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897943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2 g O 2 占有的体积约为 224 L(B) 224 L N 2 含阿伏伽德罗常数个氮气分子(C)在标准状况下,224 L 水的质量约为 18 g(D)22 g CO 2 与标准状况下 112 L Cl 2 含有相同的分子数2 某元素质量数为 51,中子数为 28,其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为( )。(A)0(B) 1(C) 2(D)33 下列分子中,不属于 sp3 不等性杂化的分子是( )。(A)CH 4(B) NH2(C) BF3(D)CO 24 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

2、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溶液中加 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 Fe3+,无 Fe2+(B)气体通过无水 CuSO4 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C)燃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 Na+,无 K+(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 CO25 莽草酸可用于合成药物达菲,其结构如图,下列关于莽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 C7H9O5(B)分子中含有四种官能团(C)可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D)在水溶液中羧基和羟基均能电离出 H+6 对于反应 CO(g)+H2O(g)=CO2(g)+H2(g);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说

3、法正确的是( ) 。(A)加入催化剂,改变反应的途径,反应的H 也随之改变(B)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C)升高温度,反应速度加快,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D)若在原电池中进行,反应过程中只有热能的变化7 室温下,对于 010 mol.L -1 的氨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与 AlCl3 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 3+3OH-=Al(OH)3(B)加水稀释后,溶液中 c(NH4)+.c(OH-)不变(C)用 HNO3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不显中性(D)加水稀释至原溶液体积的 10 倍,则稀释后溶液的 pH=128 25时,在 10 mL 浓度为 01 mol

4、L -1 的 NaOH 和 NH3.H2O 混合溶液中滴加浓度为 01 molL -1 盐酸,下列关于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未加盐酸时,c(OH -)c(Na +)=c(NH3.H2O)(B)加入 10 mL 盐酸时,c(NH 4+)+c(H+)=c(OH-)(C)加入盐酸至溶液 pH=7 时,c(Cl -)=c(Na+)(D)加入 20 mL 盐酸时,c(Cl -)=c(NH4+)+c(Na+)9 下列实验操作导致实验结果偏高的是( )。(A)用湿润的 pH 试纸测稀碱溶液的 pH,所测定的 pH 值(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C)滴定前

5、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消耗标准溶液体积(D)测定中和热实验时,将碱溶液缓慢倒入酸中使其充分反应,所测得中和热10 CO 分子的偶极矩较小,几乎为零,是因为( )。(A)碳和氧的电负性差值小(B)碳原子存在孤对电子(C)氧原子是 配健电子对接受体(D)氧原子既吸引 键电子对,又是 配健电子对的给予体,使氧原子略带正电荷11 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与素养(B)知识、能力与方法(C)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知识、技能与方法12 下列不属于探究式教学特征的是( )。(A)问题情境特征(B)思维开放特征(C)教师主体特征(D)实践探索特征

6、13 某学生根据“CaO、K 2O、MgO、Na 2O 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B)直觉(C)比较(D)演绎1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A)以系统观点作指导(B)科学性原则(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D)要从实际出发15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化学学科发展特征的是( )。(A)从宏观到微观(B)从定性到定量(C)从描述到推理(D)从原子到原子核16 下列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模仿(B)感受(C)列举(D)归

7、纳17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 ”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计为探究活动(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8 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19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 1(B)化学与生活(C)物质结构与性质(D)实验化学

8、20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评价内容综合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A)(B) (C) (D)二、简答题21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 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开展自

9、主活动,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它也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它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科学文化知识。问题:(1)请你谈一谈传统化学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或弊端?(2)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22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课堂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学方法有碍学生创

10、新精神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 式教学变为师生互动、相互促进的合作式教学;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变为积极的思考者、探索者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来适应课程改革主动运用启发诱导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问题:(1)你认为现代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教学技能?(2)谈谈教师在贯彻自主学习教学理念时应该怎样做?三、

11、诊断题23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有关如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C22H22O6 B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 C1 mol 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 5 mol NaOH 反应 D 既可以与 FeCl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 NaHCO3 溶液反应放出 CO2 气体 答题情况如下:选择 A 的几乎没有,选择 B 的占 72,选择 C 的占8,选择 D 的占 20。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 (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12、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四、案例分析题24 案例: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酚的物理性质” 的教学片段。【学生实验 1】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苯酚的气味。生:观察,并闻药品的气味。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我观察到药品有一点红色?”同学讨论。师:苯酚部分被氧化时会呈红色。苯酚应该如何保存呢?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学生实验 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苯酚晶体至有较多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提醒同学实验过程中接触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现情况的处理方法。)【学生实验 3】将上述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从热水浴中拿出试管

