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1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某原子核 ZAX 吸收一个中子后,放出一个电子,分裂为两个 粒子。由此可知( )。(A)A=7,Z=3(B) A=7,Z=4(C) A=8,Z=3(D)A=8,Z=42 小明在使用手电筒时发现小灯泡不亮,进行检修前,他对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进行了以下几种判断,其中不可能的是( )。(A)开关处出现短路(B)小灯泡灯丝断了(C)小灯泡接触不良(D)电池两端电压过低3 图(a)为示波管的原理图。如果在电极 YY之间所加的电压图按图(b)所示的规律变化,在电极 XX之间所加的电压按图(c)所示的规律变化,则
2、在荧光屏上会看到的图形是( ) 。 4 自耦变压器铁芯上只绕有一个线圈,原、副线圈都只取该线圈的某部分,一台升压式自耦调压变压器的电路如图所示,其副线圈匝数可调。已知变压器线圈总匝数为 1900 匝,原线圈为 1100 匝,接在有效值为 220V 的交流电源上。当变压器输出电压调至最大时,负载 R 上的功率为 2.0kW。设此时原线圈中电流有效值为 I1,负载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 U2,且变压器是理想的,则 U2 和 I1 分别约为( )。 (A)380V 和 5.3A(B) 380V 和 9.1A(C) 240V 和 5.3A(D)240V 和 9.1A5 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 R、质量分布均匀
3、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 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6 关于高斯定理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电通量 只是对高斯面内的电荷求和(B)电通量 ,E 是带电体系高斯面内所有电荷产生的总场强(C)带电体系没有一定的对称性,不能单靠高斯定理来求场强分布(D)一高斯面上场强处处为零,在它所包围的空间内不一定处处电荷为零7 如图,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两条等温线,T 1 表示等温线 I 的温度,T2 表示等温线的温度。由此可以判定( )。 (A)T 1T 2(B) T1T 2(C) T1T 1(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8 在同一 粒
4、子源和散射靶的条件下观察到 粒子被散射在 90和 60角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粒子数之比为( )。(A)4:1(B) :2(C) 1:4(D)1:8二、简答题9 如图所示,半径为 R 的导体球所带电荷的电量为 q,球外套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R1 和 R2 的同心介质球壳,其相对介电常数为 r,求: (1)电场强度的分布;(2)导体球的电势。10 质量为 2kg 的物体在水平推力 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推力 F,其运动的 vt 图像如图所示。已知 g=10ms 2。求:(1)010s 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2)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系数 ;(3) 水平推力 F 的大小。三、
5、案例分析题11 下面是某版本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个模块的内容。科学足迹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 托勒密:地心宇宙 当我们远古的祖先惊叹星空的玄妙时,他们就开始试图破译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的奥秘那时,多数人都自然地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从头上飞过,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我们祖先发现,尽管所有星辰每日都要东升西落,但绝大数星星的相互位置都几乎是固定的,几百年内不会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它们是“恒星” ,然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颗亮星则在众星的背景前移动,有的在几个星期中就能发现它的位置变化,所以它们叫做“ 行星” 。 细心的观察表明,行星并非总向一个方向移动。大多数时间它由
6、东向西相对于恒星移动,但有时却要停下来,然后向西移动一段时间,随后又向东移动,这个现象叫做行星的逆行(图 6.1-4)。 为了解释行星的逆行,希腊人提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每个行星都沿着圆运动,这个圆叫做“本轮” ,同时本轮的圆心又环绕着地球演一个叫做均轮的大圆运动(图 6.1-5)。这个理论在公元 2 世纪由伟大的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Claudius Plolemy,约 90168)完善而成。 值得指出的是,一个本轮与一个均轮还不能十分准确地解释行星的运动。为了与观察结果更好地符合,每个行星需要不止一个本轮,结果“轮上轮”的总数达到 80 多个,并且还要引入 “偏心点”和“ 偏心等距点”等
7、复杂概念。这就是使它缺少简洁性,而简洁性正是科学家们所追求的。哥白尼:拦住了太阳,推动了地球 公元 1543 年,波兰的一位长者哥白尼(Nicolaus Copernnicus,14731543) 临终前在病榻上为其毕生效力的著作 天体运行论印出的第一本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姓名。这本书预示了地心宇宙的终结。 此前一个世纪,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与艺术的繁荣在意大利萌发并已扩展到全欧洲。哥白尼坚信宇宙与自然是美的,而美的东西一定是最简单与和谐的。托勒密的宇宙图景与他的信念不一致。另一方面,文艺复兴解脱了舒服同人们头脑的枷锁,哥白尼采取了比前人更广阔的视角来洞察自然。就像那个时期艺术家们的眼光超越了宗教艺
8、术,哥白尼的眼光超越了欧洲一样,哥白尼的眼光超越了地球。他把地球看成空间的一个物体,一个与其他天体相似的物体。这个观念是如此开放,以至在他面前,地球中心宇宙观显得那么狭隘和偏执。 哥白尼提出,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看到了太阳、月亮和众星每天由东向西的运动。这个理论也解释了行星逆行等许多现象。于是,他动情的写道:“太阳在宇宙正中坐在其宝座上。在这壮丽的神殿里,有谁能将这个发光体放在一个更好的位置上以让它同时普照全宇宙?于是我们在这样的安排中找到了这个世界美妙的和谐” 到了 17 世纪初,地心宇宙论棺木上的最后一颗钉子敲下了: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
9、1609 年,他发现了围绕木星转动的“月球 ”,进一步表明地球不是所有天体运动的中心。至于是什么维持地球运动、空中的飞鸟和浮云为什么不落在后面等问题,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提出关于运动的新观念之后,才得到合理的解释。哥白尼使人类来到了牛顿物理学的门前。 西方现代科学攀端于文艺复兴时代,而文艺复兴的主要任务和最大的贡献却是美术。从表面看,美术是情感的产物,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互不相干,何以“这位暖和和的阿特(art) 先生,会养出一位冷冰冰的赛因士(science)儿子?”究其原因,在于二者有共同的母亲,这就是“ 自然夫人 ”、即源自“观察自然”。 梁启超 第谷.布拉赫:天才的观测家 哥白尼去世后三年,
10、第谷.布拉赫在丹麦出生了。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行星位置的测量中。在他以前,人们测量天体位置的误差大约是 10,第谷把这个不确定性减小到 2。他的观测结果为哥白尼的学说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 1600年,出生于德国的开普勒开始与第谷一起工作,他善于从理论上思考问题。为了完成他构建理论宇宙的追求,开普勒需要第谷的观测数据。第谷为了把他的数据组织成有用的形式,需要开普勒的数学天才。 18 个月后,第谷去世了。开普勒以全部精力整理第谷的观测数据,企望求得行星运动轨道的更准确的描述。 开普勒:真理超出期望 开普勒相信哥白尼的学说,所以开始时他按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在他对火星轨道的研究中
