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8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关于如图所示电与磁部分四幅图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图(a)装置是利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理(B)图 (b)装置原理可以制造电动机(C)图 (c)实验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D)图(d)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工作2 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运动学方程为 x=3t 一 5t3+6(SI),则该质点作( )。(A)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沿 x 轴正方向(B)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沿 x 轴负方向(C)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沿 x 轴正方向(D)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沿 x 轴负方向3 如图所示,由红、
2、蓝两种单色光组成的光束以入射角 从圆心 O 处由真空射入半圆形玻璃砖,进入玻璃后分为 OA、OB 两束,它们从 O 到 A 和从 O 到 B 的时间分别为 tA 和 tB,则( )。(A)OA 是蓝光,t A 小于 tB(B) OA 是蓝光,t A 大于 tB(C) OA 是红光,t A 小于 tB(D)OA 是红光,t A 大于 tB4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E 为电源,其内阻为 r,L 为小灯泡(其灯丝电阻可视为不变),R 1、R 2 为定值电阻,R 3 为光敏电阻,其阻值大小随所受照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减小,V 为理想电压表。若将照射 R3 的光的强度减弱,则 ( )。(A)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3、B)通过 R2 的电流变小(C)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变小(D)电源内阻消耗的电压变大5 如图所示,金属导轨上的导体棒 ab 在匀强磁场中沿导轨做下列哪种运动时铜质线圈 c 中将有感应电流产生且被螺线管吸引。( ) 向右做匀速运动 向左做匀速运动 向右做减速运动 向左做减速运动(A)(B) (C) (D)6 如图所示,物体 B 叠放在物体 A 上,A、B 的质量均为 m,且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它们以共同速度沿倾角为 的固定斜面 C 匀速下滑,则( )。(A)A 受到斜面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2mgsin(B) A 受到 B 施加的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C) A、B 间没有摩擦力(D)A 与 B
4、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tan7 放射性同位素钍 232 经 、 衰变会生成氡,其衰变方程为,90232Th 86220Rn+X+Y 则 x、y 的值正确的是( )。(A)x=2,y=3(B) x=1,y=3(C) x=3,y=2(D)x=3,y=18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沿如图所示的过程从状态 A 变化到状态 B,则在这一过程中气体( )。(A)向外界放出热量(B)对外界做了功(C)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D)密度减小二、简答题9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 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简述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10 请结合“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
5、素有关” 的探究活动,谈谈你对 “过程与方法评价”的理解。三、案例分析题11 下面是一道关于功的习题及解答如下: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汉在男子 5 kg 级铅球项目中以 14 m 的成绩获得第一名。若他掷铅球时用力是 500 N,则小汉在掷铅球的过程中,对铅球所做的功是 ( )。A700 J B7 000 JC0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解析:根据功的定义 W=Fs,小汉在掷铅球的过程中对铅球所做的功 W=500 N14 m=7 000 J。所以答案为 B 选项。(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及其要点。(2)指出该题中的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原因。(3)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
6、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12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电流的磁效应时的教学片段。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磁场的概念,那么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吗?同学们用手中的器材进行突验,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在磁体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在通电导线周围,小磁针也发生偏转,改变电流的方法,小磁针反向偏转。教师:小磁针偏转就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且方向和电流的方向有关。学生:恩,原来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教师:是啊,这个现象最早是奥斯特发现的,也就是电流的磁效应。学生:恩。教师:很好,下面我们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放一个小磁针,并在硬纸板上均匀地撒满铁屑,看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好。 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7、(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四、教学设计题13 材料: 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光沿直线传播” 一节中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演示实验如下:演示 光在水中的传播 如图 412 所示,在盛水的玻璃水槽内滴几滴牛奶,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任务: (1)简述 3 个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14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 1 年版)中关于“力” 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材料二某初中物理教材中“力” 这一节设计了如下演
8、示实验:实验: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运动路径的侧旁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运动的变化情况。用力_捏橡皮泥,松开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有什么变化;用力压或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简单的认识。任务:(1)简述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 力”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 300 字)。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9、)模拟试卷 18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图 a 是验电器,验电器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如果物体带电,验电器就会带上与物体相同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金属箔张开。如果金属箔不张开,说明物体不带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的金属箔是否张开来判断接触的物体是否带电。所以 A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图 b 是电磁感应实验,根据此原理可以制成发电机;所以 B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图 c 是奥斯特实验,通电后小磁针偏转,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所以 C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图 d 是动感线圈式话筒,当人对话筒说话时,引起膜片的振动,膜片的振动会引起线
