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恩格斯指出:“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 基础”指的是(A)价值(B)认识(C)实践(D)事物2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A)科学推理的驳斥(B)实践的发展(C)唯物主义在斗争中不断战胜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内在的矛盾3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表明人的才智(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发展的
2、动力在于实践(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4 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是革命行动的动力(B)革命行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6 牛顿说:“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感性认识的作用
3、(D)理性认识的作用7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 ,这种观点属于(A)不可知论(B)先验论(C)辩证反映论(D)辩证唯物论8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 到 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 为红色,580nm 为黄色,510nm 为绿色,470nm 为蓝色,400nm 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人所形
4、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9 2009 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我们没能作出准确预测。这件事说明(A)世界的不可知性(B)人的认识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摹写(C)认识能动作用的实现的条件性(D)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10 “睹物思人 ”、“触景生情”,这种反映形式属于(A)概念(B)表象(C)知觉(D)感觉11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为(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D)主体、客体、中介 12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5、”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所有科学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3 “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这一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A)唯物论(B)可知论(C)形而上学(D)辩证法14 列宁说:“ 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句话肯定了(A)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作用(B)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C)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的作用(D)认识过程中间接经验的作用15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
6、分之一。”对上述现象原因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B)人的感官在生理上优于动物感官(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16 伽利略一次比萨斜塔实验就推翻了统治思想界达 2 000 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法。这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A)直接现实性(B)普遍性(C)能动目的性(D)社会历史性17 真理的相对性应该理解为(A)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B)真理中包含着谬误(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
7、或少选均不得分。18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C)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和来源(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的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A)抽象的人(B)所有的人(C)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20 下列关于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A)限定和超越(B)限定中的超越(C)双向改变(D)超越中的限定21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是(A)确立实践目的(B)制定实践方案(C)实践方案的付诸实施(D)反馈调节2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
8、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A)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D)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23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有(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4 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面对同一认识客体,不同的主体会得出不同的认识结果。这说明(A)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C)主体反映
9、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D)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25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在于(A)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B)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C)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D)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6 贝克莱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做是“观念的集合” 。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其本质上是(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B)承认主观能动性的正确观点(C)唯我论的观点(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27 下列关于理性认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反映(B)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推理和理论(C)理性认识
10、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深刻28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29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利用 20 多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行星的位置,死后留下了丰厚的观测资料。他的助手开普勒利用这些观测资料,经过长期的分析、归纳、推算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这件事说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
11、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C)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D)必须为群众所掌握30 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有(A)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B)理论为群众所掌握(C)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D)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31 列宁说:“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段话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其作用具体表现为(A)诱导作用(B)指导作用(C)激发作用(D)解释作用32 马克思说:“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句话
12、包含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33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16 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明地球是圆形的,18 世纪巴黎科学院对地球进行了测量,证实地球是扁椭圆形。近几十年来,利用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人们对地球扁椭圆形形状的认识越来越精确,但并没有达到对其认识的终结。这表明(A)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类认识是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D)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4 列宁说:“ 人不能完全地把握 =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
13、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说明真理具有(A)相对性(B)绝对性(C)客观性(D)有限性35 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A)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B)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D)真理具有客观性36 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一观点说明(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37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4、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容为(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B)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C)真理的绝对性通过其相对性表现出来(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3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 1 西周时期,青铜器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逐渐生活化、工具化,农业生产上实行井田制,国家管理体制上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铁器得到较快发展,农业上“废井田,开阡陌” ,国家管理体制上出现了郡县制。材料 2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
15、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进展。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里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后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制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摘自共产党宣言材料 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管理体制先后实
16、行了多次改革,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令传达到乡镇一级需要层层转达,比如黑龙江省某乡,接到文件要经过东北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政府、行署、县层层传达。1955 年宪法,将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确定为省、县、乡三级,但是囿于交通、通讯等的限制,各省份还是保留了地区行署、地级市这一管理层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大型项目从乡镇审批开始,经过县、地级市、省等层层审批,需要盖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公章,影响了项目的推进速度。目前,很多省份开始了“省直管县”改革,尝试减少管理层级,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投资环境。(1)阐述材料 13 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2)运用原理分析,当
17、前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恩格斯说:“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
18、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改变自然界”指的是实践。显然,题干论及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选项 A、D 为干扰项首先排除。题干讲的不是人的才智的来源问题,而是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主体对世界的反映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所以选择 C。【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题干重在说明革命理论对革命
19、运动的指导作用,但并未因此而否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关系,所以不能认为这句话是把革命理论当作了革命运动的来源、动力和决定力量。所以本题选择 C。【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列宁曾指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物主义主张第一条认识路线,唯心主义主张第二条认识路线。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选项 A 回答的是世界的状态问题,选项 B 回答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选项 D 中的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
