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899262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3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感受.鉴赏(B)思考 .领悟(C)发现 .创新(D)应用.拓展2 学习游褒禅山记时,教师把“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认为知人论世是理解游记散文内涵的有效方法(B)教师对游记散文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C)教师

2、认为理解游记散文的内涵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D)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给予了足够重视3 某教师选择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开设校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文化论著研读4 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对比阅读栗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赞美,故都的秋为何流露出悲凉 之情? 作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调?”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B)引导学生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C)意在通

3、过思考和讨论,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D)体现新课标理念,关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5 某教师在讲授完有关辩论的知识与技巧后布置了以下几个任务:(1)搜集有关学生应否带手机的材料分组辩论;(2)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归纳总结。对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B)考查学生对文本学习掌握的水平(C)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D)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6 学习劝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一句中“日”的用法。下列语句中不包含此类用法的是( )。(A)秦兵旦暮渡易水(B)进兵北略地(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所以游目骋怀7 某教师将拿来主义

4、的教学目标表达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以下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B)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C)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D)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8 下列关于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建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评价应以全体学生为基准(B)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C)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D)要鼓励家长参与到评价中9 教授完烛之武退秦师后,教师准备推荐以战争为背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百合花(B)张承志黑

5、骏马(C)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D)鲍.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0 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要求学生根据刚学过的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仿写一段,请问这种做法是哪种作文训练方式?( )(A)命题作文训练(B)单项作文训练(C)话题作文训练(D)材料作文训练11 阅读以下两位教师关于赤壁赋的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实录(一)师:期中考试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词A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马上自行背诵词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师:同学们记得很牢,背得也很投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苏轼在这首词中豪迈奔放却又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6、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 1080 年,因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黄州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被人们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这里游览眺望,或者泛舟江中,“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优美的风景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1082 年,苏轼又驾舟游于赤壁之下,写下了一篇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赤壁赋。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课文的朗读录音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吧。实录(二 )师:游褒禅山记的三、四两节会不会背了?生:不会。C师:全都不会啊? 下面我们齐背一下,到明天要全背出来好不好?生:好。师:下面我

7、们齐背一下。“ 于是,余有叹焉,一、二、三”(下面学生七零八落地背诵三、四两节课文)师:“非常之观 ”中的“非常”是什么意思?“无物以相之” 中的“相”,“ 何可胜道也哉”中的“胜”、“道”各是什么意思?生:“非常”是“不同寻常”,“相” 是“帮助”,“胜” 是“尽”,“ 道”是“ 说”。D师: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的游褒禅山记,今天我们来讲赤壁赋。赤壁,大家都很熟悉了,赋,道出了这篇文章的文体。它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诗歌我们以前也学习过,所以我们对他比较熟悉,就不介绍了。接下来我们开始今天这堂课的学习。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学生在背诵苏轼诗词的情境中学习新的一课,激发了他们的

8、情感,创设了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B)教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详细介绍了苏轼创作这两部作品时的背景知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对该文的学习用处不大(C)该教师在学生不能背诵的情况下,仍执意按照计划要求齐背,没有注意语文教学的生成性(D)教师的语言过于平实,没有发挥语文教师语言应有的魅力和作用12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曹操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不可否认他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他的短歌行是一首充满对人生的追寻和探索的诗歌,是一首充满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经典诗歌。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许多教辅材料和课文中的补充注释,都把它当作一首求贤诗,认为诗歌表达的是曹操因为有统一

9、天下的远大志向,因而产生了对人才的渴求。诗中“忧”的是人才的难得, “乌鹊”比喻的是人才,诗末更是表明曹操愿意像周公对待贤人一样来对待当时的人才。这样的理解沿用已久,在教学中有个别教师满足于依照教参教辅,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们得出“乌鹊” 比喻 “人才”这类标准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的只是简单的课文下方的解释,或者语言和章法上的某些知识。一首充满超越时空情感和思考的诗歌,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被买椟还珠式地放弃了;有感情有意蕴的精美诗文,变成了精确定量的分值,变成了ABCD 的冷漠选项。于是文学的感情世界渐行渐远,严谨的文化思辨和深刻的生命探询也如风云飘散。对于像短歌行这类意蕴

10、深厚的经典诗词,要怎样教学,才能以更完整、更丰富的方式感应和塑造学生的心灵,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呢?我的探索是,不应拘泥于教材,要把它置于超越时空的文化背景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旁征博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资源,引领学生在广博的文化视野中学习、思考和表达。我们可以围绕曹操及其在诗中的追问,围绕诗中所体现的时空无限与人生有限的矛盾进行相关搜索、探究,这样,我们就能跨过铅字垒成的门槛,迈进古老、深邃的精神园林,寻找庄子、孟子,聆听陶渊明、李白,仰望曹操、毛泽东,从而激发对生命诗性的领悟。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揭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B)指出了个别教师对这首诗歌的教学存在的不

