,使之成为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趣、更有意蕴的艺术画面。艺术家有选择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只反映生活的一角,却寄寓着艺术家深刻、丰厚的社会理想。(3)艺术家用独特的加工改造的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切都是经过艺术家加工改造过的生活。不同的艺术家根据同一客观对象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这源自于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经验,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4)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艺术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社会生活对艺术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5、作用,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第二位的。艺术的反作用取决于社会生活的状况:当社会生活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艺术的反作用不那么清晰可见;当社会处在激烈动荡阶段,艺术的反作用就显而易见了。【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2 【正确答案】 (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社会生活能动的审美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一条根本原则。毛泽东曾强调指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艺术家也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著名电影编导郭宝昌的力作大宅门获得巨大成功,收视率创下了当时电视剧的最高纪录,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取材于真实的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的亲身

6、体验、深刻理解与真情感悟。如果郭宝昌没有这些生活经历,没有生活源泉给他提供如此鲜活、生动的创作原料,他的大宅门是难以产生轰动的社会效应的。(2)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为艺术不是生活原样的复制与照搬。艺术家从生活中获取素材后,还需经过大脑的筛选、提炼、加工、改造,甚至是想象和虚构,才能孕育出凝聚着创作主体强烈情感、富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审美意象,并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将其物态化,使之成为具体、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 ”,就是依据三个生活原型的素材 “杂糅”而成的。(3)各门类艺术的创造,还要按照一定的艺术表现规律,改造生活中的自然形式。例如,芭蕾舞的女演员必须立起足

7、尖来完成各种动作;戏曲的唱、念、做、打,既要服从生活,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不同于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齐白石强调作画“不似欺世,太似媚俗 ”,要在 “似与不似之间”使形象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由此也进一步证实了,艺术家的主体创造离不开客体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基础,艺术是社会生活积极、能动的审美反映。【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3 【正确答案】 (1)艺术是发展的,艺术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在艺术理论发展史上,人们对艺术发展规律的阐述不尽相同,但是,绝大多数艺术理论家都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研究艺术发展的规律:第一,揭示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阐释艺术发展过去

8、、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模式;第二,探索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艺术发展的动力。(2)艺术发展规律就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主要从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两方面谈。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艺术的发展。其中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终极原因。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包括两方面内容:从纵向的发展来看,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从横向的联系来看,就是不同民族之间、民族艺术与世界艺

9、术之间的联系。(3)自 18 世纪末以后,西方艺术强调自律性,逐渐摆脱了宗教崇拜、道德说教、政治宣传等外界施加于艺术的规定,主张艺术只服从于其自身的“审美” 律令和精神法则。至 19 世纪,出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然而,把强调艺术自律推向极端,完全否定艺术的社会作用以及社会对于艺术的制约性,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造成了一些西方现代艺术流派脱离现实的倾向。(4)自律性和他律性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就社会物质生活总体而言,艺术的发展只有相对的独立性,并非绝对自足的系统;而在另一方面,艺术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其内在规律又有相当的特殊性,强调自律性意味着强调用艺术自身的特殊规律以指导

10、艺术的实践活动,具体评价一件作品、一个艺术家的水平高低主要还是运用艺术“内部规律” 的知识无视艺术自律的特殊性,以外部社会条件否定艺术作为独立的精神范畴的价值,就会严重干扰艺术的健康发展。【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4 【正确答案】 (1)继承、借鉴和创新是促进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的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后一时代的艺术必然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同样,艺术也在以连续的历史轨迹发展着。艺术的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历史趋势。(2)艺术的历史继承性

11、,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尤其表现为对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题材、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继承。正如画家吴冠中所说“风筝不断线” ,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土壤,用本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艺术创造。同时,艺术也是无国界的,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东西方各民族很早就已开始了文化艺术交流,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不仅是横贯中西的贸易之路,而且也是中外文化艺术交往的通道。(3)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

12、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4)在坚持批判的原则基础上,还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总之,在艺术发展中,继承、借鉴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借鉴,便不会有创新。继承、借鉴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人类的艺术史正是艺术潮流不断更迭、艺术风格不断创新的历史。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是艺术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5 【正确答案】 (1)艺术产生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艺术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2)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具有较