10、圈的运动,切割永磁铁的磁感线而产生相对应的变化的电流,从而在扬声器产生与说话者相同的声音。动圈式话筒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所以D 说法正确,符合题意。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x 对时间的一阶导为速度 V=315t2;再对时间求导即得加速度 a=一 30t,则可知加速度的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即沿 x 轴负方向,其大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光的偏折程度大于 B 光,则 A 光的折射率大于 B 光的折射率,A光的频率大于 B 光的频率,知 A 光为蓝光。根据 v=*得,蓝光在介质中的速度小于红光在介质中的速度,路程相同,则 tAt B。故 B 正确,A
11、、C 、D 错误。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光敏电阻光照减弱,故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大,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大,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电路中电流减小,故 R1 两端的电压减小,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小,选项 A 错误;因电路中电流减小,故电源内阻消耗电压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同时尺。两端的电压减小,故并联电路部分电压增大,则流过 R2 的电流增大,流过灯泡支路的电流减小,所以灯泡的功率变小,故选项 B、D 错误,C 正确。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导体棒口 6 做匀速运动时,ab 中产生的感应电流不变,螺线管产生的磁场是稳定的,穿过 c 的磁通量不变,c 中没有感应电流, 错误;导体棒 ab
12、 做减速运动时,根据右手定则判断得到,感应电流减小,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减弱,穿过 c 的磁通量减小,根据楞次定律知, c 中产生感应电流,且具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正确。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对整体分析,将整体重力分解,可知沿斜面方向上,重力的分力与摩擦力等大反向,故 A 受的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大小为 2mgsin,故 A 正确;对曰受力分析可知,B 受重力、支持力,将重力分解可知重力有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要使 B 能匀速下滑,受力一定平衡,故 A 对 B 应有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A 受到 B 的摩擦力应沿斜面向下,故 B、C 错误;由于 AB 间为静摩擦力,无法确
13、定动摩擦因数,故 D 错误。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衰变要产生 粒子,故原子核经过一次 衰变,电荷数减小 2,质量数减小 4; 衰变要产生电子,故一次 衰变电荷数增加 1,质量数不变。根据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核电荷数守恒,得到 90=86+2x 一 y,232=220+4x,则x=3,y=2。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A、B 两状态的温度相等,故两状态内能相等、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而 B 点压强大于 A 点压强,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C 可知,B 点体积要小于 A 点体积,故从 A 到 B 外界对物体做功,B、C 错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一定对外放热,故 A
14、 正确;体积减小,故分子密度增大,故 D 错误 A。二、简答题9 【正确答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如下几种方法:(1)重视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发挥物理学史教学的优势,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的发现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素养,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培养创新能力。(2)结合现实生活实例,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
15、究的能力。一方面,教学中应重视演示实验,并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参与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具有演示实验所不能替代的优点。(3)关注科学前沿与物理教学相结合。物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物理教学应当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引入课堂。通过新知识的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紧迫感和创新思维,以实现物理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4)实现物理教学与多学科的整合。尽管物质科学是科学的主要部分。但科学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科学的方法、技能,不同的科学领域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科学领域又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不可割
16、裂。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依靠多学科的整合。10 【正确答案】 (1)课程标准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可能会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应重视评价学生“过程与方法” 课程目标的达成,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2)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能否有根据地对影响浮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进行合理猜想,是否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合理地选择研究方法,能否设计实验步骤并合理选择器材,能否分析并改进实验方案等来评价学生的
17、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评价,发现教学设计或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三、案例分析题11 【正确答案】 (1)知识点:功的含义、做功的必要条件。(2)该学生的错误在于:认为功是力和距离的乘积,错误地判断投掷铅球的距离就是掷铅球时用的力所作用的距离。原因是没有掌握功的表达式的真正含义,对投掷铅球这个物理过程没有分析清楚就直接用公式解决问题。 (3)师:同学们自己先想一下投掷铅球的动作过程是怎么样的?生:手用力将铅球推出去。师:那么铅球在出手之前,人对铅球有力的作用吗?生:有小汉对铅球的作用力是 500 N。师:那么这个力作用的距离我们知道吗?生:没有给出这个距离。师:那么根据功的
