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9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权政府对东(地主)佃(雇农)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 这里的“政府”是指( )。(A)苏维埃政府(B)抗日民主政府(C)解放区政府(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2 孔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意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该理念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成功范例是( )。(A)日内瓦会议的召开(B)两极格局的形成(C)万隆会议成就的取得(D)“冷战”政策的出笼3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
2、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不包括(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经济建设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4 1 962 年 3 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 先抓吃穿用 ”,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一化三改(B)综合平衡(C)多快好省(D)以钢为纲5 从 1 978 年到 1992 年,历经 14 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 方向” 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建立社会主义市
3、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同时代的哲学巨人,两者相比( )。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同对道德、知识的态度不同对政治的价值取向不同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A)(B) (C) (D)7 “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A)罗马人完全依靠法律征服了世界(B)法律最终带来了罗马疆域的扩大(C)完善的法律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D)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订产生了深远影响8 欧洲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相比较,其共同特征是( )。(A)代表早期资产阶级
4、的利益和要求(B)从法律角度证明社会变革的合理性(C)反对君主专制(D)强调“公民意识 ”9 19 世 80 年代初,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 一栏。可是,1 895年,电力工业工人就有 25000 人,到 1 906-1 907 年,则达 107000 人。这主要说明( )。(A)德国人口调查渐趋细化和准确(B)德国就业率不断提高(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D)世界各国进入了“ 电气时代”10 “二战”后,“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一箭双雕,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这项“ 一箭双雕”的举措是( )。(A)建立
5、布雷顿森林体系(B)提出杜鲁门主义(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 ”组织11 在下列关于国联与联合国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B)都曾受到大国操纵(C)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D)总部都设在美国12 “二战”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 “区域割据”状态,没有形成全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受欧共体集团排外性的影响(B)受 “冷战” 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影响(C)受欧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的影响(D)受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13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西欧提出 “尤里
6、卡计划”,日本采取“科学技术立国 ”战略。这些计划的出现主要说明了( )。(A)各国加强对高科技的扶持和资金投入(B)科技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C)各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D)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14 2010 年 1 月第 40 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 三个重新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一体化的形成(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复杂格局(C)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D)动荡局势的加剧15 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相比,不同点是( )。(A)是各区域范围内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产
7、物(B)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C)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D)各地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16 19 世纪末,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复杂,形成“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激烈(C)英国要继续维持其世界殖民霸权地位(D)德国要和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17 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主要是因为( )。(A)参战的都是帝国主义国家(B)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C)战争严重削弱了所有帝国主义
8、国家(D)战争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8 历史学家德.阿宁在谈到十月革命时认为:“还是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完成,首先有赖于列宁的百折不挠的狂热和托洛茨基的恶意煽动。如果没有科尔尼洛夫及其将领们的发难,也就不会有十月革命。”他想要说明的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主要是列宁的功劳(B)十月革命是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C)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中恶意煽动(D)十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政府的错误19 在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罗斯福政府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恢复发展拓展了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B)调整农业经济(C)规范企业行为(D)举办公共工程20 到
9、了 20 世纪,昔日显赫一时的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不断衰落并渐次消失。这说明( )。(A)资本主义的扩张方式发生了变化(B)第三世界兴起(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普遍衰落(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1 毛泽东传中写道:“在这场危机过后,(苏联 )很快就迁怒于中国,十二月十二日,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指责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和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原则立场。这个讲话,成了苏联指挥一些党对中共发起新一轮围攻的信号。”这场危机是指 ( )。(A)越南战争(B)柏林危机(C)朝鲜战争(D)古巴导弹危机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0、这个“新秩序” 形成的标志是( ) 。(A)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23 二十世纪末期,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下列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是( )。(A)石油输出国组织 (B)欧盟(C)东盟(D)亚太经合组织24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 1991 年 12 月 25 日发表的辞职演说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苏联经济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重重(B)资本
11、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C)科学技术发展落后于西方(D)长期军备竞赛的沉重负担25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指出,对基础物理学来说,20 世纪是最伟大的世纪,它见证了物理学三个概念性的革命,而 20 世纪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个人创建了其中的两个理论,并对第三个理论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此物理学家是( )。(A)牛顿(B)普朗克(C)德布罗意(D)爱因斯坦二、简答题26 试述明清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27 简述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28 论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及基本要求。三、材料分析题2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
