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试卷]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867006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试卷]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医学类试卷]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医学类试卷]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医学类试卷]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医学类试卷]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1 下列哪一位不是“ 金元四大家 ”(A)刘守真(B)张戴人(C)李明之(D)张洁古2 首先阐明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3 创“戾气”说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4 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5 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的著作是(A)千金方(B) 伤寒杂病论(C) 黄帝内经(D)难经6 下列关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论述

2、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B)分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C)重于病源的研究,如指出疥疮是由疥虫所致(D)首次提出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7 下列关于“ 整体观念” 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B)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C)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D)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8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反映了 “整体观念”中的(A)五脏一体观(B)形神一体观(C)病理上的整体性(D)诊治上的整体性9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整体观念(B)辨证论治(C)知常达变(D)阴平阳秘10 辨证论治中

3、,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过程的是(A)病(B)证(C)症(D)主诉11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 可致(A)脱营(B)失精(C)失神(D)痴呆12 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的经典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B) 黄帝内经(C) 医宗金鉴(D)景辱全书13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A)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B)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C)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D)以治病求本为诊治特点14 总结了先秦至西汉学经验和理论,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

4、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的专著是(A)伤寒杂病论(B) 黄帝内经(C) 难经(D)医宗金鉴15 下列哪项关于刘完素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河间学派创始人(B)倡导火热论(C)认为 “六气皆从火化”(D)后人称其为“ 火热派”15 A夜B昼C夕D旦16 根据昼夜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病情慧是在17 根据昼夜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病情甚是在17 A“脱卫 ”病B“脱营” 病C“失精” 病D“气郁”病18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 可致19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富后贫” 可致19 A难经B 黄帝内经C 本经D伤寒杂病论20 提出“四气五味 ”药性理论是21 明确了“治寒以

5、热药 ”的是21 A刘完素B朱震亨C张景岳D张锡纯22 提出“阳非有余 ”、“真阴不足”是23 相火有“生生不息 ”功能提出者是23 A刘完素B朱震亨C张景岳D张锡纯24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的结论提出者是25 通过医贯提示要重视“命门之火” 在养生、老年病、慢性病的作用的是25 A其民乐野处而乳B其民嗜酸而食腐C民食鱼而嗜咸D民华食而脂肥26 东方之人易得痈疡是因27 南方阳热潮湿之地易生挛痹是因28 下列能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内涵的是(A)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B)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C)人与自然界保持统一(D)形神合一的统一观29 中医的“证 ”包括(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

6、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30 下列体现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影响的是(A)春善病鼽衄(B)仲夏善病胸胁(C)冬善病痹厥(D)旦慧昼安31 明代提出“ 命门学说” 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吴又可32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在(A)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33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是(A)医药知识的积累(B)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C)早期解剖知识(D)古代哲学的影响34 刘完素提出的理论有(A)六气皆从火化(B)五志过极皆能生火(C)邪去则正安(D)阳常有余,阴常不足35 下列属于症状的是(A)头身痛

7、(B)恶寒(C)舌淡(D)苔白腻36 下列体现中医治疗学的辩证观点是(A)缓则治其本(B)寒者热之(C)治病必求其本(D)同病异治37 下列著作属于唐代医家所著的是(A)千金要方(B) 千金翼方(C) 外台秘要(D)诸病源候论38 以下不属于中医学基本特点的是(A)扶正于祛邪(B)治标与治本(C)未病先防(D)辨证论治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中“

8、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提出“邪去正自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字洁古,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吴有性字又可着温疫论

9、,创“戾气”说。叶桂字天士,号香岩着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字生白着湿热条辨。吴瑭字鞠通着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详述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等,提出的医生在医德方面的

10、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其内容为:(1)分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2)重于病源的研究,如指出疥疮是由疥虫所致,首次提出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整体观念的内容是:(1)人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3)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局部病变

11、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对人的身心机能有重要影响。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蹙为挛。”【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2 【正确

12、答案】 A【试题解析】 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该书为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为:(1)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2)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3)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4)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黄帝内

13、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 18 卷,162 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丰富。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人的探讨。【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化火化热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百

14、病皆因火热,故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人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

15、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蹙为挛。”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蹙为挛。”。【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

16、论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分三卷,载药 365 种,其中植物药 252 种,动物药67 种,矿物药 46 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本经还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张介宾,字景岳,反对寒冷药,提出“阳非有余”

17、、“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在养生、防治病中的意义。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传河间之学,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传河间之学,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18、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赵献可在哲学思想上受易经影响较大,在医学上又遵从李东垣、薛己,属于温补学派。赵献可提出命门为人一身之主,而不是心,命门的水火即人的阴阳。“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说。【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原人: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蹁。南方人: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北方人:其民乐野处而

