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897949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 g D 2O 和 18 g H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 10NA(B) 1 L 05 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 H+离子数为 NA(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 02 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 04N A(D)密闭容器中 2 mol NO 与 1 mol O2 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 2NA2 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准确的是( )。(A)用浓盐酸检验氨气:NH 3+HClNH 4Cl(B)碳酸钠溶液显碱性:CO 32-+H2OH

2、CO 3-+OH-(C)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Ag+2H +NO3-Ag +NO+H2O(D)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出现白色固体: Ca(OH)2+CO2CaCO 3 +。H 2O3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4 下列实验装置正确的是( ) 5 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硝酸铵(B)生石灰(C)烧碱(D)食盐6 在含有 Fe3+、Fe 2+、Al 3+、NH 4+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Na2O2 固体,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离子数目没有变化的是( )。(A)Fe 3+(B) Fe2+(C) Al3+(D)

3、NH 4+7 向甲、乙两个容积均为 1 L 的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 2 mol,A、2 mol B 和 1 mol A、1 mol B 。相同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A(g)+B(g) C(g)H0,测得两容器中 c(A)随时间 t 的变化如图 1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可能等于 2 也可能等于 3(B)向平衡后的乙容器中充入氦气可使 c(A)增大(C)将乙容器单独升温可使乙容器内各物质的体积分数与甲容器内的相同(D)若向甲容器中再充入 2 mol A、2 mol B,则平衡时甲容器中 078 molL -1c(A)156 molL -18 对 CH3Br 进行亲核取代时,以下

4、离子亲核性最强的是 ( )。(A)CH 3COO-(B) CH3CH2O-(C) C6H5O-(D)OH -9 下列事实不能用电化学原理解释的是( )。(A)铝片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方法(B)炒过菜的铁锅未清洗易生锈(C)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镶有一定数量的锌(D)镀锌铁比镀锡铁耐腐蚀10 分枝酸可用于生化研究,其结构简式如图 2。下列关于分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中含有 2 种官能团(B)可与乙醇、乙酸反应,且反应类型相同(C) 1 mol 分枝酸最多可与 3 mol NaOH 发生中和反应(D)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11 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方法与策

5、略是( )。(A)从认识发展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B)从认知特点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C)从已知知识基础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D)从学习习惯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12 良好的化学学习情境所具有的特征是( )。直观性真实性复杂性启迪性(A)(B) (C) (D)13 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A)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用语为工具(B)教师讲,学生昕(C)培养学生科学素养(D)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相结合14 某教师在学习苯的结构的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自己对苯分子结构的猜想。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说:“大家有分歧是

6、允许的,最好能说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A)单向性(B)双向性(C)多向性(D)成员性15 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A)化学教材(B)化学教学实践(C)化学教师(D)化学教学系统16 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解决(B)迁移(C)测量(D)参观17 化学学习方法中的类比法是由已学知识通过迁移构建新知识的方法。下列类比正确的是( ) 。(A)CaCO 3 与稀硝酸反应生成 CO2,CaSO 3 也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 SO2(B)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铜也能在硫蒸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C)钠与乙醇反应产生氢气,钾与乙

7、醇也能反应产生氢气(D)锌可以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钠也能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18 关于以“实验为基础 ”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19 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A)以实验为基础(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20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教师想了解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的掌握程度,常用的评价方式是( )。(A)诊断性评价(B)自我评价(C)绝对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二、简答题2

8、0 化学教学过程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多向互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21 请用相关化学教学理论简单分析图 2 的含义。 22 请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评价观的相关内容。2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下面是氯水性质检验的微型实验设计: (1)实验用品 试剂:新制氯气、蒸馏水、CCl 4、pH 试纸、AgNO 3、植物油、FeSO4、KSCN。 仪器:铁架台( 带铁夹)、双通管 1 个、单孔塞 2 个、Y 型管 1 根、小试管 2 个、15 mL 医用一次性注射器 1 个、胶头滴管 1 个、止水夹 2 个。 (2)实验装置 如图 3用带 Y 型管的橡胶塞事先塞紧双通管的下端