13、,冷却静置。师:清洗内壁沾有苯酚的试管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生:用高于 65的热水因为苯酚能与高于 65的热水互溶。【学生实验 4】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苯和煤油中,并与实验 2 作比较。问题:(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2)该教学片段在选材上有什么意义?(3)由上述教学过程,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4)试说明实验教学的意义。五、教学设计题25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探究建议:“实验探究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市场调

14、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 2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 原电池 ”片段: 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变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为了使用方便还需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化学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体系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存

15、水能。 实验 2-4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如图 2-9),观察现象。学与问 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你如何判定装置的正、负极? 由于锌和铜的活动性不同,锌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成 Zn2+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 H+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这一变化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锌片:Zn-2e -=Zn2+(氧化反应) 铜片:2H +2e-=H2(还原反应) 我们把这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作原电池最早的化学电池就是根据原电池原理制成的。 要求: (1)原电

16、池反应时锌这端也会有气泡产生,是什么原因?怎样避免? (2)写出本课的三维目标。 (3)写出本课的教学过程。 (4)为本课进行板书设计。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B 两项没有说在什么情况下,故表述错误; C 项,在标准状况下,水是液态,224 L 水的物质的量不是 1 mol,故质量也不为 18 g;22 g CO 2 含有的分子数为 05N A,标准状况下 112 L Cl2 含有的分子数也是 05N A,故 D 项说法正确。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某元素质量数为 51,中子数为 28

17、,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51 一28=23,则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2s22p63s23p63d34s2,其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为 3。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CO 2 属于 sp2 不等性杂化。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不能证明无 Fe2+;C 项,不能证明无 K+,因为钾离子的焰色反应需要通过蓝色钴玻璃才能看到;D 项,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CO2、SO 2 等。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分子式为 C7H10O5;B 项,分子中含有醇羟基、羧基、碳碳双键三种官能团;D 项,在水溶液中羟基不能电离出 H+。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

18、催化剂虽然改变了反应途径,但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不变,所以H 不变,故 A 错误; B 项,这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也不变,故 B 正确;C 项,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减小,故 C 错误;D 项,若在原电池中进行,反应不放出热量,而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故 D 错误。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离子方程式中要写化学式,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 3+3NH3.H2O=Al(OH)3 +3NH4+,故 A 错误;B 项,加水稀释促进一水合氨电离,但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都

19、减小,所以 c(NH4+).c(OH-)减小,故 B 错误;C 项,含有弱根离子的盐,谁强显谁性,硝酸铵是强酸弱碱盐,所以其溶液呈酸性,故 C 正确;D 项,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在氨水中部分电离,所以 0010 molL -1 氨水的 pH 大于 12故 D 错误。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NaOH 和 NH3.H2O 混合溶液中,NaOH 完全电离,NH 3.H2O部分电离,因此 c(OH-)01 molL,c(Na +)=01 mol L,c(NH 3.H2O)01 mol/L,故 c(OH-)c(Na +)c(NH 3.H2O),故 A 错误;B 项,在此混合溶液中加入1

20、0 mL 盐酸,存在电中性原则:c(NH 4+)+c(H+)+c(Na+)=c(OH-)+c(Cl-),由于等体积等浓度混合,故 c(Na+)=c(Cl-),即 c(NH4+)+c(H+)=c(OH-),故 B 正确;C 项,加入盐酸至 pH=7 时,溶液呈中性,即 c(H+)=c(OH-),那么 c(NH4+)+c(Na+)=c(Cl-),即c(Cl-) c(Na+),故 C 错误; D 项,加入 20 mL 盐酸时,此时溶液恰好为氯化钠与氯化铵的混合溶液,此时溶液呈酸性,即存在 c(H+)c(OH -),那么 c(NH4+)+c(Na+)c(Cl -),故 D 错误,故选 B。9 【正确答

21、案】 B【试题解析】 湿润的 pH 试纸测碱溶液的 pH 相当于将碱性溶液稀释,pH 减小。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根据 c=nV 可知,所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增大。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气体占据液体应占有的体积,导致所消耗标准溶液体积偏小。测定中和热时,将碱溶液缓慢倒入酸中,导致热量损失过大,所测的中和热偏小。故本题选 B。10 【正确答案】 D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探究式教学的特征有问题情境特征、思维开放特征、实践探索特征、学生主体特征、方

22、法教育特征、能力培养特征。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几种金属氧化物具有的相似性质,归纳总结出金属氧化物具有此类性质,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为归纳法。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要做好现代教学设计,需要满足下列基本要求:以系统观点作指导;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要从实际出发。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经过约 200 多年的努力,化学进入现代时期。总结起来说现代化学有五大特点:(1)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2)从定性和半定量化向高度定量化深入;(3)对物质的研究从静态向动态伸展;(4)由描述向推理或设计深化;

23、(5)向研究分子群深入。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感受”是体验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列举”“归纳”是认知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17 【正确答案】 B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具有场独立方式的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就属于这种认知方式;具有场依存方式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

