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D)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2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3 马克思
2、曾经引用亚当.斯密的话,“他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的天赋和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设想得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6 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句话说明 ( )(A)人的生理素质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B)人的天赋是造成人的才能的决定性因素(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是后天的社会实践4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
3、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5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6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句话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
4、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8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性区别9 科学家指出,“ 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 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
5、存在(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10 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1 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著努力和勤奋12 关于“
6、学习 ”有两种观点:其一, “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 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3 马克思指出:“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说明( )(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唯一根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 王夫之:“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
7、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是( )(A)主张知易行难(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15 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这一观点( )(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6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
8、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17 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的关系是( )(A)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反映(B)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是辩证统一的(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D)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抽象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8 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上述事实表明 (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
9、就会引起质变(B)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C)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D)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19 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A)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C)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D)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20 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 )(A)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B)没有对整体的理解就无
10、法认识个体(C)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D)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21 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B)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2 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 )(A)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C)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
11、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3 下列对谚语或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A)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坚持辩证的否定观(C)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4 哲学唯心主义“ 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这说明( )(A)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在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B)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没有根基的(C)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
12、树上的花朵(D)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25 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起,中国孩子则倾向于将牛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动物,因此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牛吃草,所以牛和草地在一起。这说明( )(A)联系是有条件的,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B)人们的认识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C)基于主观目的的联系具有随意性(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真理性认识26 2014 年 5 月 21 日,习近平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的讲
13、话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对亚洲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B)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进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7 在人民政协成立 6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引用清朝末年魏源的“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来阐述社会主义民主。魏源这一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 )(A)抓住主
14、要矛盾,要搞好重点突破(B)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支流(C)抓住矛盾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以人为本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7 材料 12014 年 11 月 10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北京为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代表及配偶举行欢迎晚宴,为本次会议设计制作的特色中式服装亮相。“一看就是中国的,但我们不停留在传统,而是体现了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设计师刘元风说,“ 古为今用、中西合璧、和而不同、着眼未来”
15、是我们的设计思路,既体现中国风韵,又展示时代精神。据介绍,男领导人服装“立领、对开襟” 的款式,就是一次创新。“ 立领对襟是中国自明清以来就有的服装式样,开襟更早,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开襟的服装式样,这次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在同一件衣服上把它展现出来。”设计师、男领导人服装主创之一楚艳说。“在纹样上,海水江崖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传达了 APEC21 个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美好寓意。” 刘元风说。再比如面料,传统的宋锦都是真丝,此次则混合了羊毛纤维,既丰富了纱线的色彩变化,也使款型更为挺阔、保暖、鲜亮。“从设计理念上,我们追求将中国传统的风格用现代语言和创新科技表达,这
16、种创新体现在很多细节上。” 设计师赵卉洲说,比如盘扣,此次采用了现代极简的手法去做盘扣,而不是传统古典的手法。据了解,为体现和而不同,为领导人及配偶提供多种款式和颜色供自由选择,其中,男领导人一款四式五种颜色,女领导人一款两色,女配偶外套及内搭各四款四色。此外,考虑到 11 月天气情况,统一制作了男款围巾、女款披肩,在室外活动时备用。(来源:新华网 2014 年 l1 月 11 日)材料 2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 的泰山、 “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 ”的昆曲 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文化
17、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 ”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 “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28 结合材料 1,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设计人员为什么能够成功设计 APEC 特色中式服装?29 根据材料 2,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29 材料 1当细菌发生变异,抗生素对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的人不再有效,就是抗生素耐药。世卫组织官员称,如果没有多方紧急协调行动,“世界就会迈向后抗生素时代,多年来可治疗的常见感染和轻微伤痛可再一次置人于死地”。“ 这不是预测,而可能是即将到来的现实
18、” 。英国日前发布报告称:全球每年数百万人因为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药性而提早离世。如不采取切实行动,35 年后,每年因抗生素滥用而死亡的人数将超过 1000 万。抗生素曾是消灭病菌的神奇武器,但随着抗生素滥用,病菌耐药性和“超级病菌” 已成为医学难题。例如,作为淋病最后治疗手段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挪威、南非、瑞典和英国已确认治疗失败。今天起,向滥用抗生素说“不”!因为 “滥用就会无用”。材料 2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超级病菌是
19、一种耐药性细菌。这种超级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2010 年,英国媒体爆出: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NDM1,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2010 年 10 月 26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三起感染超级耐药致病细菌病例。由病菌引发的疾病曾经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每一种传染病用抗生素治疗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这是抗生素被滥用之前的事情了。每年全世界有 50的抗生素被滥
20、用,而我国这一比例甚至接近 80。正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过去一个病人用几十单位的青霉素就能活命,而相同病情,现在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没有效果。由于耐药茵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无法控制,最终导致病人死亡。在上世纪 60 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 700,而这一数字到了本世纪初上升到 2000 万。死于败血症的人数上升了 89,大部分人死于超级病菌带来的用药困难。30 “滥用”到“无用”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31 从病菌的耐药性增强到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1、28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C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基本概念,属于记忆型知识点。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这句名言就是体现了这层含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认识来
22、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并不起决定性作用,造成人们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因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综上所述,AB 选项观点本身错误。C 选项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造蜡烛的目的是照明之用,求知是为了运用实际解决问题。题干明显的意思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选项观点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D 选项
23、不符合题干之意。恩格斯这句话说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因此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真理,“是一个实践问题”,即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它不是“理论问题”。因此正确选项为 D。其他选项观点正确,与题干内容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观点本身说法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因此 BD 选项错误。正确选项为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真理和谬误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才是绝对的