9、, Y 型管与小试管用橡皮管(带止水夹) 固定,一支小试管中装入 pH 试纸 (用湿润的 pH 试纸贴在试管壁上)、AgNO 3 溶液,另一支小试管中装入滴有 KSCN 的新制 FeSO4 溶液(用少许植物油液封),事先在通风橱下用向上排气法在双通管中收集满氯气(通过观察气体颜色确定氯气是否集满),取下橡胶塞,立即用带有注射器(注射器有水)和胶头滴管(滴管里装有适量 CCl4)的橡胶塞塞紧双通管的上端。 (3)实验步骤及现象 观察双通管中收集的氯气的颜色(用白纸作背景)。可以看到黄绿色气体说明氯气为黄绿色。 用针筒向双通管中注入约 3 mL 蒸馏水,静置半分钟,观察气体及溶液颜色变化(用白纸作

10、背景) 。溶液颜色呈浅黄绿色,说明有少量氯气溶于水。 向双通管中滴入适量的 CCl4,液面不超过 Y 型管为宜,静置,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上层溶液无色,下层溶液为黄色。 将针筒中剩余的蒸馏水注入双通管中。 分别打开Y 型管上的止水夹,依次观察小试管中的实验现象。 pH 试纸先变红后褪色,AgNO3 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滴有 KSCN 的新制 FeSO4 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氨水具有强氧化性。 问题:23 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氯水的性质以及组成。24 上述微型实验有哪些优点?三、诊断题24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利用图 6 所示装

11、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案情况统计如下: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25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26 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的错误原因。27 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四、案例分析题27 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的课堂教学片段。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氯气的性质,接下来我们学习氯离子的检验。 【板书】氯离子(Cl -)的检验。 【提问】氯离子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检验呢? 【学生 l】加入 AgNO3 溶液后有白色沉淀。 【学生 2】加入 AgNO3 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之后加入稀硝酸白色沉

12、淀不溶解。 【老师】哪位同学说的正确呢?我们请他们陈述一下各自的理由,请设计方案,证明推断。 【学生实验】学生操作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完成实验报告。 表 2 为某同学的实验报告: 【老师】通过上述实验我们验证了学生 2 的方法是正确的。并解释氯离子和硝酸银可以生成白色沉淀,碳酸根和硝酸银也可以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碳酸银可以溶解,而氯化银不溶解。从而证明氯化银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可以排除干扰离子碳酸根。 【老师】我们都知道自来水里面有消毒剂,含有氯离子,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蒸馏水和自来水对比,检验一下自来水中的氯离子。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28 针对该案例中某学生

13、的实验报告,请给出你的评价和建议。29 根据该教师的教学流程,说明其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可从知识构建、能力发展、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动机培养等 5 个方面,任选 3 个方面给予回答。)30 简述该教学案例中老师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五、教学设计题30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 1的“主题

14、 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 1的目录: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 FeO、Fe 2O3、Fe 3O4 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 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 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 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 KSCN 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 Fe3+

15、的存在?Fe2+离子遇到 KSCN 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 4 溶液滴加 KSCN 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 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3Fe(OH) 2 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 FeSO4 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略 【问题情景 2】 1从 Fe2+被 O2 氧化为 Fe3+,体现了 Fe2+的什么性质?除了 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 Fe2+? 2若要实现从 Fe3+转为 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2】Fe 2+与 Fe3+的转化,按照教材第 61 页科学探究进

16、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 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 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 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 Fe2+的实验,为什么用 Fe 与稀硫酸制备 FeSO4 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 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略 【问题情景 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 2+离子和 Fe(OH)2 中 +2 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 FeSO4 溶液和NaOH 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 Fe(OH)2 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 铁的化合物

17、”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31 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32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33 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34 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35 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 Fe3+离子的实验步骤。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0 g D 20 和 18 g H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 10NA,A 项错误;亚硫酸的电离是分步电离,1 L 05 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的 H+离子数小于 NA,B 项错误;NO 和 O2 反应生成 NO2,存在 NO2 N2O4,产物的分子数小于

18、2NA,D 项错误。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 3Ag+4H+NO3-3Ag +NO +2H2O。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过量的 Fe 粉中加入稀 HNO3,反应生成 Fe2+,滴入 KSCN 溶液,溶液不为红色,A 项错误;向 AgI 沉淀中滴入饱和 KCl 溶液,AgI 的溶解度更小,因此不会有白色沉淀出现,B 项错误;Al 箔插入浓 HNO3 中,无现象,原因是 Al箔表面被浓 HNO3 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稀 HNO3 会和铝箔反应生成 NO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的 NO2,C 项错误;氨水显碱性,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