24、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时。有些个体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另一些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区分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对应的课程模块是“化学与生活”。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题干所有内容。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1) 化学教材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问题;化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缺乏多样性;教

25、学过程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教学薄弱。学生动手的机会少。(2)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并体现到实际行动中;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同时,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增强合作意识。实行专业之间各学科教师的相互帮助、相互合作。22 【正确答案】 (1) 课堂导入技能;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提问技能;课堂小结技能;课堂探究教学技能: 化学实验教学技能。(2)教师在贯彻自主学习教学理念时应该: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

26、念。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容器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学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善用“讨论”“质疑” 的方法。要利用自主教育的方式,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他们的手、眼、嘴,让他们去观察、思考、交流;培养他们探究事实的思考方式。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三、诊断题23 【正确答案】 (1)B。 (2)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C22H24O6,A 项错

27、误。该有机物含有苯环,可以催化加氢;含有碳碳双键可以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B 项正确。该有机物含有 2 个酯基和 1 个酚羟基,1 mol 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 3 mol NaOH 反应,C 项错误。该有机物含酚羟基,能与 FeCl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酚羟基的酸性比碳酸弱。不能与 NaHCO3 溶液反应,D 项错误。 (3)学生误以为该有机物在 NaOH条件下水解生成的醇羟基也可以与 NaOH 反应,导致错选 C。学生认为酚羟基可以与 NaHCO3 反应,不知道碳酸的酸性大于苯酚,导致错选 D。四、案例分析题24 【正确答案】 (1)该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

28、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观察、记录和表述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意识。(2)学生能够通过苯酚物理性质的学习,体会到化学研究物质时常常借助实验手段;实验中可以使用对比等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是有目的、有序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要有明确的逻辑关系。(3)苯酚的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65时与水任意比互溶,易溶于有机溶剂中。(4)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实验化学科学中的地位,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知识,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教学设计题25 【正确答案】 (

29、1)有两个原因, 在电解质是酸的时候,虽然组成了原电池,在正极铜的表面发生了还原反应,氢离子被还原产生氢气。但锌片还是能跟氢离子直接接触,会有少量的氧化还原反应直接在锌片上发生。所以在锌片上也会有气泡生成。有可能是锌片不够纯,也会看到气泡的产生。 (2)【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3

30、)教学过程: (一)实验展示,激趣导入 【探究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注意两块金属片不要相接触,下同)请记录现象。 铜片:无明显变化 锌片:表面产生气泡【探究 2】首先将两根导线连接在一起,观察铜片表面有无变化;然后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请记录现象。 电流计:指针偏转 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锌片:溶解 结论:有电流产生【讲解】原电池的定义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二)知识升华,探究新知 【多媒体演示】演示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分析讲解该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各电极的反应类型。 【观察】动画中电子的流向、电

31、流的方向、H +的移动方向、气泡产生的位置。 【回答】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 【提问】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回答】氢气。 【提问】氢元素原来以什么形式存在? 【回答】H +。 副板书:我们再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 2H+H 2 【提问】硫酸电离出的 H+如何转化为 H2 是得到电子还是失去电子? 【回答】得到电子。 【提问】既然是得电子,那么得到的电子是谁提供的呢?是锌还是铜呢? 【回答 】锌提供的,锌表面的电子流到了铜片上被溶液中的 H+得到后产生 H2。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有没有可能是铜提供的?如果不是铜,理由如何? 【回答】如果可能是铜与硫酸反应, Cu 失去电子给了 H+,生成了 Cu2+

32、,溶液会变蓝,但实验中溶液没有变成蓝色。 【提问】电子从何而来?电子是从溶液传递还是锌片与铜片的接触点传递的呢? 【回答】是接触点传递的。 【讲述】如果有电子的移动就应该会有电流,那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讲述】在这个装置中锌片失去电子,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传递给铜片,溶液中的H+在铜片的表面得到电子变成氢气。该装置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外电路产生了电流,电子由 Zn 片流出,产生了电能。这两个电极反应我们称之为半反应,大家想一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我们将得电子的反应称之为什么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称之为什么反应? 原电池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这两个半反应在不同的区域进行。 一个完整的反应

33、应该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过程,我们只要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加起来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电化学反应。和学生们一起完成下表:【设问】上述装置能产生电流,其他类似的装置是否也能产生电流?【演示探究】改变电极材料、溶液、连接方式进行演示探究(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两种活性不同的电极(金属或非金属单质); 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电路;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要点:两极、一液、要闭合 (三)课堂小结,思考交流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构成条件是“两极、一液、要闭合” ,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课下去了解一下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果可以,大胆地尝试写下电池反应及电极反应。(4) 原电池一、原电池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二、原电池工作原理三、形成原电池条件:(1)有两种活性不同的电极(金属或非金属单质)(2) 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电路(4)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