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899272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2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在学习某单元演讲专题时,某校教师计划组织一场“扬青春之帆,启梦想之航” 的读书演讲比赛,引导学生“珍爱青春,勇于追寻梦想” ,以下不适合作为推荐书目的是( )。(A)高尔基我的大学(B)奥斯托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路遥 平凡的世界(D)钱钟书围城2 学习了文言文句式中的定语后置句,教师举例让学生判断,下列例子不合适的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B)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D)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3 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

2、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B)学会辩论,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C)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验(D)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围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写评论性文章4 教师开设“ 品读孟子 ”的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规定

3、的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语言文字运用(D)文化论著研读5 教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定语后置句,举出以下例子请学生分析。以下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A)苟以天下之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B)冠右血六人,堇于六七人(于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6 某教材在节选了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并在其课文的背后补充了元杂剧的折、锲子和本,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4、)(A)助读系统(B)选文系统(C)作业系统(D)知识系统7 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经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乐声中说:“在白居易时代,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 琵琶篇,请大家随着这琵琶声走进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该诗情感浓厚、意蕴丰富,适合运用情境导入(B)教师用琵琶曲来渲染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C)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的氛围(D)导入能成功引出课题,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8 某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布置预习作业: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总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

5、和创作特点。该作业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不包括( )。(A)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C)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D)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9 教学雷雨,教师导入:“20 世纪 30 年代,年仅 23 岁的曹禺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雷雨到底还有多少未解之谜?究竟还能告诉我们多少人性的启示? 今天,我们就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曹禺,走进雷

6、雨。”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恰当的是( )。(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调动了学生的“味蕾”(B)在导入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10 教学师说时,教师给学生随文介绍了古代论说文的文体知识,对于教师的这一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介绍文体知识,可以让学生整体认知古代论说类议论文的特点(B)随文介绍,重点在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写作特点(C)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学科文体知识(D)有助于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11 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

7、,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PPT 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见地、简洁精当(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12 阅读花未眠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同学们知道,世界各国,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哲学对美都有追求,对美都有自己的定义。你们熟悉的东西方哲人

8、对美都有哪些定义?生 1:柏拉图的“ 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生不灭的” 。生 2:亚里士多德说过“ 美是一种善,之所以引起快感,就因为它是善的。”生 3:贾平凹说过“ 丑到了极点,就是美到了极点 ”。师:这是贾平凹在著名的哲理散文丑石当中的一句,关于关的最惊世骇俗的定义。生 4:我说不清是哪位哲人说的,但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美是苹果中的虫子” 。师:这是一个比喻,它不是定义,是阐述,并且是非常形象的阐释。总而言之,关于美的定义有很多,那么,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他认为美是什么呢?同学们读完课文可以告诉我么? 美怎么可以得到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的做法不局

9、限于“一篇一课” ,注重课本内容的深入挖掘(B)有意引导学生专题研究的意识,促进学生课外阅读(C)教师能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将其作为课程资源(D)课堂有关美的拓展,丰富了课堂内容,将教学提高到了审美层次13 阅读雨巷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近几年在优质课评选中听过不少老师讲过这篇诗歌,但大多数老师把时间用在分析“雨巷”“我”“丁香 ”“油纸伞”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歌的主题思想上。虽说这样的设计并无不妥,但总感觉这样的课过于理性,对文本的解析过于清晰,诗的韵味大打折扣。而赵老师深谙诗歌创作鉴赏的规律,所以他的课堂很注重情境氛围的营造。在舒缓忧伤的轻音乐中,老师如诗的导语一下子将学生

10、引入了诗的境界:“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响,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 撑一柄油纸伞,化身多情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接着在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后(课前学生已充分预习课文),通过大屏幕展示两幅丁香的图片,两首描写丁香的古诗,寥寥数语就厘清了丁香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而归总出越是美的东西越容易凋谢的哲理,通过流星、昙花、海市蜃楼、梦等例子加以印证。问题的处理不蔓不枝,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诗歌教

11、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感情(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14 阅读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我先举个例子,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之屋” 的形式命名。(学生浏览,思考,几分钟后)师:大家想好了吗? 想好了就先说说,你只

12、用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生 1: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全体笑)师:空之屋? 能不能用那个 “香”字,叫香之屋呢?生 1: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全体鼓掌)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生 2: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师:好的,夜之屋。生 3: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

13、,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合内容给屋命名,锻炼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归纳能力(B)教师更侧重于锻炼语文听说读写能力(C)通过互动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习兴趣(D)调动学生思维,达成了预期效果15 阅读下面一位高中教师作文课的教学反思实录(节选),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尤其是对存在高考应试的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A然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时,作文教学就直奔高考而去,“应试” 色彩非常浓厚;还有的教师“脚踩西瓜皮 ”,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