19、石蕊试纸上,试纸变蓝色,D 项正确。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A 项正确;收集氧气的导管应该“长进短出”,B 项错误;氯化铵固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又化合成氯化铵固体,得不到氨气,甚至可能会堵塞导管,应该用 NH4Cl 和Ca(OH)2 来制取 NH3,C 项错误;浸有稀硫酸的棉花团不能吸收 SO2,应改为“浸有 NaOH 溶液的棉花团”,D 项错误。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生石灰、烧碱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食盐溶于水,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本题选 A。6 【正确答案】 C【试题

20、解析】 Na 2O2 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氧气将 Fe2+氧化为 Fe3+,Fe 3+转化为 Fe(OH)3,Al 3+转化为 AlO2-,NH 4+与碱反应有部分 NH3 逸出;再加入过量稀盐酸,Fe(OH) 3 转化为 Fe3+,AlO 2-转化为 Al3+。所以 Fe3+增加,Fe 2+减少,Al 3+不变,NH 4+减少。故本题选 C。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图像可知平衡时,甲容器中,A 的转化率为 (2 mol 一 078 mol)2 mol100=61 ,乙容器内 A 的转化率为(105)mol1 mol100 =50 ,甲容器内压强比乙容器内大,增大压强向正反

21、应方向移动,又增大压强平衡向着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故:1+1x,所以 x=1。若 x=2,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甲、乙为等效平衡,转化率相等;若 x=3,压强增大时 A 的转化率应减小,显然只有x=1 符合题意,A 项不正确。向平衡后的乙容器中充入氦气,容器内压强虽然增大,但是化学平衡不移动,所以 c(A)不变,B 项不正确。此反应H 0,乙容器单独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乙容器内 A 的转化率减小,则不能使乙容器中各物质的体积分数与甲容器相同,C 项不正确;在其他条件不变,向甲容器中再充入2 mol A、2 mol B ,可以等效为原平衡状态下压强增加一倍,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B

22、转化率增大,再次平衡时 A 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原平衡时 A 的物质的量浓度的 2 倍,但大于原来的平衡浓度,所以平衡时甲容器中:078 molL -1c(A)156 molL -1, D 项正确。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负离子的碱性越强,亲核性越强。碱性:乙醇钠氢氧化钠酚钠乙酸钠。故本题选 B。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铝在表面能生成一层氧化铝保护膜,与电化学知识无关。炒过菜的铁锅未清洗易生锈,是因为铁和内部的碳与未清洗的菜汁形成了原电池,铁被腐蚀而生锈。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镶有一定数量的锌,是因为形成了原电池后,锌比铁活泼,锌做负极被腐蚀,船体被保护。镀锌铁比镀锡铁耐腐蚀,

23、是因为镀锌铁与潮湿的空气形成了原电池后,锌比铁活泼,锌被腐蚀,铁被保护。镀锡铁与潮湿的空气形成了原电池后,铁比锡活泼,铁做负极被腐蚀。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分子中含一 COOH、一 OH、碳碳双键、醚键共 4 种官能团,A 项错误;一 COOH 可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一 OH 可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B 项正确;一 COOH 可与 NaOH 发生中和反应,则 1 mol 分枝酸最多可与 2 mol NaOH发生中和反应,C 项错误;碳碳双键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双键与一OH 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原理不同,D 项错误;故本题选 B。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24、 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包括:从认识发展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深入分析教学内容; 提升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的能力。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复杂性不是良好的化学情境的特征。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 A 项为化学教学过程的特殊性。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双向性是指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师生对话形式。多向性与双向性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交流,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25、。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化学教学系统。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解决属于认知性目标,测量和迁移属于技能性目标。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可以应用类推法研究物质的性质,但各种物质还有特性,需要同时考虑。CaSO 3 与稀 HNO3 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CaSO4 和 NO,A 项错误;硫的氧化性小于 Cl2,所以 B 项错误;还原性顺序:NaZn,但 Na 与水反应, Na 不能在水溶液中置换其他金属,D 项错误。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是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

26、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题干中描述的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教师了解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的掌握程度,常用的评价方式是诊断性评价。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第二,加强师一师互动,师一生互动和生一生互动:第三,高考理科综合形势下,加强学科之间,学科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2 【正确答案】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27、教师应当树立发展性评价的评价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第二,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第三,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第四,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第五,在评价内容上,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

