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写作题)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教育写作题1 2014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并发表了题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报考岗位实际,请你以“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为主要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 900 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字迹清晰、论述严谨。2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是著名教育家
2、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也是他师范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有人说:“ 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也有人说: “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那么,你的看法呢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 1000 字。3 戴维是英国皇家学院的爵士,在科学上曾有过重大发现。有人要戴维填表列举自己对科学的贡献,戴维写的是:“最大的贡献发现法拉第。” 法拉第原是一名书籍装订工,没上过大学。戴维发现他的才能,让他做了自己的助手。法拉第后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联系实际,
3、写一篇论说文。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 1000 字。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位主持人问一名立志做飞行员的小朋友:“假如有一天,你架着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说: “我会先让大家绑好安全带,然后我乘着降落伞跳出去。”有观众问他:“ 你为什么一个人逃生,丢下大家不管 ?”小孩满含眼泪,显得很委屈。主持人又问:“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急切地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 800 字。5 阅读下
4、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一株小草生长在田里,和水稻混杂在一起。一位老农看见这株小草,马上把它连根带叶地拔了起来,对身后的儿子说:“这种草最讨厌,它同水稻争肥料,而且生长又快,只要留下一节根,就会重新长出来,所以我们叫它荒田根草。”说着,就把小草狠狠地抛到大路上,准备把它晒干。这时,恰巧有个园艺家走过,看见了这株小草,马上把它带回了城里,种在公园里的一块大空地上,每天浇水施肥。为了防止它被游人踩死,园艺家叫工人在小草四周围起了篱笆,插上牌子,上面写着:爱护草地,严禁践踏!园艺家还对工人说:“这种草生长快,不容易死,不久就是一大片,所以我们叫它地皮草。”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
5、)自拟题目;(3)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5)字数不少于 1000 字。6 人的发展有内在层次的差异,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是如此。依据专业水平的层次不同可分为几类,其中有一类叫“教书匠” 。什么是“教书匠”?这类教师的专业境界就如同“木头的具体样子 ”。譬如 “木桌”“门”“ 窗户”“ 木棍 ”等。他们存在的依据是具体、明确的,能力相当有限 6 例如,门与窗户的功用,他们之间本质上并无“价值” 大小之分,“境界 ”无高低之别,互为 “平行”与“对等” 。教书匠的特点是:循规蹈矩,惯于接受,死抠教材,生搬硬套,远离变革,思想贫困,亦步亦趋,周而复始,庸庸碌碌。他们的专业发
6、展态势,程序性强,发展张力小,创造潜质极其有限,犹如一幅已涂满字与图画的纸已无可添加。因而,教书匠多深陷“此山中” 的禁锢与迷绕。常自我设限,自我框死。对于学生,教书匠对其人生的感召,微乎其微,黯淡无光。不仅不能成全学生的完美发展,而且有意或无意将学生也禁限于自己受制的“旧轨道” 上,从而束缚学生的思想,窒息学生的创造,漠视学生的情感,关闭学生的心灵。直至彻底断送学生人生发展的宝贵“ 契机” 。日本教育家东洋先生有言:“一个蕴藏可贵才华的青年,只是由于他落到了某位半瓶醋的老教书匠之手,于是丧失了英才的光芒,结果以无名小卒告终” 。因为“ 平庸的教师只能限制学生的智力,把学生束缚在教师自己狭隘的
7、能力范围之内” 。(卢梭 )请联系实际及自身感悟。以“不做教书匠” 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紧扣学科特点,岗位实际;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 800。7 读下面的漫画,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有一位做母亲的很喜欢带着 5 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
8、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请从教育角度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要求: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9 2015 年 5 月 4 日上午,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来到贵州工学院调研,与青年师生共同纪念五四运动 96 周年。座谈会上,赵克志要求广大师生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引导青年学生心灵,开启青年学生智慧。作为一名教师,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如何践行赵克志书记提出的这个要求?请根据自己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用度,自拟标题,观点鲜明,见解深刻,字数 800 字左右。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阿
9、凡提乘坐的船在海上遇到了台风。船长和水手们都尽力挽救这条船,可阿凡提却无动于衷,静静地站在一边。船长严厉地向他吼道:“阿凡提,你怎么无动于衷呀?快帮忙保住我们这条船呀!” 阿凡提还是一动不动,说道:“我只是一名乘客,关于这条船的安全是你们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从教育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 800 字。1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要求:从教育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
10、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梦想是什么?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眼里,梦想是飘香的烤鹅,是奶奶温暖的双臂,在“千手观音”邰丽华的眼里,梦想是聋人可以“听” 得到,盲人可以 “看”得到,肢残朋友可以“ 行走”,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里,梦想是杂交水稻的稻谷像葡萄一样结的一串串。请你以“我的梦想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论说文。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不少于 1000 字。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马卡连柯是前苏联教育家,也是工读学校校长。学校有位叫谢苗的流浪儿童偷窃成性,但马卡连桐却对他委以重任。一天,马卡连柯
