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899266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7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对这一理念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B)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阅读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知识文化积累尚缺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D)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2

2、 某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选文为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A)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B)培养鉴赏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C)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3 某教师选择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开设校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

3、闻与传记(D)文化论著研读4 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北岛的回答和顾城的一代人,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理解诗文,深入挖掘诗文的美(B)帮助学生建立广泛的阅读兴趣(C)三篇诗文主题的对比点模糊,拓展阅读的价值不高(D)不同诗人的创作比较,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诗歌5 某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首先询问学生对于秋天的印象,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课程导入方式的重要性(B)考查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力(C)教学与学生经验相结合(D)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关6 下列句子中,包含与“ 既来之,则安之 ”中的“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7 下列关于高中必修课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B)必修课程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5 个系列(C)必修课程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D)必修课程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8 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高中语文课程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B)高中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C)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

5、统一的原则(D)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9 某教材设置了“ 走进婉约词的唯美世界 ”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D)温庭筠望江南、欧阳修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10 上课前,语文老师故意把一个扫把横倒在教室的门口。第一个学生过去了,第二个、第三个已经过去 54 个学生了,只剩一位平时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同学没进来了。

6、坐下来的同学终于注意到那把扫帚了,而最后一个同学也终于走过来了,“万众瞩目”下,这位同学也走过去了,但是一段距离后,她又回来了,默默地捡起扫把,放到了墙角里。一直默默关注着这一切的语文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字:“一个扫把引起的思考” 。并说:“同学们,这就是今天作文的题目。” 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A)形象的语文(B)新奇的游戏(C)模拟的行为(D)真实的事物11 阅读下面的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曾说过,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那么地坛要是能说

7、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地坛,你又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生 1:平息心中燃烧起来的对命运之神的怒火。生 2:人是在挫折中不断成长的。生 3:你将从我身上感悟到些什么呢?生 4:人生难免有我这样破败的时候,但自然总是生生不息。生 5:对着空空的裤管,我希望你能对他说:没有你,我依然能站起来。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到文章中去读。我们再来读一遍第三段。对上述课堂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不同的想法(B)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C)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D)高中语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力

8、,想象能力不是教学重点12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今天教授窦娥冤,我先让学生分角色诵读。扮演监斩官、刽子手和卜儿(蔡婆婆)的三个同学都读得很好,扮演窦娥的同学由于不熟悉台词,读得要差一些,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学生诵读“端正好” 、 “滚绣球”,学生们也读得很投入。我深深地感受到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诵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诵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 ”、“思而不读”或者“泛泛地读” 的畸形之路。那么,是不是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诵读能力

9、呢? 在高中诵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不能正确流利地诵读,不能自然大方地诵读不能在读中感悟等等令人担忧的情况。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诵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们对语句意思的领会能力,对语句中语病的辨析能力,对实词、虚词、熟语的使用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所以,我认为,教师对每一篇课文的分析,很多情况下都应以学生对课文的诵读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师的分析就大多属于架空分析,学生表面上看是听懂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情感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迪,并没有真正领会课文内容。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不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点评,而

10、且说出了诵读的重要性(B)这篇教学反思的主旨在于说明诵读对理解课文的重要性(C)学生如果不对课文进行诵读,就不能对课文进行理解(D)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13 阅读下面的课例评析(节选),按要求答题。远离了那个沉闷的年代,淡漠了自由的概念,而今的中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地为悲惨的故事所感动,学完了孔雀东南飞,学生们的反应只是盖上书本,唱着“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 ,根本无关痛痒;而在这节活动课上,学生们在自己编剧、自己表演的过程中,却深刻地领悟了课本中所要揭示的主题,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剧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乐在书中,学在课堂” 的效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因为高中语文第三册还没有涉及有关戏剧方面的

11、知识,所以我补充讲解了一些戏剧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全班学生从写剧本做起,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进行排练表演。学生们对这一课程类型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该课例评析分析正确的是( )。(A)这位老师的分析不宜直接作为教学资源(B)不宜教学太多学生不了解的事物,以防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C)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D)突出了补充讲解的重要性14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何为“滥殇 ”?某报报刊“时文”何时休? 一文中,有如下一句:“ 大家你也写,我也写,竞相模仿,从而形成了一种滥殇的趋势。”首先纠正一个错字:汉语中只有“滥觞”,没有“滥殇”,所以引文

12、中的“殇” 是“觞”之误。其次,何为“滥觞”?查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可以找到其释义为“指事物的起源” 。显然,“滥觞”用在上引文中是难以令人理解的。其实,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泛滥 ”的意思。故上面引文中的 “滥殇”应改为 “泛滥”。这个例子给人的警示是:写文章先要把词义弄懂再用,不要轻率地使用自己也没搞明白的词语,否则会闹出笑话。对上述教学论文分析正确的是( )。(A)文章主要目的是批评某报的不严谨(B)文章指出某报的错误在于望文生义(C)文章没有充分点题(D)一字之差,文意相去万里,文章突出了汉语的博大精深15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作文既是语文

