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在几种重要的学习理论中,认知一结构论是( )提出的。(A)布鲁纳(B)苛勒(C)桑代克(D)奥苏伯尔2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B)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3 根据迁移内容不同进行划分,可以分为(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B)正迁移与负迁移(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同组迁移4 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B)外部的、稳
2、定的、不可控制的(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B)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C)经验论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D)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6 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机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7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 ) 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A)儿童早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8 以下不是影响迁
3、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A)教师指导(B)学习材料特性(C)媒体(D)认知结构9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的学习分类,培养学生品德要通过( )。(A)知识的学习(B)技能的学习(C)行为规范的学习(D)态度的学习10 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二、填空题11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_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一发现说或认知一结构论。12 认知学习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_。13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
4、习论,学习一门学科包含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_、知识的转化、评价。14 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_的联系。15 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_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16 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_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1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其_、学习观和学生观之中。18 _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它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19 _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
5、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0 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_,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三、简答题21 简述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22 简述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23 简述个体自我意识从产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三个时期。24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5 简述研究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的意义。26 简述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四、案例分析题27 黎志坚老师是商学院某班的班主任,并在该班讲授(管理心理学),他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不仅在自己所担任的课程上把每次小考大考的学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地公布出来,有时甚至连作业的成绩都要公布出来,而且还把其他老师登记的成
6、绩也要来,依次予以公布。90 分以上的用红字,70 分以上的用黄字,60 分以上的用蓝字,60 分以下的用黑字。而在他自己所教的课程上,则干脆连问答卷也一并公布出来,并用红笔标明对与错误之所在,他说,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有一些老师和学生反对他这种做法。结合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黎老师这样做的合理之处是什么?(2)有人反对黎老师这种做法,你认为他们反对的理由会是什么?五、论述题28 试述研究学生的气质类型的意义。29 试论述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30 试论如何进行合理复习,防止遗忘。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
7、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人称作认知一发现论或认知一结构论。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讲授者以定论的形式,把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被动”接受,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提取出来或应用。发现学习是指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学生在内化之前,要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主动”发现,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8、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其中,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其代表人物洛克把经验分
9、成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两种。外部经验称为感觉,它的源泉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内部经验称为反省,它是人们对自己内部活动的观察。洛克重视外部经验,承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教师与家长的期待是外部动机,也是一种低级动机,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兴趣、主动性才能起作用。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
10、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认知策略与元认知;客观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D 项,认知结构属于主观因素。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其中,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而培养学生的品德,就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10 【正确答案】 D【试
11、题解析】 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将狗置于隔音室内,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则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在这个实验开始时,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而铃声不能,这时,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铃声称为中性刺激,诱发的唾液分泌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二、填空题11 【正确答案】 发现学习12 【正确答案】 认知结构13 【正确答案】 新知识获得14 【正确答案】 实质性15 【正确答案】 先行组织者16 【正确答案】 社会文化历史17 【正确答案】 知识观18 【正确答案】 接受学习19 【正确答案】 学习动机20 【正