11、,70 余次尝试所得的结果都与第谷的观测数据有至少 8的角度偏差。是第谷测量错了吗?开普勒对第谷数据的精准性深信不疑。他想,这不容忽视的 8也许正是因为行星的运动并非匀速圆周运动。至此,人们长期以来视为真理的观念天体在做 “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第一次受到了怀疑。此后,他经过多年的尝试性计算,终于发现并先后于 1609 年和1619 年发表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 为此开普勒曾欣喜若狂地说:“16 年了我终于走向光明,认识到的真理远超出我的热切期望。”的确,把几千个数据归纳成如此简洁的几句话,这是极为杰出的成就。开普勒享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享受了人生的满足,他的心境表现在自撰的墓志铭中。不过,开
12、普勒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三个定律蕴含着极其重大的“心机” ,那就是万有引力的规律。 开普勒观念的基础是日心说。从表面上看,日心说与地心说不过是参考系的改变。其实,这是一次真正的科学革命,因为它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宇宙中心的转变暗示了宇宙可能根本没有中心!这种观念的变革,在哥白尼那里还是隐含的,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将它公开说了出来,为此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为科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问题:请结合本模块的内容,分析此类模块在物理教学中的教育作用。12 下图为教学“ 自由落体 ”一节,两位教师设计了如下两种教学模式。问题:请对比两种
13、教学模式,从师生参与、学习目标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析。四、教学设计题1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某版本高中物理教材“牛顿第二定律”一节内容节选。 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上一节的探究我们已经看到,小车的加速度可能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Newton second law)。 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这就是 或者 F ma 这个比例式也可以写成等式 F=kma 其中 k 是比例系数 实际物体所受的力往往不止一
14、个,这时式中 F 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力的单位 我们在初中已经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定义的?学过牛顿第二定律之后,这个问题就清楚了。 在 17 世纪,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计量标准,但是,还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作为力的单位。因此,在 F=kma 这个关系式中,比例系数 k 的选取就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是常数,它就能正确表示 F 与 m,a 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选取 k=1,那么就有 F=ma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当物体的质量 m=1kg,在某力的作用下它获得的加速度是 a=1ms 2 时,F=ma=1kg1ms 2=1kg.m
15、s 2。我们就把这个力叫做“ 一个单位的力”。也就是说,如果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分别用千克和米每二次方秒,力的单位就是千克米每二次方秒。后人为了纪念牛顿,把 kg.ms 2 称做牛顿,用符号 N 表示。材料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与“ 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的内容标准: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材料三: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根据上述材料,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1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题意可知,核反应方程式为 ,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A=7,Z=3,选项 A
16、 正确。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若开关处出现短路,电路仍能连通,小灯泡可以发光,所以不可能的是选项 A。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于电极 XX之间加的是扫描电压,电极 yy之间所加的电压是信号电压,所以荧光屏上看到的图形是 B。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理想变压器的电压公式可知 ,由电功率公式可知, 。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对于在地球表面的物体,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则有g= ,又因在质量布均匀球壳内对其内部引力为零,则可以将矿井深度为d 处重力加速度看作半径为(R-d)的均匀球体,故对矿井底部的物体有:。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17、、B 项是高斯定理的定义,正确。 D 项正确是因为电荷本身有正有负,故可能存在内部电荷不为 0 的情况。C 项中的带电体系不具有对称性,但如果能选择合适的高斯面使得 E 为定值,依然可以求得场强分布。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如果是理想气体,根据公式 PV=nRT 可知,T 1T 2,如果存在外力场,则无法判断。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卢瑟福散射公式,单位立体角内的粒子数之比为,故正确答案为 C 项。二、简答题9 【正确答案】 (1)由于电场分布具有球对称性,根据高斯定理:设所求电场强度的点到导体球球心的距离为 r, 当 0rR 时,因为导体内电场强度处处为零,所以 E1
18、=0; 当 RrR 1 时,; 当 R1rR 2 时,; 当 rR 2 时,。 (2)根据,得导体球的电势为 。10 【正确答案】 由图可知,该物体在 10 秒内的运动情况分为两部分:在前 6 秒,该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初速度 v0 为 2ms,末速度 v1 为 8ms ;在 6 秒以后到 10秒之间,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初速度 v1 为 8ms,末速度为 0。 (1)010s 内物体运动位移 。 (2)610s 内,。 又因为 f=mg=ma2, 所以, 。 (3) 在06s 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在水平方向上受推力 F,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受滑动摩擦力 f,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所以,F
