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司法考试卷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2007 年 12 月 26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的重要观点。有关 “三个至上”中“宪法法律至上 ”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卷一2009 年第 1 题)(A)“宪法法律至上 ”是指宪法和法律在效力上地位相同,都具有最高效力(B) “宪法法律至上” 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是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C)肯定 “宪法法律至上”是执政党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D
2、)“宪法法律至上 ”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原则,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2 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卷一2009 年第 2 题)(A)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B)马克思主义有关法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C)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D)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3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卷一2009 年第 3 题)(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它与后者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
3、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4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关这一表述,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成立的?(卷一 2009 年第 4 题)(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逐渐结合的产物(B)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C)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问题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2
4、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代表邓小平曾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思想。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邓小平理论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卷一2009 年第 5 题)(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B)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C)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D)明确提出“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6 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司法机关必须“ 严格公正司法 ”。下列哪一选项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和要求 ?(卷一2010 年第 1 题)(A)司法机关必须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
5、公正相结合,做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B)司法机关必须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坚持公正与效率兼顾(C)司法机关为了保障判决有效执行,应对当事人实行“一站式服务” ,即谁立案谁审判谁执行(D)司法机关为了加强审判监督,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旁听重大疑难案件审判7 为了落实司法便民,检察院开设了网上举报、申诉和信息查询系统,法院实现网上预约立案和电子签章,公民对国家机关实行网上监督收效明显。关于网络技术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卷一 2010 年第 2 题)(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落实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落实也体现于对网
6、络依法进行管理(C)司法机关是否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其衡量的根本指标即是否采用现代科技手段(D)司法机关采用网络技术落实司法便民,是在工作中做到执法为民的具体表现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 。关于 “依法治国”,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卷一2010 年第 3 题)(A)依法治国以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为必要条件(B)依法治国依赖于法制完备,法律健全完备了,法治就实现了(C)依法治国应当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D)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为前提,做到职权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9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对此,下列哪一选
7、项是不正确的?(卷一2010 年第 4 题)(A)执法为民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B)执法为民强调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C)执法为民表明执法机关存在的目的在于合法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D)执法为民说明执法活动以“及时” 、“高效”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10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其特征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卷一2010年第 5 题)(A)社会主义法冶理念重在强调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应遵守一定的原则,与立法没有直接关系(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D)社会主义法治
8、理念中的法治建设根本目标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1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借鉴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民为邦本” 、“法不阿贵”、“ 和为贵”和西方法治思想中的“ 人民主权”、“基本人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等文化资源。关于借鉴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卷一2011 年第 1 题)(A)本质的同源性(B)彻底的人民性(C)充分的开放性(D)实践基础的相同性12 近年来,政法机关通过“大接访” 、“大走访”、“大下访”等做法,通过开门评警、回访信访当事人等形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关于这些做法的意义,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恰当的
9、?(卷一 2011 年第 2 题)(A)政法机关既是执法司法机关,也是群众工作机关(B)政法干警既是执法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C)人民群众是执法主体,法治建设要坚持群众运动(D)司法权必须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1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关于它的具体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准确的?(卷一2011 年第 3 题)(A)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立法表决权(B)法律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所有社会成员(C)反对任何在宪法和法律之外的特殊权利(D)禁止歧视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的社会成员14 2011 年 6 月 15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结果,