13、强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同样,艺术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如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大量洞穴壁画中都以动物和渔猎场面为表现内容,却从不表现植物,直到人类进入农业经济以后,艺术中才开始出现植物的形象。这也恰恰说明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决定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3)经济对于艺术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并不是直接的,往往要经过一些中介环节,其中包括政治的、法律的等各种因素。故而,经济的兴衰与艺术的兴衰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机械地互为因果关系,因此,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艺术发展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反方向发展。如我

14、国春秋战国时代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经济普遍繁荣,但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各国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而招揽人才、广开言路的政治政策所致。总之,促使艺术发展的原因很复杂,但最根本的发展原因还是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6 【正确答案】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同时,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传播和体现一定的哲学思想,从而对哲学的思维及思考产生启迪。(1)美术与哲学两者联系密切,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哲学对艺术的影

15、响,在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艺术、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这两个典型例证中,可以找到最好的说明。如李白的审美理想,即深受哲学思想影响(庄子美学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也是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存在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另一方面,艺术也通过自身的特殊方式传播或体现一定的哲学思想,从而对哲学产生影响。(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哲学与艺术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迥异,哲学运用抽象的概念来进行思维活动,揭示事物的一般性与普遍性,与艺术的具体可感的、鲜明生动的形象相比较,哲学是高度抽象的,根本远离了事物的实际形式。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艺术与哲学的区别还表现在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

16、则是作用于人们理智的同时,还强烈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3)哲学通过美学影响艺术的发展。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也导致艺术内容的矛盾。【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7 【正确答案】 (1)西方现代哲学是指 19 世纪中叶以来,为数众多的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2)西方现代派艺术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数量繁多的西方艺术流派的总称。这些流派的影响,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种类和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绝望

17、,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的异化现象,也宣扬了对人生、对历史、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悲观绝望。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3)从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看,西方现代哲学成为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西方现代派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相比之下,西方现代派哲学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的影响更大一些。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出自于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尤其是以克罗齐“直觉说” 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18、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西方现代哲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从美学思想到创作方法上均提供了理论根据,对现代派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西方现代派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就不会有所谓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出现。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人,都曾经写过文学艺术作品,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西方现代派艺术由于拥有众多的读者和观众,又反过来扩大和深化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8 【正确答案】 当人类跨入 21 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全球经济体系和全球市

19、场。信息革命给人类造就了有着巨大威力的联系纽带庞大的互联网络,它迅捷地传递着全球信息,从而将整个世界空间紧密地连在一起。(1)从世界的角度考虑,精神文化丰富多彩总比单调统一强,不同的文化艺术具有互补性。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整个世界艺术逐渐从西方艺术中心主义的阴影中走出来,越来越认同艺术多元主义。(2)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来考虑,每一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行为模式与文化特性,正是特定文化基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环境中发育成长,最终积淀为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这种属于民族传统的东西,虽然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保守性,需要在与外来文化相碰撞中,不断超越与

20、发展,但它的内在生命力之所在,恰恰构成特定民族的文化血脉。(3)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思想和审美需要,归根结底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基础与经济生活。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艺术作品中是否具有民族特征,不是简单描写民族服饰、美食和风俗,而在于是否表现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事物(即是否反映了本土文化特性)。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4)所谓艺术的世界性,是指那些能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能够深刻揭示“人的一般本性 ”,表现人类共

21、同美感,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具有世界性。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5)在信息交流快捷频繁的今天,封闭发展已不可能,生活方式趋同、价值观趋同、审美趣味趋同,因此艺术创作受到国际化的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任何时代,本土文化都是在国际交流中发展的,民族性与本土文化在世界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的内容,带有本时代的新特点,本土文化和艺术并不在历史中凝固,而总是在当下的时代中演变延续,形成人类文明和艺术生生不息的脉络。【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9 【正确答案】 艺术风格最为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1)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

22、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的创作主体,他的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特点,都会很自然地投射和熔铸到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主体对象化到精神产品之中。其中,艺术家的个性气质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成为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艺术家人格的体现。(2)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正因为这样,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艺术结构到艺术语言,都体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也正因为这样,艺术家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思,直到艺术传达和表现,始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

