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864652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24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 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 。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 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 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2010 年

2、司考,卷一,第 9 题)(A)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B)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C)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 是推理的大前提(D)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2 26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2006 年司考,卷一,第 7 题)(A)法律解释作为法律职业技术的核心在任何有法律职业的国家中,其规则和标准没有不同(B)法律解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释者往往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C)法律解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然存在于法律适用之中(D)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

3、,因此,它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不具有客观性3 28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下列哪一说法可以成立?( )(2009 年司考,卷一,第 9 题)(A)作为一种法律思维活动,法律推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绝对事实和真相(B)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C)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既要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又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D)法律推理是严格的形式推理,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4 29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

4、;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2009 年司考,卷一,第 11题)(A)该规定属于法律要素中的确定性法律规则(B)该规定对于具有物权孳息关系的当事人可以起到很明确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C)该规定事实上允许法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习惯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D)对“天然孳息 ”和“法定孳息”重要法律概念含义的解释应该首先采用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5 9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乙去医院,途中乙临产,情形危急。为争取时间,甲将车开至非机动乍道,被交警拦截并被告知罚款。经甲解释,交警对甲未予处罚且为其开警车引道,将乙及时送至医院。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

5、正确的?( )(2005 年司考,卷一,第 2 题)(A)在此交通违章的处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B)警察对违章与否的解释属于“行政解释”(C)在此事件的认定中,交警进行了法的价值判断(D)此事件所反映出的价值之间没有冲突6 10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该条文中的价值平衡,适用的是下列哪一项原则?( )(2008 年司考,卷一,第 3 题)(A)价值位阶原则(B)个案平衡

6、原则(C)比例原则(D)功利原则7 4关于法律与自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8 年司考,卷一,第 2 题)(A)自由是至上和神圣的,限制自由的法律就不是真正的法律(B)自由对人至关重要,因此,自由是衡量法律善恶的唯一标准(C)从实证的角度看,一切法律都是自由的法律(D)自由是神圣的,也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应由法律来规定8 5集会游行示威法第四条规定:“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2009 年司考,卷一,第 12

7、 题)(A)该条是关于权利的规定,因此属于授权性规则(B)该规定表明法律保护人的自由,但自由也应受到法律的限制(C)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因此国家利益是我国法律的最高价值(D)该规定的内容比较模糊,因而对公民不具有指导意义9 9关于法律与人权关系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07 年司考,卷一,第 4 题)(A)人权的法律化表明人权只能是一种实有权利(B)保障人权是法治的核心内容之一(C)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D)法律可以保障人权的实现,但是法律并不能根除侵犯人权的现象10 10下列哪一表述说明人权在本原上具有历史性?

8、( )(2011 年司考,卷一,第15 题)(A)“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既不知有奴隶,也就无所谓释放”(B)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C)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D)“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发展”11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本解释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数额较大” 、“数额巨大”、“ 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依据法理学的有关原理下列正确的表述是:( )(2007 年司考,

9、卷一,第92 题)(A)该规定没有体现法的普遍性特征(B)该规定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C)该规定说明:法律内容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D)该规定说明:政治对法律没有影响12 3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几种表述中,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2002 年司考,卷一,第 4 题)(A)法律具有既重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面性” ,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 一面性”(B)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C)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片面强调法的安定性优先是错误的(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13 9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

10、一项是正确的?( )(2004 年司考,卷一,第 2 题)(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甭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14 22关于法与宗教的关系,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2006 年司考,卷一,第 2 题)(A)法与宗教在一定意义上都属于文化现象(B)法与宗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人群的世界观和人生观(C)法与宗教在历史上曾经是浑然一体的,但现代国家的法与宗教都是分离的(D)法与宗教都是社会规范,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但宗教同时也

11、控制人的精神15 172007 年 12 月 26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的重要观点。有关 “三个至上 ”中“宪法法律至上” 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2009 年司考,卷一,第 1 题)(A)“宪法法律至上 ”是指宪法和法律在效力上地位相同,都具有最高效力(B) “宪法法律至上” 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是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C)肯定 “宪法法律至上”是执政党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D)“宪法法律至上 ”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原则,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16 18下列哪一

