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1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的关系问题(B)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2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哲学可分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3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
2、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4 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5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6 “理在事先 ”。这一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7 宋朝画家文与可的住宅周围有很多
3、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着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8 休谟说:“ 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 ”这一观点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9 哲学中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概括。自然科学中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物质
4、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时空特性(D)可知性10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A)否认精神性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静止的诡辩论观点(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 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11 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人脑分泌出来的(D)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区别12 对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13 相对论原理证明:物质的质量与能量的统一是可以计算的,时空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物质分布本身。这说明(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14 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 ;心情抑郁时,则感到 “度日如年”。这表明(A)时间是人在主观上的感觉(B)人们的时间观念具有可变性(C)时间具有不可知性(D)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15 20 世纪 70 年代,印度发现了脱离人类社会而由狼抚育并与狼共同生活的“狼孩”。科学家发现,“ 狼孩” 没有意
6、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A)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B)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C)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D)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16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B)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17 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物质生产劳动(B)政治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8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
7、面的内容,即(A)世界的本原问题(B)世界的状态问题(C)世界是否具有矛盾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19 哲学唯心主义“ 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这说明(A)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在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B)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没有根基的(C)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D)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哲学唯心主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20 坚持可知论的观点(A)一定是唯物主义(B)一定是辩证法(C)可能是唯物主义(D)可能是唯心主义21 一切包含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
8、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发展变化的(C)世界是可知的(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它实现了(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C)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23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它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B)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C)它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D)它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24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全局与局部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
9、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5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26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下列属于静止的有(A)处于量变过程中的事物(B)处于质变过程中的事物(C)空间位置永恒不变的事物(D)相对一定的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位移的事物27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
10、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抽象的形式28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已经证明,当宇宙中物体运动速度接近于光速时,人们在地球上可以测出:沿着物体运动方向的长度就会缩短,在它上面的时间流逝就会减慢,即“尺缩钟慢 ”。这一现象说明(A)时空具有相对性(B)人们的时空观念是不断变化的(C)时空特性依赖于物质运动状态(D)时空具有非客观性29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B)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0 “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 这一说法(A)属于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否
11、认了世界的物质统-性(C)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形式(D)属于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31 下面关于实践本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实践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物质活动(B)实践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C)实践是“知行合一” 的活动(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32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区别,其区别在于(A)是否具有客观物质性(B)是否具有历史性(C)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D)是否具有社会性33 17 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19 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且用实验有力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19 世纪
12、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爱因斯坦最终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一切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有人以此为理由提出“创造者创造历史”的“新英雄史观”。在“新英雄史观”看来,人类中的少数,即提出新的生产方式、设计新的流通方式、发明新的消费方式
13、、创造新的社会分化或统一模式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新的“ 英雄”是人类中新的文化信息的创造者,其中创立人类的新思想、新观念的大哲人、大科学家和大思想家是人类的大“英雄” ,而人类中的多数,即广大人民群众不过是行为的模仿者,并不是创造者。材料 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4、,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材料 l 思想的错误倾向。(2)材料 2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观点。(3)根据材料 2,说明新时期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1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
15、的内容。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不同的回答,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关系的原理。A 错,因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不是运动的普遍状态。B 错,因为运动的内在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而不是静止。C 对,因为“舟行”(运动)是通过 “洲不行”(静止)衡量出来的,“鸽飞”( 运动)是通过“阁不飞”(静止) 衡量出来的。D 错,因为该选项与题干无关。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
16、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张载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实物形态的气,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但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抽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具有直观猜测性。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B。【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题干中的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即不从实践的角度、主体的角度去理解现实,不理解主体人在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
17、查的知识点是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神秘莫测的精神力量,其常用“理”、“理念”和“绝对精神”来表述。本题中的“理”便属于客观精神。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文与可之所以能画出生动逼真的竹子,是他长期观察,对竹子有透彻理解的结果。这说明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能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A 项是意识的起源,B项是意识的本质,D 项是物质的特性,均不符合。正确答案是 C。【
18、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不可知论具体观点的理解。理解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屏障”一词,题干的意思是:感觉把人与外部世界隔开了,人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即世界是不可知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的本质规定。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这是列宁在正确总结 19 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一切物质形态本质特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B。【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0 【正确
