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2014年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891991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4年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4年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4年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4年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4年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选择题1 以下哪个选项的所有成语都是没有错误的?( )(A)风声鹤唳 并行不悖 刚愎自用 前踞后恭(B)走投无路 纵横捭阖 缠绵悱测 不胫而走(C)铤而走险 囫囵吞枣 美轮美奂 暴殄天物(D)班门弄斧 穷兵独武 否极泰来 差强人意2 以下哪句是没有语病的?( )(A)部分网络写手随意糟蹋祖国的语言文字,甚至写作态度极为粗疏。(B)促进社会收人公平的关键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全面覆盖。(C)京广高速铁路连接的大多数是主要金融中心和大型城市。(D)语言本身积淀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民族的文化之根。3 以下哪句的修辞描述是错误的?( )

2、(A)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的是孔乙己穷困懒散的特点(B)街上仿佛没有人,道路好像加宽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道路的空旷和闷热(C)大木匠看见老婆满脸黑云地瞧着他,情知有一场暴风雨。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木匠老婆生气的表情(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贬斥前者,赞扬后者4 以下哪个文学常识是正确的?( )(A)高适是盛唐诗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是他边塞诗凉州词中的诗句(B)柳永和陆游生活年代相同,他们的诗词都以收复失地,雪耻

3、洗辱,抒发爱国志士的抱负为主调(C)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D)桐城派是清中叶一个著名散文流派,主要有方苞、刘大櫆、袁宏道5 以下哪个选项的搭配正确?( )(A)海明威一美国一老人与海一桑提亚哥(B)莎士比亚一英国一威尼斯商人一麦克白(C)雨果一法国一巴黎圣母院一玛丝洛娃(D)塞万提斯一德国一堂吉诃德一堂吉诃德6 以下哪个作家作品搭配错误?( )(A)寒夜一巴金(B) 文化苦旅一王小波(C) 回答一北岛(D)双栀船一舒婷7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哪句是错误的?( )(A)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

4、B)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C)语文课程评价的形式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D)语文课程评价的设计要注重可行性与有效性,防止片面追求形式8 下列针对 79 年级写作课程目标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A)写记叙文,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B)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C)写散文,力求做到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D)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能写常见的应用文9 有关阅读教学,错误的是( )。(A)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B)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要扩大阅读面,要多读网上文章(

5、C)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与远离书本的过度发挥(D)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10 某位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进行了名为“给自己的作文找读者” 的尝试。学生完成作文后,作文不是当堂收上来而是让学生保留 2 天,在这 2 天里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给同学写评语(内容不限,字数不限)。2 天后作文收上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评价,这项活动学生参与热情极高。下面关于某教师作文课该尝试的评价,哪项是错误的?( )(A)教师关注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乐于分享写作欲望(B)教师用“给作文找读者”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C)教师是作文评价的主体,

6、教师要多改,反对学生的独立修改(D)写作评价能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讲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文言文阅读10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

7、一月之间,即平复矣。11 解释下列两句中画线虚词的意义。(1)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而:(2)其 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其:12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实词的意义。沛相陈珪举 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 就 。举:就:13 翻译以下句子。(1)游学徐土,兼通数经。(2)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14 文章中举了哪些例子表明华佗医术高明?请分析说明。填空题15 秋风萧瑟,_。(曹操观沧海)16 人生如梦,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7 朝晖夕阴,_。(范仲淹岳阳楼记)18 各抱地势,_。(杜牧阿房宫赋)19 东汉许慎所著_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查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之一。

8、20 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中心人物是_。21 现代汉语的标准用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_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2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_课程。2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_三个方面进行设计。2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_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写作题25 某学生在周记本中写道:“死记硬背的学习,泯灭了我们的思想,耗费了我们的生命。”对上面的说法你有何

9、思考? 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题目自拟。(3)不得在文章中透露考生个人信息。教学实践25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面问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6 文本解读(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全词,简析此句的妙处。27 教学设计(高一年级)(1)

10、围绕理解情境,感受意境,体味情感,品味语言的教学目标,设计 2 道预习作业题。(不得摘抄本卷题目)(2)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一份片段教学设计。27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废园外巴金(1)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2)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3)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

11、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4)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5)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

12、二天听到的。(6)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上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7)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

13、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8)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9)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10)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

14、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 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 难道我是在梦里?(11)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1941 年 8 月 16 日在昆明28 (1)文本解读“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简析“又”字的深层含意。(2)“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简析这里写花的作用。29 教学设计(9 年级)(1)拟定本文的教学重点(要求从内容上与手法上各写一点)。(2)给本文拟写一篇 1