12、选项不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2009 年司考,卷一,第 2 题)(A)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B)马克思主义有关法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C)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D)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17 19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9 年司考,卷一,第 3 题)(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它与后者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18 20社会主义法治

13、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关这一表述,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成立的?( )(2009 年司考,卷一,第 4 题)(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逐渐结合的产物(B)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C)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问题19 2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代表

14、邓小平曾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思想。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邓小平理论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 )(2009 年司考,卷一,第 5 题)(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B)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C)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D)明确提出“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20 232003 年 7 月,年过七旬的王某过世,之前立下一份“打油诗” 遗嘱:“本人已年过七旬,一旦病危莫抢救;人老病死本常事,古今无人寿长久;老伴子女莫悲愁,安乐停药助我休;不搞哀悼不奏乐,免得干扰邻和友;遗体器官若能用,解剖赠送我原求;病体器官无处要,育树肥花环境秀

15、;我的一半财产权,交由老伴可拥有;上述遗愿能实现,我在地下乐悠悠。”对于王某遗嘱中“ 我的一半财产权”所涉及的住房,指的是“ 整个房子的一半 ”,还是“属于父亲份额的一半”,家人之间有不同的理解。儿子认为,父亲所述应理解为母亲应该继承属于父亲那部分房产的一半,而不是整个房产的一半。王某老伴坚持认为,这套房子是其与丈夫的共同财产,自己应拥有整个房产(包括属于丈夫的另一半房产)。关于该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2012 年司考,卷一,第 11 题)(A)王某老伴与子女问的争议在于他们均享有正式的法律解释权(B)王某老伴与子女对遗嘱的理解属于主观目的解释(C)王某遗嘱符合意思表示真实、合法的

16、要求(D)遗嘱中的“ 我的一半财产权” 首先应当进行历史解释21 27杨某是某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处长,为某承包商承建的某段高速公路立交桥绿化工程结算问题向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打招呼,使该承包商顺利地拿到了工程款,然后收受了该承包商的 10 万人民币。一审法院依据上述事实认为杨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 385 条的规定,构成受贿罪,判处杨某有期徒刑 10 年。杨某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杨某的上述行为不构成受贿罪,撤销一审判决,宣告杨某无罪。理由是,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其人、财、物均归该省所管辖的某市的人民政府管理,因此,该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与该工程建设指挥部之间不存在

17、直接的领导关系。另外,该承包商的工程结算款不属于不正当利益,杨某的行为不具备“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的受贿罪要件。关于法院在法律适用中所运用的法律推理,下列何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006 年司考,卷一,第 91 题)(A)一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辩证推理(B)二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类比推理(C)一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演绎推理(D)二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辩证推理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 51-90 题,每题 2 分,共 80 分。22 9杨某与刘某存有积怨,后刘某服毒自杀。杨某因患风湿病全身疼痛,怀疑是刘某阴魂纠缠,遂先后 3 次到刘某墓

18、地掘坟撬棺,挑出刘某头骨,并将头骨和棺材板移埋于自家责任田。事发后,检察院对杨某提起公诉。一审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302 条的规定,认定杨某的行为构成侮辱尸体罪。杨某不服,认为坟内刘某已成白骨并非尸体,随后上诉。杨某对“尸体” 的解释,属于下列哪些解释?( )(2012 司考,卷一,第 55 题)(A)任意解释(B)比较解释(C)文义解释(D)法定解释23 19某日,陈某因生活琐事将肖某打伤。当地公安局询问了双方和现场目击者并做了笔录,但未做处理。两年后,该公安局对陈某做出了拘留 10 日的处罚。陈某申诉,上一级公安局维持了原处罚决定。陈某提起诉讼。法官甲认为该公安局违反了人民警察法