19、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列宁提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的这句话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发展,其原因都在于物质世界自身,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B。【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题干中“移入”、“改造”和“物质”几个关键词,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即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A)。选项 B、C 与题干内容不符,选
20、项 D 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A。【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的具体形态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和不可穷尽的。在物质世界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性,都有自己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具体物质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正确答案是 B。选项 D 顺序说反了,应为抽象和具体
21、的关系,与题干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呼应。【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相对论原理说明:时间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必须依赖于物质才有意义,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选项 B 不符合题意;选项 D 颠倒了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选项 A 与此题无关,所以本题选 C。【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的相对性。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其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变的、无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以及人
22、们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根据题意,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B。【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使了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对于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狼孩没有意识正说明了这一点。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
23、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的就是这一道理。所以本题选 A。 【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其中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因此,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产劳动。所以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
24、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8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A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9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如果在认识过程中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割裂,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或者把认识过程的某一阶段绝对化,就会产生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曲折发展过程中,唯心主义同
25、唯物主义同时存在,二者是共生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最美丽的思维花朵。虽然哲学唯心主义是一朵花,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它不结果实,即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总体上是非科学的,是不结果实的。正确答案是 A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可知论的理解。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其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无关。即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也并非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所以选项 A 错误,选项 CD 正确。选项 B 与题干内容无关。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CD。【知识模块】
26、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1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有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之分,所以主张辩证法的哲学不一定都是唯物主义哲学,故选项A 错误。选项 C 与题干内容没有必然联系。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所以正确选项是 B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2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B)、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C) 。选项 A、D 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有的内容。所以,本题的正确答
27、案是 BC。【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内容。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规定物质,指明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A);从共性和个性、相对和绝对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客观实在性,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坚持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C);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D)。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AB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4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中的物
28、质概念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形态、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说明,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由此,其与具体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所以正确选项是 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5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的状态。题干中的这几句话就体现了静止和运动的这种关系。由于运动是物
29、质的固有属性,而静止则不是,故选项 A 错误,选项 D 的表述也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6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静止存在的两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选项 A 属于根本性质暂时未变,选项 D 属于空间位置暂时未变。运动是绝对的,空间位置永恒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选项 C 本身错误。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A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7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题干中的这段话
30、表明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这就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同时表明了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选项 C 正确,但与本题无关,选项 D 本身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AB。【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8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空的相对性。题干陈述的是一个科学事实,它首先说明“人们的时空观念是不断变化的”(B),随着物质状态的变化,时空的具体特性也随之发生变化(A、C)。选项 D 把时空说成是主观性的东西,不符合科学事实。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ABC。【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9 【正确答案】 A,B,C
31、【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的物质性。选项 ABC 都是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选项 D 虽然正确,但与此题无关,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ABC。【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0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题干的意思是:大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是意识的源泉,显然,这一说法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物质统一性,因而选项 B、D 错误。把意识看成大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和形式的主观性,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表现。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AC。【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1 【正确答案】 B
32、,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人类是实践的主体,客观世界是实践客体,所以,实践的本质也可以表述为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B),或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D)。选项 A 把人的实践活动仅仅理解为对自然的适应,就把人的实践活动降低为动物的本能活动,没有看到人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改造,是不正确的。选项 C中的“知行合一”忽视了知行的差别、取消了知行的先后次序,是错误的观点。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B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2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物质
33、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物质性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所共有,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B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实践观、发展观。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一定的反复,在一定阶段上,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并不是直线的,要经过暂时的停顿和后退,事物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材料揭示了科学界对光的性质的一个曲折探索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D 项正确。人们对光的性质的揭示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A 项正确。光既是波又是微粒,同时包含两个对立面,微粒说和波动说这两个对立学说的斗
34、争促进了对光的认识的发展,B 和 C 项正确。所以正确选项是 AB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34 【正确答案】 (1)材料 1 否认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夸大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抹杀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不懂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的作用是一致的;否定了无产阶级领袖在由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2)材料 2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3)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