13、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也是语文考试必考的内容。作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而作文题目拟定的好坏又与文章内容的优劣有联系,非重视不可!有道是:“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对文章题目的推敲;教会学生熟悉并掌握一些拟题的常见方法;让学生在拟题时力求吃透材料的精神,领悟话题的内涵,弄清命题的指向,符合文体的要求,扣住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拟出来的题目,形象而生动,简洁而醒目,贴切而含蓄,别致而新颖,从而使“ 眼睛” 更亮,使文章更完整,更有深度,更有文采!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错误的是( )。(A)该教学反思突出了作文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B)该教学反思突出了作

14、文拟题对文章质量的重要性(C)好的作文标题,应该扣住文章的中心(D)学生要拟出好的作文题目,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雨霖铃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以下问题。接下来我们听听名家的配乐朗诵,进一步熟悉词作,把握情感。师生听雨霖铃配乐朗诵,熟悉词作,把握情感。师: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可以用词中哪几个字来概括?生 1(轻声):我觉得是“凄切”。师:这是形容寒蝉叫声的,当然也包含了作者的心境。试着再找找直接表达情感的字词。生 2:伤,伤悲。师:为何而伤呢?生 2:为离别而伤,用词作中的话来讲,就是“伤离别” 。师:大家认不认同?生(齐 ):认同。师:好。(板书:伤离别)那么,词作是如何表现“

15、伤离别” 的呢?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上阕。(一生朗读 )以上是一位教师关于雨霖铃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16 以下是一位高中生的习作,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角落白露刚过,中秋已近在眼前。浓郁的秋意、喜庆的气息瞬间填满了整个天空。我摇下车窗,秋风拂来,凉嗖嗖的,拂起了我心中的急切。此刻,我恨不得插上风的翅膀飞扬,飞向敬老院,飞向她身边,飞向那颗寂寞的心。望着窗外倒带的景色,思绪也随之幻化成了怀旧电影,分割成了段段胶片。她是爸爸的奶奶,是个地地道道的裹小脚、旧式的童养媳。老太太一手把儿孙们带大,老来晚景却颇为凄凉。好在还有老爸惦记着她,不时去看望,这也似乎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初见她那会儿我还小,

16、是在爸爸为她庆祝的寿宴上。亲戚们从四方赶来贺寿,席间自是交流热烈,不外是股市涨跌、谁家孩子用功、房产变动等等,听得我云里雾里。妈妈拉了拉我,顺着妈妈的视线我看向了那个“主角” ,她身着红棉袄,静静地坐在上位,两眼茫然地看着前方,对周围的一切似乎浑然不觉,就好像是个被供奉着的佛龛。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儿薄薄的凄凉。“馨怡,我们去陪陪她。”随妈妈走到她面前,简单做了介绍,一提及爸爸的名字,她那双暗如死灰的眼眸倏地亮起。整个宴会,我们都陪着她聊天,她一直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好疼好疼,却又感到好温暖好温暖。五年级时去乡下看她,她陪着我在鱼塘抓虾米;预备年级时去乡下扫墓,她陪着我看老牛耕田。记忆

17、中,老太太是懦弱的,善良的,孤独的。她只会不断地和我说,要听话,要一家和睦,仿佛她对自己被亲人抛弃一点也不在意,一味地求佛祖保佑我们。后来因学业日紧,渐渐地我几乎完全忘记了她。时隔多年,我已是高中生。这次中秋,妈妈提议去看她,藏在记忆深处的回忆重新涌现,我一口答应,心中欢喜却也内疚。车缓缓驶入了小区深处,周围分外安静,散发着清冷的气息。我随着爸妈走向一栋矮楼。院子里,老人们零散地坐着,大家都抬了头看我们,似乎吃惊这里来了客。来到三楼,爸爸推开了一间屋子的门。里面静静的,五张床铺空荡荡的,角落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缩在椅子里。“奶奶,我们来看你了。” 她睁大混浊的眼,攥着爸爸的手,又打又哭。我的

18、心顿时翻江倒海,眼睛顿时红了。“老太太” 我控制着情绪,颤抖着问候,等待着她下一刻像以往一样抓着我的手。然而她却不觉,只是专注地望着爸爸。接着拉着爸妈往床铺内挪了挪,放轻了声说话,仿佛我是一个陌生人。外面的秋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哆嗦,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她不记得我了!她忘记我了!抬起头,望着落叶飞旋而下,孤零零地落地。心中瞬间涌起了一种被遗弃的失落感,是老天爷在惩罚我吗?惩罚我没有孝心,这么多年不曾记得去看她?“馨怡!馨怡!”多么熟悉的声音!转身,我的手臂已被紧紧攥住,依旧是那个熟悉的力道,熟悉的温暖。老太太的眼眶此刻通红,摇着我的手臂。“乖乖,你长大了,出落成大姑娘了!我认不出你了,认不出你了”