11、足(C)提出了对于这首诗歌应该如何进行教学会更好(D)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环节13 阅读下面的写作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师:A先请同学们来谈谈这篇作文的优点。生:这篇作文选材较好,立意高。师:B能具体谈谈吗?(生回答)师:从大家的发言来看,这的确是一篇写得较好的作文,但它有没有不够妥当的地方呢?(生回答)师:C刚才大家各抒己见说了很多这篇作文中可以改进的地方。下面,请大家说说具体从哪些方面来修改。(生回答)师:D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以后大家写这种类型的作文时,在写法上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 抑 ”与“扬”,以更好地突出主人公;二是要注意 “情”

12、与“ 理”,人物活动既要合情又要合理;三是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历程交代清楚。下面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补充性提问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见解(B)多角度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辩证地评价这篇作文的优缺点(C)这一提问意见是对前面讨论的重复,属于多余的教学环节(D)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做小结,使教学重点更为明确14 作文课上,老师以问话的形式引入作文主题:“雪融化后变成了什么?”一名学生“雪融化后变成了春天 ”的回答,立刻引起了课堂的热烈议论。以下教师的行为更符合评价要求的是( ) 。(A)呵斥回答的同学胡言乱语,干扰课堂秩序(B)要求其他同学立刻安静下来,不要受到干扰(C)批评那

13、些持有同样想法的同学,并示意一位同学给出正确答案(D)肯定学生的回答很有诗意,并告诉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15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我在教学氓时,课件中所使用的图片和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很容易让他们感同身受。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随时鼓励学生对文本予以创造性的感悟和发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课堂,有效地进行了思维。教师采用问答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展开想象,产生意境,自己的理解感悟因之而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更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以学

14、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运用图片和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B)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C)教师的反思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切人点(D)教师的反思提出了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具体方法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问题。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学生的精神很投入,思维很活跃,同时也深深地被诗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所感动。这时一个学生说:“这样的人,为什么会被休掉呢?“教师在听到这一学生的提问后,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正好利用这一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于是教师首先对这位同学给予了肯定:“你提的问题非常好,

15、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师:刘兰芝被休,是因为她人不美吗?生:她“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不能说她不美。师:是她不勤劳吗?生:也不是,兰芝每天“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不能说她不勤劳。师:是她行动自由,不尊重婆婆吗?生:“奉事循公姥,进退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这说明她尊重婆婆。师:那么是不是她丈夫焦仲卿执意要休掉她呢?生:怎么可能!她的丈夫听到要休刘兰芝后,向他母亲申诉到:“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这表示仲卿不想休兰芝。师:从诗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勤劳、聪明贤惠、无可挑剔的好媳

16、妇,真是近于完美了,婆婆还有什么不满呢?(学生和老师都陷入思考中)生:就因为她太完美了。我认为这位婆婆是嫉妒她的媳妇。(话音刚落,马上有同学们议论起来)师鼓励:你的观点很独特、新颖,说下去。生:这是因为刘兰芝的优秀,让焦仲卿深深爱恋,这正是焦母无法容忍的。看过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其中就有这样的例子,特别是单亲家庭,异性父母与子女之间会有这种情节,焦母由于寡居,她对儿子的母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私的精神占有。尽管她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并为儿子娶妻,但却不允许儿子去爱自己之外的另一女性。爱子情结是无法转移的,由于她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有限,这种情结永远解不开,也就不允许另一女性即使是儿媳,从她的感情

17、生活中“夺走儿子” 。师表扬:你是一位爱思考,阅读面很广的同学。(教师列举了历史上与此有关的历史故事,学生补充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师生进入热烈的交流互动阶段)师表扬:看来咱们同学的阅读面还很广泛的。这时有同学在下面跃跃欲试,于是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言。其中一位女生发言:“ 记得一本杂志上说是因为刘兰芝嫁过来一直没有生育。” 这时有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极有可能,那时候的家训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师:“好,这位同学又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 这时又有同学提出疑问:“刘兰芝如果真的无法生育,为什么太守的儿子还要娶她呢?”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我也陷入了困惑中。以上是一位教师关于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实录片

18、段,阅读并作出评析。16 以下是一位高中生的习作,阅读并回答。稳中求胜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影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日:为人沉稳,稳中求胜。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嵘,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

19、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日:非有志者不能稳也。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

20、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度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17 请从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18 请对该习作进行点评。三

21、、教学设计题18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禾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

22、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

23、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性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19 根据上述材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1 设计具体的教学

24、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1)以故事导人的方式设计本课的导入方式。(2)以听读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课读音容易出错的字词。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3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应用.拓展”目标指出:“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25、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故 D 项正确。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通过题干中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师认同“知人论世”是理解散文的有效方法,故 A 项正确。B、C 项表述错误,D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著名戏剧作品。戏剧讲述了两位青年男女相恋,却因封建家族仇恨而遭不幸,最后导致两家和好的故事。戏剧在莎士比亚时代颇为流行。故选 B。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互相讨论,意义为: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