12、由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请回答:29 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洋务运动开启了经济和军事的变革,请试述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作用。30 材料二所说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其成立的意义是什么?30 以下是某教师制订的活动实践学习计划:进行“人们心中的历史口述资料的采集实践” 的探究活动。例如抗日战争, 1931 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抗日战争期间,
13、受日本迫害的地区涵盖我国大部分地区,沈阳、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都残留着日本人侵华的痕迹;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日本侵华的文件、资料等,以及亲历抗日战争的抗战老兵等。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和一些抗战老兵进行交流,从他们口中探求到关于抗日战争更真实的资料,形成更立体的认知。请回答:31 请对这一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32 教师开展活动实践学习应注意哪些问题?33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三维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过程与方
14、法: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请点评材料中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立有效教学目标的一般标准。四、教学设计题34 请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 5 课开辟新航路设计一篇教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9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及物因果关系的能力。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民主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同时,在根据地实
15、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团结了地主阶级共同抗日。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孔子的话强调和谐、和平、共存等,而万隆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通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16、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横批是“综合平衡”。这副对联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周恩来对经济建设的一贯主张,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顺序安排工农业生产,处理国民经济如何按比例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 992 年我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4 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
17、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都重视道德的意义、肯定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对待道德、知识的态度是相同的。故本题答案为 C。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和平”和“持久”可知这段材料意在说明完善的法律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反对君主专制”是中国明末清初早期民主
18、启蒙思想和欧洲启蒙运动的共性。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德国电力工业从无到有,电力工业工人数量的增长速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工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德国工业生产中的比例日益加大。C 项为正确答案。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等信息可以看出,题干材料指的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A 、B 、D 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故本题答案为 C。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以 A 项是错误的。国际联盟是 “一战”后帝国主义
19、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在成立之初也是由美国操纵的,因此 C 项也应排除。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但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所以 D 项也是错误的。国际联盟被英法控制,而联合国在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故本题应选 B 项。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题干中要提取两个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信息:“二战”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二是欧洲经济的“区域割据”。“二战”后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西欧接受马歇尔计划,受美国控制,东欧与苏联成立经互会,两者形成对峙局面,即“区域割据”。因此,只有 C 项符合要求。13 【正
20、确答案】 A【试题解析】 20 世纪 80 年代,为了夺取经济、科技发展的“割高点”,世界许多国家研究和制定了高科技发展计划,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兴国强军的战略重点和关键措施。由此可知,这些计划说明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题干提示“三个重新”反映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要重建新的价值观、体制、国际机构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这反映了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下,必须和谐共处,共同面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故本题答案为 C。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欧盟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区域集团,
21、一体化的水平最高;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跨区域的国际经济组织,具有松散性和开放性。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 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随着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原来的世界格局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17 【正确答案
22、】 B【试题解析】 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的目的决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的战争目的是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所以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战争。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列宁的百折不挠的狂热”属于主观因素,“托洛茨基的恶意煽动”属于十月革命的客观因素。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 B。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罗斯福积极推行“以工代赈”,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进而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同时还能造福于社会,并为经济复苏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是带
23、有浓厚封建性和扩张性的国家,他们对外扩张是赤裸裸的武力征服。随着这些帝国的消失,其侵略扩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 1 962 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中国和印度发生边境战争,苏联领导人认为中国有利用自身拖住美国手脚的目的。根据题干中的“指责中国在中印边境和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原则立场”可知本题答案为D。22 【正确答案】 C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斯大林模式是
24、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七十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弊端有:在经济方面,它长期只注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使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持续的提高;在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体制,缺乏民主的监督机制,致使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被认为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正常原则而被肯定下来。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 A。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爱因斯坦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20 世纪他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对量子力学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二、简答题