11、叫来谢苗。交给他一张证明和一只手枪,叫他去远离教养院的一个地方取 500 卢布回来。谢苗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惊奇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他受命而去。傍晚,谢苗按时归来,如数把500 卢布交给马卡连柯。过一段时间,马卡连柯又让谢苗去取 2000 卢布回来。老师对谢苗的信任让他激动不已,他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别人的信任对自己产生的强大情感力量。就是这样一次看似普通的信任,使谢苗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赢得了尊严。于是,他再一次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并向马卡连柯讲述了他宁死保护卢布安全的决心和体验。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4 阅读下
12、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1968 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 3 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 是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这位母亲提起诉讼的理由是: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 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理由是幼儿园老师过早过多地灌输知识,扼杀了伊迪丝的想象力。该诉讼最后获得胜诉,幼儿园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 1000
13、万美元。这个案例也成为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的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玩的权利。或许正是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方面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也使美国出现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的百万富翁。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文体不限,不少于 1000 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写作题)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教育写作题1 【正确答案】 做好教师,要有扎实学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有扎实学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
14、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做一名好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学科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教育家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浅薄无知。” 做一名好教师,要掌握精深的学科知识,这是教师“ 传道”的基本前提。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有着准确、系统、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做一名好教师,还要掌握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育教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
15、好地学习。“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做好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做一名好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学识魅力不仅仅在于教师要拥有广博和专深的理论知识,更在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于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深刻反思,在于教师能够运用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在行动中做教育,在行动中做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成为智慧型的老师,教学课堂才会成为智慧型的课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展现的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彰显着自身的学识魅力,会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和学生
16、学业水平的提升。做一名好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汲取并灵活运用新知识。“我们正处在知识创新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不懂得和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即使是过去懂得的和熟悉的知识也有不断更新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更加需要具备自主性、适应性、灵活性、合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推广到教师教育领域,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好老师不能满足于装满自己的“一桶水” ,而要使自己时时有“活水”,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应对挑战,追求卓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并引导学生走向未来发展的人生之
17、路。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而成为一名具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则需要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教师只有提升个人的学识修养,才能教书育人,成为塑造祖国未来的精工巧匠。【试题解析】 这是一道以“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为题的话题作文,总体看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要写得出色,无论是在体裁上还是在材料选择上,都需要一定的能力。分析题目“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我们可知,文章的写作重点即好教师是拥有扎实学识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四有好教师”无疑是在呼吁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在工作中做到“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