15、00 字左右的教学导入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014 年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前踞后恭”中的“踞”应写作 “倨”;B 项,“缠绵悱测”中的“测”应写作“恻”;D 项,“穷兵独武”中的“独”应写作 “黩”。故正确答案为 C。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逻辑错误,应该改为“部分网络写手写作态度极为粗疏,甚至到了随意糟蹋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程度”。B 项,一面对两面,“促进的关键”是一面和“是否”为两面,应该改为“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覆盖”。C 项,前后内容交叉重复,“金融中心”和“大型城

16、市 ”删去其中之一。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从表面上看是直接说明事物的某种属性,而实际上它(本体)不可能有这种属性,而 B 项是在直接描写“道路”怎样,“道路”可以没有人,却有人;可以加宽,却没有加宽,即道路可以有“人、宽”的属性。故 B 项当选。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凉州词的作者是王翰;B 项柳永是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抒写羁旅行役之情。D 项桐城派代表人物不包括袁宏道,袁宏道是“公安派”代表人物。故 C 项正确,当选。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B 项中的“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

17、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人物;C 项中的“玛丝洛娃”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中的女主人公;D 项中的“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作家。故正确答案为 A。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文化苦旅的作者是余秋雨。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79 年级写作课程目标没有对散文写作提出要求。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并没有提出“要多读网上文章”。因此选择 B 项。10 【正确答案】 C【

18、试题解析】 某教师进行的这项尝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位学生既是自己作文的作者,又是其他同学作文的读者,而且每一位同学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阅读、评语和肯定,这样一来,作文写作和评改就更具挑战性和鼓动性。故 C 项说法是错误的。文言文阅读11 【正确答案】 (1)而:可是、但是。(2)其:他。指代“ 华佗”。12 【正确答案】 举:推举、推荐;就:就任、赴任。13 【正确答案】 (1)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2)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 (华佗 )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14 【正确答案】 (1)华佗配制汤药只用几味药,

19、不用再称量,告诉病人服药的禁忌,华佗刚一离开,病人就好了;(2)如果需要针灸,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能够消除;(3)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就饮服华佗配制的“麻沸散” ,一会儿病人就毫无知觉,华佗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4)病患如果在肠中,华佗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缝好刀口,敷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就好了。填空题15 【正确答案】 洪波涌起16 【正确答案】 一樽还酹江月17 【正确答案】 气象万千18 【正确答案】 钩心斗角19 【正确答案】 说文解字20 【正确答案】 翠翠21 【正确答案】 北方话22 【正确答案】 实践性23 【正确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4

20、【正确答案】 探究写作题25 【正确答案】 材料中引用某学生周记本中的一段话:“死记硬背的学习,泯灭了我们的思想,耗费了我们的生命。”引出论题死记硬背。材料是从反对死记硬背的角度出发的,但这并不等于告诉我们在写论文时,必须从否定死记硬背出发。对于这个论题,我们立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学习要讲究方法,不应该死记硬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是深刻的,才能为自己所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2)不同意此种观点。学习有些时候是必须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才能具体应用。知识的积累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死记硬背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人的表达能力。(3)对于死记硬背,有

21、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弊端,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灵活运用,要学会识别什么知识是应该死记硬背的。什么知识是要学会理解的。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论点必须鲜明,不能一会儿支持,一会儿反对。(2)论据要充分新颖,合理使用举例论证、说理论证,加强论点的可信度。(3)议论文结构要完整。可使用的议论材料:(1)死记硬背可取: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朗朗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北大刘儒德教授在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指出 “人的工作记忆中的组块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数字知识越多的人,记数字越容易;数理化公式记得越多的人

22、,记数理化公式就越容易;古文记得越多的人,记忆古文能力就越强;英语单词记得越多的人,记忆单词的能力就越强。”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北大教授龚鹏程曾说:“ 书到玩时方恨少由于缺少文化涵养,到一个地方旅游东摸摸,西看看,任凭导游哄弄,与牧羊人放牧的羊群无异。”民主人士邹韬奋在 我的母亲一文中提到自己孩提时,父亲曾要求自己每天背书,这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 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年时代,就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胡镇涛先生更是强调:学习语文,应该要有“吞”

23、的功夫。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也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背功” 大加赞赏,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文中某些无法言说的神韵,然后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像钉子一样锲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 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阅历,便是会不解自通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证明:强化“ 死记硬背”的训练,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有人曾做过一则有趣的统计:古代科举考试考生要想“金榜题名”