25、26 【正确答案】 民族资本主义最大的特点是:(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2)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中国民族资本一直都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微乎其微,轻工业中又主要是纺织业。(3)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许多工厂的一些生产程序还是手工操作。(4)地区布局不合理。大多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尤其是以上海为多,广州次之,武汉居第三。(5)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外国资本经常以降价倾销等方法排挤中国商品,不少民族资本因此被迫倒闭。同时,中国民族资本还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27 【正确答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
26、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
27、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28 【正确答案】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
28、学既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规定的目的和任务,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学生,全面把握学生实际。要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和首要任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了解学生的典范,他一生中仔细研究过 3700 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写了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 25年中 1 78 名“ 最难教育的学生 ”的成长过程。他对学生了解之深刻,证明了他突出的教育教学成果的取得并非偶然。(2)面向大多数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学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
29、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进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和接受的。教学过难过快,有的学生就可能“吃不了”,消化不良;教学过易过慢,部分学生就会“吃不饱”。所以,因材施教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处理好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这个问题的核心,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对此可作三方面的理解: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对于后进学生,要多研究他们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分析造成其落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耐心帮助,比如加强辅导,及时补课,必要时可降低要求等。中间学生绝不可忽视。在学习上照顾两头容易做到,中间学生学习困难不大,但成绩不突出,教师最容易忽视这部
30、分学生。三、材料分析题29 【正确答案】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是它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它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兴办了新式教育,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洋务运动的过程,又体现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矛盾。引进的西方科技等先进生产力与封建生产关系是截然对立的,因而客观上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国固有的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30 【正确答案】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中共一大的召开。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
31、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1 【正确答案】 搜集口述资料,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挖掘和整理过程,了解挖掘新的历史资料的重要性,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知道历史不仅是关于国家、社会重大事件的反映,历史也是关于普通人生活的记录,它以记忆的形式沉淀于每个人的心中,并构成人们认识社会、理解历史的重要内容;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变化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各自看法和评价;帮助学生学习倾听和沟通的艺术,提高对生活和
32、历史的审视力与理解力;同时,学会鉴别口述资料的正确性,通过甄别,形成自己的正确评价。通过实践体验来学习历史,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认识。32 【正确答案】 活动实践学习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景模拟和解释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一个历史人物留下的生命印迹会留存于许多地方,在史书记载中、在私人保存的收藏品中、在相关的纪念地、保存在有关人士的记忆中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学会摆脱他人研究的固有思路,形成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学会置身于历史中,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合理解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和思想动机。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事先要有充分的计划和
33、准备。如要去社区访问某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事先就要做好采访计划,设定访问内容和问题大纲,熟悉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过程,了解被访者的性格、经历和其他自然概况等。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这种活动实践学习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33 【正确答案】 点评:材料中的教学目标设计操作性较强,是比较正规的教学目标的写法,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教学目标的规定;且本教学目标难易适中,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一般标准:(1)课时目标必须符合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以及年级目标等的方向和要求,或者说是三维目标的细化,通过课时目标的完成来达成。(2)目标制定必须考虑其整体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34、与价值观的目标。(3)教学目标以预设性为导向,在教学新情境中生成新的教学目标。(4)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看这种目标能否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积极的变化,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性需求、认知规律。初高中不同年级的目标不能混淆。(5)具有可观察性、清晰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如:通过“引导学生从推导出”“从推论 ”“从体会”“观察从中获取” 这样的陈述语句来体现这一特点。四、教学设计题34 【正确答案】 开辟新航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迪亚士抵达好望角,哥伦布发现新大陆。(2)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1)
35、通过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由学生扮演航海之旅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感知历史,使学生了解航海的原因和所具备的条件,感悟航海家的精神。(2)通过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3)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异同,进一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感受和学习航海家勇于探索的开拓进取精神,认识到人类历史是不断探索的历史,探索精神永不磨灭的。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出示幻灯片(播放电影哥伦布传的主题曲Samng )师:古道、西风、骆驼,14 世纪前后连接东西方的主要商道上留下了人们无尽探索的
36、脚步;15 世纪,碧水连天的茫茫大海向人们发出了盛情的邀请,等待人们的将会是什么? 那就是开辟新航路 。(幻灯片上黄色的大漠与蓝色起伏的大海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I am sailing ,I am sailing”远航的呼声伴随着演唱者嘶哑的声音一次次叩击着学生的心灵。)一、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幻灯片)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 ,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平静时,大海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可当它发怒时,强大海流便形成白色汹涌的旋涡,排空的巨浪将船只顷刻间掀入海底,这个魔窟的世界会将人推入万劫难逃的地狱。长期的海上航行会使人陷入生活的困境,老鼠、牛皮、木屑、令人作呕的臭水