26、,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故 A、B 、D表述正确;但该思考讨论并没有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故 C 项错误。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教学活动的意图是为了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归纳信息、自信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故排除 D 项。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考查的是词类活用现象,“日”,名词做状语,意为“每日”,与其相同的有 A 项中的“旦暮”,名词做状语,意为“ 早晚”;B 项中,“北”,名词做状语,意为“向北”;C 项中,“上”、“下”,名词做状语,分别意为 “向上”、“向下”。而 D 项中“游”、“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故选 D。7 【

27、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是知识与技能目标;B 项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C 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拿来主义是一篇议论文,不是小说,所以 D 项错误。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语文课程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基准,因此 A 项表述错误。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不是以战争为背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故 B项符合题意。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单项作文训练即片段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各种局部的、片段的练习,其中包括让学生练习造句、写一段落。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该教师设计的师生

28、共同复习回顾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准确介绍两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和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性把握,因此 B 项不正确。故本题选 B。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整个教学反思中,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教学环节,所以 D 项错误。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中“补充性提问”在教学卖录中并未体现,故 A 项符合题意。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语文教学评价应注重鼓励和发展性,尤其在进行作文的评价时,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性、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故选 D。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师的反思中并没有提出问题以

29、及改进的具体方法,因此 D 项不正确。结合题干要求,选 D。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这节课虽然没有确定的结论,但师生互动和思考讨论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质疑讨论的一个小片段,教师在教学预设中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对学生的引导明显不够深入,讨论的问题缺乏层次感。17 【正确答案】 第段错别字: “脱影而出”改为“脱颖而出” ;第段错别字:“从嵘”改为“从戎”。第段病句: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

30、化出不同的色彩。”改为“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18 【正确答案】 这是一篇严格规范的典型议论文。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论点展开论述,且三个分论点并非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而是“层层深入” ,逐步论证。文中作者将古典诗文及名人的“ 名句 ”“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文素养。总体来说,本文语言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次、修、期、临、致” 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

31、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交流,疏通文句,理清思路;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依据:(1)掌握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才能读懂课文,并进一步领会文本的语言艺术。(2)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主旨。20 【正确答案】 教学方式:诵读法、讲述法。教学过程:【直接进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兰亭集序(2)PPT 出示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其书法技艺,进而引导

32、学生注意文章内容。(3)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找学生诵读课文,教师可做必要的线索提示】【段落分析】(一)第一、二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二)第三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三)诵读、讲析第四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义、文意。(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3)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由学生找出相关文句,强调此乃“序” 类文体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列举“ 古今文人论生死 ”】列举摘要:(1)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33、泰山,或轻于鸿毛。”( 从人生意义来讲)(2)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人生意义来讲)(3)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从人生意义来讲)引导学生找出本段的叙述脉落:时间一地点一事件一人物环境一活动一天气一感受。【学生谈:怎样看待生与死?教师点拨】【作业布置】21 【正确答案】 (1)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放映幻灯片,出示故事内容: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

34、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 后来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请一个学生用讲故事的口气来读)师:大家知道这个东床袒腹的人是谁吗?大多数学生先是说不知道,既而恍然明白过来说:王羲之。师:王羲之是什么时候的人?生齐:东晋。师:大家会写这个“ 羲”字吗?(请一个学生板书作者,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师:从这则逸事中可以看出王羲之的性情有什么特点?生齐:潇洒、旷达、不拘小节。师:对,人人都说字如其人,王羲之的字也恰如他潇洒不拘的性情。在我们学校部分教学楼中厅的墙上就刻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字绝对如人们所赞扬的一样生齐: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师:大家的知识很丰富

35、,非常好!王羲之的书法出色人所共知;其实他的诗文也很出色。兰亭集序名传天下,是“书因文增彩,文以书传世”( 放幻灯片,出示这句话),书、文缺一不可。我们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然不是为了欣赏书法,而是为了领略他“ 文 ”的魅力。(2)师: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方法,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不仅可以掌握字音,还可以理解文意,把握观点。现在我们先来听。(教师放名家朗读)师:名家朗读,读音不一定就准确无误,大家认真听!听完后,师:大家有没有听出读音的错误?生 1:“清流激湍 ”的“激”读成了“j,;“ 虽趣舍万殊” 的“趣”应读作“q”,读成了“q”。师:听得很仔细,并且说明了错误的具体位置,很好!生 2:“悲夫 ”的“夫”应读作“f”,她读成了“f“。生 3:她还出了一个非常不该的错误,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之” 字错读为“zh”。师:这两位同学听得太仔细了,让老师万分敬佩!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