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2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教师在教授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提到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下列不属于莫泊桑作品的是( )。(A)项链(B) 麦琪的礼物(C) 羊脂球(D)漂亮的朋友2 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人所生活的朝代有个清晰的认知,将诗句打乱,下列按照诗人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B) (C) (D)3 教师在讲授古代诗歌鉴赏时强调,“借景抒情” 是诗人常用来抒情的重要表现手法,并列举了一些例句,下列没有使
2、用“借景抒情” 的手法的诗句是 (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4 教师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句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文言句式中“宾语前置 ”的用法,下列句式用法与其相同的是( )。(A)“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B) “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D)“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5 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所有律诗的颔联和颈联都是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补充一些对联加以说明,下列没有使用“对偶”
3、 的一句是( )。(A)风生碧涧鱼龙跃,月照青山松柏香(B)醉倚春风弄明月,斜撑老树护幽亭(C)千古迷人繁盛地,九州耀眼艳阳天(D)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走足底6 教师讲解唐代张乔游歙州兴唐寺一诗时:“山桥通绝境,到此忆天台” 中“绝境”的词义,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下列合适的一项是( )。(A)为文通绝境,从宦及良辰(B)宜兴善权、张公两洞,天下绝境也(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D)他的生活已经陷入了无助的绝境7 小说题材分析指导课上,教师讲解小说的三要素,下列不属于小说三要素的是( )。(A)时间(B)环境(C)故事情节(D)人物8 某教师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当一回小记者,培养了学生
4、的独立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培养了学生的什么能力?( )(A)逻辑计算能力(B)语言表达能力(C)写作能力(D)以上都对9 某教师在上枣核一课前,布置了学生的预习任务:搜集几首爱国诗词、歌曲或者爱国故事。对该教师这一教学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B)帮助学生加深对本文中心思想的理解(C)让学生关注语言的品味和研究(D)有助于学生形成“ 自主、探究、合作” 的学习方式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对学生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于是班主任在和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
5、虽然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但还是很努力的。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你的成绩会不断提高。”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鉴定性评价11 阅读下列作文题目,按要求答题。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请依据材料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确定中心思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600 字。题目二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
6、树枝上的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请以“飞翔 ”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作文。对上述作文题目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侧重于考查逻辑论证能力,后者侧重于考查叙事能力(B)前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后者引导学生运用材料(C)前者是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作文,后者是命题型作文(D)前者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后者有具体的读者对象12 阅读春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情郁于中而行于言” ,朱自清先生正
7、是基于对春的热爱,才会用富含感情,如诗般优美的语言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令人陶醉。请同学们在文中任选几处你觉得优美的句子来读一读,品一品。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B)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训练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C)教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D)通过对优美句子的赏析,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3 阅读卖炭翁的课程导入,按照要求答题。讲授卖炭翁时,正值雪止天睛,教师走上讲台便道:“同学们,断断续续地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下了。今天,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
8、气。但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老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让我们一同学习今天的课文。”对上述课程导入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以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B)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C)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启迪思维(D)展示矛盾,使人困惑,让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境14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人们习惯地认为阅读只是吸收,其实,在阅读过程中,有言语活动的全面参与。言语活动从而成为阅读理解的关键,应引起充分注意。阅读学原理告诉我们,“在阅读的
9、编码和解码过程中,与阅读思维相伴随的是全面的言语活动” 。阅读中,问题的产生和提出表现在词语表述上。没有明确的词语表述,读者在阅读中会始终处于一种盲目的、心神不定或困惑烦扰的苦恼心境中。阅读中,种种推测和预见也需要言语的支持。各种因果关系的揭示和问题的解决等,无不与读者的内部言语活动密切相关。而阅读的成果要求表述出来,就必须形之于外部言语了。此外,札记、批注、讲述、吟诵这些阅读中必定发生的行为,也都是言语行为,呈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形式。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从认知他人的书面语符号向读者全面的言语活动的过渡”。这就是说,没有言语活动适时、适度地参与,这种“过渡”( 吸收、内化)便不可能完
10、成。我们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讨论这一问题的。测试题要求考生将言语活动的介入反映在答案中的做法与这种做法的一再强调,正是对阅读规律的尊重,牵到了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对上述教学论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A)阅读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全程伴随着言语的活动(B)阅读能力与言语操作能力相伴发展(C)言语活动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注意外部言语的内部化(D)阅读从一开始到最后,就是生疑求答的过程15 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的课例讲评(节选),按要求答题。 一个班级的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滴嘟滴嘟 ”声,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了起来。紧接
