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2009年下半年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891009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2009年下半年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09年下半年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09年下半年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09年下半年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09年下半年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9 年下半年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1 学习者建构新的理解的基础是( )。(A)先行组织者(B)原有的知识经验(C)教师教学组织(D)学科知识逻辑体系2 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是( )。(A)概括(B)抽象(C)概念(D)规则3 普遍迁移也叫( ) 。(A)顺向迁移(B)负向迁移(C)特殊迁移(D)非特殊迁移4 创造性主要表现为( ) 。(A)创造性意识(B)创造性思维能力(C)创造性情感(D)灵感5 皮亚杰道德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 )。(A)对偶故事法(B)道德判断晤谈

2、法(C)正直测验(D)现场观察法6 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是( )。(A)纪律(B)群体规范(C)舆论(D)规则7 精细性复述也叫( ) 。(A)维持性复述(B)策略性复述(C)整合性复述(D)监控性复述8 创造性测量的常用量表是( )。(A)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B)主题统觉测验(C)瑞文标准推理测验(D)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9 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叫( )。(A)个性(B)气质(C)能力(D)性格10 皮亚杰儿童道德性发展研究中,权威阶段的年龄段是( )。(A)23 岁(B) 37 岁(C) 810 岁(D)1112 岁11 道德行为的依

3、据是( )。(A)道德动机(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品质12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A)71 组块(B) 72 组块(C) 73 组块(D)74 组块13 竞争中通常运用的是( )。(A)发散思维(B)形象思维(C)动作思维(D)辐合思维14 具有失败倾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 )。(A)能力(B)难度(C)努力(D)运气15 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组织能力是( )。(A)组织知识结构的能力(B)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C)组织教材内容的能力(D)组织教学的能力二、名词解释题请解释下列名词。16 学习动机17 概念18 集体19 合作20 心理防卫机制21 脑力激励法

4、三、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2 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有哪些?23 班级群体的特点是什么?24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25 怎样解决教师的角色冲突?四、论述题请依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26 结合实际说说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有效迁移。27 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 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请结合实际予以说明。2009 年下半年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和经

5、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育心理学认为,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也称标准属性、本质特征)的一类事物或其特性的观念。概括是指归纳、总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扼要重述,使文章更简明,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抽象是指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这里讲的规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概念之间某种关系的表述。

6、但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规则,只有反映因果关系等必然关系或社会约定俗成必须遵守的关系才是规则。学生掌握了某种规则,就是表明学生理解和把握了某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根据这些关系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本题选择 D。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迁移根据迁移范围的大小可以划分为:(1)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其迁移范围大。(2)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把从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其迁移范围小。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D。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创造性是指

7、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个性特征或倾向。作为一种能力常被称为创造力。是一种高度特殊化的具有真实内容的能量,它的真实内容既可体现为能产生独特非凡而有一定人类价值的产品,又可体现为个体所具有的潜在的创造倾向。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B。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研究道德问题不能采取直接询问法,应采取间接故事法。因为直接询问儿童本人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往往遭到拒绝回答或得不到如实的答案。而儿童喜欢听故事,听故事后让他们评论故事中的行为谁好、谁不好或谁更不好,虽然它不关儿童

8、本人的事,却能依据投射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与判断水平。因此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对道德进行研究。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止匕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本题选择 A。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纪律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建立与集体目标一致的群体规范和舆论是建设班集体的重要条件。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规范使

9、成员在行为、认识乃至情绪上表现一致,体现了集体的价值和力量。因此 B 项符合题意。舆论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对某一行为的共同意见。舆论是规范力量的体现,成员是根据本群体的规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判断或评论的,这种判断或评论的情绪色彩对个体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这里讲的规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概念之间某种关系的表述。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复述分保持性复述和整合性复述两种形式。前者亦称简单复述或机械复述,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进行重复性的、简单的心理操作,使记忆痕迹得到加强,但不一定能进入长时记忆。后者亦称精细复述,通过复述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和组

10、织,使之与预存信息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向长时记忆的转移。精细复述的加工水平较高,具有主动性。因此本题应当选择 C。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简称:MMPI)是上世纪 40 年代初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撒韦和麦金利编制的。试图对人的人格特点提供客观的评价。测验为 399 及 566 题二种,选用中国 MMPI 量表协作组的中国常模,主要确定十个与临床有关的指标及五个研究量表指标。主题统觉测验是是 HA默里于 1935年为性格研究而编制的一种测量工具。简称 TAT。其方法属于投射技术。全套测验共有 30 张比较模糊的人物图片,其中有些是分别用于男人、女人、男孩和女孩

11、的,有些是共用的。测验时让被试根据图片内容按一定要求讲一个故事。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一种非文字的智力测验,主要用于智力诊断和人才选拔与培养。信度,效度高,测验对象不受文化、种族和语言的限制,使用年龄范围广(55 岁到 65岁),可进行个别测试,也可在团体中实施,使用方便。目前广泛运用于儿科、精神科等医院临床、企业招聘、职业指南、学校学生、人才选拔以及进行各类比较性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该测验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吉尔福特教授设计,1960 年公布。适用于初中以上水平的青少年及成人。测验共由 14 个分测验组成:词语的流畅性、观念的流畅性、联想的流畅性、