23、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3)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由于欣赏主体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层次、文化层次的差异,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这就造成审美需要的千差万别,从而刺激和推动着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10 【正确答案】 (1)艺术风格就是艺术作品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整体上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的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趋向成熟的标志。(2)艺术的时代风格,决定于

24、某一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产生的某种占主导地位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例如原始时期的艺术(如洞窟绘画、陶器、装饰品等),以其特有的生动、素朴和富于幻想风格,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奴隶社会则产生了许多显示奴隶主的精神威力的巨大象征性的艺术,如庞大的金字塔建筑,中国殷周的部分青铜器,如司母戊大方鼎、大盂鼎等。到了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适应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制度的加强,形成了富有生气的、乐观自信的艺术风格,例如希腊雕刻,充分显示了这种特色。(3)民族风格,决定于某一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文化传统的特殊性所产生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的特殊性。它同某一民族的共同的语言和心理特点紧密相连。我国传统的绘

25、画(国画) ,分明具有和西方绘画显著不同的民族风格。这种风格是在我们民族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渗透着本民族人民对绘画这种艺术的特殊的(同时也是共同的) 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民族风格具有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11 【正确答案】 (1)作品内容是它的形式的含义,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所以是一种精神性的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环境等因素化合融会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艺术作品内容的含义有两方面:艺术家在作品中描写的

26、现实生活,是内容的客观因素,叫做艺术作品的题材。艺术家作品中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与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主要的思想,是内容的主观因素,叫做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是题材与主题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艺术作品形式的含义有两方面: 内容诸要素的组织和结构,通常叫组织结构,它是艺术作品的内形式。艺术作品内容的表现方式,叫做艺术语言,它是艺术作品的外形式。艺术作品的形式是组织结构与艺术语言的统一。(3)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者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既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在艺术创作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和确定应以是

27、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同时,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可以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是进步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从艺术创作角度看,内容先于形式、决定形式;从艺术鉴赏角度看,形式先于内容、决定内容;本质上,形式与内容是辩证统一的,不存在谁决定谁和谁先谁后的关系,而是在矛盾统一中寻找最佳契机,共同表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艺术家永远努力寻求的艺术理想。(4)割裂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导致的错误:形式主义:忽视内容只重形式形式虚无主义:忽视形式只重内容。以上两种错误都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28、。【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12 【正确答案】 (1)所谓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2)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的第三层面,即深层层面。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特别是典型或意境中,艺术意蕴往往能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意蕴是艺术家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一种深度感悟,它往往透视出人性的深层内涵和社会的深刻本质。艺术意蕴极富哲理性,深深地潜藏于艺术形象的表层意义之下。(3)艺术意蕴独特的内涵使其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面对一部艺术作品,可以从历史、社会、

29、文化、民族、时代、人性、时空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解说,可谓见仁见智。而且这种解说只是向其靠近,难以清楚地言说,也是难以尽说的。正如古人所云,“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尤其是通过一些象征、暗示、隐喻、联想、变形等曲折含蓄的手法来表现的意蕴,更需要联系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和作者创作意图方能领悟。这在诗歌中表现最为突出,诗美的奥秘,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这种“ 言外之旨” 、 “象外之象”来领悟其深刻的内涵。而在某些意蕴比较抽象、笼统的艺术中,意蕴的领悟就更显得自由灵活无所定向,它们同欣赏者的主观因素关系更加密切,如在无标题音乐、现代派绘画、情绪性舞蹈、象征性建筑等艺术中,艺术意蕴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和深刻

30、性的特点就表现得更加突出。艺术意蕴是衡量艺术作品境界高低的重要尺度。【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13 【正确答案】 (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隐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情感因素和感性特色总是外显于作品的表层,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听觉和情感。而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意境及形式所凸显出的思想内涵。理性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却潜藏于作品的深层,它对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具有持久的影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做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才能既使作品显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内涵的统一。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感性

31、特色,在内容上却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全诗仅有四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寥寥 20个字,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给人以美感和愉悦。同时,诗人通过身披蓑衣、手持钓竿的老翁那清高孤傲、坚强不屈的形象,以及冰冷死寂的环境,抒发了自己遭到贬谪后压抑苦闷的情感和面对黑暗敢于抗争的精神,给人以理性的启示。(3)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传达感情的工具。我国古代的乐论认为音乐来自于情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但情感不能离开思想,必须把情感渗透在思想里,思想融合在情感中,必须经过艺术家的体验和升华,使

