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8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0 下图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a)、月均水位(水面海拔)(b),据此回答问题。1 图中信息表明( ) 。(A)17 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D)612 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2 对 5 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 )。(A)为防洪放水腾出库容(B)入库水量少(C)季节干旱,降水量少(D)温度高,蒸发量大2 读下图,回答问题。3 当地球公转到 A 点时,此时为北半球的( )。(A)春分日(B)夏至日
2、(C)秋分日(D)冬至日4 当地球公转到 B 点时( )。(A)淄博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最大(B)广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上海(C)广州日出的地方时早于上海(D)淄博的白昼时间大于广州5 有人把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自然资源匮乏国家的现象称为资源诅咒。对于这种现象,下列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资源收入主要用于社会福利(B)自然资源质量差(C)资源开发成本高(D)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输出6 为减少灰霾发生,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扩大城市的面积和规模(B)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C)大力发展城市私家轿车(D)集中布局有污染的工业企业6 下图示意 19862002 年
3、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完成问题。7 19862002 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是( )。(A)地面沉降逐步减轻(B)地面沉降越来越严重(C) 90 年代最为严重(D)地面沉降变化不大8 从地面沉降的幅度看( )。(A)沉降量大于 100 厘米区域最大(B)沉降量 2060 厘米波及范围最广(C)沉降量 60100 厘米造成的危害最大(D)各地地面沉降量差异不大9 造成该地区地面沉降的可能原因是( )。(A)全球变暖(B)气候干旱(C)植被破坏(D)超采地下水10 和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 有关的天气系统是( )。10 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1
4、 与图中 MN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 )。12 图中 P 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A)土地形状不规整(B)交通不方便(C)远离市中心(D)受铁路影响12 下图示意某城市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 1300 万。据此完成问题。13 20 世纪 90 年代和 80 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14 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目14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
5、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问题。15 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16 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17 北京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一般在 10 月下旬至 11 月初,那么,赴喇叭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宜选在( )(A)9 月中旬(B) 10 月上旬(C) 10 月下旬(D)11 月中旬17 某企业集团计划新建有色金属冶炼厂。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分析图(单位相同 ),读图回答问题。18 从企业生产的经济成本考虑,最适宜建厂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
6、(D)丁19 该企业集团最终选择在乙地建厂,最主要原因可能是乙地( )。(A)接近原料产地和市场(B)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好(C)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D)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20 地理位置服务(LBS)指的是通过移动终端(手机)和移动网络的配合,确定移动用户的实际地理位置,从而提供给用户与位置相关的服务信息。图中所示的 LBS 服务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B) RS 和 GPS(C) GPS 和 GIS(D)RS 和 GIS20 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 ,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问题
7、。21 “红色荒漠 ”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22 “红色荒漠 ”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23 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特点,治理“红色荒漠” 应先做好的工作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23 读“木桶效应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问题。24 以某地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100
8、00、8000、6000、4500,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10000(B) 8000(C) 6000(D)450025 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B)山东 气候资源(C)福建 耕地资源(D)黑龙江矿产资源二、简答题26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丰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试述三维目标
9、的具体内容。27 绘制我国的“ 三横五纵 ”铁路线路图,标出主要的铁路枢纽,并说明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三、材料分析题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28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29 试对“河上很少有桥 ”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30 你是否赞同在
10、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30 阅读以下关于“ 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的教学过程设计,回答问题。问题:31 结合材料,分析本次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32 为减少这些弊端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时应把握好哪些方面?32 阅读下面初中地理“ 海陆的变迁 ”新授环节部分,回答问题。【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片资料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设疑过渡,观察猜想】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的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一起来观察一下
11、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引出:大陆漂移。【角色扮演,证实假说】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观察动画、图说地理】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问题:33 请就这堂课的新授环节给予评述。34 请你谈谈角色扮演、证实假说环节应注意哪些要点?四、教学设计题35 阅读以下关于“ 海陆的变迁 ”一课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回答问题。教材分析:“海陆的
12、变迁 ”一节是七年级 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写出“海陆的变迁 ”一课的教学设计,包括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分析和
13、具体教学过程。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8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 b 图可以看出冬春季水库月均水位逐渐下降,推断出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故选 C。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水库水位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入库水量减少,也可能是出水量增加;由 a、b 图示可知, 5 月份在人流水量递增的情况下,仍出现低水位,应是水库在雨季来临之前放水腾空一部分库容为汛期的防洪做准备。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地球运行到 A 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地球公转到 B 点的时候,
14、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淄博位于山东省,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的时候太阳高度最大;广州较上海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上海;上海比起广州经度更靠东。日出时间较早;淄博白昼时间和广州相等为 12 小时。故答案选 B。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与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相比,资源丰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反而比较低主要是因为该国家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受制于人。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为了减少灰霾,可行的措施是减少排放,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故 B正确;A、C、D 三项都不利于灰霾的减少。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图示可以看出 19862002 年地面
15、沉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沉降的深度不断增加,可知地面沉降越来越严重。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各地地面沉降量差异比较大,2060 厘米深度的沉降面积最大,即波及范围最广,A、D 错误,B 正确;从图中难以看出沉降量的危害程度,C 错误。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地区地面沉降。10 【正确答案】 C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图中 MN线地价等级变化与沿线经过的地价等级有关,一类等级地价最高,六类等级地价最低,从 M 到 N 依次对照地价等级图例可知 C 项符合。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6、 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虽然位于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但由于受铁路影响,P 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故A、C 项错误;总人口增长速度大于 0,所以总人口增加,B 项错误;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图中显示国际净迁移率为正略有下降,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下降较大,所以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 项正确。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读图可知该城市 80 年代和 90 年代国际迁人量都比较大,而国内迁移率为负,且 90 年代比 80 年代大幅下降,说明 90 年代该市国内迁出量较