10、30 多天收到 82,707 位网民的 237,684 条意见,181 封群众来信,11 位专家和 16 位社会公众的意见。据此,草案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进行了调整。关于这种“开门立法 ”、“问法于民”的做法,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 ?(卷一2011 年第 4 题)(A)这体现了立法平等原则(B)这体现了立法为民、增强立法主体自身民主性的要求(C)这表现了执法为民的理念(D)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15 某高校司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处于大城市“陌生人社会” 的人群会更多地强调程序公正,选择诉诸法律解决纠纷;处于乡村“熟人社会” 的人群则会更着重实体公正,倾向以调解、和解等中国传统方式
11、解决纠纷。据此,关于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与接受方式,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卷一2011 年第 5 题)(A)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社会差异性(B)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既应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合于情理(C)程序公正只适用于“陌生人社会”,实体公正只适用于“熟人社会”(D)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目标,实体公正以程序公正为基础16 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民主权 ”的论述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之一。下列哪一宪法原则准确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卷一2011 年第 6 题)(A)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D)中华
12、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7 1943 年,马锡五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他深入基层,依靠群众,就地办案,形式灵活,手续简便,被总结为“马锡五审判方式” 。关于“马锡五审判方式”体现的法治意义,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 卷一2011 年第 7 题)(A)是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典范(B)是努力树立司法权威及司法为民的典范(C)是从我国匡情出发,借鉴国外法治经验的典范(D)是立足我国国情,坚持科学立法、维护法制统一的典范18 2011 年 7 月,某市公安机关模仿诗歌的语言和风榕,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信患,敦促在逃人员投案自首:“你逃,或者不逃,事就在那,
13、不改不变。你跑,或者不跑,网就在那,不撤不去。你想,或者不想,法就在那,不偏不倚。你自首,或者不自首,警察就在那,不舍不弃。早日去投案,或者,惶惶终,日,潜逃无聊,了结真好。” 关于某市公安机关的做法,下列哪一说法是恰当的?( 卷一2011 年第 8 题)(A)公安机关有权减轻或免除对自首人员的处罚(B)公安机关应以社会管理职能代替政治统治职能(C)公安机关可以从实际工作出发,对法律予以行政解释(D)公安机关可以创新工作手段、利用有效宣传形式,促进全面充分履职1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识形态属性,下列哪一说法不能成立?(卷一20
14、12 年第 1 题)(A)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B)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突破(C)为中国走独特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创造了理论前提(D)是建立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20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全面发挥各种社会规范的调整作用,综合协调地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和管理。关于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卷一2012 年第 2 题)(A)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B)在评价尺度上,要坚持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C)在法的作用上,要构建党委调解、
15、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纠纷解决机制(D)在法的成效上,要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与统一21 某培训机构招聘教师时按星座设定招聘条件,称:“处女座、天蝎座不要,摩羯座、天秤座、双鱼座优先。”据招聘单位解释,因处女座和天蝎座的员工个性强势,容易跳槽,故不愿招聘,并认为按星座招录虽涉嫌就业歧视,但目前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对此,应聘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的下列哪一做法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卷一 2012 年第 3 题)(A)将劳动法“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的规定直接适用于本案,形成判例,弥补法律漏洞(B)根据 劳动法的平等就业原则,对招聘单位
16、进行法治教育,促使其改变歧视性做法(C)应聘者投诉缺乏法律根据,可对其批评教育或不予答复(D)通知招聘方和应聘方参加听证,依据国外相关法律规定或案例,对招聘机构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2 关于公平正义,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卷一 2012 年第 4 题)(A)人类一切法律都维护公平正义(B)不同的时代秉持相同的正义观(C)公平正义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D)严格执法等于实现了公平正义23 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之一。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根据各社区实际居住户数、区域面积大小、管理难度等情况,将社区划分数个网格区域,把党建、维稳、综治、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信访等社会管理工作落实到网格,形成
17、了“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专群结合、各方联动、无缝覆盖”的工作格局,以此建立社情民意收集反馈机制和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关于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创新社会管理,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卷一2012 年第 5 题)(A)社会管理创新主要针对社会管理领域的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B)大调解格局是一种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C)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建立以法律手段为主体,多种手段协调配合的管理和控制体系(D)社区网格与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一样,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司法机关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司法审判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司法机关自觉服务于“保增长、保
18、民生、保稳定” 的工作大局,成效显著。关于法治服务于大局。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卷一2012 年第 6题)(A)服务大局是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得出的结论(B)服务大局是法治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大政方针(C)服务大局是把法律作为解决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唯一手段(D)服务大局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属性及重要使命25 某地公安、检察机关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平台“微博” 、短信和 QQ,提醒“微信”用户尤其是女性用户提高警惕,切勿轻信陌生“微友”,以免遭受不必要的伤害。关于执法机关的上述做法,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卷一2012 年第 7 题)(A)执法机关通过网络对妇女和网民的合
19、法权益给予特殊保护,目的在于保证社会成员均衡发展(B)执法机关利用网络平台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C)执法机关采取利民措施,寓管理于主动服务之中,体现了执法为民的理念(D)执法机关从实际出发,主要是为了弓导群众理性表达自己的社会主张和利益诉求26 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体现为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卷一2012 年第 8 题)(A)党中央将“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作为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B)党的地方组织决定相关层级司法机关的案件处理(C)司法机关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D)党对国家法治事业的发展作出总体战略部