19、我回握住她的手,千言万语堵在喉咙里,不知是委屈还是自责,泪水夺眶而出。一瞬间,我似乎明白一种感觉,那种当爱被抛弃在角落的感觉,那种失落与无助!夕阳西下,车子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爸爸,不如我们留下来吧。” 走到车前的那一刻,我突然止住,“ 我们陪陪老太太过完中秋,迟点再走吧。“父母静静地看着我,相视一笑那一晚,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轮满月。17 请从、 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18 请对该习作进行点评。三、教学设计题18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以下问题。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

20、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同课另外一篇词为望海潮。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

21、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19 根据上述材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1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结合词的意境,分析下面两句词中的意象是如何体现作者情感的。(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学教师资格

22、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7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说法错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都是散文,A 选项属于小说阅读的教学目标。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我的空中楼阁属于散文。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戴望舒是象征诗派诗人,北岛和顾城属于朦胧诗派,他们在写作风格、抒情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不具备可

23、比性。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往往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中的“安”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安定”。四个选项中,A 项中“非常”是形容词用作名词;B 项中“老 ”是形容词用作动词;C 项“王”是名词用作动词;D 项“凄”、“寒”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 “使凄凉”、“使寒冷”。因此本题选 D。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所述为选修课程所包含的 5 个系列。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24、 A 项都是豪放词;B 项范仲淹的 渔家傲是豪放词;C 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唐诗。因此本题选 D。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该情境创设的方式是设计模拟情境来教学,故本题选 C。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的说法过于片面。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这篇课例分析主要说明了在教学中,学生参与对教学效果的影响。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某报用词不当的原因在于望文生义。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该教学反思的主旨在于突出拟题对作文质量的影响。二、案例分析题16

25、【正确答案】 这是一篇优秀的教学片段,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不是直接指出,而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明确问题,使问题指令更清晰、明白。如当学生答出“ 凄切 ”时,教师不是直接问“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可以用词中哪几个字来概括?”而是说 “试着再找找直接表达情感的字词”,教师不直接否定学生,而是给予学生鼓励,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信,也使问题更具体、明确,更易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学生没有说到“伤” 的原因,老师则追问一句 “为何而伤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完整的结论“ 伤离别”。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答案,更注重教学过程,不仅要学生说出答案是什么,更要学生说出为什么,便于将学

26、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7 【正确答案】 第段错别字: “凉嗖嗖”改为“凉飕飕” ;第段错别字:“ 多嗦”改为“哆嗦”。第段病句: “后来因学业日紧,渐渐地我几乎完全忘记了她。”改为“后来因学业日紧,渐渐地我几乎忘记了她。”18 【正确答案】 本文虽然选取的是沉重的社会话题,读来沉重却并不令人感到沉痛,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视角和较强的情绪把控力。“我” 的建议和父母的微笑,给全文点染出一团亮色,设计精巧。题目“角落” 体现出作者良苦的用心;结尾处 “那一晚,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轮满月”一句话,画龙点睛,意味隽永。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

27、标:找出诗歌中的多个意象,并了解其内涵。品味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理解作品的意蕴。(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艺术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开启想象之门,体会离别之情、伤感之美,提高审美能力。依据:(1)这首诗歌中出现了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多个意象,学生通过学习本词,在老师的引导下,须了解这些意象在词中的具体内涵。(2)柳永的这首 雨霖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应理解并掌握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3)虚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柳永在这首词中,既有对现实的事物的描写,也有对想象的事物的描写,

28、虚实结合,学生应通过阅读,理解这种写法对作者抒发感情的作用。20 【正确答案】 教学方式: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导入】(1)展示有关送别场面的图片。(2)师生活动。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生:送别的场面。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久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朋友。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生:(表述)。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展示目标】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展示全词】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29、: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 。(答案:双调)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 。(答案:长调)【简介作者】(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了解的柳永。(2)教师展示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1)让学生从书中找。(2)教师补充。【研读本词】(1)学生看书。(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骤雨:急雨。歇:停。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 畅”,痛快地喝。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蜜意。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答案: B)(3)配乐范读。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学生答两幅)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

30、境。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大家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要尽情感受; 不要打扰主人公;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主人公在干什么 ?他的情态怎样 ?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 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 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7)第一幅

31、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生答,教师补充引导。(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抓画面;抓情感)(9)归纳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分析意象;联系环境)(12)体味婉约风格。 (点拨:从题材上看;从情感上看;从基调上看)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13)做练习:对 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一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B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C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32、冷落清秋节”一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答案: B)(14)检查背诵。(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布置作业】出示另一首词,让学生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该词。21 【正确答案】 (

33、1)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本句词中的景色描写。(蝉、长亭、骤雨)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此中所写景色的特点。(寒、晚、初歇)。再次,引导学生感受“ 寒 ”字形容“蝉”所体现的萧索、凄凉; “晚”字体现的落寞,“初歇”体现的冷清。最后,教师总结,词中出现的几个事物,出现在秋天,无论是从景物还是时间来看,无不体现着离别时的凄清、落寞,简单的一句话渲染了作者的离愁别绪。(2)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出现的事物。(酒、杨柳、风、月)其次,引导学生归纳关于酒、杨柳、风、月的词句,体味其中的韵味和情感。再次,教师总结,柳有“留” 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在,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