18、题目中明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我们可从扎实学识所包含的分支出发,逐项论述,提出论据。【知识模块】 教育写作2 【正确答案】 “教书” 与“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导教师的名言,也有人说成:“学深为师,品正为:范。” 从中可见学乃教育之基础,德乃教育之本源, “学高”才能“教书”,“身正”方能“ 育人” 。“教师”从字义理解,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呢?换言之,我们需要具备
19、何种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呢?是纯粹的知识渊博型,还是简单的品质优良型?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是德智俱全型的人民教师。因为“ 学高” 。所以教师用于 “教书”的知识储备巨大而丰富,也因此有了教出才能杰出的学生的可能;而“身正” 作为教师自身优良品德修养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同等重要。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只有德艺双馨,学生才能德才兼备。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做到“学高”“身正”,进而“ 教书”“育人”,是亟需正视的问题。教师是一种职业,但更是一项事业。教师应当“把教育当事业” ,而其至少有两个含义:第一,勤于研究;第二,优于
20、创新。有事业心的教师,面对教育中的所有现象,都能够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打量与审视,并自觉地进行研究,然后结合自己的每一个教育行为进行分析、比较、质疑、琢磨、提炼等。有事业心的教师致力于超越自我,不甘于简单地重复,哪怕是同一篇“教熟了” 的课文,针对不同的学生或是在不同的时期,这类教师也希望能够讲出新意。如果说,把教育当饭碗,能够满足教师物质生活的需要;那么,把教育当事业,既能促使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又能给教师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收获。教师不是演讲者,而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 ,应当从知识与情操等多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然而,如今却出现了很多玷污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事
21、件,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撇下学生的“范跑跑” ,比中在孩子痛苦表情下嬉笑不止的温岭幼儿园虐童教师有责任心的合格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进而 “乐其道”。教师不是学生的长辈,而是学生的朋友。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时候,很容易将自己放在学生长辈的位置。一旦学生的行为超出教学计划,教师就会勃然大怒。而一些道德修养不高的教师甚至会做出体罚学生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教师在丰富个人知识素养、陶冶个人
22、情操的同时,也要注意在教学中淡化自己的角色。教师是社会的一员,不仅要充当“教师”这一角色,而且要充当多种角色。只有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多交流,师生才能取得共赢,共同进步,学生也会更加信任教师,师生沟通才能畅通无阻,真正达到“教书”并且“育人”的目的。学识是教师的头脑,教书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风帆: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育人是教师事业理想的翅膀。“ 学高 ”与“身正”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共同成就了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理想;而教师的充满事业心、责任感与爱心的教书与育人工作,又共同作用于学生,成就了学生的德才兼备。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
23、体现,一种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试题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分析议论文写作题。材料简单,意旨明确围绕教师“学高”与“ 身正”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展开论述,阐释个人观点。根据材料来看,“学高为师”是对教师个人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身正为范”则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前者强调“教书”,后者重于“育人”。考生根据个人看法进行分析:如果认为“教书”优于“育人”,即是主张“学高”重于“身正”:相反,则主张“身正”是第一位的。考生需要从两者中选出一者重点论述。如果认为“教书”与“育人”地位同等,二者缺一不可,考生则需从两个方面阐述“学高”与“身正”的重要性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论点明确,论据有力题目要求写
24、议论文,因此考生在拟写作文提纲时,要保证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基本成型。其中,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有力,论证要尽力做到新颖有意义。【知识模块】 教育写作3 【正确答案】 人才需要“发现”得人才者得天下,这是如今喊得震耳欲聋的一个口号。但人才的问世,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通常需要两方面的合力:一是人才自己拼命往外拱,争取脱颖而出;二是伯乐们的热情发现与提携。这个“发现” ,除了狭义的发现外,还包括挖掘、扶持、使用、指导,缺一不可。鲁迅无疑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超级人才” ,可在被发现前,其实也一直很郁闷,虽然学问很大,但始终没有展现的机会,整天靠抄古碑打发日子。1918 年春天,机会来了。正在编辑新青年
25、杂志的钱玄同,与鲁迅交谈时,发现他谈吐不凡,思想激进,很有批判意识,就主动约他写一篇批判旧礼制的文章。一开始,鲁迅并不太积极,写写停停,在钱玄同一再催促下,文章才得以完成。钱玄同接到稿子后,连声叫好,即编即发,5 月 15 日就以最快速度发表在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就这样问世了。最重要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从此正式登上文坛,一发而不可收。1923 年,作家郁达夫在北平编杂志,收到一个陌生文学青年的来稿,文章很有灵气,他一看就爱不释手,马上前去探访。只见那青年躺在一间破屋里,裹紧被褥仍旧寒战不已,被疾病和饥饿折磨得奄