32、情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使艺术家个人的情感突破狭隘的范围,升华为社会的情感、时代的情感、民族的情感,乃至于全人类普遍的情感。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最大的特点是火一样的情感,评论家们把它比作“ 火山的爆发 ”,具有震撼心灵的巨大力量。与此同时,这首乐曲又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以其悲剧性之深刻,矛盾冲突之激烈,斗争精神之顽强,表达了成熟时期的贝多芬热爱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14 【正确答案】 (1)再现与表现是艺术作品内容所包含的两个方面,二者往往兼容并存、有机统一。所谓再现,是指在艺术创作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它以再现生活、再现生活中的人、事、

33、景、物为主,追求和体现的是客体真实,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等。(2)所谓表现是指在艺术创作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主体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追求和体现的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如屈原的长诗离骚等。(3)艺术作品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艺术创作离不开客观现实,也离不开主观情思,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思相融合的产物,所以,艺术作品中的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再现性艺术作品,虽以再现社会生活为主,但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情趣,只不过这种主观因素是隐含在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之中,借助人物、场景、事件等自然流露出来的。表现性艺术作品虽然以表现主观思想

34、情感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客观现实,纯粹地表现主观情感,其思想情感也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生成的,因此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作品也具有再现性,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再现与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仅是所占比重不同,反映生活真实的侧重不同,以及艺术家创作手法的不同。优秀的艺术作品,再现与表现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15 【正确答案】 艺术情感是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1)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感情。人类的情感从社会性上分为两类:追求自由的情感和扼杀自由的情感。追求自由是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2)艺术情感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个人情感:艺

35、术情感既包含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又包含个人的独特的情感。(3)艺术情感是人们再度体验到的情感。理解感情是一个过程,人们要用冷静的理智去理解情感。(4)艺术情感是与思想融合而为一的情感。认识与情感不可分割,思想支配和制约情感。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总是融合为一,不可分离。(5)艺术情感是超功利的审美情感。超功利的审美情感是不满足实际需要的情感,它是艺术表现的情感。(6)艺术情感是不可言传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情感和语言的“互不对应” 性,具体表现在:艺术表现的情感是情感的具体状况,语言只能表达情感的概念;艺术表现的情感是个别的、特殊的情感,语言表达情感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描述情感的语言是贫乏的、

36、粗糙的、简单的,情感的实际状况是具体的、丰富的、细腻的、复杂的。【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16 【正确答案】 (1)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以及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了这些方面的印记。正因为艺术家总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他们的艺术创造也无不深深地受之影响,显现出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及每个艺术作品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格外重要,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

37、感。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 ,而他本人也正是一生遍游各地的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才能在创造中恰当地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律动,绘就独具特色的山水画,成为一代绘画大师。(2)艺术家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从创作主体来看,既然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他所赖以生长的社会环境,那么他对这个社会环境也就了解得比较清楚和透彻,因而会产生强烈的如何发扬其优点、改进其不足与缺陷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愿望。艺术家选择的是运用审美的艺术形式去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事业,他们在创作时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通

38、过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从而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是艺术家应有的神圣的社会职责。总之,一方面,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艺术家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影响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17 【正确答案】 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指在艺术创作全过程中,艺术家主体起决定作品命运的重要作用。它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艺术的生产同一般社会生产不同,在于艺术创作凝聚着艺术家的个性化的因素,就创作过程而言一件

39、作品会呈现什么面貌,艺术家主体具有第一位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断臂的维纳斯修补断臂的失败说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可替代性。高鹗续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也无法弥补曹雪芹红楼梦未完成的缺憾。(2)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表达主体的审美感受。例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表达主体的人格品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诗句,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诗句因作者的人格品德而著名。(3)艺术作品具有独创性,不可重复,不可替代。就绝大多数艺术作品而言,复制的原作不等于原作,只是赝品。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不同的创作环境、不同的艺术创作主体以及同一个