28、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第六,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第七,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23 【正确答案】 性质:氯水呈浅黄绿色,并且具有强氧化性; 组成:新制氯水的成分包含“ 三分子,四离子 ”即 Cl2、HClO、H 2O、Cl -、ClO -、H +、OH -。24 【正确答案】 上述微型实验的优点:实验效率高。这套装置可以完成多个实验(氯水的制备、氯水颜色的观察、氯水的萃取、氯气与水反应产物的检验、氯水的漂白性),整套装置能在 4 min 内完成上述所有实验

29、。整个实验过程无氯气泄露,安全性高,绿色环保。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能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三、诊断题25 【正确答案】 B26 【正确答案】 对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不清楚,误选 A、C 。对物质的性质不清楚,误选 D。27 【正确答案】 稀硫酸与 Na2S 反应生成的 H2S 通入 中,由于中存在 NO3-,NO 3-H +可氧化 H2S,从而得不到 Ag2S 沉淀,A 项错误。浓硫酸有脱水性,能够使蔗糖脱水碳化。然后浓硫酸与 C 单质反应,生成 CO2 和 SO2,在试管中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硫酸和氢溴酸。因此证明了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B 项正确。 SO2

30、溶解在试管中使溶液显酸性,这时就与 Ba(NO3)2 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 SO42-,再发生离子反应得到硫酸钡白色沉淀,C 项错误。因为浓硝酸具有挥发性,会与生成的 CO2 一起进入中,由于硝酸是强酸,也可以与 Na2SiO3反应,产生硅酸胶体,所以无法确定产生的胶体是否是由 CO2 与 Na2SiO3 溶液反应产生的,因此也不能得到题干所述结论。D 项错误。四、案例分析题28 【正确答案】 评价:从该同学的实验报告,看出该同学的方案是严格按照课本上的方案进行的,主体性和目的性很强。在预习了氯离子的检验和教师的指导下,很快完成了氯离子的检验,但是学生只是按照教科书的步骤逐一操作,实验的趣

31、味性、创新性和探究性不足,学生没有通过自主实验探究,体会不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不能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建议:让学生根据氯离子的性质,自行设置几组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检验氯离子。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溶液中存在的氯离子进行实验,如自来水和蒸馏水对比检验。(答案合理即可)29 【正确答案】 教师在学生学习了氯的有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了氯离子检验的知识,自行进行知识构建,体现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同学们通过对比实验,准确地进行了氯离子的检验,培养了严禁的科学探究精神;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

32、学生参加课外探究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30 【正确答案】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的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等表述相关的信息,初步学会 运用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学会了分析问题。学生通过实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五、教学设计题31 【正确答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 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

33、析,认识+2 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知道溶液中 Fe2+的检验方法。 知道Fe3+与 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性和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的氧化还原性。 通过对铁的化合物进行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 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

34、养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32 【正确答案】 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 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安排了 3 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Fe 3+离子的检验以及 Fe3+与 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 Fe(OH)2 的性质或是 Fe2+与 Fe3+的转化,均涉及+2 价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 Fe2+溶液。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把“Fe(OH) 2 的制备与性质实验”“Fe 3+离子的检验” 和“Fe 2+与 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

35、同时设计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同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33 【正确答案】 板书设计 铁的重要化合物 1氧化物 FeO:FeO+2HCl FeCl 2+H2O Fe2O3:Fe 2O3+6HCl2FeCl 3+3H2O Fe3O4(FeO、Fe 2O3):Fe 3O4+8HCl2FeCl 3+FeCl2+4H2O 2氢氧化物 FeCl3+3NaOH3NaCl+Fe(OH) 3 (红褐色) FeCl2+2NaOH2NaCl+Fe(OH) 2 (白色) 4Fe(OH)2+O2+2H2O4Fe(OH) 3

36、(白色灰褐色红褐色 ) Fe(OH)3+3HClFeCl 3+3H2O Fe(OH)2+2HClFeCl 2+2H2O 3铁盐和亚铁盐 2FeCl3+Fe3FeCl 2 2FeCl2+Cl22FeCl 3 4Fe 2+与 Fe3+的检验34 【正确答案】 利用问题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学校红墙上红色油漆中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红砖为什么呈现红色?35 【正确答案】 实验步骤: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2 mLFeCl3 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2 mL 新制 FeSO4 溶液(在大烧杯加入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得到,并保持Fe 与 H2SO4 反应不断进行,放在公共药品台上,学生自行取用 )。 先往两支FeSO4 溶液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 KSCN 溶液(动作要迅速),观察与记录现象,再往两支 FeCl3 溶液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 KSCN 溶液,观察与记录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