19、关于对公民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的规定,因此应当撤销其处罚决定。法官乙认为,如果因公安局的迟延处理而撤销其处罚,就丧失了对陈某的违法行为进行再处理的可能,因此不应当撤销。依据法理学的有关原理,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7 年司考,卷一,第 53 题)(A)陈某与该公安局之间不存在法律关系(B)法官甲的观点说明法律具有程序性的特征(C)法官甲的推理属于形式推理(D)法官乙的观点属于司法解释24 202007 年,张某请风水先生选了块墓地安葬亡父,下葬时却挖到十年前安葬的刘某父亲的棺木,张某将该棺木锯下一角,紧贴着安葬了自己父亲。后刘某发觉,以故意损害他人财物为由起诉张某,要求赔偿损失以及

20、精神损害赔偿。对于此案,合议庭意见不一。法官甲认为,下葬棺木不属于民法上的物,本案不存在精神损害。法官乙认为,张某不仅要承担损毁他人财物的侵权责任,还要因其行为违背公序良俗而向刘某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2010 年司考,卷一,第 53 题)(A)下葬棺木是否属于民法上的物,可以通过“解释学循环”进行判断(B) “入土为安,死者不受打扰”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法律推理的前提之一(C) “公序良俗” 属伦理范畴,非法律规范,故法官乙推理不成立(D)当地群众对该事件的一般看法,可成为判断刘某是否受到精神损害的因素之一25 21关于法的适用与法律

21、论证,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2009 年司考,卷一,第 56 题)(A)法的适用所处理的问题,既包括法律事实问题也包括法律规范问题,还包括法律语言问题(B)法的适用通常采用逻辑中的三段论推理(C)法的适用只要有外部证成即可,毋需内部证成(D)法律论证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与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没有关系26 2在现代法律实践中,当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通常采取哪些原则?( )(2003年司考,卷一,31 题)(A)价值排序原则(B)秩序优先原则(C)个案平衡原则(D)比例原则27 2法律秩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法行事而形成的行为有规则和有序的状态。影响法律秩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下列哪些选

22、择?( )(2002 年司考,卷一,第 33 题)(A)体制方面的因素(B)个人方面的因素(C)环境方面的因素(D)法律本身的因素28 122007 年 8 月 30 日,我国制定了反垄断法,下列说法哪些可以成立?( )(2009 年司考,卷一,第 54 题)(A)反垄断法的制定是以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就不会出现市场垄断,也就不需要反垄断法,因此可以说,社会是法律的母体,法律是社会的产物(B)法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反垄断法的出台及实施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C)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反垄断法的出台,这个事实说明,唯有经济才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3、除经济之外法律不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D)为了有效地管理社会,法律还需要和其他社会规范 (道德、政策等)积极配合,反垄断法在管理市场经济时也是如此29 20下列有关法与社会关系的表述何者为正确?( )(2004 年司考,卷一,第 82题)(A)中国固有的法律文化深受伦理的影响;而宗教对于西方社会法律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确立“法律至上” 观念奠定了基础(B) “法的社会化” 是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现象,表明法律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C)凡属道德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必为法律调整;凡属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则不一定为道德所调整(D)生命科学的发展、器官移植技术的成熟对法律具有积极影

24、响30 21-关于法与道德的共同点,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7 年司考,卷一,第 52 题)(A)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B)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强制性,都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规范(C)法律和道德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不断变化的(D)法律和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31 23村民姚某育有一子一女,其妻早逝。在姚某生前生活不能自理的 5 年时间里,女儿对其日常生活进行照顾。姚某去世之后留有祖传贵重物品若干,女儿想分得其中一部分,但儿子认为,按照当地女儿无继承权的风俗习惯,其妹不能继承。当地大部分村民也指责姚某的女儿无理取闹。对此,下列哪些说法可以成立?( )(200

25、6 年司考,卷一,第 53 题)(A)在农村地区,应该允许风俗习惯优先于法律规定(B)法与习俗的正当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C)中国法的现代化需要处理好国家的制定法与“民间法” 之间的关系(D)中国现行法律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一定的冲突32 24孙某早年与妻子吕某离婚,儿子小强随吕某生活。小强 15 岁时,其祖父去世,孙某让小强参加葬礼。小强与祖父没有感情,加上吕某阻挡,未参加葬礼。从此,孙某就不再支付小强的抚养费用。吕某和小强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责令孙某承担抚养费。在法庭上,孙某提出不承担抚养费的理由是,小强不参加祖父葬礼属不孝之举,天理难容。法院没有采纳孙某的理由,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

