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6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生物中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 )。颤藻酵母菌草履虫黑藻 水绵大肠杆菌(A)(B) (C) (D)2 奶酪是由牛乳腺上皮细胞分泌的乳汁浓缩制成的营养品。检测得知,牛乳汁中含有乳糖、乳脂、酪蛋白、抗体等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双缩脲试剂可检测并鉴别出酪蛋白或抗体(B)乳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参与能量代谢(C)乳脂的合成、抗体的加工均需内质网参与(D)酪蛋白可被小肠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3 旅客闭眼坐车时,也能准确辨析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以及是否在上下坡行驶,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2、 )。(A)鼓室和半规管(B)前庭和半规管(C)前庭和耳蜗(D)鼓室和耳蜗4 下列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C)所有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D)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5 关于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过程中核遗传物质的分配是随机不均等的(B)分裂期核 DNA 与染色体数目比值为 1:1 或 2:1(C)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中的叶绿体时,不需要染色(D)将其置于 03 gmL 的蔗糖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6 在模拟探究“ 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实验中,将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的
3、主要目的是 ( )。(A)让植物叶片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B)有助于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C)促进酸雨与植物体内有机物反应(D)帮助植物体提高温度7 将某植物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后,选取一个叶片按图 1 处理。照光几小时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如图 2 所示。本实验能说明( )。光合作用需要光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B) (C) (D)8 下列关于被子植物果实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精卵发育成胚乳(B)受精极核发育成胚(C)胚珠发育成种子(D)子房壁发育成种皮9 玉米、甘蔗、竹子等植物的茎不能无限加粗的原因是茎内( )。(
4、A)有大量薄壁细胞存在(B)没有韧皮部(C)没有形成层(D)没有木质部10 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正确的是( )。(A)外界空气进入肺部:鼻咽喉支气管 气管肺(B)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肾脏膀胱尿道输尿管体外(C)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D)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种子萌发植株生长 开花受精传粉结果11 在叶肉细胞中,CO 2 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 )。 叶绿体基质类囊体薄膜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A)(B) (C) (D)12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最终在眼球的哪一结构上形成像?( )(A)角膜(B)视网膜(C)视神经(D)大脑的一定区域13 图
5、3 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 A 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14 蜜蜂的发育先后经历的时期是( )。(A)卵蛹成虫(B)卵幼虫成虫(C)卵 蛹幼虫成虫(D)卵幼虫蛹成虫15 培育马铃薯脱毒苗所采用的生物学技术主要是( )。(A)组织培养(B)体细胞杂交(C)显微注射(D)胚胎移植16 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
6、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后,得到的新的噬菌体内可含有( )。(A) 32p(B) 35S(C) 32p 或 35S(D)二者皆无17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C)抗 SARS 病毒的抗体清除 SARS 病毒(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18 图 4 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A 液的 pH 维持在 7 左右(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 A 液和 C 液减少(C) 3 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D)C 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19 小麦麦穗基部离地的高度受四对基
7、因控制,这四对基因分别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每个基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将麦穗离地 27 cm 的mmnnuuvv 和离地 99 cm 的 MMNNUUVV 杂交得到 F1,再用 F1 代与甲植株杂交,产生 F2 代的麦穗离地高度范围是 3690 cm,则甲植株可能的基因型为( )。(A)MmNnUuVv(B) mmNNUuVv(C) mmnnUuVv(D)mmNn UuVv20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 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 226
8、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后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21 在进行“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的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然后分析不同血管的特点,该教学方式属于( )。(A)讲授式教学(B)发现式教学(C)实验演示式教学(D)小组合作式教学22 某教师在“ 青春期” 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了 5 个问题,分别请各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回答。该教学行为符合课程基本理念的( )。(A)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B)倡导探究性学习(C