17、大;90年代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发展迅速,东北部城市环境质量较差,导致年轻人口出于经济就业因素和老年人口出于环境因素考虑,由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地区,故A 项正确;而德国、日本和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不符合题意,故B、C、D 项错误。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布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同一植被分布纬度越低的海拔越高。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天然白桦林分布在纬度相对较高的东北地区。喇叭沟门纬度较低海拔较高,说明影响的主导因素足地形。从纬度位置的角度来说
18、,白桦林应分布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故 A错误。从海陆位置的角度来说,东北地区和北京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带,两者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故 B、C 错误。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喇叭沟门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都比香山要高说明热量条件比较差,因此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要比香山红叶要稍早。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从生产成本考虑,企业最适宜建厂的区位综合成本最低。四地加工费相差无几,重点考虑的就是运费、能源费以及工资成本。甲处运费、能源费以及工资成本之和是四地中最低的。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乙地工资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该企业集团最终选择在乙地建
19、厂,最主要原因可能是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好。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位置的确定利用的是 GPS 技术,信息的统计处理应用的是 GIS 技术。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红色荒漠”现象和酸性红壤、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关系密切。江西省中南部多为较薄红壤覆盖的石质山地,坡度大,降水多且集中,流水侵蚀强烈,表层土壤一旦被水蚀掉,石质裸露,就会出现“红色荒漠”。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为地滥伐森林,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流水侵蚀,是导致“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对“红色荒漠”的治理,大力开荒种田是绝不允许的,彻底退耕还林也不
20、现实,江南丘陵农业不可能以畜牧业为主,针对江西丘陵自然条件的特点,最好是进行综合治理,发展立体、生态、高效农业。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木桶原理,环境人口容量应取决于能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要素。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找“木桶短板”,找各地区最短缺的因素,即限制性因素。四川地处长江的上游,有著名的二滩水电站,故其水力资源丰富,A 错;山东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海洋,气候条件较好气候资源不是限制性因素,B 错;黑龙江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矿、石油资源,D 错;福建地处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形高低起伏,耕地分布破碎,人口密集,耕地资源极其短缺,此为影响
21、其人口合理容量的限制性因素。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
22、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同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初步形
23、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27 【正确答案】 图文结合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显著特征。绘制简图,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法与途径。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将极大地提升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及效率。在学习“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图时,针对“五纵”“三横”的分布特点,教师可与学生创新思路,设计行之有效的绘图方法。巧妙利用“三横五纵”铁路线路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三、材料分析题28 【正确答案】 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
24、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少。29 【正确答案】 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30 【正确答案】 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31 【正确答案】 容易出现的问题:将计算机课件等同于挂图。该教学中,计算机课件的主要作用在于呈现我国 1月和 7 月的气温分布图,完全可以用两幅相应的挂图取代。
25、实际上可以利用计算机课件呈现出多样化的动态学习情境,例如,可以由动画展示等温线的数值,也可以展示北方与南方民居的图片,让学生分析特点及其成因。教学过程受机器牵制,师生互动减少。教学中,计算机课件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学流程完全受制于课件的播放。这难免会出现课件中学习内容的难易、详略程度与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相左的现象。32 【正确答案】 应注意把握的方面: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通过计算机充分展示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开放式地学习,使学生在有疑问的情况下依据某些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利于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学习。贯通广阔时空,浓缩地理事物发展历程,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技术提供文本、
26、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创设更接近实际情境的虚拟化的学习环境,这种形式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实现人机关系的协调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计算机课件只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媒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透过纷繁的地理现象找寻原因和规律,或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所以说,计算机课件应该有利于师生问的相互交流与反馈调整。33 【正确答案】 在这堂课的新授环节中,首先,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地分析解决重
27、点;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再次,教师通过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从而发散思维,培养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开展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34 【正确答案】 在角色扮演和证实假说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角色扮演法的含义。地理教师既要当好“ 编剧 ”,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进入“ 角色”,当好“演员”,学生进入了角色,当好了演员,更有利
28、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发展,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教师要做好评价和总结工作,包括对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表演以及学生在辩论或者讨论时表现的评价总结,要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要提出表扬,让同学们感到付出得到了尊重和肯定,有利于以后活动的开展。四、教学设计题35 【正确答案】 海陆的变迁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
29、理学习方式。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
30、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出示图,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
31、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二)探究新知A.沧海桑田【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片资料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地分析解决重点。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设疑过渡,观察猜想】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的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
32、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引出:大陆漂移。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角色扮演、证实假说】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一C.板块运动【观察动画,图说地理】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
33、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设疑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假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合作读图、理解学说】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
34、生更好地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3学以致用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通过运用板块运动让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走进生活中的地理】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三)课堂总结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励学生不断探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