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1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0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 59 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问题。1 该固定沙丘( ) 。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低68 月土壤含水量低68 月土壤含水量高(A)(B) (C) (D)2 68 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风速较大蒸腾量较大气温较高降水较少(A)(B) (C) (D)3 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3 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
2、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问题。4 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5 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C)此时季节为冬季(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5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问题。6 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A)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B) 地坡度最陡(C) 地分布有茶园(D
3、)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7 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A)450 米(B) 500 米(C) 550 米(D)600 米7 读下图,完成问题。8 甲地( ) 。(A)位于印度河平原(B)全年高温多雨(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D)石油资源丰富9 图中甲、乙两地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A)黄麻棉花(B)小麦玉米(C)茶叶棉花(D)水稻小麦10 为减轻图中平原地区农业灾情,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兴修水利工程(B)控制人口增长(C)扩大耕地面积(D)培育耐寒品种10 下图中,沿甲图的 EF、MN 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分别是乙图、丙图。读图完成问题。11 该地的地形是( ) 。(A)山峰
4、(B)山脊(C)山谷(D)鞍部12 地比地( )。(A)海拔高,坡度大(B)海拔高,坡度小(C)海拔低,坡度大(D)海拔低,坡度小13 在一次较大的降水过程中,降落在地的雨水在坡面上的流向是 ( )。(A)东北向西南(B)东南向西北(C)西南向东北(D)西北向东南13 下图是“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问题。14 从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判断,该河流位于( )。(A)亚热带季风区(B)亚热带大陆西岸(C)温带季风区(D)高寒地带15 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A)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B)有一个汛期(C)冬季断流(D)年径流总量大16 该河 4 月份的汛期,可能的补给来源
5、是( )。(A)以降雨为主(B)以积雪融水为主(C)以地下水为主(D)以冰川融水为主16 石英是一种稳定矿物,广泛存在于岩石、沙土中。深海中的石英短时期内不会自生自灭。下图所示是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石英含量分布图。读图完成问题。17 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 )。(A)北美西部荒漠地区(B)日本东侧海底火山(C)亚洲内陆荒漠地区(D)北美西侧海底火山18 石英粉尘从源地到达北太平洋主要通过( )。(A)西风环流(B)洋流(C)海陆水循环(D)岩石圈物质循环18 下图是“2005 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 ,读图完成问题。19 由图可知,该市( ) 。(A)中心区和近郊区
6、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20 由图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 “空心化” 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20 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 10 年中出现了下图所示状况。读图完成问题。21 上图所示人口增长状况的分布,能够反映该城市( )。(A)人口由中心区向周边迁移(B)老龄人口增多(C)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D)人口密度变小22 伴随图中所示的人口变化,该城市( )。(A)商业用地减少(B)居住用地扩大(C)交通用地减少(D)
7、工业用地扩大23 与同纬度的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暖季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南极地区( )。纬度高地势高极昼时间短陆地面积大(A)(B) (C) (D)24 我国东部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北向南依次是( )。(A)灰土淋溶土富铝土(B)灰土富铝土淋溶土(C)淋溶土灰土富铝土(D)淋溶土富铝土灰土25 美国中央大平原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虽属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但它们共同的发展有利条件是( ) 。气候温和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便利的交通(A)(B) (C) (D)二、简答题26 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 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提示:从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
8、面思考)27 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并简述其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三、材料分析题27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下图为海南岛基本情况示意图。材料二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材料三下表为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 和西部(东方) 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示意图。问题:28 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29 海南岛西部“ 旱季更显干旱 ”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
9、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 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29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桐庐中学的刘老师在讲解“气候资源与建筑” 讲解时,计划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1光照与建筑图片展示:桐庐中学新校区效果图引导提问:体育场有何特点?为何要如此设计? 学校周边街道走向如何 ?又是为什么?鼓励归纳:要保证建筑物四面都有比较好的光照条件,比较合适的是其走向与子午线成 30 60夹角,即街道规划上可以考虑与子午线成 3060夹角。2风向与工业布局引导提问:(1)在一个常年盛行一种风向的地区,我们把可能对大气造成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哪里比较好一点?(2)在季风区,又如何布