24、 ,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礼仪左传等 40 多万字的书,全部精读背诵,此外还要读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及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我们平时常说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 300 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都道出了读背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再看现代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哪一个不是背诵的高手呢?我们还能想象当代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苏步青、钱学森、严济慈、杨振宁,哪一位不能背诵大量的唐宋诗词呢?比如苏步青先生,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 300 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经能倒背如流了。刚进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读(曹刿论战),顺口举了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

25、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 很显然,没有记忆和背诵,就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2)死记硬背不可取:论语 开宗明义就讲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习” 本义是“鸟数飞也”,意即反复练习,温习,培养能力和熟练技巧。孔子认为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他不喜欢只能“死记硬背”而不能 “举一反三 ”的学生。毛泽东论教育,提倡启发式,反对注人式。有个笑话说,神仙吕洞宾用手指点石成金赐予某人,那人不要那块金子,却要吕祖那个手指!笑话嘲人贪无止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来,那人真聪明。他知道珍宝固然可贵,但是能够打开宝库大门的钥匙更为可贵。王怀

26、文老师指导中学教师进修古代汉语,经常布置与日常备课结合的作业,力求学以致用,而不计较是否能够背诵现成答案。中国青年报 社会调查中心对 5210 人做的一份调查表明,近六成人表示中学学过的知识多数都忘掉了,其中数理化课程忘得最厉害。一半人认为中学学到的知识“偶尔会用到 ”,近两成人表示从来用不到。有人回忆,中学历史课基本是死记硬背,令人生厌;到大学调剂专业到历史系,才知道历史竟然这么有趣。对此,有教育研究学者表示,基础教育的内容是初步构建价值观、世界观与知识体系,那些看似没用的内容是必需的。但是被访问者都认为,过大的应试压力、填鸭式的死记硬背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学实践26 【正确答案】 (1)作

27、者在酒后感到寒气袭人,最让她伤心的是又见到了飞过的鸿雁,而这南来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的旧相识!作者这时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2)化繁为简,化多为少,“ 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是对前文的概括,浸满了作者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的哀愁。道不尽的身世之痛、家国之痛,无法用言语说得清。戛然而止的写法,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27 【正确答案】 (1)作业设计: 试着找出本文直接抒情的两个句子。 答案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酒”历来在中国文化中

28、就是愁的代名词,在这首词中,作者也用到了这一意象,但作者却说是“淡酒”,为什么? 答案示例: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 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2)片段教学设计: 一、引入 一提到声声慢,我们首先会想到哪一句诗词?(学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二、整体感知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词,找出定下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明确:首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

29、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2)首句营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开篇语破天惊地以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可谓“横绝古今 ”。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 而不得,反被一种“ 冷冷清清 ”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三、逐句分析,详细感知叠字妙用 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30、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 ”好不好?为什么? (1)逐句分析 寻寻觅觅 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他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冷冷清清 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心理凄厉(应该读得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2)归纳要点 运用叠词的作用。 明确: 增强音乐美; 增强感情。“寻寻觅

31、觅”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 冷冷清清” 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 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晚年时,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退寒解忧,只有苦挨着残年。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体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真可谓“ 前无古人 ”,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

32、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 ;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以“觅觅” ;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 :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 “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 ,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 “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 戚戚 ”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

33、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 不可改在“寻寻”之上,“ 冷冷”不可移植“ 清清”之下,而 “戚戚”又必居最末也。28 【正确答案】 (1)“又”字一方面暗示作者曾经来过废园,目睹了一位少女的悲剧,同时也可以从中透露出,这给作者的心灵带来的震撼很强烈。作者对年轻生命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关注和痛惜,以致作者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来到废园外;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 废园” 处处可见,惨剧遍布中国。(2)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在这里写到花,为下文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作了铺垫:这里写花茂盛地盛开,和下文少女惨死形成对照,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比,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同时,花也是全

34、文的抒情线索。29 【正确答案】 (1)教学重点了解全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年轻生命的痛惜、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对正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等复杂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体味含蓄之美,理解主题升华的过程。(2)教学导人1941 年,日本帝国主义正在更加疯狂地、大规模地侵略中国,大片国土沦为敌战区,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一方面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所到之处似乎无坚不摧。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殊死的斗争。而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变得十分复杂,国内的妥协势力重新抬头悲观消沉的情绪日渐蔓延,更使一些人迷惘、恐慌。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扑朔迷离。抗日战争开始巴金就为抗战到处奔波,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战斗的笔杆。废园外即是作家对这一残酷战争的赤裸裸的控诉。废园外是巴金很喜欢的一篇散文,它不仅震撼了当时读者的心,就是今天不了解日军轰炸昆明事件的读者也会为文中少女的惨死而感到悲哀,为作者对青春、生命的深情而感动。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