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资本和剩余价值)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848583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资本和剩余价值)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资本和剩余价值)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资本和剩余价值)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资本和剩余价值)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政治经济学(资本和剩余价值)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政治经济学(资本和剩余价值)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必要产品(浙江大学 2000 研)2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上海财大 2007 研)3 劳动力与劳动(中南财大 2002 研;华中师大 2003 研)4 相对工资(中南财大 2007 研)5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上海财大 2007 研)6 技术先进的产品之所以能赚取更多的利润,是因为先进技术能刨造更多价值。(中央财大 2008 研)7 在资本主义社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和结果。(中央财大 2008 研)8 简述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及其关系。(浙江大学 1998 研;中央财

2、大1999 研;武汉大学 2000、2003 研;吉林大学 2003 研;华中师大 2004 研;浙江师范大学 2008 研;中南财大 2012 研)9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有什么区别?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一般利润率有什么影响?(人大 2012 研)10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厦门大学 2002 研;中南财大 2011 研)11 简述马克思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12 怎样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之间的关系。(西南财大 2002 研;北京理工大学 2008 研)13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何联系与区别?(华中科大 2002 研)14 资本总公式的

3、矛盾及其解决。(武汉大学 2004 研;人大 2012、2013 研)15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南京大学 2003 研;厦门大学 2003 研)16 为什么只有可变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武汉大学 2008 研)17 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工资实质上是由什么决定的?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人大 2015 研)17 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 50 人,工作日为 8 小时,工人人均 4 小时生产 1 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 22 元,每个工人 1 小时创造新价值 2元,劳动力价值 8 元。(中南财大 2008 研)计算:

4、18 该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19 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 c 和 v 各为多少?20 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21 每双鞋的价值量。22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首都经贸大学 2001 研)23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北大 2003 研;南京财大 2008 研)24 论述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并说明劳动力价值降低与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提高同时存在的原因。(北师大 2004 研)25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北京理工大学 2008 研;中央财大 2014 研)2

5、6 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复旦大学 2011 研)政治经济学(资本和剩余价值)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必要产品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及其家属的正常消费支出,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支出,是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制造的产品。必要产品用于生产者自身再生产,制造必要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称为必要产品价值,简称必要价值,又称劳动力价值。与之对应的概念是剩余产品。制造剩余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称为剩余产品价值,简称剩余价值。必要产品是必要价值的承担者,没有必要产品,就没有必要价值,同样剩余产品是剩余价值的承担者,没有剩余产品,就谈不上剩余价值。【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2

6、【正确答案】 (1)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劳动过程必然与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2)价值增殖过程:是指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过程同时就是价值增殖过程。比较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自身劳动力

7、价值的时间,称作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时间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共同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3 【正确答案】 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简单地说,劳动力就是劳动者潜在的劳动能力。这种潜在的劳动能力不仅天然属于劳动者所有,而且须臾不可离开活的人体而单独出卖给他人。从劳动力的特性看,它只能依附于劳动者的人体而存在,并由劳动者个人占有、支配和使用,不可能独立于劳动者的人体而出卖给他人。当劳动者除了人身自由一无所有时,劳动力就被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劳动指劳动者

8、运用劳动工具从事商品生产的过程,是劳动力的一种耗费,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4 【正确答案】 相对工资是指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又称比较工资。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相对工资呈递减趋势。工资和剩余价值是二人创造的新价值的两部分,在新价值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部分增加了,工资部分就必然减少。相对工资反映了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对立。【知识模块】

9、资本和剩余价值5 【正确答案】 (1)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劳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即全部预付资本也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得到了利润的转化形式。(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该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

10、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6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技术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先进技术电不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因素包括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能够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

11、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不过,在商品生产中,物化形式的科学技术进入劳动过程,但不进入价值增殖过程。可见,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2)技术先进的产品之所以能赚取更多的利润,是因为先进技术可以给资本家带来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单个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就会产生出超额剩余价值。【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7 【正确

12、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单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1)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单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单个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就会产生出超额剩余价值。(2)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

13、果,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因此,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相应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8 【正确答案】 (1)二者的联系。从个别资本家来看,出于对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他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14、但是,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当所有的资本家都仿效这一做法,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但是,这时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所有的资本家都普遍地得到了相对剩余价值。所以,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也就是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可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另一方面,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也提高了资本家扩大生产、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促使资

15、本家进一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由于从产生过程来说,二者都是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超额剩余价值是属于相对剩余价值范畴的概念。(2)二者的区别。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后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9 【正确答案】 (1)剩余价值率和

16、利润率的区别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表示方法有两种:物化劳动表示法: m= 。该公式表示在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活劳动表示法:m= 。该公式表明,在工人的一个工作日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多大部分用于无偿地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 p表示利润率,c 表示全部预付资本,利润率为:p=mc。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体现为: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

17、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将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原因如下: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目的。在现实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表现为利润率。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