20、署并推动决策实国家司法考试卷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009 年考试由于大纲的变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方面的题目比较多,这体现了国家司法考试的性质和特点。2007 年 12 月 26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个至上”的提出。肯定了
21、宪法法律至上这一现代法治文明的合理内核,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和探索执政规律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党在思想认识上完成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由此可知,A 项明显错误,“宪法法律至上”非是指宪法和法律在效力上地位相同,都具有最高效力。B 项也不正确,“宪法法律至上”不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而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D 项,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但是“宪法法律至上”不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原则。唯有 C 项可以成立,肯定 “宪法法律至上”是执政党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故本题的参考答案为 C 项。【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
22、治理念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为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理论的组成部分,是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因此,A 、B 项比较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马克思主义有关法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肯定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D 项也比较清楚,“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不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而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既包括了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世界观,
23、也包括了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方法论,因此 C 项“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 ”也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所以,本题的参考答案为 D 项。【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因此 A 项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但是它与后者之间存在继承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论体系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不仅包含着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而且包含着人民主权思想、法的本质和功能的思想、法律权威的思想等,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
24、理论基础和源头。B 项的说法明显存在问题,缩小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基础的内容,所以 B 项错误。“理念”与“制度”不同,两者存在差异,分属不同的领域,所以 D 项表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不能成立。因此,D 项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第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思想基础;第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第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第五,
2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据此,C 项可以成立,符合题目要求。【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实践经验教训,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不断凝练,逐步形成的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应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结晶,
26、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包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又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因此,其他三项均可成立,唯有 B 项存在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就已经开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非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故本题的参考答案为 B 项。【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阐释了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法律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实
27、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二次重大创新。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逐步创造性地、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法律思想:法制建设要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死刑不能废除”;“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把“一国两制”的构想法律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些思想构成邓小平理论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其他三项均可成立,唯有 D 项存在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确定“依法治国,建设
28、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三次重大创新。邓小平理论中没有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所以,参考答案为 D 项。【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比较简单,对“严格公正司法”的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不断提高司法效率、努力树立司法权威、充分发扬司法民主四方面内容进行考查。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司法人员必须自觉用司法公正理念指导司法工作,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联,做到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因此,A 项表述正确。公正与效率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司
29、法机关必须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公正与效率兼顾。因此,B 项表述正确。在司法权的配置上,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努力树立司法权威。司法没有权威,司法将会失去应有的公信力,难以发挥其解决冲突纠纷、定分止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制权规范约束公权力,防止其滥用和扩张,保障人民权益。没有权力制约,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权力制约,要求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因此,C 项表述就有问题,符合题目要求。司法民主主要指在