26、奄一息,房东还要将其扫地出门。他立刻请青年吃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并且倾囊相赠,帮他治病、缴房租,还拿着青年的习作四处举荐,为他说项。那个青年就是后来誉满文坛的沈从文。没有郁达夫的发现,沈从文不要说当作家了,连命都难保得住,很可能会客死他乡。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的大放异彩,则得益于戴维的发现。法拉第出身贫寒,没上过大学,可是酷爱科学研究,很有灵性,还有一股韧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老科学家戴维慧眼识珠,看出他是个可造就之才,就破例收他当助手,一步步带他进入科学殿堂,精心指导,既传又帮,后来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老师。晚年时,有人要戴维填表列举自己对科学的贡献,他绝口不提自己发现的钠、钾、氯、氟等元素,而
27、只写了一句话:“ 最大的贡献 发现法拉第。”如何评价一个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如何根据一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合适的培养?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更需要这种“发现” 精神。应该善于以发展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偏科的学生毛泽东,不同的老师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他最用功最聪明,有的说他很认真但也很一般,有的说他不认真也不聪明。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也是面面俱到,有贪大求全之弊吗?在纪督学的眼里,像毛泽东这种只关心“ 出租汽车”,而不关心自己学业分数的学生是“不务正业” 。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正是有多少这样“不务正业”的人推动了我们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教师不仅要观察学生,更要扶持和指导。所谓“有教无类,
28、因材施教” ,教师看待学生,要全面和准确,更要理性和客观,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理想。根据个性和理想,继续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励他们的学习欲望,指导他们做人做事,为他们显示才能创造条件,就像郁达夫对沈从文那样。教师更应无私扶持人才、有容许人才超过自己的宽阔胸怀,就像戴维提携法拉第那样。当我们都以“ 发现” 人才、培养人才为荣时,人才才会真正源源不断而来,呈现人才荟萃的大好局面。【试题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分析议论文写作题,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材料,概括中心思想。材料体现的中心思想是,从戴维的角度讲:人才需要“发现”;从法拉第角度讲:人才需要自己努力,争取脱颖而出。考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可
29、以从教师不仅要观察学生,更要扶持和指导,教师要做学生的伯乐等方面来论述。二是可以从人才要把握好机会,要不断提升自己,争取脱颖而出等方面来论述。题干要求是议论文,因此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观点,完善论据,强化论证。【知识模块】 教育写作4 【正确答案】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叶澜教授说:“ 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 因为善于倾听,才可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倾听,才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善于倾听要有耐心。兰本达说:“耐心是一种品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看见小女孩摘学校花园里的花的时候,没有立刻训斥她,而是耐心蹲下来听孩子的解释。最后
30、得知女孩摘的花是为了安慰生病的奶奶,而向奶奶展示完还会把花还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由此感受到孩子的爱心。孩子虽然年幼,但是有自己的想法。苏霍姆林斯基耐心地听完孩子的话,体会到孩子的孝心,没有立刻制止孩子停止摘花。这种耐心给予教育极大的帮助,避免了因一时不了解情况而伤害学生幼小心灵的行为。善于倾听要有同理心。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他人。心理学家发现,无论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什么问题,只要你坚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这就是同理心的表现。在倾听中具有同理心,可以更加深入感受到对方的处境和观点。在教育中具有这一品质,可
31、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观点和行为的意义,促进彼此的沟通,实现良好的沟通效果。善于倾听不能加入自身主观臆断。在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观点时,教师总会主观评论学生的对错。其实学生的做法有其自身的想法和理由,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少些主观臆断,多些倾耳倾听。题目中的小朋友本来要去拿燃料去救飞机上剩下的人,但却被大人误认为要先逃跑,因而十分委屈。别人的误解会让学生蒙上心灵的阴影,所以在倾听过程中要准确理解学生的本来意思。古诗曰: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给学生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倾听,便在心灵上给予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多倾听学生的对
32、话,多倾听学生的表白,倾听学生的坦然吐纳,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试题解析】 文章立意:根据一个故事来立意,这个故事说明要教育好孩子,要认真听孩子讲话,善于倾听。不要用大人的主观臆断来理解孩子。题干要求自选文体,所以这篇文章选择记叙文或者议论文都可以。文章的分论点可以为听孩子讲话要有耐心(这个分论点可以从材料中推出来)、要有同理心(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也可以从材料中推出)和勿用大人主观臆断来猜测孩子(材料中也可以体现出来)。论据可以使用苏霍姆林斯基“一朵玫瑰花”的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
33、园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 4 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拉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知识模块】 教育写作5 【正确答案】 成长的引路者因材施教“荒田根草 ”到“地皮草”的蜕变是因为它遇
34、见了伯乐,因材施教的智者 园艺家。园艺家知道小草长得快,容易活,所以才让工人将这类小草进行大面种植并加以细心呵护。这是草坪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在生物身上起作用的因材施教,在人身上同样受用。韩愈的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而在成长的道路上,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孔子有两个弟子,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两个人在政治方面都颇有成就。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听到了好的事情就马上实行吗?”孔子回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呢!”意思是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父兄是否同意。然而,当冉有