18、的不断提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一个剩余价值率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有机构成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而且是在一切生产部门或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发生。因此,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10 【正确答案】 (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但是,资本的现象形态掩盖着它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

19、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原材料、机器、厂房等,这使人们误以为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从而把物的自然属性和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混同起来了。资本不能离开物而存在,正如价值不能脱离使用价值而存在一样。但是,生产资料等物成为资本,不是由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为它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由于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只有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就必须先垫付资本,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根据

20、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一源泉。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为剩余价值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11 【正确答案】 马克思在阐

21、明剩余价值理论的同时,建立了工资理论。马克思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工资形成的基础。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构成工资的基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问所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此外,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决定,还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工资的基础,它的变动是工资变动的基础。(2)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说明了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

22、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3)工资的形式。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马克思还分析了计件工资的一些特点,说明了它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作用。(4)揭示了工资运动的趋势和工资量的变动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工资制度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12 【正确答案】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资本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各种

23、生产要素的组合起着重要作用。劳动力商品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有着密切的联系。(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 商品)G(更多货币)。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

24、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来源是什么,也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

25、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 G-W 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 G-W 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也加速了劳动力向商品的转化。货币转化为资本后,资本家的积累进一步增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也进一步

26、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他们会在市场上增加对劳动力的购买,这样就加速了劳动力向商品的转化。另一方面,资本积累的增加,使资本家占有了更多的生产资料,这样,劳动力所有者逐渐失去生产资料,但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拥有充分的人身自由,这更为劳动力向商品的转化提供了条件。【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13 【正确答案】 (1)两者的联系:两者都是货币,都采用货币的形式。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这就是作为资本的货币,这种货币在形式上是和作为货币的货币一样的。作为货币的货币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作为资本的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劳动

27、者有人身自由;其二是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劳动力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当货币所有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并通过劳动力的使用为其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2)两者的区别:含义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是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指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本质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不同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表现出来。商品流通公式为:商品货

28、币商品。资本的流通公式为:货币商品增殖的货币。这两个公式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形式不同。其次,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公式表明为买而卖,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它的运动没有限度。再次,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因此货币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以资本的形式存在。【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14 【正确答案】 (1)资本的总公式是:货币商品增殖的货币,即 G-W-G。这一公式既适应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因而,称为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表明,

29、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其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等价交换。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无论是 G-W,还是 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变化,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殖从哪里产生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价值增殖产生的途径: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中。等价交换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不等价交换中,一方之所得,正是另一方之所失,也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劳

30、动产品发生关系,劳动产品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资本也就无从实现价值增殖。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货币转化为资本,价值增殖产生)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这个价值规律的要求,又必须满足资本价值增殖的要求。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前提) 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及价值增殖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

31、己的劳动力谋生。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a 它的价值由下列主要因素决定: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适应生产发展需要接受教育和培训所需要的费用。除此之外,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b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创造新的商品、新的价值的能力。劳动力的使用消费过程,就是为资本家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这就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能够产生大于自身价值更大价值的源泉,这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区别于其他商品使用价值的最本质的特点,是资本家通过购买、消费劳动力商品而得

32、到价值增殖的秘密。剩余价值正是在劳动力卖和买(流通领域)的基础上产生的。商品交换的规律没有被破坏,劳动力是按等价交换的原则买卖的。通过劳动力的买卖,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创造了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离开流通进入生产领域)中产生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才使得货币转化为了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15 【正确答案】 资本是指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自行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

33、,则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所以此观点也可以表述为: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领域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1)资本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即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不以货币为媒介的单纯的商品交换是不产生剩余价值的。两个商品所有者彼此购买对方的商品,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双方都让渡了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不仅如此,由于交换促进了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使它们用同一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但足,就交换价值来说,由于等价交换,所以并没有价值增殖。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34、。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经决定,流通不过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商品价格,因此价值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把欺诈和掠夺等情况排除在外,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抽象地考察商品流通,那么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被另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发生的只是商品形态的变化,即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再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不会产牛剩余价值。总之,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在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第一,商品的高价出卖和低价购买不产生剩余价值。在市场上,商品

35、所有者与商晶所有者相对立,他们各自持有自己不需要但别人需要的物品,他们只能对自己的商品有权力,此外并无特权。假定卖者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使自己的商品在其价值以上出售,取得了加价的好处。但是,当他当了卖者之后,又成为买者时,原来作为卖者赚来的钱,义会因为作为买者而失去,互相抵消。相反,若低价购买,作为买者占了便宜,但在作为卖者时又会失去原来赚的钱。“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第二,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假若有一个只消费不牛产,只购买商品而不出卖商品的阶级存在,总是以高于商品价值来不断购买

36、商品。存在这样只买不卖的阶级,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阶级不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门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即使是高价出售商品卖给这个不生产阶级,那也只不过是生产者把被无偿夺去的货币,较多些收回来一部分而已,是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第三,狡猾者的欺骗也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假若有人可能非常狡猾,总是使他的其他同行无论如何也报复不了。这样,他可以大获其利。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只不过改变了商品价值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而已,流通中的价值没有增大一个原子。一方的剩余价值,是另一方的不足价值,一方的增加,是另一方的减少。