9、)提高生物科学素养(D)面向全体学生23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是“生物的特征”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该教学目标属于( )。(A)知识目标(B)能力目标(C)过程与方法目标(D)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4 教师在上“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课前,安排学生课前通过收集报纸、纪录片等上有关环境被污染,绿色植被被破坏的资料,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这利用的课程资源是( )。(A)学校课程资源(B)家庭课程资源(C)媒体课程资源(D)社区课程资源25 教师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学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象达到程度的评价称为( ) 。(A)配置性评价(
10、B)效标参照评价(C)常模参照评价(D)诊断性评价二、简答题25 图 5 中,曲线 I、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问题:26 图中曲线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7 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28 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28 苹果醋是以苹果汁为原料经发酵而成的,
11、发酵过程中主要发生图 6 中所示化学反应。 问题:29 酵母菌的呼吸代谢途径如图 6 所示。图中过程和 是苹果醋生产的第一阶段,在酵母菌细胞的_中进行;过程在酵母菌细胞的 _中进行,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增殖速度_。30 第二阶段是在醋酸杆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生的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根据醋酸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该过程需要在_条件下才能完成。31 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发酵温度不同,第一阶段的温度_(填“低于” 或“高于”)第二阶段。三、材料分析题31 材料:在讲“同型输血 ”这部分内容时,某教师组织了 “献爱心”游戏,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具体如下:(1)按照
12、座位分为左右两组;每位同学抽屉里都有一张标有血型的爱心卡片,代表着自己的模拟血型。(2)每组找一名同学模拟事故中的失血者,另一组成员中若血型匹配,可以献血的同学就举起手中的爱心卡片。(3)数一数对方小组献爱心的人数,和不符合输血条件的人数。之后对举错的学生进行引导,辨析其错误原因,纠正错误。问题:32 结合材料,谈谈该活动的目的是什么。33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型输血” ,请用简图诠释 “同型输血”并列出表格解释只能进行“同型输血 ”的原因。33 材料:在“细胞构成生物体 ”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某教师先通过一段动画解释了细胞分化的现象,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片油菜叶,让学生自己探究这种植物器官是
13、由多少种不同的细胞群构成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构成表皮、叶柄和“筋” 的细胞群是不一样的。再通过与书上插图的对照,学生自己总结出“组织” 的概念,教师又利用根尖模型以及课后习题中“ 吃甘蔗” 的案例让学生拓展自己的分析并绘制概念图进行总结。问题:34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该教师主要运用了哪些课程资源?说明其作用。35 在生物课程资源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应注意哪些内容?四、教学设计题35 以下是某一教师组织的有关植物茎这一节的教学片段“变色花之谜” 。教师出示红、蓝变色花,问学生:你们看这些花漂亮吗?这些花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认为使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展示变色花所插入的红、蓝墨
14、水瓶。学生基本认为是茎在运输墨水、使花变色。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猜想。教师讲解横切、纵切解剖茎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学生解剖变色花的茎。学生交流与表达:横切有红点,纵切有红线。教师概括讲述:茎中的导管有运输水分的作用。问题:36 根据上述材料,在“ 茎的组成 ”这节实验课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哪些准备工作 ?37 用概念图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概括总结。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6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颤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 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真核生物; 黑藻是蕨类植物,属于
15、真核生物;水绵是多细胞藻类植物,属于真核生物; 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故选 D。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显紫色,酪蛋白和抗体都是蛋白质,两者不能用双缩脲试剂鉴别出来,A 错误。乳糖是二糖,只有消化成葡萄糖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并参与能量代谢,B 错误。内质网的功能是既参与脂质的合成,又参与蛋白质的加工,C 正确。酪蛋白是大分子物质,需要经过小肠的消化作用才能被吸收。D 错误。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鼓室内有空气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
16、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人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因此旅客闭眼坐车时,也能准确辨析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及是否在上下坡行驶,是依赖位于前庭和半规管的感受器来传递刺激,故选 B 项。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故错误的是 D 项。答案选 D。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只有细胞质 DNA 的分配是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故错误:B 项,分裂前、中期核 DNA 与染色体数目比值为 2:1;后、末期为 l:1,故正确;C 项,根尖分生区没
17、有液泡,没有叶绿体,看不到叶绿体,故错误;D 项,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以下特点: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刚分裂形成的细胞,没有大的液泡所以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所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放在 0.3 gmL 的蔗糖溶液中无明显变化,故错误。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我们要先将两盆植物分别贴上A、B 标签,然后每天定期同时向 A 喷洒模拟酸雨,向 B 喷洒清水(洒水壶不混用,喷洒的模拟酸雨和清水等量),对植物的其他管理措施不变。向植物喷洒的酸雨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的影响,植物的叶上有气孔,气孔打开才能使得酸雨进入植物体内,影响其生活。在一定的范围内,阳光越强