14、怎么教就怎么教;甚至还有的打着“我手写我心”的旗号,放任自流,以日记、周记等随笔替代作文的训练,“ 规范”要求严重缺失。B为此,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注重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具体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达到“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的课标要求。 C高中作文教学既要解决学生写作每类文体的根本性问题,如破题、立意、选材等,又要教学生写作的技巧性问题,如结构布局、表达方式等。前者是“ 根本”,后者是 “末节”。而如今高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本末倒置,抓住“根本”的少了,专攻作文应试技巧的多了,使得学生作文形式新颖但内容空泛。只有根本性的问题得到了切实而有效的解决

15、,才能去追求细枝未节的技巧。D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不能够像小学和初中那样,将自已的思维长久地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面,必须能够进入到以训练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去写一些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例如记叙文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起伏波澜。所有这些,就是高中记叙文训练之“根” ,就应该是我们牢牢把握的高中作文训练的根本着力点。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该观点是该教师基于应试教育以及高中写作教学现状得出的推论(B)该教学设想符合新课标要求,对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C)这是因为考虑到了高考对作文的要求,考虑到了学生作文的实际现状,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6、D)这是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得出的推论,同时也提到了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大着力二、案例分析题15 案例: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问题。师: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 ?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 ?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想通了就说。生 1:我不会这样安排,但我觉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认为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

17、更有典型性。生 2: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生 3: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师: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鸣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过,我们中是不是有没有到过的?(学生中有点头的 )所以,若你写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沟通。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解释吗?生 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多说了。生 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师:好,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不知道大家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了没有。外地人听说咱们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乐山大佛等,但是不是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们成都的文化氛

18、围,那种成都味呢?生 1:不是!成都的特色是蔓延在生活中的。师:那同学们,要是让你们描写成都的味道,你们会从哪里着手描写呢?生 2:成都大街上,弥漫着火锅味的川普,路两旁琳琅的成都风味的小吃,还有大大小小的茶馆,哗啦啦的麻将声,都是成都独特的风味。师:那同学们,如果老师提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生:故宫、天安门、长城师:对,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生:不是。师:我们在那小胡同里依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所以郁达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

19、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生:吵闹的、拥挤的。师: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生:不吻合。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问题:16 分析教师在学生品读语言过程中的指导作用。17 分析该教师在教

20、学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7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问题。勿以好恶论断之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叉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帝;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地飘落,告别那个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蒙发的草芽勿以好恶论断之,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何等的明智选择!当一个人可以将对事物的判断游离于感情的亲疏之外,那他必是明哲之人了!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

21、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为天之骄子。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臣,遂有“ 贞观之治 ”之盛世。通过感情的亲疏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碍你对真理的认识,成为你求知路上的绊脚石。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一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旦,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死不瞑

22、目。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 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对真理的探求是独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也不能掺杂上感情,“ 做学问就是做学问”,陈景润的话也许揭示了这个真理。自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不必苛求,不过,不可不求、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问题:18 清找出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 段中的一处病句,并分别指出。19 请从内容和语言的角度对该作文进行点评。三、教学设计题19 阅读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鸿门宴原文(节选)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

23、之。”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

2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

25、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 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 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课文介绍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1 第二单元中的第六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文。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

27、德,叉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

28、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时安排两课时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 45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问题:20 阅读上述材料及课文说明,为本文设计一段导入语。21 根据上述材料和阅读说明,请为课文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22 请为本文设计一道探究题,并附上相关答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2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围城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变迁,概括了 20 世纪 30 年代末到 40 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是中国

29、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与演讲主题无关。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中的定语后置句。A 项是陈述句,可译为: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B、C、D 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B 项可泽为: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C 项可译为: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D 项可译为: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B 项应为“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C 项应为“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30、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D 项应为“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故正确答案为 A。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品读孟子有助于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本题当选 D 项。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B、D 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C 项为状语后置句。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语文教材的系统包含四个方面: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范文系

31、统的范文包括体裁、题材、语法、作法、作者、国别范文等方面。知识系统是语文教材中所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系统主要有:关于续、写、听、说等语文能力培养的知识;关于语言的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关于文体的知识和文学知识等。作业系统从语言表达上分为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两种形式。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按照内容分,助读系统分为五类:注释类;提示类;评点类;目标类;图像类等。因此,元杂剧的折、锲子和本 属于教材中的知识系统。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采用多媒体声像和教师话语适时导入,没

32、有涉及画面,故 C项说法不正确。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师的作业是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总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辛诗的语言风格是豪放大气的,让人读之有大气磅礴之感,一气呵成。这便是辛诗的美。学生要从诗中发现辛弃疾诗歌豪放大气的美,逐渐培养审美情趣和探究美的能力。辛诗中又充满了作者的充满爱国情怀,同时也夹杂着作者怀才不遇的失落。因此,学生要从中关注辛弃疾诗歌的情感的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D 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在词作中没有体现出来,故 D 项错误。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导入中讲的故事是雷雨中最惊心动魄的情节,设置悬念调动

