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基础理论(综合)模拟试卷 19 及答案与解析0 A母病及子B制化传变C子病犯母D相侮传变E相乘传变1 水气凌心属于2 木火刑金属于2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调控作用3 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指气的4 控制着津液排泄是指气的5 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是指气的6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表现在(A)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B)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D)人禀天地之气而生(E)人与自然均受阴阳五行规律制约7 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指的是(A)神(B)气机(C)气化(D)彼此感应(E)气8 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由于万物发生和变化的(A)结果(B)形式(C)
2、根由(D)物质(E)现象9 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以上均不是10 下列哪种治法体现了五行相克规律(A)金水相生(B)益火补土(C)抑木扶土(D)培土生金(E)滋水涵木11 五行中具有“ 稼穑” 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12 下列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的是(A)主治节(B)主藏血(C)主统血(D)主神志(E)调节情志13 五脏中主升清的脏是指(A)肾(B)肝(C)肺(D)脾(E)心14 素问五藏生成篇认为:人卧,则血归于(A)肾(B)肝(C)脾(D)肺(E)心15 下面哪一个是“ 主四肢 ”的脏(
3、A)心(B)脾(C)肺(D)肝(E)肾16 面见青色,脉见弦象指的是(A)心病(B)脾病(C)肝病(D)肾病(E)肺病17 “主液”的腑是下列哪一个(A)胆(B)小肠(C)大肠(D)膀胱(E)胃18 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A)营气(B)卫气(C)元气(D)中气(E)宗气19 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为(A)血管(B)经络(C)三焦(D)腠理(E)脏腑20 在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A)十二经脉(B)十二经筋(C)十五别络(D)十二经别(E)奇经八脉21 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的是(A)阴阳五行脏腑(B)手足阴阳脏腑(C)手足五行阴阳(D)内外脏腑五行(E)手足五行脏腑22 足
4、太阳膀胱经络的内脏是(A)小肠(B)三焦(C)肝(D)肾(E)心23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A)直线贯注(B)循环贯注(C)手足贯注(D)上下贯注(E)左右贯注24 感受寒邪而致的“ 中寒 ”是(A)寒邪人中经脉(B)寒邪伤于肌表(C)寒邪自内而生(D)寒邪侵及血分(E)寒邪直中脏腑25 邪正盛衰决定着(A)阴阳的互损(B)病位的表里(C)气血的盛衰(D)病证的虚实(E)病症的寒热26 疾病的转归如何,主要决定于(A)气血的变化(B)正能胜邪(C)邪正盛衰的变化(D)邪气损正(E)邪正相持27 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A)正气的盛衰(B)邪气的性质(C)邪正斗争的胜负(D)禀赋的强弱(
5、E)感邪的轻重28 内经提出,对腹胀闭应选用的治疗方法是(A)反治(B)治本(C)治标(D)先治本后治标(E)标本兼治中医基础理论(综合)模拟试卷 19 答案与解析【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水气凌心指水气上逆,引起心脏的病变。凌,侵犯的意思。由于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内,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气病。水气上逆,停聚胸膈影响心阳时,可致心阳不振,心气不宁,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治宜温阳益气、宁心涤饮。肾属水,心属火,依据五行关系,水克火,而此为病理状态,故它们之间是相乘关系,即水过度克制火。【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6、】 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木火刑金,木火,指“肝火”,肺属金。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金原是克木的,但由于木过度亢盛,则金不仅不能去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制,使金受损,这叫木反侮金。【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气的运动
7、变化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所以选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7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精源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用,且这些无形之精气还能渗入于有形的实体,并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因而,精气又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的化生源于
8、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的属性转化。在大量的补阴药中,佐以少量的温阳药,适用于阴损及阳,其目的在于阳中求阴,使阴阳平衡。【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的治疗原则是抑强和扶弱。抑强,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抑制病邪亢盛一方以使不及一方易于恢复的法则,适用于相克太过。其中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之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尚书洪范言:“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
9、,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六腑为表,五脏为里,脾胃也互为表里,胃为表,脾为里。胃主降,脾主升。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消化饮食就是脾胃协调升清降浊的过程。脾升,既能使饮食之精微输布周身以及升托内脏,又能协助胃气下降,使浊气得以下行。胃气以下降为顺,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肝主藏血。【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5 【正确答
10、案】 B【试题解析】 脾通过升清和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送至四肢,以维持四肢正常生理活动。【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用五行学说指导诊断,面见青色,脉见弦象是肝病。因青色、弦脉均属木,肝亦属木。【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小肠主“泌别清浊”,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水液,可见其水液富有营养,故称“小肠主液”。【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全身之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但元气是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三焦决渎的三焦为“
11、决渎之官”,气为水母,气能化水布津,三焦对水液有通调决渎之功,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经脉中,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并且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十二经脉的名称各不相同。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由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组成。【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手足三阳经与脏腑的联系规律是属腑络脏,故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3 【正确
12、答案】 B【试题解析】 十二经脉分布于全身的内外上下,其中的气血阴阳是流动不息、循环贯注的。【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4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所以选 E。【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邪正盛衰的变化不但决定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趋势,同时影响着疾病性质的虚实变化。【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邪气侵袭人体时,正气奋起抗邪。若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邪难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不产生病理反应而不发病。如自然界中经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病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接触这些因素的人都会发病,此即正能胜邪的结果。但在正邪斗争过程中,若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邪胜正负,从而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机逆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说,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