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85021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2 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 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2、(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3 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 的思维方法:一是 “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 “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 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4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注:曲一局部表现;理一规律)表明( )(A)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不会犯错误(B)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C

3、)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D)要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5 孙子曰:“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段话说明了( )(A)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B)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C)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质(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6 有人依据玛雅太阳历提出“2012 世界末日说” ,科学界多年的观测与研究表明:2012 年可能大规模爆发太阳耀斑,会影响地球通讯系统,但不会导致地球文明毁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 )(A)“世界末日说 ”对当代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B) “世界末日说” 缺乏科学依据,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 “世界末日说” 与太阳耀斑爆发的内在关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D)科学界对太阳耀斑的爆发及其后果的预测,反映了联系的客观性7 黑格尔说:“ 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黑格尔的这句话启示我们要( )(A)培养创新精利(B)注意区分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C)分清主流和支流(D)坚持适度原则8 “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 这句话意在说明 ( )(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B)人与周围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

5、中(C)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D)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9 “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视量的积累(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C)把握适度原则(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10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的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社会规律11 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的是( )(A)必然性和偶然性(B)原因和结果(C)内容和形式(D)可能性和现实性12 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是( )(A)

6、原因和结果(B)可能性和现实性(C)必然性和偶然性(D)现象和本质13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个性与共性的关系(D)具体与抽象的关系14 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方法(B)演绎方法(C)分析方法(D)综合方法15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尊重客观规律(B)创造规律(C)摆脱规律的束缚(D)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16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意识(B)理念(C)社会实践(D)蓝图17 意识自身“ 物化” 过程的实质是 ( )(A)人的意志改造世界的过程(B)人的意识

7、创造物质的过程(C)人用意念变物的过程(D)通过实践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18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B)先有精神后有物质(C)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D)精神的力量可以替代物质的力量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9 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 )(A)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C)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

8、的必然联系(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0 下列对谚语或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A)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坚持辩证的否定观(C)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1 哲学唯心主义“ 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这说明( )(A)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在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B)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没有根基的(C)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

9、(D)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22 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起,中国孩子则倾向于将牛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动物,因此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牛吃草,所以牛和草地在一起。这说明( )(A)联系是有条件的,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B)人们的认识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C)基于主观目的的联系具有随意性(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真理性认识23 下列选项蕴涵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A)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B

10、)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D)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24 下列古语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A)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D)祸兮福倚,福兮祸伏25 辩证思维方法主要包括(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26 下列关于抽象和具体思维方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感性具体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是人们认识的起点(B)理性具体是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把握(C)抽象

11、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D)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27 关于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有( )(A)二者完全一致(B)二者绝对对立(C)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D)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28 规律这一范畴深刻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 )(A)本质的联系(B)必然的联系(C)稳定的联系(D)偶然的联系29 关于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A)人们能够发现规律,并进一步认识规律(B)人们可以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C)人们能够利用合规律的认识来指导实践,为人类谋利(D)人

12、在客观规律面前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30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有(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B)自然规律可以重复出现,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C)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D)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有人的参与,是主观的31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A)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不仅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

13、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2 从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来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A)人的意志越坚强,就越能迅速实现既定目标(B)错误的消极的意识没有能动作用(C)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33 关于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A)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相关联(B)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的制约,但选择哪种可能性来生活,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C)尊重客观规律是选择的内在根据(D)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主体自己检验考研政治(世界的物

14、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体现的哲理是矛盾的对立统一。A、B、C、D 四个选项中,只有 D 项“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体现这个哲理。迷惑性最强的是 B 项,B 项强调的哲理是运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审查题意,各地城市建设追求的目标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个性魅力、地方特色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B 项符合题意。A 项强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 项强调主次矛盾的关

15、系,D 项强调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都与题意不符。本题可采用直选法或排错法。【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取类”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指在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题干的主旨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意思是说一般人们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由于受到事物局部的假象所迷惑,掩盖了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性。虽认识事物规律,但不能做到正确利用,依然会犯错误,A 观点