33、学生“味蕾”,故 A 当选。步步设疑,带着问题学习比泛读故事更能抓住学生的心,“负担”一说有误,排除 B;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导入的效果,设疑语言平淡不得,排除 C 项;“探究者”是对新课标探究式学习的实践, “不符合高中学情”一说错误,排除 D 项。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师只是随文介绍相关的文体知识,并不是具体、全面地讲解,难以形成知识系统。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该结束语是拓展型,先总结归纳本课主要内容再通过画面引出环境描写的魅力,让学生对下节课充满期待。多媒体画面的插入验证了环境描写的魅力,并没有拖沓之嫌。故 C 不恰当,当选。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34、 教师的提问是基于花未眠中有关美的探讨与揭示进行的拓展,并不是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作为课程资源。因此,答案选 C。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诗歌教学中分析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描写事物、寄托了怎样的感情,从而领会诗人要表达的主题,也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故本题选择 C 选项。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引导学生结合内容给屋命名,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内容的理解、归纳能力以及语文表达能力,但没有写作能力的培养。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体裁的文章是旧课标的表述。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生作文要“能写

35、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此三类包含的具体文体众多。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运用类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在领悟深层的思想感情时,要求学生调动全部的生活积累,运用想象去品味这些“ 景物 ”,从而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景除了有喜爱、向往之情,还有一种深深忧郁感。给学生充分自由的阅读时间与本文直接对话,使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品读语言,和作者对话,达到一种物我

36、两忘、人文合一的境地和效果,从而可以获得对课文的真正的理解,产生有个性化的审美体验。通过阅读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各种形式的“ 景物”,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去仔细品味这“景物” ,从而真切地理解作者隐藏在这 “景物”中的“隋”味,理解作者详略写作的意图,更好地走进作者的世界。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7 【正确答案】 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提问,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进而合作解决问题。对于故都景色的描写,作者的安排对学生理解来说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37、,但是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采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者的感受,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体会出作者对故都深切的思念。教师能够把学法指导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解释相应而具体的自学方法,引导学生的自悟学法,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效的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充当了引导的角色,更多的情况下是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亲身去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并在最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在写作中采用这种“ 不蔓不枝 ”的方法,更好地突出情感。18 【正确答案】 错别字

38、:第段中,“ 真帝”的“谛” 改为“谛” ,“蒙发”的“ 蒙”改为“萌”。病句:第段中,“ 通过感情的亲疏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碍你对真理的认识,成为你求知路上的绊脚石”。改为:感情的亲疏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碍你对真理的认识,成为你求知路上的绊脚石。19 【正确答案】 这是一篇内容十分充实的好文章。文章以简短的问句起笔,接以充满抒情意味而又具有启发性的文段引人思考,继而明确指出“勿以好恶论断之” 的论点,然后分两个层次纵论史实。以公子小白、汉高相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之例谈明智之人的明智之举,以楚王听信郑袖,李存勖宠幸伶人、诸葛亮误用马谡为例谈被感情蒙蔽双眼的

39、后果,进而发出“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的疑问。最后以陈景润的话结尾,使得文章前后文脉贯通,内容十分充实,极具说服力。此外,本文语言很有特点,美感十足,一是语言有个性,凝练简洁善用短句。没有众多考生常有的大话、套话、俗话,抒真情、发真论。二是文中多比喻句、排比句,形式上显得整齐,表达上增添了生动性、形象性,加强了气势,堪称美文。三、教学设计题20 【正确答案】 课文导入:清学生欣赏两首诗(出示课件)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朗读理解)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

40、意是:空有拔山的气力啊,空有盖世的豪气!时运不济啊,骏马再也难奔驰!骏马难奔啊,不可期!虞姬啊虞姬,我当如何安排你!自命不凡的天才人物项羽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 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而他已走投无路,只有对跟随在身边的虞姬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第二首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刘邦威望远扬天下。两者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2

41、1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对课文鸿门宴的文意进行了疏通,大家发现并解决了许多问题,也总结归纳了不少字词句方面的知识。这些逐步积累起来的知识,是我们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完全掌握并且消化掉。下面,让我们先来做几道题目,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点击课件,出示练习(练习附后)注意:要求学生能说出解题思路,对做对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未做对的学生加以引导点拨。二、新课学习(一)情节赏析教师引导: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巧妙安排故事情节,是史记叙事的鲜明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最精彩的部分宴会上的刀光剑影。学生探究:鸿门宴宴会上情节的“三起三落”