30、司法活动中体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司法民主包括司法主体民主、司法程序民主和司法目的民主三个方面。司法主体民主又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直接参与司法,例如人民陪审员制度和检察机关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二是司法人员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司法程序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司法公开制度。司法目的民主的表现为司法为民。司法机关为了加强审判监督,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旁听重大疑难案件审判。因此,D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通过网络技术来考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有关知识点。有一定的综合性。本题也可以根据法律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论进行回答。在社会
31、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执法为民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宗旨和目的的体现,不仅对执法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向作用,而且对立法、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等整个法治建设都有着规定意义。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等方面。因此,检察院开设了网上举报、申诉和信息查询系统等现象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现,也是文明执法的体现,能够表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落实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落实也体现于对网络依法进行管理,司法机关采用网络技术落实司法便民是在工作中做到执法为民的具体表现。A 项、B 项、D 项的表
32、述都可以成立,根据基本观点和常识可以作答。而唯有C 项的说法存在问题,司法机关是否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其衡量的根本指标为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是否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仅仅为司法机关是否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一般性指标和要求。因此。C 项符合题目要求。【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比较简单,为对知识点“了解”层面的考查。法制完备是依法治国、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法制完备是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和统一。法律制度是法治的基础,完备的法律制度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先决条件。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首要目标。依法治国,建设
3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完备首先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因此,A 项表述正确。而 B 项就存在问题,依法治国依赖于法制完备,但是不能反过来认为法律健全完备了,法治就实现了,逻辑上存在悖论,因此符合题目要求。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普遍的遵守;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
34、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因此,C 项表述正确。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制权规范约束公权力,防止其滥用和扩张,保障人民权益。没有权力制约,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权力制约,要求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因此,D 项表述也正确。【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的难度也不大。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执法为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执法为民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宪法规定的一项
35、基本原则,A 项表述正确。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执法目的上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执法标准上以人民满意为本,在执法方式上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因此,B 项表述正确。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人民主权是执法为民的前提条件。执法机关本身并不具备权力所有者的身份,它仅仅是权力的行使者。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执法机关存在的目的就是合法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人民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而不能损害人民利益。因此,C 项表述正确。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因此,D 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目要求。
36、执法为民要求执法活动“及时”、“高效”,但是“及时”、“高效”并非最根本的出发点,而是一般性的要求。【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因此,A 项表述不能成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重在强调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应遵守一定的原则,同时也是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与立法有着直接的关系。A 项表述过于片面,符合题目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执法为民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性质和人民主权的原则,确认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规定了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B 项表述可以成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因此,C 项表述可以成立。社会主义法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有效治理社会的方式、过程和状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法治与全体公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因此,D 项表述也可以成立。【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题目,今年这方面的题目略有增加。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法
38、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与基本特征两方面的知识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其重要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其重要:之化资源,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借鉴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法不阿贵”、“和为贵”和西方法治思想中的“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文化资源。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的开放性这一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思想体系,它的形成、发展与实践都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在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古老国家,人治传统源远流长,人治意识根深蒂固,制度
39、和心理的巨大惯性,决定了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只能是一个不断排除错误的、落后的、模糊的法治思想影响的艰难长期的过程。这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可能静止不变,必须渐进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也将更有时代性,更具规律性,更富创造性,不断借鉴与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可以说,正是这种广泛吸收、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性,才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始终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故参考答案为 C 项。而 B 项“彻底的人民性”虽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但是指社会主义法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有效治理社会的方式、过