19、-f=ma 1 又因为,。 所以,F=f+ma 1=m(a2+a1)=2(2+1)=6N。三、案例分析题11 【正确答案】 此模块的内容是对物理学史的介绍。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有以下的教育作用。(1)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执著求实的精神一个科学发现或理论的建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它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其间科学家要经历曲折的求索、艰辛的拼搏,无数的磨难和牺牲。天体运行规律的发现过程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大有裨益,可促使学生把求知、揭示真理和造福人类当作人生的目标,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索力量和智慧。在人生中遇到挫折时,科学家那些可歌可泣的壮举,
20、可激励学生不退缩,不气馁,热爱科学,乐于奉献,树立为科学的继续进步而努力奋斗的精神。(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运用物理学史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可以还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启发后人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例如:开普勒发现开普勒三大定律就是使用了将数据转化为数学语言的科学方法。而这一发现过程也体现出开普勒“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分析、推理,提出科学假设,再经过实验检验” 的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这些对学生会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在掌握其精髓后,遇到问题就能借鉴、应用,可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飞跃。(3)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正是科学家抛弃旧观念,突破旧条框,发展新思维,才促进了天
21、体运行规律的发现和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家们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事迹让学生意识到,每个阶段的知识体系,以及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鼓励学生不要为权威思想所束缚,不要拘泥于现有的知识和理论,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挥想象力和独特的见解,积极去解决问题,为以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4)提倡学生与人合作,继承前人的工作天文学上的很多成就,是众多科学家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结果。例如,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发现就是与第谷合作,是建立在第谷以及之前哥白尼等人的实验结果和理论基础之上的成果。牛顿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如果我所见到的比笛卡儿要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2、”通过了解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学生应体会到,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人各有所长,集思广益会使思维更开阔,相互合作能使力量更强大。而善于与人沟通、合作,吸取别人的成就与经验,则可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也有助于克服分析方法上的局限性,使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得到反映。此外,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学生对运动的两种量度动量与动能的认识,即使在物理力学部分学完之后,也很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但若能将历史关于这两个量的长达半世纪的争论的内容引入教学,可以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清楚动量是以机械运动形式来度量机械运动的;动能是以机械运动转化为一定量的其他形式的运动的能力来
23、度量机械运动的。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运动的不灭,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把握,而且要从质量上去理解,必须从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及转化能力的无穷上去理解。这样的教学还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以辩证的思维为指导,运用基于科学事实的科学分析方法,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12 【正确答案】 模式一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模式二属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模式一中,学生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体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和主体双重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偏重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解题训练,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学习氛围沉闷。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24、,学生似乎只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其教学模式可以用“接受理解巩固解题”来表示,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很难得到培养。在模式二中,教师成了学生的助手和导师,学生一直处于探索新知识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物理问题的实验研究,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体现为“参与体验 内化外延”的新模式,具有开放性特点。它能使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四、教学设计题13 【正确答案】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
25、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引导到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来。 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盼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新课教学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
26、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 生:a Fm。 师: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 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数 k,a=kFm。 师: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 F=kma。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 1kg 的物体,获得 1ms 2 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 1N,即 1N= kg.ms 2。 可见,如果各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 k=1,F=ma 。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 F、 m、a 的数量