37、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2)资本又只能在流通中实现,即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在流通领域。“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 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反映出来。只有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在流通中卖出,产品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这个时候,生产商品的剩余价值随价值的实现而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即购买生产资料和为劳动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因此,资本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条件。在流通以外,商品

38、生产者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 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 从他和他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只是他的商品包含着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表现为价值,而价值通过货币表现为价格。但是,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而不能创造进行增殖的价值。他的商品凝结了多少社会必要劳动,就表现为多少价值,不会增加价值。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然在流通领域中,又必然不在流通领域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所以,可以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16 【正确答案】 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价值

39、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或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去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是指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它的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这种转移是通过具体劳动完成的。转移的价值量,只是进入生产过程时原有的数量,决不会大于它。(2)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转变为劳动力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

40、而消费掉了。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的。但是,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3)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这说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可变资本的价值之所以能够发生量的变化,是因为它转化为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发挥作用,结果才生产出剩余价值。【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17 【正确答案】 (1)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

41、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既无价值,也无价格,根本不能出卖;但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劳动力价值与工人的必要劳动相对应,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必要劳动凝结而成,其最低限,即最低工资,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2)影响实际工资的因素: 实际工资的变动直接受名义工资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工资量的变动会引起实际工资的量相反的变动。在名义工资一定的条件下,实际工资水平受物价水平、服务价格水平、房租高低、税收的轻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

42、的工资水平存在的差别叫做工资的国民差异。工资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影响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各种因素,各国工资差异也是由这类因素引起,包括: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传统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于是劳动力价值中包含的社会、道德的因素就有所差异,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举数量和范围也就不同,各国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水平都不一样。由于各国生产技术条件的差异,要求其工人具备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也就不一样。于是,用于教育和培训劳动力的费用多少不一,劳动力价值存在差异,反映到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水平上就有差异。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影响到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比小发达

43、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在各国工人的就业结构中,男工与女工的比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工人的组织程度、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等,都对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产生影响。【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18 【正确答案】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补偿劳动力价值需要的工作时间。工人劳动力价值是 8 元,工人每小时创造新价值 2 元,所以必要劳动时间是:82=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以外的工作时间。工人每天工作 8 小时,必要劳动时间是 4 小时,所以,剩余劳间是:84=4(小时)。【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19 【正确答案】 c 是指不变资本,即生产中耗费的并转移到

44、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一个工人一小时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224=55(元)。50 个工人 8 小时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55508=2200(元)。所以,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中 c 是 2200 元。v 是指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该资本家一天需要支付的工人工资为:850=400(元) 。所以,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中 v 是 400 元。【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20 【正确答案】 一个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是 4 个小时,工人每小时创造新价值2 元,50 个工人总共创造的剩余劳动价值为:2450=400(元)。剩余价值即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问内创造的价值,

45、所以该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足 400 元。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该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是 400 元,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中 v(可变资本)也是 400 元,所以剩余价值率是:400400100=100,该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率是 100。【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21 【正确答案】 该资本家一天总共生产的鞋数是:8450=100(双)。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中 c 是 2200 元,v 是 400 元,获得的剩余价值 m是 400 元,所以资本家一天生产的鞋的总价值是:c+v+m=2200+400+400=3000(元)。每双鞋的价值量是:3000100=

46、30(元)。【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22 【正确答案】 劳动力再生产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一代一代不断更替的过程。通常讲的劳动力再生产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的恢复和更新;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再生产。为了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必须给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以保证劳动者除了维持自身的生活消费之外,还能供养家庭,繁衍后代,把子女培养成合乎生产需要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再生产受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支配,具有盲目的无政府状态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

47、,劳动力再生产则具有劳动力数量有计划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的特点。劳动力再生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相适应,也受着物质资料生产技术条件的制约。以手工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再生产的要求主要在于劳动力的数量,而以机器化大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再生产的要求主要在于劳动力的质量。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劳动种类发生了变化,致使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生产日益突破单个工人的局限,由许多的劳动者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生产过程,已成为当今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

48、这样在生产过程价值的创造也突破了单个劳动者的局限,由“总体工人” 共同创造价值。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劳动的分离,实际上也就要求我们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企业内部向外部拓展。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与原来不同的条件,要求加强科学技术、劳动技能的进一步培训。价值领域的拓展,也改变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价值是和财富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存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精神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样,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基础。劳动力的再生产在很大

49、程度上指的是劳动者知识的创新和积累。为了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投资以开发人们的智力,才能为社会提供新的合乎要求的劳动力。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要比物质资料再生产周期长,因此制定劳动力再生产计划时,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观点,这是促使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知识模块】 资本和剩余价值23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由于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并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利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