35、去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听说了就要实行!” 公西华在一旁听到大惑不解,孔子说:“冉有比较懦弱,所以我就鼓励他,推他走快一点;而子路个性好胜,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让他缓和一些。”孔子的这番因材施教果然使子路、冉有受益终身:子路任卫国蒲大夫时,不再逞力好勇,他组织兴修水利,并且体恤工人劳动“ 民不愉 ”“民不扰”。而国家富强;冉有后来进一步向仁德靠拢,性情发展逐步完善。在孔子的鼓励下,行事中正而才能尽得发挥,政事上的成就被陈寿认为是可与伊尹、姜尚等古之贤臣相媲美的。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但是父亲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并不热爱医
36、学,而是热心于生物的研究时,他选择尊重儿子的选择,他并没有去强迫儿子学医。而是遵从儿子的天性和爱好,因材施教,终于铸就了儿子的成功。试想,如果父亲因一念之差,强迫儿子走上医学之路,那么,不仅仅对达尔文来说是一种遗憾,更是生物学界的遗憾,世界将因此少了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价值。只有客观地分析学生的潜能,他们才能实现飞跃。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哼吟着散发着发散性思维气息
37、的散文长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画面!就像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一样,最后只能把一颗颗明日之星扼杀在摇篮中!当今社会,许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心情,给孩子报了各式各样的课外训练班。他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境让孩子变得麻木、无神、精力涣散,对自己喜欢的艺术、音乐、游戏慢慢得丧失了兴趣与激情。喜欢绘画却偏偏被拉去学小提琴,喜欢唱歌却被生拉硬拽到奥数辅导班,喜欢运动却被视为不务正业,种种不被认可的喜好和行为受到了抑制,从而成为了应付考试的机器人。有一篇文章曾写道:“ 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他们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
38、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还用作编竹席的材料!”倘若非要嫩竹做笛子,那想必是费力不讨好,别说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乡之情,恐怕是自己自娱自乐也嫌它声音太艰涩难听了吧!作为教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学生的不足,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学生,而不是以一个模板育人办事。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突出每位学生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 ,而不只是一个为学而学的学生!注重因材施教,给学生发展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上施以相应的教育,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让
39、他们都成为自己世界的“爱因斯坦”。【试题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目要求考生阅读材料之后,选准角度,准确立意,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之后,能准确把握材料中渗透出来的哲理。材料中同样的一株小草,在水稻田地里,就是“荒田野草”,老农很讨厌,因为这种草同水稻争肥料,而且生长又快,只要留下一节根,就会重新长出来。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但是在园艺家的眼中,这种草“生长快”的缺点恰恰成了其优点,因其生长速度快、不容易死,它变成了草坪,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的主力军。这个材料说明:针对个体的不同特性,给与不同的培育方式,便会使个体展现其不同的价值。同样,将此延伸到教育中,如果我们的教师给与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
40、方式,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也会像小草一样成为有用之才?由此,便引出了这篇材料的中心因材施教。考生围绕“因材施教”的中心,合理进行发挥即可。在材料的选择上,考生要合理地选取,突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知识模块】 教育写作6 【正确答案】 教师不应甘为“教书匠”何为教书匠? 顾名思义,教书匠就是呆板地、机械地、熟练地进行教育的老师,通常含有贬义,又称“ 教书机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必须对陈旧的、低效的、辛劳的“ 匠” 说“不”!不做教书匠,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方向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的是人生的抉择,智慧的抉择。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毕业时,他问父亲是从事教育还
41、是向歌唱事业努力,父亲回答他,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最终只会重重地掉落在两把椅子之间的地板上。最后,他选择了唱歌,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歌唱家。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既然在毕业的时候选择了教育这个事业,那就让我们倾注所能,痛痛快快地投入,轰轰烈烈地去爱一场。不做教书匠,需要教师做一个有智慧感的老师。教育需要爱,但仅仅有爱还不够,爱教育就要实施智慧教育。不管做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做不出成绩来,机械的结果只会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做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绩来,就要用到智慧。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碎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
42、牵累;没有智慧,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不做教书匠,需要教师有一颗宽容心。有博大的胸怀,允许学生犯错,犯错是学生的天性和权利。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学会厚道;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学会赞赏;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中,他学会友爱;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学会自珍;如果孩子生活在赏识中,他学会立志;如果孩子生活在共享中,他学会慷慨。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尊重不是什么都听学生的,什么都随学生所想,而是蹲下来,眼睛和学生能够平视,和学生交流;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倡导“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践,做诚实守