12、确答案】 利他主义三、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大学生记忆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大学生能充分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和实质,能在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进行记忆;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并选择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未知的新知识经验进行记忆;能把所学的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之中,经过思维的参与和加工,按合理的逻辑结构,系统地、完整地储存起来。(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等各种品质全面地发展起来,尤其是记忆的敏捷性和精确性品质得到突出
13、的发展。大学生的记忆不仅速度快、容量大、持久性好,而且精确、完整。大学期间是人生记忆力达到成熟和最旺盛的时期。(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随着各种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并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实用而有效的记忆方法,如纲要法、解意法、序列法、联想法、谐音法、编组法等。22 【正确答案】 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信息在头脑中的保持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一个重建过程,信息在保持过程中要不断地受到思维的“剪裁” 加工而发生变化。知识是由以下的一些组织形式保持与存贮的:(1)空间组织人们认识的许多事物是以空间方式组织在头脑中的。这种
14、存贮方式是人们保存情景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2)系列组织系列组织指人们记忆的内容按一个特殊的、连续的、系列的顺序在头脑中贮存的方式。这种存贮方式主要用于保存简单的符号水平的语义信息。(3)联想组织联想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经验再想起其他的经验的过程。一种经验的发生必然伴随着其他经验的出现,这种伴随经验或与原经验接近,或相似或相反。联想组织是人们对字词水平的语义信息储存的重要方式。(4)网络组织这是人们语义记忆的主要方式,人类的概念和命题主要是按网络组织储存在记忆系统之中的。在层次组织中,概念的特征进行分级贮存。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所独有的特征,而同
15、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在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由于上级概念的特征只出现一次,无须在其他所有的下位概念中再贮存,这样的分级贮存可以大大节省贮存空间,因而记忆成效可以大为提高。(5)更替组织长时记忆中材料的组织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样的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组织。人们根据材料的性质、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组织自己的记忆内容,各种组织方式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时相互重叠。形成一个相当复杂的有结构的记忆库。23 【正确答案】 从生命的开始到成年,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都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的发展:(1)自我中心期 (03 岁)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他们甚
16、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大约 8 个月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 1 岁左右,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1周岁以后,儿童逐步认识自己的身体,也开始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大约到 2岁左右,儿童逐渐学会用代词“我” 来代表自己。3 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其特点是:出现了羞愧感与疑虑感。 出现了占有欲和嫉妒感。儿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人共享;如果母亲对别的孩子表现出关心和喜爱,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嫉妒感。第一人称 “我”的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 我自己来” ,开始有了自立的要求。
17、3 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其行为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2)客观化时期 (3 岁青春期)从 3 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时期。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个体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个体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青春期以前,个体的眼光是向外的,引起兴趣和注意的是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个体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可
18、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但却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常常把自己的情绪视为某种客观上伴随行动而产生的东西,而不懂得情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善于运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而只是照搬成人的观点作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3)主观化时期 (青春期成年)从青春期到成年的大约 10 年时间里,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并逐步获得了心理自我。自我意识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认识与评价事物,使自我意识成为个体认识外部世界的中介因素,从而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二是会从自己所见到的人格和身体特征出发,强调相应事物的重要性,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三是追
19、求生活目标,出现与价值观相一致的理想自我;四是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使自我意识能超越具体的情境,进入精神领域。24 【正确答案】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他律道德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 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在 610 岁期间,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
20、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2)自律道德阶段在 10 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工具。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