37、成为生存的支柱,孤独无时不在,坏血病一次次将生命带入绝境。师:知识的贫乏、心理的恐惧、环境的恶劣交相混织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况下,1487 年迪亚士率三艘帆船在葡萄牙政府的支持下,从里斯本出发,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当船队航行到南纬 33 度的地方时,平静的海面突然发生了变化,刺耳的风声呼啸着掠过海面,暗蓝色的巨浪,一道一道,风暴像一头奔腾不羁的野马狂奔而来,三桅帆船东倒西歪,很快其中一艘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另外两艘像树叶一样在海中上下颠簸,狂风将它们向西南方吹去,海岸线不见了,迪亚士一行人飘在茫茫的大海上。(无声的字幕和教师有声的语言相结合,极大地渲染了航海家们选择的悲壮,更让学生感受到大海航
38、行的艰难。如此情景的创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探究,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幻灯片)是怎样的无形之手推动着迪亚士一行人去冒险?面对着浩瀚的大海,他们的观点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请为航海家和他的船员设计一幕对话,合理大胆地假设当时的情景。(这一活动的设计除了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以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历史、感悟历史。在角色扮演中,面对与历史人物相同的问题和抉择,学生需要先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能够了解、洞悉不同的历史人物及其动机,思考可能出现的多样性的结局,也就有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并能从自己扮演的角
39、色出发,思考社会问题,领悟不同的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生:讨论,合作表演。师:为什么人们要冒险寻找黄金?生:1 500 年左右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师: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社会中,拥有黄金意味着什么?生:封建贵族用货币购买奢侈品,农民用货币交纳地租,商人和工场主需要更多的货币扩大经营。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金币则是当时的重要交换手段,更成为财富的主要标志。师:黄金就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可以得到一切。但是西欧的黄金矿藏很少,马可.波罗笔下遍地黄金的东方便成为西欧人神往的地方。另外,东方的丝绸、茶叶、香料等商品长期畅销西欧市场,15 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
40、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很多的西欧人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同时,传播天主教的福音是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动力。师:西欧人有前往东方的可能性吗?生:三桅帆船的制造,罗盘的运用。师:“无形之手 ”推动着人们不惜牺牲生命去冒险,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他们的航海创造了条件。意志坚定的航海家迪亚士又经历 13 天的艰苦努力后,终于到达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十年后,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进,终于到达了印度。师:迪亚士和达.伽马都是沿着海岸线南下,哥伦布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选择了什么方向?生:向西。师:地球像扁平的
41、盘子,走到地球的尽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生:略。师:相信地圆说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希望开辟一条前往亚洲的航路,他坚信只要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达中国和印度。(幻灯片) 在西方,哥伦布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许多地方,包括河流、城镇、学校、广场、街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请与同学分享你对哥伦布的了解。生:略。师:我想将我对哥伦布的了解和大家分享一下。1492 年 8 月 3 日,哥伦布带领 87 名水手,驾驶着 3 艘帆船离开了西班牙的巴洛斯港,没有鲜花,没有礼炮,没有隆重的欢迎仪式,有的是他对荣誉、名声、财富和自我的追求。被称为“黑暗海洋 ”的大西洋神秘而狂暴,这个意志坚定的人没有半途而废,在茫茫
42、大海上苦熬了两个多月后,命运的转机出现了。1492 年 10 月 12 日,空气中有种不寻常的味道,黑压压的陆地依稀可见,上帝的福音降临了。随后他们大步踏上了新世界,喜悦与解脱的泪水狂泻而下。1493 年 3 月,哥伦布以征服者的姿态凯旋,受到隆重的接待,在之后的 10 年里他先后四次到达这片大陆,然而,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他至死都坚信自己到达的是东方的印度。而这个极大的错误导致了一个极伟大的发现也没有被人们所意识到。1 506 年,55 岁的哥伦布病逝,当时只有少数人赞扬和追悼他。(设计这样一个分享的平台,教师和学生都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亲临“现场” ,以真诚的、开放的心态彼此相待。学生与学
43、生之间交流,师生之间交流,在表达各自的认识和感受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相互对话的关系,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从而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学会了倾听、尊重和分享别人的理解与感受,善于从别人的认识成果中获得启示;教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也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感受自己存在的意义。)师:1 5191522 年间,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另一位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路,到达南美洲。然后,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完成了环
44、绕地球的航行。随后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开辟了欧洲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线,他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师:“无形之手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它又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生:讨论回答。师:(展示 14 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的示意图和新航路开辟的示意图,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联系加强,贸易的范围扩大,贸易的数量增加,贸易的品种增加,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贸易的发展,对金银的掠夺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联系不仅是在贸易方面,文化、思想、技术等
45、方面都得到了交流,因此马克思曾说过,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问题的提出可以引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重视,同时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教材的信息资源、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做到结论与过程相结合。)师: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而在 15 世纪初中国也有一次伟大的航海之旅,这就是郑和下西洋。请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不同?生:略。师:郑和下西洋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自然
46、经济带有封闭性,其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商品经济带有开放性,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因此两人的航海之旅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前者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流,后者不仅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行比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但重要的是关注对二者航行不同原因的探讨。虽然课程标准并没用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做相应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尤其是经济上的原因是不可回避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贯穿整节内容。强调这是两种不同经济形态下的航行可以做到教学内容上的前后的呼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影响的理解。)师: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原因和影响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身上有共同之处吗?生:略。师:总结。没有什么力量能泯灭人类赴汤蹈火追求新知的热情,没有什么力量能折灭人类不断探索的勇气!结束语:人类的足迹踏过大陆广阔的平原和荒漠,走过茫茫无际的海洋,又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天空,并最终摆脱地球的引力,走向亘古寂寥的宇宙空间,去探索茫茫无尽的宇宙。(来源:人教网,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