43、信的文明育才人” 。教育是面向心灵的工作,惟有用心“做教育 ”,才能心心相印,焕发出教育的人文精神来。日本教育家东洋先生有言:“一个蕴藏可贵才华的青年,只是由于他落到了某位半瓶醋的老教书匠之手,于是丧失了英才的光芒,结果以无名小卒告终”。对于学生,教书匠对其人生的感召,微乎其微,黯淡无光。因此,唯有做到明确方向,充满智慧,心中有爱,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学生喜欢、人们需要、自我满足的教师。【试题解析】 题目通过对教书匠的解释、教书匠对学生黯淡无光的影响以及日本教育家东洋先生的名言,批判了“教书匠”这类教师的错误境界。“循规蹈矩,惯于接受,死抠教材,生搬硬套,远离变革,思想贫困
44、,亦步亦趋,周而复始,庸庸碌碌”等一些错误的做法,在现实教学行为中确实存在,从而引出观点:我们做人师不做教书匠。作为教师,不应该阻碍学生的完美发展,将学生禁限于自己受制的“旧轨道”上,从而束缚学生的思想,窒息学生的创造,漠视学生的情感,关闭学生的心灵,直至彻底断送学生人生发展的宝贵“契机”。分析所给材料和题目,比较适合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考生可以从以上方面作为论点,完善论据,强化论证。【知识模块】 教育写作7 【正确答案】 不能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早在几十年前,中小学校园里就曾流行着这样的说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本以为这种
45、状况已经有了根本性改变,可是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的孩子依然没有跳出考试的怪圈。曾经有个人做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中让孩子们回答这样两个问题:第一,在生活中,有没有一件事情让你感到自己最棒?如有,请写下是什么;第二,在生活中,有没有一件事情让你有失败的感觉?如有,请写下是什么。当逐一浏览被调查中小学生所写下的答案时,却发现他们的回答中与考试相关的最多。因为考试成绩好而有特棒感觉的孩子占 5105: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深刻体验到失败感的同学占 4124。看到这里我不禁深深地为孩子感到悲哀。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个以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而存在的学校,难道分数和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吗?答
46、案是 NO!“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要明白孩子们虽然在个性、天赋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在生命的意义上是完全平等的,他们需要尊重,需要被认同。老师与学生之间,天生就存在着某种距离,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个性化的心灵世界,只有相互沟通,走进那片心灵世界,去感触一个个独特的生命意识,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价值在哪里,我们才能具有开发孩子这座矿山的资本。可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有时沟通太生硬,有时太拘谨,有时太严肃,在
47、没有彼此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谈话,没有心与心的交流,引发了不必要的敌意,结果课堂内外满是顶撞、对立、不快乐,而这也导致出现了太多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 。“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是要针对学生个性、特长的特点,因材施教,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肯定学生的各个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我们相信,多一个评价标准,就会多一位甚至一批成功的学生。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科学家,或者是艺术家,因为我们所教的学生不能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然而如果我们的教师能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一把“ 尺子”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的每一位学生肯定都能在教育中找到自己
48、成才的道路。这条道路通向千万个方向,学生们这方面不行,有可能在那一方面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是靠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际关系;现代行为科学家也认为:决定人成功与否的不只是智商,还在于情商。当我们去掉成绩这个标准后会发现,很多成绩好的人,在后来的生活中往往并不比成绩差的人更成功。“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是要真正地落实 “以人为本”的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将学生当成一个真实的“人” ,他们是有灵魂的,有个性的、唯一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个“考试机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以分数论英雄”,就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
49、把学生放到未来社会发展中去考虑,放到社会需要方面去考虑,而不是单单以学生在校学习考试时的成绩来衡量。以成绩为指标“量” 出来的“好”学生,不一定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专业特长的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才结构,既应包括科学院院士,也应包括优秀的车间工人:既需要能干大事的科学家、政治家,也需要优秀的木匠、瓦匠、种田大王一个人也不可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所有知识在社会中都用得到。我们的老师要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儿童天性是善良而非邪恶的,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才华。长期以来,升学率、考试成绩始终是我们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在这种大环境下,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自然而然成为了“好学生” ,也就自然而然地“创造 “出了许许多多的“差学生”“学困生”“后进生”。这些学生也成了学校的“眼中钉”,老师心中的“朽木”,实在让人痛心。今天,我想说,“ 差生“同样有过人的一面,让“唯分数论” 尽快地成为历史吧,让我们的老师彻底摈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