18、,气孔就容易张开。因此,在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将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的主要目的是:有助于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使酸雨进入植物体内,影响其生活,才利于观察实验现象。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通过图示的对照实验,考查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图 1 叶片中通过锡箔形成了一组有光和无光的对照实验;图 2 中,见光部分遇碘变蓝,说明在光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被子植物果实发育中,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 C 项正确。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草本植
19、物茎包括表皮、薄壁细胞、维管束,其中维管束由韧皮部和木质部组成,没有形成层。形成层是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可以不断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与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玉米、甘蔗、竹子等植物是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因此不能逐年加粗。故选 C。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人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不符合题意。B 项,当血液流经肾时,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
20、收作用,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暂时储存起来;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即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不符合题意。C 项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食物进入消化道的顺序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符合题意。D 项绿色开花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发育成一株幼苗,通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植株不断长大。盲到开花,一朵花开放之后,要经过传粉和受精。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即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结果,不符合题意。故选 C。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进来的二氧化碳,必须首
21、先与植物体内的C3 结合,形成 C3,这个过程称为 CO2 的固定,CO 2 的固定属于光合作用暗反应,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有氧呼吸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 6 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 20 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 ATP,所以在叶肉细胞中,CO 2 的产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物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13 【正确
22、答案】 D【试题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是双向传递,在突触之间是单向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图中只能由乙传递到甲,故刺激 A,甲发生一次偏转,而乙因为有突触的存在不会发生偏转,故选 D。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蜜蜂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是不完全变态发育。故选 D。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于植物分生组织中病毒很少或没有病毒,常用茎尖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苗。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DNA(含 P,不含 S)进入大肠杆菌体内,蛋白质(含 S)外壳留在体外。因此以噬菌
23、体 DNA 为模板在大肠杆菌体内合成的新的噬菌体体内含有 32P、不含 35S。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花粉引起体内发生过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的体液免疫反应,A 项正确;器官移植中遇到的排斥作用属于免疫过程,外来的器官为抗原,B 项正确;抗 SARS 病毒的抗体消除 SARS 病毒是典型的体液免疫,C 项正确;青霉素不是人体自身产生的抗菌物质,用青霉素杀死病菌是利用青霉素的特性,不属于免疫反应。D 项错误。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4、 B 是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 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1 是毛细血管壁,2 是毛细淋巴管壁,3 是组织细胞。正常人的血浆 pH 为 735745,血浆 pH 值主要决定于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即 NaHCOH 2CO3 的比值,由于缓冲系统的作用。血浆 pH 值所受外界影响较小,A 项错误。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B 项错误。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 通过组织液扩散到血浆中。可以用于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C 项正确。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是在 C 液中
25、氧化分解。D 项错误。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因每个基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有叠加性,所以每个显性基因可使麦穗离地高度增加:(9927)8=9 cm,F 1 的基因型为 MmNnUuVv。F 1与甲植株杂交产生 F2 代麦穗的离地高度范围是 3690 cm 可知 F2 代基因中最少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进一步推知甲植株含有一对显性纯合基因和一对隐性纯合基因。故选 B。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一般植物可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种群密度,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A 项正确。森林恢复后,植物类型增加,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就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
