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试卷]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887811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试卷]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医学类试卷]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医学类试卷]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医学类试卷]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医学类试卷]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1 寒邪袭人,导致肢体屈伸不利,是由于(A)其性收引,以致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B)其为阴邪,伤及阳气,肢体失于温煦(C)其性凝滞,肢体气血流行不利 (D)其与肾相应,肾精受损,不能滋养肢体(E)其邪袭表,卫阳被遏,肢体肌肤失于温养2 可致“首如裹 ”的邪气是(A)风 (B)寒(C)暑 (D)湿(E)火3 易导致肾气不固的情志异常是(A)过度悲伤 (B)过度愤怒(C)突然受惊 (D)喜乐过度(E)恐惧过度4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甘” ,则(A)肉胝而唇揭 (B)骨痛而发落(C)筋急而爪枯 (D)脉凝泣而变色(E)皮槁而毛拔5 素

2、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辛” ,则(A)肉胝而唇揭 (B)筋急而爪枯(C)骨痛而发落 (D)脉凝泣而变色(E)皮槁而毛拔6 内经所说“ 味过于辛 ”,则(A)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B)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D)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E)筋脉沮弛,精神乃泱7 劳神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A)心肝 (B)肝肾(C)脾肾 (D)心脾(E)脾肺8 下列关于劳逸损伤与疾病发生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久视伤血 (B)久坐伤肉(C)久立伤骨 (D)久思伤心(E)久行伤筋9 痰停于哪个部位可引起眩晕(A)心 (B)肺(C)头 (D)咽(E)胃10 下列除哪项外,均与瘀血的形成有关

3、(A)气滞 (B)血寒(C)饮食偏嗜 (D)气虚(E)血热11 气滞血瘀多与何脏腑的生理功能相关(A)肺 (B)脾(C)肾 (D)三焦(E)以上都不是12 主要与正气的强弱有关的是(A)居住的地域条件 (B)工作环境(C)精神状态 (D)气候变化(E)以上均非13 下列关于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外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C)生活环境 (D)工作场所(E)外界精神刺激14 下列哪项不是虚证的临床表现(A)二便失禁 (B)自汗盗汗(C)面容憔悴 (D)疼痛隐隐(E)二便不通15 “大实有羸状 ”的病机是(A)邪气亢盛,正气衰败 (B)脏腑气血虚极(C)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

4、不能外达 (D)邪热炽盛,煎熬津液,阴精大伤(E)疾病初期,正邪交争过于激烈16 “虚”的病机概念,主要是指(A)卫气不固 (B)正气虚损(C)脏腑功能低下 (D)气血生化不足(E)气化无力17 下列关于“ 实” 的叙述,错误的是(A)外感邪盛 (B)肌肤经络闭塞(C)气机升降失调 (D)脏腑功能亢进(E)气血壅滞瘀结18 元气耗损和功能减退,脏腑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的病机是(A)气虚 (B)气脱(C)血虚 (D)津亏(E)气陷19 以阴阳失调来阐释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其病机是(A)阴阳偏盛 (B)阳偏衰(C)阴阳格拒 (D)阴阳互损(E)阴阳离决20 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达

5、,手足厥冷,属于(A)阳损及阴 (B)阳盛格阴(C)阴盛格阳 (D)阴损及阳(E)阴阳脱失21 阴偏衰的证候性质是指(A)假热证 (B)假寒证(C)虚热证 (D)实热证(E)虚寒证22 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是指(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阴寒病邪积聚(B)阳气偏盛,消灼阴液,阴液亏损(C)阳热内盛,深伏于里,格阴于外(D)阳气虚损,阴气失制而偏盛(E)阳气虚损,累及阴液化生不足23 在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中,“阴” 的含义指“阴邪”的是(A)阴虚则阳亢 (B)阳盛则阴病(C)阴盛则阳病 (D)阴损及阳(E)阳盛格阴24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是指(A)以阳中求阴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B)以阴中