21、,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25 【正确答案】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学校群体心理在学生个人的发展中越来越具有显著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群体是促进大学生进一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社会化的目的不仅要求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且还要以这种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价值准则。大学通过群体活动有两项任务:一项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学校群体对他们的期望和履行这些行为规范的条件;第二项任务是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与具备群体期望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行为规范来指导与
22、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活动目的的社会性水平,获得大学阶段所必需的社会性。(2)群体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生是在群体成员的互相交往中发展个性的,交往能使他们认识到别人的品质,从别人的行为表现作出比较与评价,每个人的自我评价也离不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群体,并从这个群体汲取活动的价值定向、理想和兴趣,这个群体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参照群体。当个人把自己的行为用参照群体(如班级、小组、社团等)的观点与价值取向加以比较与检验时,就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标准,由此就可以按意义的重要程度,定出一个个性发展的标准数列。(3)了解群体心理有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教师的工作既要与个别学生接触,还要与不同
23、的群体接触,并按照群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具有不同动机的学生和小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健全地组织起来,使分散的个人与小组围绕着班集体的共同目标活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分析班级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使各方面的力量互相补充,维持班集体方向的一致。如果个别学生或小组与班集体不一致,那就要设法协调群体内的正式与非正式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消除矛盾,维护群体内部结构和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这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影响与控制群体心理。26 【正确答案】 (1)社会助长及其性质与机制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_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助长的性质与机制。
24、社会助长作用虽然广泛存在,但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会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如果工作为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活动,则群体的背景会起到社会助长作用。如果工作为需要一系列判断、推理等复杂的思维工作,则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干扰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思维工作,群体所造成的社会干扰作用,是因为他人的存在和由其造成的种种干涉,导致人的精神不集中所
25、致。(2)社会惰化及其机制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付出的个人努力程度也会相应地下降。社会惰化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在以下几种情境下,人们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 团队 ”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四、案例分析题27 【正确答案】 (1)该教师
26、这种做法的合理之处是:学生知道学习成绩,知道解答问题的正误就能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其中,使成绩优异者知道自己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和过程是正确的,因而得到加强,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而成绩差者,知道自己的不足,改正缺点,奋起直追。在多种动机或诱因中,使学生知道结果是影响学习的一个条件。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了解自己进步的情况,包括知道学习成绩,知道解答问题的正误,就能进一步激发他努力学习的动机。许多实验证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的结果,学习积极性高,进步也较快。因为知道结果和自己的进步,就意味着自己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和过程是正确的,因而得到加强,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与志向;同
27、时知道自己的进步情况,也能发现缺点、改正缺点。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获得更高成就的愿望。(2)反对的理由可能是:这种做法可能打消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在动机的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是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对学生的抱负(即志向)发生一定的影响,一般学生总希望在下一次做得更好些。过去一贯取得成功的学生,所确定的抱负水平总是超过他过去的成绩,成功不断地强化他的“抱负” ,成为自我鼓励的因素。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遭受挫折(如一贯分数低),他们就会确定与现实不符的抱负水平,不是太高,就是太低。过分惧怕失败就会确立不合理的过低的目标。由此可见,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对个人的学习效率、兴趣与抱负有显著的影
28、响。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必然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失败。成功的体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期望进一步解决问题,而屡次的失败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感,兴趣低落,削弱学习的效果。而一个班级里优秀的只是那么几个人,大部分人都只能是中等和偏低的成绩,黎老师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放弃大多数人的做法。五、论述题28 【正确答案】 气质是指表现在情绪和活动发生的强度与速度方面的特点。研究学生的气质类型的意义如下:(1)了解气质类型的特点,有利于分析个性品质就气质类型的特点来看,气质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例如胆汁质的人容易发生迅速有力的动作,形成勇敢、爽朗等品质特点,但也容易
29、形成粗心、暴躁等消极品质特点。黏液质的人容易形成稳重、坚毅、有耐心的积极品质,但也容易形成冷淡、固执、拖拉等消极品质。多血质的人容易形成活泼、机敏、爱交际、富于同情心等品质,但也容易形成轻浮、精力分散、注意力不稳定、忽冷忽热等消极品质。抑郁质的人容易形成细心、观察力敏锐、善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做事小心、情感细腻等积极品质,但也容易表现出耐受力差、胆小怕事、小爱交际、孤僻、怯懦、多疑等消极的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学生气质的这一特点,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向积极方面发展,并采取措施防止与纠正消极品质的形成。(2)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或不同的对待方式例如,胆