11、着,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靠在窗边的学生已经站了起来,趴在窗上向外张望,其他看不见的同学更是着急,有的甚至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很长,平时上课坐不住的索性就冲出座位,涌到窗前。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一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等教室里恢复了平静后,老师灵机一动,结合本课所学,要求学生将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写下来。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本课突破了预设目标而依据课堂随机生成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捕捉偶发事件,并和文本结合起来,把它变成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了学生看、说、写的能力。对上述课例讲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教师将课堂随
12、机生成和教学设计的预设统一在一起(B)改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生成性和开放性(C)没有维护好课堂秩序,忽略树立老师课堂的权威(D)教师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二、案例分析题16 以下节选的是背影一课的三个教学案例,请做简要评析。例一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讨论1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是怎样描写父亲的?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例二一、将第六段作
13、为讲析的切入口。板书:外貌落魄潦倒动作一片深情 两次落泪分离时背影:走几步、回头、说、落泪、混入、再找不着。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 “我” 自责看、讲、拣、嘱无微不至 内疚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末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例三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朴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 ”)、同义动词的使用 (如“嘱咐”“ 嘱”“ 嘱托”) 、动词同其他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 爬上去”
14、)、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 “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 、后边的“爬下”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然节省许多时间。16 下面是一篇初中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下列题。细节的自白大家好!我的名字叫细节,我的爱好就是交朋友。每一个与我交朋友的人,他的朋友都会越来越多,周围的人也会更喜欢他。他们亲切地把我比喻成“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可是我有好多朋友都交不长,他们一致认为我很烦,很爱多管闲事,所以,我真正的朋友很少。有一次,我的两个朋友一起去应
15、聘。面试时,两个人一推门的时候,都看见有一本书躺在地上,我悄悄地告诉他俩:“把书捡起来。” 我的第一个朋友装作没听见也没看见,迈了过去,与面试官打招呼。我的第二个朋友听到后弯下腰,捡起书,并擦干净,放在了桌子的一角。面试没一会儿,一个电话把面试官叫了出去。随后,有人进来,叫他俩各自把一份重要材料送到另一个房间。我的第一个朋友很熟炼地查找、排序、整理、放齐,很快整理完了,便自信满满地去送材料。我的第二位朋友排得很慢,材料多,地方又小,我就告诉他把每一摞排好的都在纸页下方编好序号,慢慢来。他听从了我的建议,静下心来,耐心整理。不一会儿,我的第一个朋友回来了,哭丧着脸,因为在和老板谈话时,一不小心没
16、拿住材料,刚整理好的材料散落到地上,又弄得乱七八糟。老板只好让他拿回来,再重新整理。不久,我的第二个朋友也整理完了。他拿着厚厚的材料去了老板办公室。老板拿着材料看了看,徽微地笑了,告诉他:“小伙子,你被录用了,从这两件事看得出,你真是个细心周到的人啊!”我的第一个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失落地起身要走,我叫住他。这次他听从了我的建议,将那堆摊了满地的材料又重新整理好编上号,整齐地放在了那个桌子中央。这时,老板走了过来,同样微笑着对他说:“小伙子,你更棒。在得知被录取的人不是你时,你还是将材料整理好并且编上了号。虽然刚进屋时,你并没有将那本书捡起来,但我仍决定破格录取你了!”朋友们,希望你们听了这个故
17、事会喜欢上我,和我做个好朋友,但千万别嫌我烦。请相信我,我相信有一天你一定会成功的!17 请从第段中各找出一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加以改正。18 请对这篇习作进行点评。三、教学设计题18 下面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题。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
18、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单元导语爱国思乡之情,人所共有。这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
19、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文相关说明本文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后作业(部分)一、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二、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
20、欢欣”等)。学生情况九年级,班级人数 50 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19 为这篇文章设计导入语,并说明设计依据。20 结合上述材料,设计本篇课文的新授环节,说明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案。21 请从不同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2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文学常识,麦琪的礼物的作者是美国的欧.亨利。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按照诗人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为:句作者是陶渊明,东晋诗人;句作者是李白,唐代诗人; 句作者
21、是苏轼,北宋诗人; 句作者是马致远,元代散曲家。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即通过景物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A 选项用的是 “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是主谓倒装句式;B 项是宾语前置句式,在文言文中,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C 项为一般陈述句式; D 项为判断句式。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对偶要求对联两句中前后词性必须相同,A 、B 、C 三项的词性对仗工整,而 D 项“胸前落”和“走足底”的词性不对应。 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22、题干中的“绝境”是“风景极佳之处”的意思,B 选项与之含义相同。A 选项意为“极为高超的境界”,C 选项意为“与世隔绝的地方”,D 选项意为“绝望艰难的处境”。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8 【正确答案】 B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并没有关注语言的品味和研究,因此本题选 C。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形成性评价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评价建议中比较重要的评价方式。它比较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题干中班主任及时提出了小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小明的
23、学习,属于形成性评价。 11 【正确答案】 C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所述内容并未涉及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本题选B 。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选项是经验导入法的作用。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段教学论文提供给我们以下信息:言语的介入发生在阅读之始。阅读一旦开始,思维一旦展开,便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即阅读从一开始到最后,就是生疑求答的过程。阅读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全程伴随着言语的活动。这种言语,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注意内部言语的外部化,将不甚明确、排列不合理的言语明确化、条理化。于是阅读能力与言语操作能力相伴发展。因
24、此,正确答案为 C。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以生为本”,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本课例很好地体现了以上几点。 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背影的教学案例丰富多彩,可谓见仁见智。以上三例,各具特色: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 ,教学是从篇首直至篇末;例二为 “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 ,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条的聚集。教学的“ 切入口” 越来越细小,讲