20、发展规律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题干强调的是后半句话。而“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意味着学习理论、占有间接经验,所以选择 B。由于题干说明的是“我”与“别人”的关系,这样,选项 C、D 成为干扰项而被排除。【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对认识的理解。人的感性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但由此就得出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仅仅局限在感官范围内,实质上不仅否定了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走向不可知论(A),而且也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由此排除 C、D。命题指出认识的对象是外界事物,显然属于反映论而非先验论(B)。所以正
21、确选项是 A。【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认识的能动性。人的认识具有创造性,创造性表现之一就是对信息的选择、重构。人在感觉产生过程中存在着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作用。【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和意识作用实现的条件性。“没能做出准确预测”不等于不能做出预测(B、D),不等于世界不能被认识(A) 。只是因为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尚未作出准确预测。所以选择 C。【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的
22、形式。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其中,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的感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感觉、知觉则是当时感知和印象的直接保留,概念则是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可见,A、C、D 均不符合题意,所以选择 B。【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选项 A 属于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选项 C 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选项 D 是实践的基本构成。【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上一旦有技
23、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意思说实践是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选项 A、B 都是对的,但恩格斯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提出新的课题。人类认识史也表明,人类认识所关注的焦点多数是社会实践所急需解决的课题,这些课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正确答案是 D,选项A、B 虽对,但不是最佳,故不选。【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题干的内容意味着感性认识既有优势,同时也有其局限性,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同时也有着感性认识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是辩证看问题。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
24、物论”,“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的内容。“人的感情”与人的理性相对称,属于非理性范畴,首先将 A 排除,选项 C、D 与题干内容没有关联,属于干扰项,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 B。【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人的肉体感官所具有的直接感受力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某些特定的动物而表现出局限性,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感性认识能够获得关于
25、世界各种现象的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正确选项为 A。【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品质决定了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普遍性既是实践的特点,也是理论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则是实践所独有的,也是实践高于理论的优点,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 A。选项 C、D 虽然也是实践的特点,但与题意无关。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这不仅表现在特定真理的反映对象的范围
26、上,也表现在其正确程度上,所以真理性的认识有待扩展和深化。选项 A、B 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严格界限,选项 C 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错误的观点,所以选择 D。【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8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的。显然
27、 ABD 正确,C 项有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9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主体。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选项 A 错误,选项 B 外延过大,正确选项是CD。【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以自觉的活动打破客体限制,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双方同时得封改造和完善。D 虽然看到了这两方面的关系,但忽视了其前提应该是客体对主体的限定。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
28、规律2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确立实践目标、制定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标和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改造客体、优化主体的功能。【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
29、界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B 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跟认识发展的动力无关。【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3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的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B);“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理论的作用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表现出来(A、D)。选项 C 错
30、误明显,应该排除。【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4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和创造上。在这一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认识结果。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仅是受主体的影响而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因为归根到底它们依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5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认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既然是唯物
31、主义的,就坚持可知论和反映论,故可以排除选项 B,选项D 也因不属于其缺陷而被排除掉。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是因为缺乏科学的实践观;把认识看成是对外界的直观反映,是因为其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考查认识问题。所以正确选项为 A、C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6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判断。贝克莱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做是“观念的集合”,他进一步以苹果为例,说苹果不过是自己的各种感觉的组合,如果没有我的感觉,就没有苹果,没有客观事物,属于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A) 。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
32、极端必然得出唯我论的荒谬结论(C) 。作为经验论,它也否认了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D)。所以正确选项是 ACD。【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理性认识的理解。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本质、规律、内部联系的反映,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作为认识的高级阶段,在反映内容上,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为深刻。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理论等,其中概念、判断、推理是其基本形式,而非形式的全部。基于此,正确的选项是 ACD。【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8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
33、性认识的关系。选项 A 否定了感性认识的重要价值,是错误的,所以选择 BCD。【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9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中第一次飞跃的条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在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考,运用科学的、辩证思维的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选项 CD 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有: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4、。第三,理论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1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理性因素的作用是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试题考查的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所以选择 AC。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2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论、精神武器,特指正在形成中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武器的批判”指的是实际的革命行动,特指无
35、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就是说 C 项“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会变成物质力量 ”就是说 B 项“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3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因为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客观的矛盾,致使任何时代人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积累而呈螺旋式上升过程,从人类的角度上看,能最终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答案是 ACD。【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4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真理相对性的理解。真
36、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中心词“不能完全地把握”和“永远地接近”,其说明的就是真理具有相对性(A)和有限性(D) ,需要进一步扩展和深化,选项 B、C 与题意不符,所以此题选择 AD。【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5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最高真理。【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6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和谬误的对
37、立统一关系。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这种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才是绝对的,一旦超出特定的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所以正确答案是 BC。【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7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38 【正确答案】 (1)材料 1、2 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需要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然随之发生变革,进而促进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2)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是根据材料 1、2 所体现的原理的进一步延伸。材料 3 主要强调政府管理体制,即政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作用。落后的政府管理方式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良好的政府管理体制则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以精简高效的方针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