30、汁质的学生容易激动,就要培养他们的自制力,提醒他们与人争论时,说话要考虑;对多血质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学习认真、工作扎实和专心,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防止兴趣多变和注意转移;对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活动机会,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生活,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耐心,容许他们多思考,在思考问题与作出反应之间给予足够的时间;对于抑郁质学生要更关心、体贴,批评时避免过重的刺激,少公开指名训斥。在分配工作时,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适合于胆汁质和多血质,而后两者就较难适应;相反的是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黏液质和抑郁质就较为适合,而前两者又较差。对前两类不守纪律的错误进行严厉的批评容易收效,对后两
31、类就不一定能收效。后两类学生在习惯的作息制度改变时或重新编班、转学、考入新的学校时,很不容易适应新的环境,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3)有些特殊专业在人的气质特性上有特定的要求例如飞机驾驶员、宇航员、大型动力系统调度员或运动员等,要求能经受身心的高度紧张、灵敏的反应、敢于冒险和坚强的毅力等,测定这类人员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和类型是挑选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员的一项重要依据。(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病的主要发生者就强而不平衡型来看,强烈的愿望、过度的紧张与劳累,常常使胆汁质的人抑制过程更加减弱,于是容易出现精神衰弱,或时而暴躁时而忧闷的躁郁性精神病。对弱型人来说,困难的任务、社会
32、的冲突、个人的不幸遭遇,就会使其脆弱的神经过程无法忍受,皮层转入慢性抑制状态,容易出现易受暗示、情绪异常的歇斯底里或发展成精神分裂症。为了保护青年的身心健康,应更好地关怀和了解这两类学生的情况与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好思想工作,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29 【正确答案】 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传统课堂讲授法模式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1)传统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的含义。课堂讲授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讲授法中,最经常的知识来源是教科书和其他参考资料、视听材料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教师的职能是详细规定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力图使这些材料在速度和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
33、还要负责诊断学习者的困难,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补救。课堂讲授法的优点。讲授法的主要优点是:教师能够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在传授的内容还没有可资运用的书面材料的情况下,这一优点尤其突出。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可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课堂讲授法的缺点。讲授法的缺陷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教师很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相当高的水平。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教师常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简短的提问或对话。(2)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呈现先行组织者。首先要阐明课程目标,以吸引学生注意并指向学习任务;
34、接着呈现组织者,以学生熟悉的语言呈现,为新的学习提供一个认知的框架,或者为新旧知识的联系架设桥梁。组织者可以是陈述性的,也可以是比较性的,前者为新的学习提供一个固定点,后者侧重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呈现学习课题或学习材料。新材料可以通过讲授法,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呈现。在此阶段,一是要维持学生的注意,二是材料要有清晰的组织,即下位的材料应与先行组织者的结构相一致,由一般到特殊地逐步呈现,以实现渐近分化的目的。认知结构的加强。加强认知结构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把新学习的具体材料与教师最初提出的组织者中的上位结构达到融会贯通。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总是存在差异的,为了适应学生的这种个别差异,出现了许多
35、个别化教学的方法与技术,影响比较大的还有程序教学、掌握学习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30 【正确答案】 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最基本的方法,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进行合理复习,要做到以下几点:(1)复习时机要得当把握复习的正确时机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及时复习。由于遗忘的发展开始很快,所以要想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为此,在教学上必须遵守“及时复习 ”的原则。间隔复习。由于遗忘存在着“ 先快后慢”的趋势,因此在教学上还必须遵守“间隔复习”的原则。循环复习。复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目的是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
36、应用,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因此,教学上也应该遵守“循环复习” 的原则,对于所学的重要的基本的材料应经常进行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合理的复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对所学教材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这两种复习方式效果不同,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不要等到考前集中复习。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一般背诵材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阅读,
37、一种是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这两种复习方式效果不同,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与背诵交替进行。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整体复习指每次复习整篇材料;部分复习指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复习;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即先进行整体复习,而后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进行部分复习。研究表明,这三种复习方式效果不同,一般综合复习效果最好。当然,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的选用也应考虑材料的特点,全面照顾到影响记忆效果的各种因素。如果材料是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采用部分复习法无疑是合理的;如果材料是彼此具有联系的,则必
38、须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安排:材料比较简短,可以采用整体复习法;材料比较复杂、冗长,则宜采取综合复习法。(3)复习次数要适宜有关研究一致表明,教材的保持或遗忘与复习的次数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据此,心理学家肯定了“过度学习 ”的必要性。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但是,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 150后,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所以,并非复习次数总是越多越好。总之,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