10、局较合理?(3)在风向多变区呢?示意归纳:某地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那么一般把工厂布局在该风向的下风向处;如该地盛行季风,那么工厂一般布局在冬夏风向垂直线的市区郊外;而在风向多变区,则要布局在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教师设问:那我们桐庐呢?给出桐庐市区示意图,以及一些条件居民区、绿化带、化工厂等,问:我们桐庐如何布局比较合理?学生活动:做家乡的小规划设计师课后延伸:让学生课后去了解实际布局是否如此。问题:30 刘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31 上述教学设计,在学生活动环节如何进行能达到教学效果?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描述水循环的复杂过程时,这样讲述:“让我们
11、展开想象的翅膀,跟踪水质点进行一次循环旅行,那将是极其有趣的。你可以想象你所喝的那杯水中的水质点,曾经在唐古拉山上的冰晶中闪烁,然后它就奔入山中小溪、急流,随小河水进入滔滔长江,汇入东海,来到太平洋,在广袤的大洋上游荡在灼热的阳光下,它又从洋面蒸发到空中,开始周游世界也许它出现在北京天空的彩虹里,赤道上空的雷雨中,西伯利亚的沼泽里,非洲的大瀑布中,吐鲁番的坎儿井里。南极洲的冰原上;也许它又从土壤中被吸收到甘蔗的枝叶里、纺锤树的躯干中、仙人掌的茎球中;或许它又摇身一变,成了骏马身上的汗珠、巨鲸喷射的水柱、鳄鱼流出的眼泪、草履虫体中的细胞液。你也可以想象它正在为人类作出贡献流淌在水乡泽国的稻田上,
12、沸腾在发电厂的锅炉里,或在病房的吊瓶中缓缓滴入病人的体内通过这次漫游世界的追踪旅行,你完全可以体会到,地球表层几乎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有水的踪迹,并且它们是处在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之中的。”问题:分析本段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试叙述这种教学方法。四、教学设计题32 阅读关于“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的内容。荒漠化的
13、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荒漠化的防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荒漠化的防治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
14、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要求:33 设计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34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1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图可以明显看出,土壤的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时间方面则表现为 68 月含水量低。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毛乌素沙漠处于我国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降水稀少,增发作用强烈导致该时间段含水量小。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得知,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
15、干涉,故选 D。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从上至下依次是:永久积雪带、高山草甸带、针叶林带、草原带、荒漠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此处已经到达了森林分布的边缘,而是花草相映,应属于高山草甸带。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阿尔泰山的森林为针叶林,草场分布在山麓地带和高山草甸带;根据题中的花草可判断此时并非冬季;阿尔泰山南坡的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大西洋。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为北半球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有可能会有茶园分布,故 C 项正确。地附近河流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地为瀑布上游,不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故 A、B
16、、D 三项错误。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定该考察路线最低点为右下角居民点(100 200 米) ,最高点为 处附近(500600 米),计算可知高差为 300500 米。故 A 项正确。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流经甲地的河流是恒河,该地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河流水位变化明显。该地石油资源较为贫乏。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甲地水资源较为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乙地较为干旱,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图示区域平原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旱涝灾害频发,若想解决此类问题,应当大
17、力兴修水利。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 EF 的剖面图得到 O 点位于海拔高度 350 米的斜坡上,甲图的中心海拔不是最高,该地地形就不可能是山峰;MN 剖面线中间高,两侧低,确定 MN 不可能是山谷和鞍部,鞍部和山谷的地形剖面图都应该是中间低,两侧高,山脊的地形剖面图则是中间高,两侧低。故该地的地形是山脊。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位于 OE 段,位于 OF 段,从乙图可以看出 OE 段海拔高于OF 段,但坡度相对小于 OF 段。故本题选 B。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特点,从 MN 地形剖面图可以判断水流应该往南流,结合乙图 E 高 F 低的
18、特点,水流应该往东流,综合两图可知水流由西北向东南流。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确定该河有春、夏两次汛期,而A、B、D 项的地区河流只有一个汛期。故排除。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该河流冬季流量为 0,可以看出该河冬季断流。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河流流经的地区有很厚的积雪,并且这些地区春季暖气团活动频繁,使积雪消融。融化的雪水大量流入河道,形成 4 月份的汛期。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题干和图可知石英的分布呈东西向延伸的条带状分布,对应中纬度的石英含量最高。由材料可知,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石英源地,与“岩石、沙土中”吻合
19、的是 A、C 选项的荒漠地区。因北美西部为安第斯山脉,受其阻挡北美荒漠中的石英不会迁移到北太平洋中,故应选择 C 项。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石英粉尘在盛行西风的吹拂下,由亚洲内陆荒漠向东迁移,在太平洋东岸受山脉阻挡,风速降低而沉降到太平洋底,呈带状有规律地分布,故石英粉尘迁移运动的动力是西风环流,A 项正确。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区为人口净迁出区。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中心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故本题选 D。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近郊区人口迁入量最大,因此可推测该市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21 【正确答案】
20、 A【试题解析】 重工业城市调整应该是压缩重工业企业的数量,扩大重工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新兴工业要求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不能继续布局在市中心。伴随产业布局移动,人口也相应由市中心向外围移动。题目给出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结构调整期间,所以不可能足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导致人口增加。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于产业布局变化,导致人口向外迁移,外围地区的商业用地会增加,居住用地也要扩大,交通用地增加。而工业用地的变化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是人口变化引起的。故本题选 B。2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大陆陆地面积广大,一方面冰雪覆盖面
