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 4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A)游戏(B)学习(C)娱乐(D)体育活动2 关于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B)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这个思维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C)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D)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3 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C)获得
2、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实的实现4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展主要依赖的活动形式是(A)班集体生活(B)家庭生活(C)同伴活动(D)师生交往5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采用的方法是(A)两难故事法(B)对偶故事法(C)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6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客观化时期是(A)婴儿阶段(B)幼儿阶段(C)小学阶段(D)青少年时期7 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是(A)自我概念(B)自我评价能力(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能力8 根据塞尔曼(Selman ,1980)的研究,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分别是(A)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自我反
3、省的观点采择;相互性的观念采择(B)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相互性的观念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C)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相互性的观念采择;社会的观点采择(D)相互性的观念采择;社会的观点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9 塞尔曼(Selman)认为小学儿童的友谊主要处于(A)没有形成友谊概念的阶段(B)单向帮助阶段(C)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D)亲密的共享阶段10 研究小学儿童同伴地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A)情境模拟法(B)访谈法(C)观察法(D)社会测量技术11 当使用社会测量技术研究儿童的同伴地位时,发现有些儿童既受到很多同学喜欢,也有很多同学不喜欢他们,此时研究者会认为他们是(A)受欢迎的
4、儿童(B)普通的儿童(C)被拒绝的儿童(D)有争议的儿童12 初中生在心理上会制造出假想的观众,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和批评,这反映了初中生(A)思维的片面性依然存在(B)思维的创造性显著增强(C)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D)思维的表面性依然突出13 我国的脑电波的研究表明,两个脑发展的加速期分别是(A)婴儿期和小学中年级(B)婴儿期和青春期(C)幼儿期和青春期(D)幼儿期和高中阶段14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个人的伦理观念进行道德判断的道德发展阶段是(A)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取向(B)社会契约的取向(C)相对功利的取向(D)普遍原则的取向15 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
5、理论,中学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16 自我评价能力开始成熟的阶段是(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青年期17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成熟期的阶段是(A)初中阶段(B)高中阶段(C)青年期(D)中年期18 青少年期思维特质的最突出特点是(A)独立性(B)广阔性(C)灵活性(D)矛盾表现二、多选题19 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包括(A)父母的教养方式(B)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C)教师的期望(D)教育制度与文化20
6、 在弗拉维尔看来,元认知包括(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控制(D)元认知发展21 从道德认知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有(A)班杜拉(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维果茨基三、简答题22 简述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论述。23 简述元认知的结构。四、综合题23 材料 1:一天,三岁的萨米走进幼儿园的积木区小组。“那是我们的指挥塔” ,他指着一个书架的角落对万斯和琳内特说:“开始倒数” ,萨米发出命令。他用一个小的木制积木假装对讲机,并对着它讲“5,6,2,4,1,发射!” 琳内特让一个洋娃娃按一个假装的按钮,然后火箭就发射了。材料 2:走进幼儿园,孩子们在玩耍着:小明注
7、视着另一些儿童玩玩具车、搭积木;东东、壮壮、璐璐坐在一起,各自玩自己的玩具车、拼图;陈陈、安安各自玩积木,有时他们交换积木;琪琪、淘淘、超超一起玩拼图,他们轮流拼图片。24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材料 1 中萨米参与的游戏类型是什么?25 阐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游戏发展阶段的看法。26 根据帕顿的观点,材料 2 中的各组儿童参与的游戏类型是什么?27 阐述帕顿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观点。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 4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儿童到六七岁时,正是开始上学的时候,学习成为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发展心
8、理学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即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存在跳跃的方式。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如果他们能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较好的成绩,就会获得勤奋感,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中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A。【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皮亚杰采
9、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科尔伯格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以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小学时期是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的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塞尔曼(Se
10、lman,1980)根据对儿童的研究,提出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五阶段论:(1)阶段 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采择(36 岁);(2)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 岁);(3) 阶段 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 岁);(4)阶段 3:相互性的观点采择(1012 岁);(5) 社会的观点采择(1215 岁以上)。故本题选 A。【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塞尔曼(Selman)提出儿童友谊的发展有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37 岁 ),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2) 第二阶段(49 岁),单向帮助阶段;(3)第三阶段(612 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
11、合作阶段;(4)第四阶段(9 15 岁),亲密的共享阶段;(5)第五阶段(12 岁开始) ,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本题选C。【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通常采用社会测量技术来了解小学生的同伴地位,具体来说,就是让每个同学写出他们最喜欢的同学和最不喜欢的同学,或者让他们对自己对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做出评估。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学龄儿童在班级中受欢迎程度,可以将他们分为五类:(1)受欢迎的儿童:他们受到很多同学喜欢;(2)被拒绝的儿童:很多同学不喜欢他们;(3)有争议的儿童:既受到很多同学喜欢,也有很多同学
12、不喜欢他们;(4)被忽视的儿童:同学对他们既无积极评价,也无消极评价;(5)普通的儿童:有些同学喜欢他们,有些同学不喜欢他们,但是在受欢迎、被拒绝和有争议方面并不是很明显。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个特点是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它表现为初中生会制造假想的观众,心中有独特的自我。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我国脑电波的研究表明,个体在 420 岁之间存在两个脑发展的加速期,第一个发生在 56 岁期间,第二个发生在 13 岁左右。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14 【正