26、从而提高了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项正确;从题目中可看出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丰富度低,C 项正确。初生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而被严重破坏的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D 项错误。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教学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属于演示实验。故本越选择 C 选项。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初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高牛生物课程基本理念还包括注重与现实生活
27、的联系。本题中教师将回答的机会分派给了不同的小组尊重学生,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答案为D。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吕标的分类,根据义务教青生物学谦程标准(2011牛版) 教学目称设定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题干表述的教学目标侧重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属于能力目标。故本题选择 B。2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课程资源类型,报纸、纪录片、电视、影视作品等均属媒体课程资源。故本题选择 C。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类型,题干所述内容为效标参照评价,也称绝对评价,其核心在于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故本题选择 B。常模
28、参照性评价与之相对应,又称相对评价,用于评价被评对象在集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配置性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背景、性向和学习兴趣,以便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安排适当的学习过程。诊断性评价旨在发掘、鉴定学生的学习困难或教学缺失,供调整教学方法参考。故 A、C、D 三项错误。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I;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基因频率【试题解析】 据图分析,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 I、所表示的 3 种情况,曲线 I 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该
29、生物已经无法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即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7 【正确答案】 增加;种间竞争【试题解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捕食量减少,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减少,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的食物增加,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加;该物种与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间是竞争关系。28 【正确答案】 信息传递【试题解析】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根据题意,食草动物从青
30、草的减少获得食物不足的信息,进而转移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29 【正确答案】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快【试题解析】 由于葡萄糖经过程和 形成产物乙醇和 CO2,所以该过程表示无氧呼吸,场所为细胞质基质。所产生产物乙醇需要在酸性条件下与重铬酸钾结合形成灰绿色进行检验。由丙酮酸形成 CO2 和 H2O 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相对无氧条件而言,在有氧条件时,酵母菌获得能量多,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30 【正确答案】 有氧【试题解析】 醋酸杆菌是好氧型细菌,只在有氧条件下,才可将乙醇转变为醋酸。31 【正确答案】 低于【试题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第
31、一阶段发酵由葡萄糖形成乙醇,属于果酒发酵,适宜温度为 1825,而第二阶段则是乙醇在醋酸杆菌作用下形成醋酸,属于果醋发酵,最适温度为 3035,故第一阶段温度低于第二阶段温度。三、材料分析题32 【正确答案】 教师组织这样的活动,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二是在情境中检验学生对血型与输血关系的掌握情况,并巩固所学知识以应用于实际,深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33 【正确答案】 同型输血简图: ABO 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 和 B 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按凝集原 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 A、B、AB、O 四型。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
32、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正常情况下只有血型相同者可以相互输血。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因 0 型红细胞无凝集原,不会被凝集,可输给任何其他血型的人。AB 型的人,血清中无凝集素,可接受任何血型的红细胞。34 【正确答案】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该教师主要运用了录像(动画)、实物(油菜叶)、图片(教材插图) 、模型( 根尖模型) 、案例(课后习题中一 “吃甘蔗”的案例)等课程资源。作用:通过依次使用录像、实物、图片、模型、案例等课程资源。设置不同的情景,与学生的认知方式、认知水平相符合,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疲劳,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生物
33、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生物技能的培养。35 【正确答案】 在生物课程资源的选择和使用方面,主要应注意以下两方面:课程资源可以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但是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课程资源及多媒体,而让教师成为单纯的“放映员” 。课程资源的使用不应追求形式化,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生物教学的需要,考虑课程资源的选择和使用,特别应发挥不同课程资源的优势,应突出媒体“直观、简单、灵活” 的特点,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四、教学设计题36 【正确答案】 课前三天把上节课用过的植物的茎用稀释的彩色墨水浸泡,并把整株植物用盒子罩住;教师课前做好变色花的实验,一些自然花做备用; 相关课件资料;小刀片、托盘、放大镜。37 【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