40、程和状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显然与题目表述不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还有鲜明的政治性、系统的科学性,而 A 项“本质的同源性”,D 项“实践基础的相同性”则非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答非所问,纯为干扰项,明显不符合题目的要求。【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用排除法可知,C 项是最有可能错的。 C 选项的表述是不恰当的,虽然人民群众中有一部分是执法主体,但并不是所有的群众都是执法主体,人们群众不可能全是执法的主体。假如所有人都是执法主体,那就不需要司法机关、执法机关,那就不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41、了。而 ABD 三个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不存在问题。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执法为民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宗旨和目的的体现,不仅对执法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向作用,而且对立法、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等整个法治建设都有着规定意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执法目的上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执法标准上以人民满意为本,在执法方式上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近年来,政法机关通过“大接访”、“大走访”、“大下访”等做法,通过开门评警、回访信访当事人等形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正体现了执法为民、以人为本
42、的理念。【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并非单纯考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考查了法理学的相关知识点,考生复习时需要注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我国宪法第 33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具体内容为:(1)平等对待,就是指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以同样的标准对待。(2)反对特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必然要求。(3)禁止歧视
43、,不允许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受到歧视待遇。因此,本题 A 项“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立法表决权 ”显然就不符合题目要求。【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目所给的材料为:2011 年 6 月 15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结果,30 多天收到 82,707 位网民的237,684 条意见,181 封群众来信,ll 位专家和 16 位社会公众的意见。据此,草案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进行了调整。题目所给的基调为这是“开门立法”、“问法于民”的做法。题目要求是选择的正确项,B 项“这体现了立法为民、增强立法主体自身民主性的要
44、求”。坚持民主立法,就是既要体现立法内容的民主,又要体现立法程序的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必须注重把立法为民贯彻始终,增强立法主体自身的民主性,扩大公众参与立法。而 A 项“这体现了立法平等原则 ”的表述明显有误;C 项“这表现了执法为民的理念”的表述文不对题; D 项“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的表述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来,均不符合题目的要求。【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5、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合法合理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本题材料为一项研究成果,“陌生人社会”中的人更多地强调程序公正,“熟人社会”中的人更看重实体公正。故结合原理,A 项“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社会差异性”表述可以成立,公平正义的具体含义有其一定的时代、民族特点;B 项“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既应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合于情理”表述也没有问题,公平正义要求合法合理,合法就是合乎宪法和法律规定,合理就是合乎理性,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D 项“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目标,实体公正以程序公正为基础”表述也正确,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46、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程序是运送正义的方式,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而 C 项“程序公正只适用于陌生人社会 ,实体公正只适用于熟人社会”的表述过于绝对,显然不正确,符合题目要求。【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其重要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其重要文化资源,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很少使用“法治”这一用语,但马克思主义法学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尤其是他们关于法与经济的关系、关于法的本质、关于人权、关于人民主权、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
47、、关于法律权威和关于法的职能的经典论述,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极为宝贵的理论渊源。人民主权即掌握在人民手中的国家主权,也可以理解为人民掌握主权的政治制度。人民主权为人民当家作主,掌握国家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努力为人民服务”。人民主权是执法为民的前提条件。本题中,准确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的宪法原则无疑为 B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 A 项、C 项、D 项虽然都为宪法原则,但是均明显与题意不合。【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其实不难,通过实例考查考生对社会主
48、义法治理念基本要求的掌握程度,为命题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方式。本题中“马锡五审判方式”为司法问题,不涉及行政执法、立法问题,故 A、D 项首先应该排除。而 C 项“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法治经验的典范 ”的表述,“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从中国国情出发形成的审判方式,但不是借鉴国外法治经验的结果,题目中根本就没有提到有何国外法治经验。因此总体而言 C 项不能成立,不符合题意。B 项“是努力树立司法权威及司法为民的典范”最符合题目要求,为本题的参考答案。“马锡五审判方式”反映了司法为民的内容,体现了司法为民的特征,从而努力树立司法权威。【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49、本题也为综合性题目,既考查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有关知识点,也考查了法理学的执法、法律作用、法律责任、法律解释等相关知识点。某市公安机关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信息,敦促在逃人员投案自首,这是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认真执法的体现。国家法律规定,公安机关无权减轻或免除对自首人员的处罚,故 A 项的说法错误。公安机关在执法中既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也行使政治统治职能。两方面的职能是统一的,B 项“公安机关应以社会管理职能代替政治统治职能”的表述也不正确。C 项“公安机关可以从实际工作出发,对法律予以行政解释”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公安机关有这样的权力。而 D 项“公安机关可以创新丁作手段、利用有效宣传形式,促进全面充分履职”是对题目所给材料的恰当概括,符合题目要求。【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比较简单,为对知识点“了解”层面的考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其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建立于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正确判断,建立于对我国所处国际地位及国际环境的准确认知,建立于对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