26、判决吕某和小强胜诉。根据这个事例,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2006 年司考,卷一,第 54 题)(A)一个国家的法与其道德之间并不是完全重合的(B)法院判决的结果表明:一个国家的立法可以不考虑某些道德观念(C)法的适用过程完全排除道德判断(D)法对人们的行为的评价作用应表现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33 14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表述哪些是不适当的?( )(2004 年司考,卷一,第 5 1 题)(A)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地、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这意味着法律取代了其他社会调整手段(B)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同(C)实现了法制,就不会出现牺牲个案实体正义的情况

27、(D)法治的核心是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34 15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7 年司考,卷一,第 51 题)(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D)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提高法律职业人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35 16“社会的发展是法产生的社会根源。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需要新的社会规范来解决社会资源有限与人的欲求无限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冲突,分配社会资源,维持社会秩序。适应

28、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会需要,国家和法这一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就出现了。” 关于这段话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2 年司考,卷一,第 51 题)(A)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相反,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B)法律的起源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一致(C)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认为,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源有限与人的欲求无限之间的矛盾(D)解决社会冲突,分配社会资源,维持社会秩序属于法的规范作用36 3在讨论“ 法的起源、法的历史发展 ”这部分内容时,法学院同学甲、乙、丙各抒己见。甲认为:1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形成;2在古罗马学者西塞罗看来,人定法源于自然法

29、。乙认为:1法的移植对象只能是本国或本民族以外的法律,法的继承对象则主要是本国或本民族的法律;2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将历史上存在的法分为形式不合理的法、实质不合理的法、实质合理的法、形式合理的法。丙认为:1与原始社会规范的适用相比较,法的适用范围主要是根据居民的血缘关系来确定的;2不同历史类型的法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下列选项何者为正确?( )(2004 年司考,卷一,第 81 题)(A)甲的观点 1、乙的观点 1 和丙的观点 2(B)甲的观点 2、乙的观点 2 和丙的观点 1(C)甲的观点 1、乙的观点 1 和丙的观点 1(D)甲的观点 2、乙的观点 2 和丙的观点 2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

30、)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司法解释的主体是最高国家司法机关。刘法官是未经授权的个人,其解释属于任意解释中的个人解释。A 项错误。非正式法律渊源包括习惯、判例、政策等。刘法官引用外国法的行为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B 项正确。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是选择并确定与案件事实符合的法律规范,即寻找适合的法律规范;小前提是指查明和确认的案件事实;结论是指从两个前提中推导出来的法律决定或裁决。C 项中的内容是对事实的查明,并不是适用法律规范,属于小前提, C项错误

31、。德国、奥地利、芬兰属于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D 项错误。本题,应选B。【知识模块】 法律方法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法律解释作为法律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与法律职业有密切的关系,在任何有法律职业的国家中,由于受到各国不同法律背景和法律体制的影响,法律解释的规则和标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A 错误。法律解释的方法可以综合使用,B 错误。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同时也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条件和客观事实的制约。D 错误。法律适用实质上就是通过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的法律事实中。C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律方法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法律推理

32、是一种寻求正当性证明的推理。法律推理的核心主要是为行为规范或人的行为是否正确或妥当提供正当理由。A 项错误。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往往相互交织,法律推理的过程中要涉及法律解释,法律解释也包含着一定的法律推理,两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B 项错。法律推理不仅包括严格的形式推理,也包括辨证推理,后者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性,要受到人的价值观影响。D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律方法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法律规则按照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确定性规则是内容本已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委任性规则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

33、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准用性规则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物权法第 116 条规定明确,属于确定性规则,A 、B 项正确。同时规定了交易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法律效力,c 项正确。对法律概念进行解释时,应遵循一定的解释位次:一般文义解释优先,然后在采用体系解释、立法目的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不能得到满意结论时,才按照客观目的解释。D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律方法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对法进行判断就是对追求正义的价值判断和追求法的秩序的事实判断之间的取舍,实际上

