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主旨是( )(A)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B)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C)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D)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 学习情景素材“方面新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下述哪项变化?( )(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B)坚持
2、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3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 8 个基础实验,分布在下列哪个主题中?( )(A)科学探究(B)身边的化学物质(C)物质构成的奥秘(D)物质的化学变化4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就金属与金属矿物提出以下活动与探究建议“调查日常生活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其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 此建议属于( )学习目标。(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 .态度.价值观(D)知识与方法5 下列关于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叙述错误的
3、是( )。(A)起步阶段性(B)以化学基本原理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内容(C)以实验为基础(D)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表征融合6 新课程把化学教学过程看作是(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7 物质构成的奥秘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其教学特点包括( )。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实验到理解(A)(B) (C) (D)8 常用来分析化学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和理解化学概念,解释和论证化学原理等比较复杂内容的教学是(
4、)。(A)讲述(B)讲解(C)讲演(D)讲说9 下面不属于初中化学学习的实验技能的是( )。(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B)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 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C)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D)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物质、10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就“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的评价目标规定“ 在实验探究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其体现的评价目标的确定原则为( )。(A)评价目标必须与“ 课程目标” 和“课程内容“ 相吻合(B)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
5、能力和实践能力(C)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D)评价目标要体现层次性与具体性原则11 下列属于传统化学教学媒体的是( )。(A)标本(B)电影(C)电视(D)投影12 下列实验操作导致实验结果偏高的是( )。(A)用湿润的 pH 试纸测稀碱溶液的 pH所测定的 pH 值(B)用容量瓶配置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C)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消耗标准溶液体积(D)测定中和热实验时,将碱溶液缓慢倒人酸中使其充分反应,所测得中和热13 浓度均为 01moL -1 的三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没有沉
6、淀的一组溶液是( )。(A)BaCl 2,NaOH,NaHCO 3(B) Na2CO3,MgCl 2,H 2SO4(C) AlCl3, NH3.H2O,NaOH(D)Ba(OH) 2,CaCl 2Na2SO414 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 ,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 )。(A)烧杯中有铜无铁(B)烧杯中有铁无铜(C)烧杯中铁、铜都有(D)烧杯中铁、铜都无15 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 21 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在冶炼金属钛时会发生反应TiO2+2Cl2+2C=TiCl4+
7、2X,其中 X 的化学式是( )。(A)CO 2(B) ClO2(C) TiO(D)CO16 对下列现象和事实,可用金属活动性合理解释的是( )。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不能用铜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用硫酸铜、石灰乳配置农药波尔多液时,不能用铁制容器;银的导电性强于铜(A)(B) (C) (D)17 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18 化学教学研究的起点环节是( )。(A)选定课题(B)查阅文献(C)研究设计(D)收集资料19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学科专业素养(B)教育专业素养(C)品德专业素养(D)职业道德素养20 化学
8、教材是化学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化学教材分析是化学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的是( )。(A)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B)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C)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D)确定教材的教学目标二、简答题21 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说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学业评价?2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 什么是科学探究?23 以“燃烧的条件 ”为例,说明如何进行实验探究教学?
9、三、诊断题23 某教师在考试中设计了下列试题,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如下: 【试题】 现有Cu,Cu(OH) 2,Fe 2O3,BaCO 3,AgNO 3 溶液,盐酸,若各取少量两两混合,可以发生 的化学反应共有_个、其中有_个反应可以生成水,有_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考试结果】 部分学生错解答案为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4 个,其中有 2 个反应可以生成水,有 1 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试根据上述考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24 本题正确答案为_。25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_。26 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四、案例分析题26 案例:对于学生探究实验“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不是实验操作
10、,而是怎样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教材处理将教材中的三个实验分成六个组来做:1、2 两个组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3、4 组做 “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反应”的实验;5、6 组做“硫酸铜溶液和铁片反应” 的实验。过程设计环节一:分组实验,发现差异环节二:回顾反思,探究原因环节三: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现场记录当 1、2、5、6 四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而 3、4 组做的实验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时,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学生甲:我们组发现在方案三中有气体生成了,产生的气体逸到空气中去,使得我们无法测量他们的重量。学生乙:我们通过联系以前的知识得知,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破裂,原
11、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得知原子的种类、数量、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并没有发生变化,既然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反应前后原子的总质量也应该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确定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问题:27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28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了哪些学习方式?29 上述案例中,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两方面的做法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五、教学设计题29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的材料。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 内容标准” :“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了解防止金属