6、求阳之法调整阴阳偏衰(C)泻热之法,调整阳偏衰 (D)以补阴之法,治疗阴虚阳亢之证(E)以补阳之法,治疗阴虚阳亢之证25 适合治疗阳偏衰的治法是(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C)阴病治阴 (D)阳病治阳(E)以上都不是26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是指(A)阴病治阳 (B)阴中求阳(C)因寒用热 (D)寒者热之(E)用热远热27 下列关于火热内生机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有余便是火 (B)邪郁化火(C)五志过极化火 (D)精亏血少,阴虚阳亢(E)外感暑热阳邪28 下列关于津枯血燥形成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热伤津 (B)烧伤耗津(C)失血脱液 (D)痰瘀阻津(E)阴虚劳热29 形成

7、寒从中生的原因,主要是(A)心肾阳虚,温煦气化无力 (B)肺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常(C)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司 (D)肝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E)胃肾阳虚,温煦腐化无力3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调整阴阳,其“中满者” ,应(A)因而越之 (B)引而竭之(C)泻之于内 (D)按而收之(E)散而泻之31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属于(A)因病制宜 (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E)因证制宜32 “塞因塞用 ”不适用于(A)脾虚腹胀 (B)血虚便秘(C)血枯经闭 (D)肾虚尿闭(E)血瘀经闭33 “热因热用 ”属于(A)阴病治阳 (B)阳中求阴(C)阴中求阳 (D)逆治法(E)反治

8、法34 A病 B证 C症 D病性 E以上都不是34 “同病异治 ”中,不同的是35 “异病同抬 ”中,相同的是36 A泻南补北 B扶土抑木 C滋水涵木 D培土生金 E佐金平木36 心肾不交的治法是37 肝阳上亢的治法是38 A益火补土法 B金水相生法 C抑木扶土法 D培土制水法 E泻火补水法38 肾阳虚不能温脾,以致脾阳不振,其治疗宜采用39 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以致心肾不交,其治疗宜采用40 A心、肺 B心、肝 C肺、脾 D肺、肝 E肺、肾40 与呼吸运动关系最密切的是41 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42 A脾 B胃 C肾 D肝 E肺42 “水火之宅 ”是指43 “生痰之源 ”是指44 A右肾

9、为命门 B命门为两肾的总称 C两肾之间为命门 D命门为肾间动气 E命门为精室44 难经认为45 赵献可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 3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3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6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1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水克火,余类推);多食苦,

10、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2素问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泱。”【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11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1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1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13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1正气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邪正斗争的结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有时邪气在发病中处于重要地位。2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外环境,主要指生活、工作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等等。内环境,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正气。正气强弱则与体质和精神状态有关。精神状态受情志因素的直接影响,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

12、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14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1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1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1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1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1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2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2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

13、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22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2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2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2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阴阳失调:阴阳偏盛为实证,阳邪侵入人体造成阳偏盛,表现为阳偏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阴偏盛指疾病中机能障碍或不足,产热不足及病理代谢产物积聚的状态,表现为阴偏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阴阳偏衰为虚证,阴偏衰指阴虚证,阳偏衰指阳虚证。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

14、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阴阳格拒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因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阴阳亡失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突然大量的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分为亡阴证和亡阳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27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2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2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3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

15、3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32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33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3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3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证”的概念中包含病机;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候应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

16、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即证候为证的外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3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3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3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39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五行的内容:1五行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顺序:木土水火金相克。2五行中生我者为“母

17、”,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疾病由母脏传至子脏,称为“母病及子”。疾病由子脏传至母脏,称为“子病犯母”或“子盗母气”。3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是指五行运动中“生”与“克”的相互作用,即以维持动态平衡的关系。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4泻南补北法:指通过泻心火,补肾水以交通心肾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不足,心

18、阳偏亢,水火失济,心肾不交病证。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从而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则肝阳偏亢之病证。培土生金法:是指补脾益气而达到补益肺气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胃弱不能滋养肺脏之“土不生金”证。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药物治疗脾虚肝气亢逆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疏肝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肝郁病证。佐金平木法:指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清肺泻肝法,主要适用于肝火亢逆,灼伤肺金,影响肺气清肃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证。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40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4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4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4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4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4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