34、是一种价值判断。本题中交警选择了维护正义与公平,即进行了法的价值判断【知识模块】 法的价值概述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价值冲突的比例原则指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的价值,须侵及一种法益时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即某种价值的实现必然会以其他价值的损害为代价,也应当使被损害的价值减少到最小限度。紧急避险的行为是为了保护一种较大的利益而损害较小的利益,属于比例原则。【知识模块】 法的价值概述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的实现以不侵害其它权利为前提。法律以权利义务的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以及实现方式,D 选项说法正确。【知识模块】 法的基本价值8 【

35、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法律条文中“必须”、“不得”等词语表明该法条属于义务性规则,其中,“必须”属于命令性规则,“不得”属于禁止性规则。所以,A 项错误。C 项中的推理逻辑不严密,不能由该条的规定推导出国家利益是我国法律的最高价值。C 项错误。虽然该条规定有一定的模糊性,例如没有规定什么是国家利益、怎样是违背了国家利益等,但是对公民来讲仍具有指导意义。所以 D 项错误。B 项正确表述了法与自由的关系,为应选项。【知识模块】 法的基本价值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权包括应有权利、实有权利和法律权利等,所以,A 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权,B

36、 项正确。人权为人们判断法律的善与恶、好与坏提供了一种标准,C 项正确。法律设定了人权保护的一般标准,但人权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不断扩大,法律规定难免会存在漏洞,因此法律并不能根除侵犯人权的现象,人权的部分内容在现实中有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障和实现。D 正确。【知识模块】 法与人权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C 项讲述的是人权的自然属性。从历史的维度来理解人权,人权是一个动态的范畴,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内容体系会不断更新与丰富。但是,每一个时代的人权都不能脱离当代的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的文化背景。D 项体现了人权在本原上具有历史性。【知识模块】 法与人权1

37、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中解释属司法解释,具有法律的效力,具有法的普遍性特征。A 项错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是形式上的平等,还要保证实质上的平等。解释规定各地区区别情况合理对待是对平等含义的正确理解,并不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B 项错误。题中各地高院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别确定执行标准,正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说明法律内容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C 项正确应选。法与政治相互作用,政治对法有影响, D 选项错误。该规定并不能否认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法律具有普遍效力或约束力。A 选项错误。该规定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法律的影响,C 选项正确。【

38、知识模块】 法与经济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区别主要有:(1)表现形式不同。(2)违反的后果不同。(3) 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4)调整的对象不同。(5)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知识模块】 法与文化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实在法只有在符合自然法、具有道德上的善的时候,才具有法的本质而成为法。“恶法非法”,因此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是不对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否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或道德准则。而法学

39、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标准问题。因而是不是法与是不是正义的法是两个必须分离的问题。法与正义(道德)在本质上是没有必然联系的。【知识模块】 法与文化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法与宗教均为社会价值观的表现形态,都是重要的文化形态。选项AB 正确。在法的早相阶段法律借助宗教力量获得权威性和正当性,两者曾经浑然一体。当今社会仍存在一些政教合一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宗教和法律密切关联。C 项不完全正确。法与宗教都规范人的外部行为,但宗教更侧重于人的内心活动。D 项正确。C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现代还存在政教合一的国家。【知识模块】 法与文化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

40、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个至上”肯定了宪法法律至上这一现代法治文明的合理内核,标志着党在思想认识上完成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C 项正确。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A 项错误。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就是要坚持宪法法律、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有机统一,强调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内在一致,不是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B 项错误。宪法法律至上,体现在宪法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体现在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

41、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但该原则并不是宪法明确规定的。D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治与社会建设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因此ABC 项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D 项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而不是理论基础或理论渊源,D 项当选。【知识模块】 法治与社会建设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意识层面,不属于制度层面,D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

42、治理念的理论基础,而不是剩余价值学说,B 项错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两者存在继承关系,A 项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C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治与社会建设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就开始了,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法律观中国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54 年宪法的制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