12、锈蚀的简单方法。”材料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目录(略)。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部分教学设计材料。第一课时铁的冶炼实验导入 教师演示金、银戒指在酒精灯上灼烧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真金不怕火炼 ”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交流展示 学生出示课外收集到的矿石样品(重晶石、赤铁矿石等),朗读有关矿石的产地、产量、钢铁厂的名称等背景资料,课件展示人类最早使用的铁矿石陨铁等其他矿石样品。指导阅读 阅读课本,解读插图,讨论炼铁时铁矿石选取的方案,使学生弄清楚选取这种矿石的原因。理
13、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讨论分析 出示多媒体课件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模拟实验。讨论:实验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尾气处理办法;分析工业炼铁的原理;分析原料产物是否为纯净物;得出哪些结论等。例题自学 指导学生阅读审题,尽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组讨论读题后的感想,尽量将多的读少,抽出有用的、具体的条件。例题剖析 多媒体展示例题的断句、数据的含义,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计算的过程分解,各步骤之间的关系;不纯物质如何转化为纯物质等。自主评价 学生小组之间、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谈谈收获和看法,教师总评。升华训练 在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训练,加强对不纯物转化为纯净物有关的计算的应用。根据以
14、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务:30 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31 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32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3 请对本课“ 金属资源的保护 ”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2 【正确答案】 A3 【正确答案】 A4 【正确答案】 B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包括起步阶段性,以化学物质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内容,以实验为基础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表征融合。6 【正确答案】 A7 【正确答案】 D8 【正确答案】 B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树立
15、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10 【正确答案】 D11 【正确答案】 A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湿润的 pH 试纸相当于将碱性溶液稀释,pH 减小。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根据 c=nV 可知,所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增大。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气体占据液体应占有的体积,导致所消耗标准溶液体积偏小。测定中和热时,将碱缓慢倒人酸中,导致热量损失过大,所测的中和热偏小。故本题选 B。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NaOH 与 NaHCO3 恰好完全反应: HCO 3-+OH=CO
16、32-+H2O,生成的 CO32-与 Ba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沉淀:Ba 2+CO32-=BaCO3; B 项, Na2CO3 与 H2SO4 恰好完全反应:CO 32-+2H+=CO2+H2O,无沉淀生成;C 项,NH 3H 2O、NaOH 完全与 AlCl3 反应生成 AI(OH)3 沉淀,且 AlCl3 有剩余;D 项,一定有 BaSO4 沉淀生成。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铁的还原性大于铜,所以 B 不可能出现。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 TiO2+2Cl2+2C=TiCl4+2X 可知,反应前钛原子是 1 个,反应后是 1 个;反应前氧原子是 2 个,反应后应该
17、是 2 个,包含在 2X 中;反应前氯原子是 4 个,反应后是 4 个;反应前碳原子是 2 个,反应后应该是 2 个,包含在 2X中;由分析可知,每个 X 中含有 1 个碳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式是 CO。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是因为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可用金属活动性的强弱顺序加以解释;不能用铜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因为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可用金属活动性的强弱顺序加以解释;用硫酸铜、石灰乳配置农药波尔多液时,不能用铁制容器,是因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18、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故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硫酸铜溶液,可用金属活动性的强弱顺序加以解释;银的导电性强于铜,属于金属的物理性质与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无关;故能用金属活动性加以解释。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CO 不能在 CO2 中点燃,因为 CO2 不支持燃烧,故不能除去杂质;B 项,用磁铁能吸引铜粉中的铁粉,方法正确;C 项,CaCO 3 在高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除杂方法正确;D 项,CaCO 3 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量的碳酸钙可过滤除去,方法正确;故本题选 A。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选定课题是化学教学研究的起点环节。19
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中小学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学科专业素养,这是中小学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20 【正确答案】 D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
20、判断的过程。(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评价建议中指出,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学业评价。学业评价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应严格根据标准来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22 【正确答案】 科学探究原本指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是指从科学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提出问题,对可能的答案作出
21、假设与猜测,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结论的过程。23 【正确答案】 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对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与猜测:可燃物; 达到着火点 (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氧气。探究过程: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研究燃烧需要可燃物,师提供实验材料:纸、火柴、木条、蜡烛、铁丝、石子等,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第二组研究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老师提供纸盒和水,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第三组研究燃烧还需要氧气,老师提供蜡烛和烧杯,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搜集证据:每组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三、诊断题24 【正确答案】 5;3;1。25 【正确答案】
22、 解题思路:Cu 和 AgNO3 可发生置换反应。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知 Cu(OH)2、1O 3、BaCO 3、AgNO 3 溶液都能和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因Cu(OH)2 和 BaCO3 都是难溶于水的物质,Cu(OH) 2、BaCO 3、AgNO 3 溶液三者之间不能反应。26 【正确答案】 错解原因:误认为碳酸钡不溶于水,不能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四、案例分析题27 【正确答案】 案例中用到的教学资源有:文字性的资源,如教科书中所使用的文字等;实物性资源,比如学校的实验室及实验仪器等;活动性资源,如教师的语言、学生的探究活动、师生的交流等。28 【正确答案】 采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23、合作学习、探究学习。29 【正确答案】 本节课,教师将演示实验转换为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通过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反思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体现的课程理念有: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
24、“做科学” 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五、教学设计题30 【正确答案】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 )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31 【正确答案】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动画演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32 【正确答案】 教学重点: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33 【正确答案】 教学难点: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