42、,体会 史记的情节之美。教师提示:鸿门宴宴会上情节有“三起三落” 之说, “起”意味着冲突紧张,“ 落”意味着矛盾得以缓和,请学生合作找出“三起三落” 所涉及的课文语段,师生交流分析。明确:“一起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 二起 ”: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 :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 “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并且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得项羽“ 未有以应 ”。这时情节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三落”指刘邦的绝处逢生。 “一落”是

43、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 二落 ”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 “壮士”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哙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坐一“三落” 是刘邦以“如厕”为名逃席而远遁。(二)人物形象探究明确:作为“ 无韵之离骚 ”的史记不仅是情节艺术的典范,也是写人艺术的典范。寥寥数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特点纤毫毕现。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比较一下三组性格形象:作为主帅的项羽和刘邦,作为谋臣的范增和张良,作为大将的项庄和樊哙。并探讨一下史记刻画人物的主要艺术手法。1学生依据课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其中一组性格,教师巡视并参与若干组讨论的引导与点拔。2各

44、组有理有据地进行汇报交流,并在教师引导下互为补充,期间教师适时评价鼓励。3教师总结。明确:写人手法: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简笔勾勒的白描手法、互相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三)主要人物性格探究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 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1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

45、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成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提示: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城府判若分明。2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提示: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成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46、。3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提示:项羽的急躁不稳与刘邦的老奸巨猾对比鲜明。提问:性格特征往往对领导入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项羽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其悲剧命运与其性格是否有关?明确:(这是一个开放式讨论话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意识)性格可以决定命运,但命运又不全由性格决定。最后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性格毕竟与命运密切相关,从而引导学生直面自身的性格缺陷,产生内省之心,以更好地把握时机

47、,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也应当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收获。三、总结全文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天下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悲剧英雄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功伐,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而又“妇人之仁” 。喜剧英雄刘邦的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知人善任而又“老谋深算” 。全文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使得鸿门宴具有很重要的文学价值。22 【正确答案】 介绍几首与项羽悲剧有关的诗词,了解各位诗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课件展示)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

48、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咏项羽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明确:杜牧不知含羞忍辱;王安石失尽民心;李清照人杰鬼雄;毛泽东沽名钓誉。提示: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大胆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也不愿与项羽从头再采的。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54401-2016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adsorber resins and hybridadsorbers - Sampling《离子交换 吸附树脂和混合吸附的试验 取样》.pdf DIN 54401-2016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adsorber resins and hybridadsorbers - Sampling《离子交换 吸附树脂和混合吸附的试验 取样》.pdf
  • DIN 54402-2009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 Determination of the total capacity of anion exchangers《离子交换剂的测试 阳离子交换剂总效能的测定》.pdf DIN 54402-2009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 Determination of the total capacity of anion exchangers《离子交换剂的测试 阳离子交换剂总效能的测定》.pdf
  • DIN 54403-2009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 Determination of the total capacity of cation exchangers《离子交换剂的测试 阳离子交换剂总效能的测定》.pdf DIN 54403-2009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 Determination of the total capacity of cation exchangers《离子交换剂的测试 阳离子交换剂总效能的测定》.pdf
  • DIN 54406-2000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bead form) -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to osmotic and hydromechanical stress《离子交换器试验(珠承型) 抗渗透和流体应力性能测定》.pdf DIN 54406-2000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bead form) -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to osmotic and hydromechanical stress《离子交换器试验(珠承型) 抗渗透和流体应力性能测定》.pdf
  • DIN 54407-2015 Testing of ion exchange resins - Determination of bead size distribution《离子交换树脂的试验 树脂珠粒粒度分布的测定》.pdf DIN 54407-2015 Testing of ion exchange resins - Determination of bead size distribution《离子交换树脂的试验 树脂珠粒粒度分布的测定》.pdf
  • DIN 54408-2007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 Determination of bulk weight density 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 and solids《离子交换剂的测试 散重密度、平衡湿度含量和固体颗粒的测定》.pdf DIN 54408-2007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 Determination of bulk weight density 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 and solids《离子交换剂的测试 散重密度、平衡湿度含量和固体颗粒的测定》.pdf
  • DIN 54410-2007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 Determination of density《离子交换剂测试 密度的测定》.pdf DIN 54410-2007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 Determination of density《离子交换剂测试 密度的测定》.pdf
  • DIN 54413-2010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 Determina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extractable with water《离子交换剂试验 含水总有机碳的测定》.pdf DIN 54413-2010 Testing of ion exchangers - Determina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extractable with water《离子交换剂试验 含水总有机碳的测定》.pdf
  • DIN 54455-2016 Testing of adhesives for metals and of bonded metal joints - Torsional shear test《金属粘合剂和金属粘结接头的检验 扭剪试验》.pdf DIN 54455-2016 Testing of adhesives for metals and of bonded metal joints - Torsional shear test《金属粘合剂和金属粘结接头的检验 扭剪试验》.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