25、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从教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 ,人物分析、场景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 ,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 ,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 “动词”这个中心。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何就这些设计再加以改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再加以组合;(3) 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 挑剔” ,就哥以创造新的模式。17 【正确答案】 第段中的 “熟炼”应改为“熟练”,
26、第段中的“ 徽微地笑了”应改为“微微地笑了 ”。 第段中的 “请相信我,我相信有一天你一定会成功的”应改为“请相信我,我保证有一天你一定会成功的”。18 【正确答案】 这篇自我介绍体习作,运用“自白” 的方式,避开了平铺直叙,讲与“朋友”一起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过程:两个朋友,处事方式不同,因为都注重了细节,最终都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对第一位朋友的刻画,流露出作者驾驭文章的功底:最初忽略了细节,不甘心地失败;最后留意了细节,意外地成功。故事情节曲折,立意新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似真似幻,让文章顿生光彩,立显生动。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导入一:同学们,你们幸福吗?你们喜不喜欢现
27、在的生活? 大家学习历史,都知道在几十年前,也就是抗日战争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深受凌辱,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十分艰苦。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假设现在回到抗日战争年代,你被敌人逮捕了,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在那里你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学生自由作答)同学们的答案丰富多彩。今天我们要讲一位诗人,他同样被敌人逮捕,受尽非人的折磨,那么他会在监狱里想什么,做什么呢?板书“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设计依据: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用谈话法导入课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作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入二:同学们,提及
28、戴望舒,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 “雨巷诗人”闻名于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 雨巷”中的“油纸伞” ,而在“狱中题壁” ,并且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放声歌唱 “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设计依据:直接从作者戴望舒及学生熟知的作者的作品导入,自然而然地创设了一个情境,从而引入本课要学习的文章,自然、流畅,引人入胜。20 【正确答案】 新授环节: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29、。诗人自己也被日本鬼子抓进监狱。在监狱中,诗人受尽折磨,甚至被打成残废,但是他始终没有屈服。在这种坚强的意志下,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创作了这首诗。在诗的前面诗人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以及对日寇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暴行的极度憎恨。同时,在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 辽远的一角 ”的解放区的向往和热爱。(齐读开头至“ 苦水”部分,找出意象)第一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请学生思考,当时诗人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他可能去摸索广大的土地吗?(不可能 )这句话是诗人的什么?( 想象) 即从这句话开始到结尾都是诗人在监狱中的想象。“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30、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诗人为什么这么写 ?“灰烬”“血” 和“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大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诗人接着又摸到了什么?(家乡西湖、长白山雪峰、黄河、江南水田、荔枝花、渔船)“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一句中,诗人在这里提到这一片湖,是什么湖 ?(这个湖在诗人的家乡又有如此美景,只能是西湖)西湖以前是“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绚丽夺目的鲜花像锦幛一样开满了整个河堤,道路两旁绿柳成荫,折断柳条散发出奇异的芬芳。这是多么美好的西湖胜景。而现在呢?诗人
31、自己身在牢狱,他可能再也看不到了。诗人为什么先写自己家乡的西湖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浓浓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分析以下几句有什么特点。(堤上繁花如锦幛视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嗅觉;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触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同自己真的回到了家乡,使诗人的幻觉世界立体地、鲜明地、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也感受到诗人的浓浓思乡之情)是的,任何人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自己的家乡,诗人也不例外。作者选取意象非常讲究,从北到南,这说明什么?从北到南,到处都有被侵略者践踏的痕迹。祖国的半壁江山都已沦陷。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讨论回答)侵略者的烧杀
32、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诗人用“残损的手掌 ”抚过了沦陷区,他看到的是国土支离破碎,但总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励着自己,那就是对解放区的向往。(齐读从 “无形的手” 至结尾部分,用诗中一句话概括“辽远的一角”)诗人所说的“ 辽远的一角 ”指的是哪儿?(解放区)诗人用什么词来形容的?(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1前部分消极、冷色调,后部分积极、暖色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2诗人用“ 残损的手掌 ”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33、”贴切的比喻形象地反映出诗人在这明朗、温暖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3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作者认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齐读。这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切向往和对祖国未来的希望)4本文出现的意象很多,像西湖、长白山的雪峰但看起来为什么一点都不乱呢?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在想象中展开全诗。诗人在想象中,用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将广泛的描写对象,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上,因而读来不觉芜杂)21 【正确答案】 (1)在想象
34、中展开诗的内容。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 手掌” 的触觉作用 (同时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 ”“细”等。这样,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大地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2)灵活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诗句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3)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情感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描写和虚拟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