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学)模拟试卷 4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可将课程分为( )。(A)研究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B)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C)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D)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2 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是( )。(A)校本课程(B)必修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3 根据资源的( ) ,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A)功能特点(B)存在形态(C)存在方式(D)空间分布4 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结构特点的是( )。(A)均衡性(B)综合性(C)单一性(D)选择性5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及日本的综合活动
2、实践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的地位的重视。(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6 被称为“形式教育之父 ”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B)赫尔巴特(C)科尔伯格(D)夸美纽斯7 杜威是( )的代表。(A)学科中心课程论(B)儿童中心课程论(C)形式教育论(D)实质教育论8 注重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培养的课程类型是( )。(A)研究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基础型课程(D)实践型课程9 用于考察被试个体差异,衡量被试相对水平,并且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常模参照测验(B)标准参照测验(C)目标参照测验(D)团体参照测验10 将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
3、程、实践性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11 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B)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C)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D)课程的表现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2 根据课程的设计形式,可以将课程分为( )。(A)学科课程(B)研究型课程(C)活动课程(D)基础型课程13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有( )。(A)共享性原则(B)经济性原则(C)实效性原则(D)因地制宜原则14 辛德等人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 )。(A)过程取向(B)忠实取向
4、(C)相互调适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15 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 )的特点。(A)阶段性(B)持续性(C)层次性(D)递进性16 对如何组织学习经验,泰勒提出了哪些准则?( )(A)连续性(B)顺序性(C)整合性(D)全面性17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 )(A)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B)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C)直线式与螺旋式(D)逆向组织和顺向组织三、判断题18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A)正确(B)错误19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
5、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 )(A)正确(B)错误20 课程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将课程目标和经过筛选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等形式。 ( )(A)正确(B)错误21 课程实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 )(A)正确(B)错误22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 )(A)正确(B)错误23 研究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 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
6、部分。 ( )(A)正确(B)错误24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 )(A)正确(B)错误25 课程内容,是人们根据一定的课程概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各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 ( )(A)正确(B)错误26 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一取向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很高,推行的范围相对较广。 ( )(A)正确(B)错误四、简答题27 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28 简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29 简述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五、论述题30 论述课程
7、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31 论述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学)模拟试卷 4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知识模块】 教育学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知识模块】 教
8、育学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来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外课程资源和校内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来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来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故本题应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学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主要体现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
9、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三方面;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显著的特色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三者是新课程结构的三条基本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特征。故本题应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学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他被称为“形式教育之父”。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官能心理学是它的依据。这种主张强调学科和智力训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过分注重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
10、性,有可能使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知识模块】 教育学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儿童中心课程又称活动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以儿童的兴趣、需要、问题等为中心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儿童中心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知识模块】 教育学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研究型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专题(课题、主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该类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故本题选 A。【知识模块】
11、 教育学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常模参照测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把被试同常模比较,从而判断被试在所属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常用于选拔。标准参照测验又称目标参照测验,是一种精心编制的,在一定的行为领域上按照具体的行为标准水平对被试的测验结果做出直接解释的测验。它为人们提供了有关被试是否达到某种行为标准水平或要求的信息。故本题应选 A。【知识模块】 教育学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
12、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课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知识模块】 教育学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指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的课程。这是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出来的两个类别。故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教育学二、多项选择题12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课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类
13、型。根据任务的不同,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按课程的设计形式,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课程可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知识模块】 教育学1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有:(1)共享性原则,资源只有共享,其价值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2)经济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与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3)实
14、效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遵循实效性原则;(4)因地制宜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知识模块】 教育学14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辛德等人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忠实取向即视课程实施为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相互调适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者双方同意进行修正调整,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以确保课程实施之成效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
15、、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知识模块】 教育学1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课程目标的特点包括:(1)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2)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分阶段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3)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4)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5)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知识模块】 教育学16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对如何组织学习经验,泰勒提出了以下三项准则:(
16、1)连续性,是指课程内容的“广度”范围之内的水平组织,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2)顺序性,是将课程内容、学习经验及学习材料组织成某种联结的次序;(3)整合性,是在课程当中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以整合由于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从而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果。故本题应选 ABC。【知识模块】 教育学17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以下几种。(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叉称序列组织,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横向组织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2)逻辑顺序与心
17、理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故本题应选 ABC。【知识模块】 教育学三、判断题1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1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2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2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22 【正确答案】 A【知
18、识模块】 教育学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知识模块】 教育学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知识模块】 教育学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设计,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概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各要素或各种成分,
19、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知识模块】 教育学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课程创生取向强调“课程是实践“,课程不是被传递的教材或课表,不是理所当然的命令与教条,而是需要加以质疑、批判、验证和改写的假设。由于创生取向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性,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这一取向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很高,推行的范围相对有限。因此,题干叙述错误。【知识模块】 教育学四、简答题27 【正确答案】 (1)学习者的需要。促进学习者身心发展是课程的基本职能,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2)社会的需求。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
20、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必须将社会需求作为重要依据之一。(3)学科的发展。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知识模块】 教育学28 【正确答案】 首先,课程自身的特点清晰、复杂、难易程度与课程实施有很大关系;其次,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教育改革的基础、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文化等都会影响课程的实施,在各种因素中,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是重要的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再次,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的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对课程实施也会产生很大影响,这种支持表现在财政上、物质上以及政策上,来自外部的评价(家长、社区)也会对课程本身的操作产生很大的影响。【知识模
21、块】 教育学29 【正确答案】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需要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对有效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3)社会发展需要。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要考虑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需求,使学生在未来的公民生活中能有所作为。(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知识模块】 教育学五、论述题30 【正确答案】 (1)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介入。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22、不仅影响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而且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只有把教师的智力资源开发出来,才能最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2)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在新课程中,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要,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也发生了根本变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3)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
23、要集中在对传统的知识性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上,主要是对学校中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各种非正式课程等的利用。(4)社会层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社会层面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社区资源等。【知识模块】 教育学31 【正确答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
24、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 ”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 “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 ”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知识模块】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