16、错误,不选。C 观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相符,排除。虽“曲”涉及局部的意思,但题意主要是在讲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而非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排除 D。荀子在解蔽篇中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并列举了“欲、恶、始、终、远、近、博、浅、古、今”十蔽,指出:“凡万物异,则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的意思本在祛除人类由于视角的偏狭而造成的对真理的遮蔽。故此题意考查的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引文的含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材料中“能”、“不能”,“用”、“不用”,“近”、“远”分别是真相与假象,“兵家之胜,不可先传

17、也。”说明仅仅认识现象是不可靠的,还必须认识本质和规律,B 符合题意,当选。A、C、D 本身观点都正确,但与材料不符合,故不选。孙子兵法是一部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杰出军事著作,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近年来以孙子兵法内容为引文的材料式选择题增多,既考查了古文基本功,又考查了哲学思维,体现了较高的思辨能力考查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要能读懂引文,又要理解其深刻寓意,有较大的难度。【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科学理论、联系的客观性等知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世界末日说”不是科学理论,因而不能指导科学研究,故 A 项错误。“世界末日说”尽管不是科学

18、的理论,但仍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错误的反映,故 B 项错误。“世界末日说”与太阳耀斑爆发没有必然的联系,故 C 项错误。科学界对太阳耀斑爆发及其后果的预测,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D 项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黑格尔这句名言想要赞扬的是把美女比作鲜花的第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选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强调内因的作用。所以选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的理解。

1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要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要坚持适度原则。【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

20、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

21、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

22、本质的方面。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C 说法错误,D 与题意无关。【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

23、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ABC 都不是意识“物化”过程的实质,都不选。【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

24、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9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冬青树等事物各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发展,有不同的规律。“种禾终不生豆苗”体现 A 选项观点;“凡物各自有根本 “体现 D 选项观点;“岁晏花凋树不凋”体现 C 选项观点。B 选项为干扰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A 中“碧“衬托出“白”,“青”衬托出“燃”,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 说明的是联系的观点;C 说明的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D 强调的是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 A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

25、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题干来自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列宁指出“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如果在认识过程中把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片面地夸大主观的作用,或者把认识过程的某一阶段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同时存在,唯物主义是必然的,唯心主义也是不可避免的,二者

26、是共生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地球上的最美丽的思维着的花朵。但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CD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C 错误,基于主观目的的联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而建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具有客观性,而不是随意性。D 错误,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因此选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

27、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的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体现了双方相互依赖,“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体现矛盾是相互转化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意思是说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使其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使其受到减损。损、益是相互依赖与转化的。所以选 ACD。B 选项是体现发展的观点,不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A 的意思是: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

28、低处起步。强调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B 项是董仲舒的观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强调君权神授的观点,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属于形而上学。C 强调联系的观点,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 D 是强调福与祸的相互转化。因此,选 A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其中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所共有的方法,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则是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6 【正确答案】

29、A,C,D【试题解析】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所以,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B 表述有误,理性具体是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故排除该选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7 【

30、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AB 两个选项都过于片面化,只看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或差别,故都排除。【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8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

31、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联系。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第三,规律是稳定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D 不属于规律的内涵,不选。【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9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

32、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BD 两个选项表述错误,都选。【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0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

33、律,但人可以改造自然,有目的地调控自然界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A 表述正确,但说的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二者之间的联系,与题意不符,不选。D 表述错误,社会规律虽然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夹,但其揭示的仍然是现象背后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并

34、非主观,故不选。【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

35、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2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按照客观规律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设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

36、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A 表述有误,夸大了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B 说法错误,错误的消极的意识有能动作用,只不过是消极的反作用。【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3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是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统一原理相关联的问题。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当中进行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CD 表述有误,选择的内在根据是主体的利益和需要,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故这两项排除。【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