18、表达式,我们能算出这个力所做的功吗?生:不能。师:对,那么铅球从手中抛出去之后,还受到手的作用力吗?如果不受,那受到什么力的作用?生:不再受手的作用力了,出手之后,受到重力的作用。师:很好,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能求出来吗?生:不能,不知道铅球下落的高度。师:所以重力做的功也不能判断出来。因此我们在求力的做功时要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再看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多少,不能进行盲目的判断,要先分析物理过程。12 【正确答案】 (1)该教师基本上实现了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但是该教师过于重视从实验中获取知识,不注重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师仍然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者和指令者,
19、没有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非常不活跃。(2)教师:用黑布把接到电源上的直导线盖住,在它的下方放置小磁针,给导线短时间通电大家看一下小磁针有什么放应?学生: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教师:那么大家猜一下黑布下面的是什么东西呢?学生:一块磁铁,小磁针指向磁铁的北极。教师:我掀开布,大家再看看是什么?学生:竟然是通电的指导线!教师:对,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会发生偏转说明了什么呢?学生:说明通电导线相当于磁铁,产生了磁场。教师:很好,同学们猜得很对,通电导线就是产生了磁场,这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奥斯特首先发现的。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下奥斯特实验。并思考磁针受到什么力而转动,磁场是怎么
20、产生的?学生:恩,磁针在磁场中受到力而转动,而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教师:那么我们改变电流的方向,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磁针反向偏转。教师:所以说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吗?学生:有关。教师:很好,这就是奥斯特实验所发现的,也就是说通电直导线周围可以产生磁场。四、教学设计题13 【正确答案】 (1)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射击时用到的“三点一线”、人的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2)师:同学们,光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那大家能不能说说光是从哪来的呢?生 1:太阳、电灯、手电筒生 2:星星、月亮、手机、电视、火把师:好,同学们说了很多光的来源,物理上把能够发光
21、的物体叫光源。知道了光是从哪来的了,那它是怎么来到我们身边的呢?是直直地跑过来的,还是中间绕了绕,还是怎样来的,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讨论)。谁能说一说自己的观点?生 1:光是直直地跑过来的,因为下大雾的时候,汽车的灯光我看到过,就是一条直线。生 2:光是会拐弯的,我们平时可以用镜子把光反射回去。师:好了,许多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下面呢我们就一块来看一下同学们的说法是否正确。老师这里有个一水槽,它是用来模仿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大雾,老师在水里面加几滴牛奶,为什么要加牛奶呢?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能看到灯光的路线么?生:不能,只有在大雾的时候能看见。师:对,这位同学说了,有雾
22、的时候才能看见,为什么呢?因为大雾是一种胶体,光在胶体中传播可以让我们看到它的轨迹,这里没有大雾这种胶体,所以在水中加入牛奶,大家想是为了什么?对,是为了制造或者说让这里的水变成胶体。那好,下面我开始用激光灯照射它,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一条直线。师:你得到了什么结论。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师:大家在想用光照射镜子,为什么光又反射回来了?生:师:大家注意,刚才我们看到光沿直线传播时,只在水中,有没有镜子或者其他东西?生:没有。师:大家再看,在激光从玻璃进入水中这段距离,你发现了什么?生:光偏了。师:什么情况下发生偏折?在水中光偏折了吗?生:从玻璃进水的时候偏折了,在水中没有。师:也就是说是
23、在同一种介质中没有偏折。生: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4 【正确答案】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
24、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了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 把刻度尺。 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
25、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 投影“神舟五号” 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舟五号” 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 “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
26、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 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
27、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3归纳总结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一作用一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体也一定有受力物体。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体
28、和受力物体,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 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按住磁铁 A,释放磁铁 B; 按住磁铁 B,释放磁铁 A; 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磁铁 A 对磁铁B 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 B 也对磁铁 A 施加排斥力。 (2) 两个弹簧互相拉
29、伸 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作作用力,另一个力叫作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 ”的图片,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互为受力物体。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
30、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 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 A 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 B 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 C 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戕(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4)进一步理解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小结思考与练习1“ 注意力”“战斗力”“ 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2 “神州5 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3 分析一个例子“ 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