21、积广,对太阳光的反射作用强,另一方面陆地相比海洋比热容小,降温快;南极海拔较高,导致其气温较低。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全球性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向南分别为冰沼土带、灰化土带、砖红壤带。亚欧大陆内部由北向南为弱淋溶土、均腐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干旱土(灰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我国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灰土(灰化土 )、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 、富铝土(红壤、黄壤、砖红壤)。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美国中部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都比较广阔,并且人烟稀少;美国中央大平原地处温带,潘帕斯草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美国中部有黄金水道密西西比河,并且
22、有密集的铁路交通网,交通便捷。潘帕斯草原靠近海洋,还有铁路直通港口,两地交通十分便捷;美国为发达国家,工业发达,而阿根廷为发展中国家,工业欠发达。故本题选 C。二、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教学中这个理念的体现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
23、供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性。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也可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体现出来。27 【正确答案】 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1)“大气的运动”这部分知识较难,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才可以逐步掌握,若在此部分教学内容中穿插使用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则可收到化繁为简、由难变易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从直观上意识到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低压上升,高压下沉”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这一原理形成的原因。 (3)经教师点拨,让学生从感观上明确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风” 是指近地面而非高空的“风”,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异。 (4)此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可以为后面学习“
24、三圈环流”的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明确什么是“ 高空”,什么是“近地面” 。三、材料分析题28 【正确答案】 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南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29 【正确答案】 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30 【正确答案】 优点:教学媒体贴近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知识逻辑性强,层层
25、推进;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缺点:问题重复性;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与体现。31 【正确答案】 设置小组讨论的。具体操作如下,以光照与建筑为例:提出议题:体育场有何特点? 为何要如此设计?组内讨论:将议题分解为两个小主题:体育场有何特点? 为何要如此设计?然后进行对应小组分工,收集资料。组内讨论各自小主题。组间交流:进行小组间信息与观点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质疑彼此的看法和立场,进行科学辨析。要求学生进一步明确看法,稳固立场。帮助学生检验各自的立场,确认立场背后的事实假设是否正确,以及这一立场的预期结果。师生评价:教师与学生对讨论的情况共同进行评价
26、。归纳总结,完善结论。要保证建筑物四面都有比较好的光照条件,比较合适的是其走向与子午线成 3060 夹角,即街道规划上可以考虑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32 【正确答案】 这位老师采用的是讲述法。讲述法是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叙述或描述地理事象的方法。一般在叙述地理事物、现象、特征和分布时运用讲述法。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学中各种现象、景观的描述,区域地理教学中有关地形分布、水系分布、资源分布、生产分布的描述,各地风土人情、城乡景色、地理探险的叙述等,常运用讲述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运用讲述法时,除了要注意讲述内容的科学性之外,还应注意语言的口语化,讲求语调的抑扬顿挫,讲述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优美、
27、亲切。并且可以结合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结合直观的方法,边指地图边讲述,或边绘黑板略图和示意图边讲述;结合谈话法,用讲述作为引言,然后提出问题,或者边讲述、边提问题等等。四、教学设计题33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了解区域环境问题 (荒漠化) 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b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34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教学过程要点:(一)讲评作业引入:不管是我国西北地区的
28、荒漠化,还是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荒漠化,总的来看,荒漠化并非只是现代的产物,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荒漠化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二)结合课本材料、图,列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分布及原因。(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后果)(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对照课本落实)(三)展示图片:回顾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让学生讨论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如何防治?(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来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四)明确归纳。 (落实在书上)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1核心;2内容;3原则;4措施。(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五)能力培养: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重点分析)制定综合治理措施。(六)总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设得山川秀美做出自己的贡献。(七)布置作业: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