24、,但超出一定范围,他们会相互转化。因此 AB 选项错误。真理和谬误是有所区别的, D 选项观点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四个选项干扰性非常强,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子“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这一句子中的“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预测,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性思考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因此本题应选 C。仔细推敲 A、D 选项,这两个选项实际上是错误观点,尚未探测到的事物,有可能客观地存在着,有可能是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的,无论存在与否都将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理性推测是否可靠最终都要接受
25、实践检验,而非看这一推测是否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B 观点正确,但未准确反映题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常考题。学生能准确识别 A、B 、C、D有难度。【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的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选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
26、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理论认识的作用。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立足于实践、依靠实践来解决一切理论上的问题。实践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具有目的和要求的主观因素,又具有客观的物质因素,是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它能够使主观客观化、现实化,因而是认识客观性的基础和准
27、绳。理论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正确的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反之,凡是把理论引导神秘主义方面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并从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们产生的根源。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观点,表明马克思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出发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的,从而科学地把握了社会的本质。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王夫之这段话意思是: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
28、识。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的效果,而认识本身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知而不行,即无实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两者统一的基础。王夫之这一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学说,是中国古代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
29、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以具体性、内容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题干的这一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和质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
30、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试题引用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话,表达了他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句话的含义。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人们获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眼睛这一视觉器官。但是眼睛所获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而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认识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还有可能受到假象的欺骗,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最坏的见证人”。其次,要正确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是理性的基
31、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作用。对古希腊哲学家的这一命题进行正确的评价,既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和合理之处,又要看到在认识过程中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是否认客观真理的唯心主义真理观。这种真理观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真理是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断言,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因此,真理存在于感觉、观念之中,是生而具有、主观自生的;没有客观真
32、理,只有主观真理。客观唯心主义并不直接否认客观真理,甚至还强调真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认为观念上的真理也是对客体的认识,因而具有客观性。但是客观唯心主义所说的客体,并不是物质世界,而是先于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把人的主观精神神秘化、绝对化、客观化了,依然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创造物。所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仍然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鼓吹从主观到主观的主观真理。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不依赖人的意志的客体,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真理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相一致。世界上只存在客观真
33、理,主观真理是没有的。唯心主义主张主观真理,否认客观真理,必然为宗教和信仰主义开辟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8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的状态和一切从实际出发,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难度较大。抗生素由治病良药转化为产生“超级病菌”的推手,体现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种转化是由于人们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这启示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这种转化是一种倒退而不是发展,C选项
34、错误,病菌的前后变化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D 选项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A 选项说法符合题意,茶叶的味道和产区具有特殊性,这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B 选项说法错误,客观事物不能自觉反映。只有人才具有自我反映的特性。C 选项说法正确,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才能根据茶的味道品出茶叶的产区,体现了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原理。D 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不在人的意识之外”就是在人的意识之中。客观事物的联系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主观联系是人主观臆造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
35、析】 考古遗物能够让人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从而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说明了对个体的认识对整体的作用,A 正确,B 不符合题意;通过对考古遗物的考古实践活动认识历史,符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哲理,C 符合材料主旨,D 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 AC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题中平面与圆锥曲线的交角变化是量变,引起截口几何特性的变化是质变。CD 符合题意,故选。题干的限定性要求是“这一变化过程”,A 强调发展方向,B 强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题意不符。【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冬青树等事
36、物各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发展,有不同的规律。“种禾终不生豆苗”体现 A 选项观点;“凡物各自有根本 ”体现 D 选项观点;“岁晏花凋树不凋”体现 C 选项观点。B 选项为干扰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A 中“碧”衬托出“白”,“青”衬托出 “燃”,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 说明的是联系的观点;C 说明的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D 强调的是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 A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题干来自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
37、一文,列宁指出“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如果在认识过程中把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片面地夸大主观的作用,或者把认识过程的某一阶段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同时存在,唯物主义是必然的,唯心主义也是不可避免的,二者是共生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地球上的最美丽的思维着的花朵。但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
38、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CD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C 错误,基于主观目的的联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而建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具有客观性,而不是随意性。D 错误,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因此选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古语出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思是: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
39、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木长”与“根本”相联系,“流远”与泉源相联系,体现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选 A。决定木长的因素很多,“固其根本”为主要因素,“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都强调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即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因此 B 选项也是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古语意思是:鞋子不必相同,期待的是它能适合脚。治理的方法不必相同,期待的是它能有利于人民。习主席借此比喻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民主道路,要找到
40、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路。“不必同”根据不同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政策,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采取什么政策,只要有利于人民即可,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C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
41、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设计人员批判继承传统服装文化(如采用了现代极简的手法去做盘扣,而不是传统古典的手法),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从而取得成功。【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其一,合理开发文化遗产应根据各地文化遗产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矛盾具有特殊
42、性,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其二,合理开发文化遗产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滥用 ”抗生素,超过一定的量,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由于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无法控制,最终导致病人死亡,最终导致了“无用” 。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
43、止“ 过” 或“不及”。【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正确答案】 体现了“量变和质变” 原理。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如果能够“慎用” 抗生素。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正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病菌的耐药性增强,这种量的积累,导致最终质变,各种“超级病菌” 相继诞生。【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