19、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西方人:其民华食而脂肥,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东方人: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8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从这一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二是认为人与自然界也保持着统一的关系,所以正确答案是 A、C。而选项 B、D 中提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和形神合一的统一观,不能概括整体观念的全部,仅仅是它的一部分,是运用整体观念去认识生命活动的功能特点,是

20、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具体应用。【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9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由于它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以及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的揭示疾病的本质。所以此题答案是 BC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季节气候变化对发病的影响。由于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

21、能对自然变化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在四时气候变化中,随着季节的不同,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的多发病,如素问“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指春天多病鼻塞流涕或鼻出血,夏天多发胸胁病变,长夏多发作里寒泄泻病证,秋天多发作风疟病证,冬天则多发关节疼痛,手足麻木症状。而旦慧昼安是指昼夜晨昏的消长变化,天人相应,故对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答案是 AB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1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命门学说”的提出。以薛己、张介宾、赵献可为代表的温补学派,重视脾肾,提出了“命门学说”,认为命门寓有阴阳水火,为脏腑阴阳之根本

22、,是调控全身阴阳的枢纽。李中梓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所以此题答案是 BC。吴又可是温病四大家之一,著作是 瘟疫论,创“戾气”学说。【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二生理活动的整体联系三病理反应的整体分析四是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选项 A、B 体现的都是生理活动的整体统一。而选项 C 体现的是病理反应的整体分析。选项 D 是灵枢中的原文,体现的是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所以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

23、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实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它的形成基础有三个方面:一是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二是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三是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选项 A、C都属于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和总结,所以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4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刘完素是寒凉派,强调“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能生火”。而“邪去则正安”属于张从正的主张,他是攻邪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朱丹溪的主张,他是滋阴派。所以答案是 A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5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

24、症状与体征的关系。症状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疼、发热或恶心呕吐等。而体征是客观的临床表现,如舌苔、脉象等。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中医治疗学的辩证观点。中医治疗学的辩证观点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分析疾病的本质与现象,辨清标本缓急,明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后,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学的辩证观点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标本缓急;二是正治反治;三是异法方宜;四是必伏其所主。标本缓急是说治病时必须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治疗“本”,才能取效。选项“缓则治其本”“治

25、病必求其本”体现了这一观点。而“正治反治”是说针对证侯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状况,相应地采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状况的治疗方法,“寒者热之”体现了这一观点。“必伏其所主”是指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论治思想。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都体现了这一观点,所以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7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隋唐著名医家以及他们的著作。诸病源候论是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所著。而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所著。外台秘要是唐代著名医家王焘所著。所以此题答案是 AB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8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此题考察的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所以只有 D 选项是中医学的辩证要点,其他选项皆分属于中医的预防和治则范畴。所以答案选 AB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ES 202 196-12-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12 Charging SCF《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编程接口(AP_1.pdf ETSI ES 202 196-12-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12 Charging SCF《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编程接口(AP_1.pdf
  • ETSI ES 202 196-2-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2 Common data definitions《开放业务接入(OSA) .pdf ETSI ES 202 196-2-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2 Common data definitions《开放业务接入(OSA) .pdf
  • ETSI ES 202 196-2-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2 Common data definitions《开放业务接入(OSA) _1.pdf ETSI ES 202 196-2-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2 Common data definitions《开放业务接入(OSA) _1.pdf
  • ETSI ES 202 196-3-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3 Framework《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编程接口(API) 测试.pdf ETSI ES 202 196-3-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3 Framework《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编程接口(API) 测试.pdf
  • ETSI ES 202 196-3-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3 Framework《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编程接口(API) 测试_1.pdf ETSI ES 202 196-3-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3 Framework《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编程接口(API) 测试_1.pdf
  • ETSI ES 202 196-4-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4 Call control SCF《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编程接口(.pdf ETSI ES 202 196-4-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4 Call control SCF《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编程接口(.pdf
  • ETSI ES 202 196-4-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4 Call control SCF《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编程接口(_1.pdf ETSI ES 202 196-4-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4 Call control SCF《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编程接口(_1.pdf
  • ETSI ES 202 196-5-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5 User interactions SCF《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pdf ETSI ES 202 196-5-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5 User interactions SCF《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pdf
  • ETSI ES 202 196-5-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5 User interactions SCF《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_1.pdf ETSI ES 202 196-5-2005 Open Service Access (OSA)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 (TSS&TP) Part 5 User interactions SCF《开放业务接入(OSA) 应用_1.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