27、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生:质量 m 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 (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 5N 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 5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 2s 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 2s 后的运动情况如何 ?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师
28、:请同学们踊跃回答这个问题。 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可得a=Fm ,代入数据可得 a=1ms 2,2s 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 2s 以后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 2s 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呢? 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师:非常好。以后我们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即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来进行处理。
29、 课堂训练 讨论 a 和 F 合 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正确,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答案:ABCD 教师点评:牛顿第二定律是表示力的瞬时作用规律,描述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产生加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该物体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的。当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F=ma 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师:
3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使再小的力也可以产生加速度,那么我们用一个较小的力来水平推桌子,为什么没有推动呢?这和牛顿第二定律是不是矛盾? 生:不矛盾,因为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是合力。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应该怎样求物体的加速度呢? 生:先求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产生的加速度。 师:好,我们看下面一个例题。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 1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 F 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逐渐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 ,则 ( )。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 B 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生 1:物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由
31、于原来合力为零,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时,合力应该向西逐渐增大,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方向向西。当物体向东的力恢复到原值时,物体的合力再次为零,加速度减小。所以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 2: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速度也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 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加速度是有一个减小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所以速度应该一直增大,直到加速度为零为止。 师:对。一定要注意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速度就一直增大。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 2某质量为 1000kg 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试车,当达到72kmh 的速
32、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 20s 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 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 ?(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生:物体在减速过程的初速度为 72kmh=20ms ,末速度为零,根据a=(v-v0)t 得物体的加速度为 a=-1ms 2,方向向后。物体受到的阻力 f=ma=-1000 N。当物体重新启动时牵引力为 2000N,所以此时的加速度为 a2=(F+f)m=1ms 2,方向向车运动的方向。 师:根据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时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3求
33、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师:牛顿第二定律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它解决问题。 思考练习 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动,滑到顶点后又返回斜面底端。试分析在物体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解析:在物体向上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其沿斜面的合力平行于斜面向下,所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是平行斜面向下的,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在物体向下滑动的过程中,物体也是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平行斜面向上,其沿斜面的合力仍然是平行于斜面向下,但合力的大小比上滑时小,所以物体将沿平行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要比上滑时小。由此可以看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由物体受到的外力决定的,而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仅与受到的外力有关,而且还与物体开始运动时所处的状态有关。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1牛顿第二定律:F=ma 。 2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 3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