43、六字方针实现了第二次重大创新;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实现了第三次重大创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问题,实现了第四次重大创新。AD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治与社会建设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邓小平法律思想包括一系列的重要内容,如:法制建设要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死刑不能废除”;“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

44、”:把“一国两制”的构想法律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等。据此,ABC 项正确。D 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D 项当选。【知识模块】 法治与社会建设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我国,法律解释权的主体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普通公民不是法律解释权的主体,A 项错误。主观目的解释认为法律解释就是探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的意图和目的。与此相对的是客观目的解释,即根据理性的目的或在有效的法秩序的框架中客观上所指示的目的,即法的客观目的对法律规定进行解释。本题中“我的一半财产权”目的解释是探求王某订立遗

45、嘱时的意思和目的。王某的老伴和他子女的解释都脱离了王某订立遗嘱时的目的,探求的是遗嘱现在应有的含义,属于客观目的解释,不是主观目的解释,B 项错误。D 项归于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问题,主流观点认为顺序为:(1)文义解释,(2) 体系解释, (3)立法者意图或目的解释,(4) 历史解释,(5)比较解释,(6)客观目的解释。因此 D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律方法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法律推理是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从而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的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形式,包括形式推理和辨证推理。本题中一审属于演绎推理,二审用类比的方法侧重对案件内容实质进

46、行价值评价和利益选择,属于辨证推理、A 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法律方法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 51-90 题,每题 2 分,共 80 分。22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AD 项涉及法律解释的分类。法律解释因其解释主体和效力的不同可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非正式解释分为学理解释和任意解释。任意解释指在司法活动中的当事人、代理人和公民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所作的解释。本题中杨某对“尸体”的解释即属于任意解释,并不是有法定解释权的主体作出的法定解释。A 项正确D 项错误。BC 项涉及法律解释的方法。文义解释指按照

47、日常的、一般的或法律的语言使用方法清晰地描述制定法的某个条款的内容。比较解释指通过参考外国立法体例及判例学说来说明本国法律的含义。本题中杨某对“尸体”的解释属于文义解释。B 项错误,C 项正确。本题应选 AC。【知识模块】 法律方法23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中,陈某与公安局形成了行政法律关系。法官乙的观点是对法律的一种阐释和说明,不属于司法解释的范畴。所以,BC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律方法24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解释循环学指对整体的把握需要建立在理解其组成部分的基础上,而对于部分的理解又是建立在对整体的理解之上。解释的过程展现为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每

48、一次的解释都会在整体和部分两方面推进我们对于解释对象的认识。下葬的棺木,依其物理属性,应该属于物,但是否属于民法上的物,还需进一步解释。这个解释过程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对于部分的理解也建立在对整体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解释学循环的规则。A 项正确。法律推理的前提有大前提和小前提。大前提是指法律推理时适用的法律规范。“入土为安,死者不受打扰”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而且人们深受该传统的影响,因此,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该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法律推理的前提之一。B 项正确。“公序良俗”在我国是个法律原则,法律原则也属于法律规范C 项错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会受到其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刘某作为当地

49、群众中的一员,其是否受到精神损害,应该采用当地一般人的标准进行判断。D 项正确。本题应选 ABD。【知识模块】 法律方法25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法的适用就是通过确认事实、寻找法律规范,推导出合理的法律决定的过程,因此,法的适用需要处理法律事实问题和法律规范问题,而法律规范又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法的适用也要处理法律语言问题,A 项正确。法的适用过程通常采用三段论推理模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即首先要查明和确认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其次要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作为大前提;最后从两个前提中推导出法律决定和相应的法律裁决,B 项正确。法律适用过程就是一个证成过程,分为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内部证成指法律决定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相关前提中逻辑的推导出来;外部证成指的是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的证成。法律适用必须有内部证成,通常也有外部证成。C 项错误。法律论证就是一个法律推理过程,与法律推理、法律解释密不可分,D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律方法26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自由、秩序、正义、效率和利益等是法的价值的基本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