12、表达的流畅性、非常用途、比喻引申、用途测验、故事命题、后果推断、职业象征、图形组合、图形变化、火柴拼图、装饰设计等。测验时要求前 10 个问题用语言文字表达,后 4 个问题用图形表示。测验结果能够给出被试在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方面的创造力分数。因此本题选择 D。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个性又称作人格,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心理学把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与速度等方面的特点称作气质。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成分,是个体最鲜明最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

13、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即具有某种能力就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能力的强弱决定活动效率的高低。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包括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03岁)。规则对儿童还没有约束力,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往往是我行我素。应以认真耐心细致地具体指导为主,而不应多加干涉。(2)权威阶段(37 岁)。又称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儿童是绝对尊重和服从权威,教师要加强对他们行为的正确指导,合理组织他们的各种活动,并注意自身的表率和示范作用。(3)可逆阶段(712 岁)。又称自律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

14、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他们不再把准则或成人的命令看作是应该绝对服从的或不可改变的,儿童已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协作而制订的,也可以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自制能力和集体主义思想感情的好时机。(4)公正阶段(11、12 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的观念不再只是判断是非,单纯的准则关系,而是一种处于关心人、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开始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儿童的公正观念开始形成。对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道德教育中,要根据这一阶段儿童利他主义特点,培养他们真正公正的道德观念,发展儿童和同伴之间的友谊关系,教育他们要关心、尊重、同情别人,

15、培养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个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的依据是道德动机。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A。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力量。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按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特性与倾向。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

16、。正常成年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在 59 之间波动,平均为 7。米勒发表了神奇的数字 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一文,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72。短时记忆的容量 7 土 2,是以单元来计算的。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单元的大小随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叫组块。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更多地寓于发散思维之中。而竞争中我们更多的需要这种创造性思维。因此本题选择A。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

17、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稳定性、内在性和可控性。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能力高低是内在不可控的稳定因素,难度是外在不可控的稳定因素,努力是内在可控的不稳定因素,运气是外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因素,具有失败倾向的学生会将失败归因于运气,而失去努力的动机。因此本题应当选择 D。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地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与实践表明,教师

18、的知识水准与教学效果相关程度很低。而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尤其是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D。二、名词解释题请解释下列名词。16 【正确答案】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7 【正确答案】 教育心理学认为,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也称标准属性、本质特征)的一类事物或其特性的观念。18 【正确答案】 集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9 【

19、正确答案】 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20 【正确答案】 心理防卫机制或简称心理防卫是心理学的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21 【正确答案】 脑力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三、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2 【正确答案】 (1)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2)程序化训练模

20、式。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3)完形训练模式。在直接讲解策略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4)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会阅读领会。旨在教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5)合作学习模式。两个学生一组,彼此轮流分节向对方总结材料,一个主讲,另一个听讲,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互换角色,直至学完材料为止。23 【正确答案】 基本特征有三个:(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

21、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24 【正确答案】 (1)改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思路。构建学生主体地位,是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此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动,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2)营造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平台。教师应改变过去当传授者和训导者的角色观念,转变成教育教学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和时间,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和时间,彼此相互尊重、互学互动。才能有效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展。(3)欣赏学

22、生的不同“声音” 。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学生深层的精神需要。(4)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的独特性。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学家们所重视。25 【正确答案】 教师角色冲突的广泛性及造成后果的严重性,不能漠然视之。要在客观分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探讨恰当解决教师角色冲突的对策。(1)社会方面。首先要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教师观,通过相应的社会改革为教师角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创造良好的外部大环境;充分理解、合理评价、切实尊重教师的角色活动,增加教师角色行为的光荣感,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2)学校方面。学校要抓好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管理科学化

23、,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角色教育,调整教师的角色任务,协调教师的角色关系,消除教师的角色紧张,总之要为教师工作与发展营造一个和谐适宜的学校氛围。(3)个人方面。教师首先要提高角色的知觉水平。角色的知觉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角色及其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对自我角色认知,对他人角色的认知,对角色期待的认知。其次是加强角色学习,也就是教师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态度和情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最后,重视角色技能。角色技能是指个体所具有的那些致使成功地、有效地扮演角色的特质和方式。四、论述题请依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26 【正确答案】 (1)精选教材。应选择

24、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即每一门学科中基本的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作为教材内容。布鲁纳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教材达到结构化(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一体化(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网络化(一体化的引申,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

25、供直接的支撑)。(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以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努力体现迁移规律。(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应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迁移所学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他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的意识性。27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

26、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可能反应,赞成:可以偷药,因为先提出请求;反对:偷药将会受到惩罚。衡量是非的标准由惩罚决定。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 海因茨偷药 ”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妻子需要,他要和妻子生活;反对:可能入狱

27、,妻子可能在他出狱前死,偷药没好处。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行为好坏依据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能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 ”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反对:偷药将给家庭带来麻烦,丧失名誉。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就是对的。顺从传统要求,谋求赞赏。判断行为依据动机。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 的

28、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 ”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若不这么做,要为妻子死负责;反对:要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东西犯法。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只要行为违反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3)后习俗水平: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也称原则水平。他们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法律和权威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 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不论情况多么紧急,总不能采用偷的方式。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但契约可以依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利益。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 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是最重要的;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