13、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第六个阶段是普遍原则的道德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时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处于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取向阶段的个体进行道德判断则以社会规范为基础,认为社会规范是不可改变的。处于社会契约的取向阶段的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时也是以社会规范为基础,但是认为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处于相对功利的取向阶段的个体则以是否带来好处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艾里克森认为中学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占什么样
14、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自我评价能力在高中阶段开始成熟。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高中生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自我评价能力开始变得全面、主动,而且日益深刻。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了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18 【正
15、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青少年期思维特质的最突出特点是矛盾表现。其思维表现出独立性、批判性与片面化、表面化的矛盾。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二、多选题1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儿童上学以后的表现除了受到自身特征的影响之外,家庭、班级、学校和社会文化都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本题选 ABCD。【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20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包括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国内学者董奇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因此本题
16、选 AC。【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21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从道德认知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者,他的观点对我们探究道德行为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维果茨基是认知心理学家,没有对道德发展给予特别的论述。因此本题选BC。【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三、简答题22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提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存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
17、惩罚,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相对功利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两个阶段:人际和谐 (或好孩子)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
18、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普遍原则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试题解
19、析】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的基础上,以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并细化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分析这三个水平的时候,可以将三个水平与皮亚杰提到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联系起来。在分析这六个阶段的时候,要明晰每一个阶段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23 【正确答案】 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三个部分构成。元认知的核心是元认知控制。(1)元认知知识关于影响自己的认识过程与结果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的知识。包括: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即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学习方式以及自己在学习特定内容时的局限的认识和了解。关于
20、认知对象的知识,即关于认知材料、认知任务以及认知活动的认知。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即知道可用于特定学习活动的策略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以及具体运用某些策略需要什么条件等。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的知识。(2)元认知体验指主体在元认知活动中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认知体验包括知和不知的体验。情感体验包括预感失败后产生的焦虑,预感成功后产生的喜悦,从成功的经验中获得心得,从失败的经验中获得教训,借此产生信心,等等。情感的体验既可能发生在认知活动之前,也可能发生在认知活动之后。(3)元认知控制根据元认知的知识、体验,积极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监控、调节的过程,
21、是元认知的核心。元认知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学习者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的学习活动展开期间,激活和维持注意与情绪状况;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订学习计划;在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期间,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的行为;学习活动结束以后,总结性地评价学习的效果,其中包括对学习方法的评价。【试题解析】 元认知是人所具有的一个独特的认知形式,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及调整。【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四、综合题【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24 【正确答案】 萨米参与的游戏类型是假装游戏,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假装游戏属于象征性游戏。【试题解析】 皮亚杰是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对儿童游戏类型的发展进
22、行研究的,而帕顿则是从社会交往程度的角度探索儿童游戏的各种水平。【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25 【正确答案】 皮亚杰关于儿童游戏发展阶段的看法:皮亚杰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将儿童游戏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阶段 (0 2 岁)这是个体游戏发展的第一阶段,也称感觉运动游戏和机能性游戏阶段。儿童主要靠动作和感觉来认识客观事物,游戏的动力在于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获得快感。儿童的游戏形式经常是反复性的动作,如绕着屋子里走或跑,反复地扔一个玩具等。象征性游戏阶段 (2 7 岁)儿童在这个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语言,但不能完全依赖语言进行思维。主要通过表象来进行思维。幼儿的象征性游戏主要是能够以物代物、以人
23、代人、以假想的,隋境或行动,将现实生活反映出来。如扮过家家、扮医生等。规则游戏阶段 (711 、12 岁)当儿童的思维发展达到能破除“自我中心化” 后,即儿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问题时,就能学会用别人的观点来校正自己的观点。在游戏中,儿童在同伴之间会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26 【正确答案】 根据帕顿的观点:小明参与的游戏类型是:无所事事的行为。东东、壮壮、璐璐参与的游戏类型是:平行游戏。陈陈、安安参与的游戏类型是:同伴游戏。琪琪、淘淘、超超参与的游戏类型是:合作游戏。【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27 【正确答案】 帕顿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观点:帕顿将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社会交往程
24、度分为六个水平:无所事事的行为:指的是一种无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在一边发呆、乱跑、来回走动,对其他小朋友游戏不感兴趣。幼儿经常会发生,每个年龄段都有,而年龄越小越多些。旁观行为:儿童长时间地站在游戏活动以外,看别人游戏,自己不参与游戏过程。23 岁较多,但不是儿童游戏的主流,一般发生在幼儿对新情境的适应时。如幼儿园中初入园的儿童身上发生较多些。独自游戏:指儿童独自一个人玩,对别人的游戏不感兴趣。主要发生在 23岁前。平行游戏:儿童与其他人一起玩相同或相似的玩具或游戏方式。但相互之间不联系,也不相互影响。这一阶段游戏的特点是相互模仿地游戏。24 岁间幼儿这种游戏达到高峰。同伴游戏:是指幼儿能在一起玩,也会互借玩具,但没有合作,也没有游戏目标,没有规则的游戏,各自按自己愿望玩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交谈,但是属于各人说各人的话,互不搭界。是一种缺乏共同组织的游戏。4 岁以上达到高峰。合作游戏:是指有组织、有规则,甚至有领袖的共同游戏活动。游戏有共同的目标。如幼儿园中的分组游戏,或者对抗类游戏,下棋等都是合作游戏。5 岁以后儿童形成合作游戏。【知识模块】 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