40、艺术作者也不可能处在完全相同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无法全样重复的。【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18 【正确答案】 (1)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创作客体是相对应而存在的。艺术创作主体即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客体,则指具有一定审美价值,或者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特殊的社会生活、自然界和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是艺术创作主体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2)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富有诗意,具有美的属性的社会美、自然美。能直接激发人的美感,无疑是属于有审美价值的事物。艺术反映生活中的美,同时也要反映生活中的丑,但要化“生活丑“为艺术美,通过艺术处理使之具有审美价值。由此也可看出,艺

41、术创作的客体能否具有审美价值,关键在于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观照、实践和创作。可以说艺术创作客体是艺术主体的主观观照,是用心灵浸泡过的社会生活。(3)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即主体可以影响、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可以影响、作用于主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作而得到实现。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精辟而深刻地概括了艺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关系。(4)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创作主体本身就是社会中的一员,他总是要受到客观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包括其作品在内。而艺术作品又是艺术创作主体能动地反映和创造的社会

42、产物。因此可以看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和创作客体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19 【正确答案】 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的审视、体味和理解。(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它是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

43、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它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使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是艺术家不断进行艺术语言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产生的形象、意境、典型,形成的文本。【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20 【正确答案】 艺术活动主要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点。(1)艺术活动的形象性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领悟式的审美

44、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2)艺术活动的情感性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3)艺术活动的审美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21 【正确答案】 (1)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动。(2)艺术活动不同于其他一

45、般活动,关键在于它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艺术语言是构成艺术必不可少的媒介和工具。尽管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有所不同,例如语言艺术(文学)所使用的语言是文字符号,音乐艺术所使用的语言是由音符构成的旋律等,而绘画艺术的语言则是线条、色彩、形状等。但不管何种艺术语言,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即都具有感性、直观和审美的因素,而完全不同于抽象的、理性的概念或理论,这就决定了艺术的审美品位和基本格调。(3)艺术活动的根本宗旨在于创造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艺术形象不但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构成艺术的灵魂与核心。艺术失去形象性就不成其为艺术。艺术形象是艺术感人的魅

46、力所在,是艺术发挥其功能、作用的主要手段,也是评价艺术作品成败优劣的主要标志。对于抒情性艺术作品而言,意境的创造更胜于形象。当然,形象和意境往往是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艺术整体。由此可见,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来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22 【正确答案】 (1)从人的需要和生产的目的性来看,两种生产是不一样的。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维持生命的生存与延续。虽然这些产品都包含着一定的审美因素,但其主要价值却在于物质的使用价值和功用性;艺术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审美需求,影响人们的精神意识、思想感情、审美心理等。艺

47、术只有通过对人的精神的影响,才能最终对实际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2)从产品的消费来看,两种产品的消费性质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物质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是物质性的生产资料,因其主要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作为再度转让的有用品而成为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商品。而艺术生产的产品,则有着自己的特殊属性,主要满足的是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求,提供的是精神消费,即愉悦情感和审美享受。(3)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也不同于物质生产。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者要通过改变原来事物的物质形式以确立自己产品的物质形式。艺术生产虽然也要通过特定的媒介物来确立和物态化自己的产品形式,然而它只表现在整个“艺术生产”全过程中的意象物

48、化这一最后环节上,所物化的审美意象也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独特的审美把握,是一种技巧性的艺术外层的生产。综上所述,无论从人的需要和生产目的来看,从人对产品的消费情况来看,还是从生产过程和成果来看,艺术生产都是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精神生产和审美创造活动。【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23 【正确答案】 (1)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2)美育与艺术教育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最初的审美教育就

49、是艺术教育,而且至今艺术教育还是美育的核心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由于艺术具有审美娱乐、审美认识、审美教育等独特的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艺术中的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对提高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但是,艺术教育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审美教育。狭义的艺术教育专指培养专业艺术创作者的特定教育。艺术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艺术技巧的教育,并以培养人的艺术感受力与创造力为主。而审美教育不一定涉及艺术技巧的培养,即便涉及对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其目的也是为了形成、完善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健康的人格。此外,艺术教育主要以艺术作品为教育手段,而审美教育除了艺术作品之外,还要以广泛的审美活动为教育手段。所以,审美教育是不等同于艺术教育的。若把单纯艺术技巧的训练等同于艺术教育或美育,就会干扰、阻碍审美教育的开展。【知识模块】 艺术学概论24 【正确答案】 (1)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讲,“ 艺术教育” 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