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899275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5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某教材在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 ”模块中设置了“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成语”专题。下列作品与成语对应全部正确的是( )。(A)离骚:七月流火 陈涉世家:鸿鹄之志(B) 醉翁亭记:百废俱兴 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C) 庄子秋水:望洋兴叹 赤壁赋:杯盘狼藉(D)劝学:锲而不舍 孙权劝学:豁然开朗2 学生在作文中对“ 借代”的修辞手法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正确的例子来进行讲解,下列语句不合适的是(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得不得开心颜(李

2、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间” 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空隙)(D)从郦山,道芷阳间行(从小路)4 某教师根据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B)语言文字应用(C)新闻与传记(D)文化论著研读5 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 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汀月夜为背景展开

3、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6 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育科书的哪一系统?( )(A)范文系统(B)知识系统(C)助读系统(D)作业系统7 学习登高,敦师把“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作者忧围忧民的情怀” 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 的要求(B)教师对本诗的风格与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重视(C

4、)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即可完成(D)难点设计同时也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8 某校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名篇,并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想写在专门的笔记本上,将是否能有自己真切、独到的体验、感想作为期末考核的内容之一。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完成的目标,最主要的是( )。(A)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B)培养学生独立、深入研读的意识(C)调动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D)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9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计划组织一次以“缤纷多彩的语言世界” 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程,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观看名家演讲的精彩视频,学习并进行班级演讲(B)

5、向学乍系统地讲授口语交际知识,提高交际应对能力(C)设计口语交际情境,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D)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目的,适时指导学生恰当地进行表达10 学习雨霖铃,教师先以排比句幽默吟诵,引出“以情带景、情景交融” 的手法,然后小结:“ 有人说,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落魄才子柳永哀怨缠绵的千古离歌。当然,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对该结束语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拓展型结束语,目的是让学生喜爱、诵读柳词(B)结束语归纳出柳词的特色及雨霖铃的词旨(C)从下闵的抒情手法自然过

6、渡到结语中的柳词特色(D)力图通过柳词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热爱11 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 )鉴赏小记 ;以 邂逅雨巷 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 300 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陔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B)这两项作业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12 阅读再别康桥的教学后记,按照要求答题。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

7、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一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 ,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拔,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 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在上述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的教学理念是( )。(A)语文学习的过程应

8、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B)语文课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C)语文课程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D)语文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发挥主导作用13 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篇章荆轲剌秦王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以及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人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也就是说,他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 。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

9、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荆轲“ 江湖侠骨 ”,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一同感受荆轲慷慨悲歌的情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王。下面对这个导入设计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B)从文卷题目入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C)以旧换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14 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求(节选)

10、,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师:大家看下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古代妇女的地位是很低下的,但课文中的焦母却能独断专行,为所欲为,这是为什么呢?生:这是因为儿子儿媳都很孝顺,特别是儿子,性格太懦弱了生: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此时的焦母,不仅是母亲,更是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正是这两座大山压得刘、焦喘不过气来师:好,弄清了这一点,也许对我们下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不少同学在预习时就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儿子是如此听话,媳妇是如此优秀,他们的婚姻又是如此美满,焦母为何要无事生非,棒打鸳鸯,强行拆散他们呢?生:因为刘兰芝太优秀了,焦母嫉妒了,加上刘兰芝太柔顺,太听话,焦母认为她好欺负生: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

11、礼记中有这么一句:“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据此,我认为是刘、焦的感情太深了,两人经常卿卿我我。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带大的儿子被别的女人夺走了,自己却被冷落在一旁,焦母吃醋了。(全班大笑)师:有道理。据说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好,大家继续谈。生:古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母嫌弃刘兰乏,是不是因为她没有生育儿子?(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说有可能,有的说课文中并未提到这一点,因而不能肯定)生:俗话说“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是不是焦母以前就是这样被婆婆欺负的,如今熬出了头,便要在媳妇身上报复?生:是不是焦母的更年期到了,因此她性情乖僻,行为反常?(全班哄堂大笑,继而

12、争论不休。有的说没那么快,因为古代女子十几岁就结婚,推算起来焦母才三十几岁;有的说完全有可能,如果焦母是晚婚晚育的话)师:刚才有位同学引用了礼记中的一句话来分析,在此我也想向大家提供礼记中的另一条记载,看看对大家是否有帮助。这条记载是:“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生: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刘兰芝在家里的表现触犯了封建礼教,触怒了焦母。你看,在焦母的眼里,刘兰芝是“举动自专由” ,她认为 “此妇无礼节”,作为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代表的焦母当然会“吾意久怀忿” 了。可以说,焦母正是凭借 “七去”中的第一条来迫害刘兰芝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焦其实就是封建制

13、度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教师带领学生纷纷鼓掌表示赞同)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 角色定位(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15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1)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关于“ 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文字。(2)教师对语段进行语法分析。师:刚才同学们看了“ 物质与意识关系 ”的一段材料,一定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下面我们再来对这段文字进行一下语法分析,来进一步理清句子的层次。(教师点拨后

14、,用幻灯片打出语法分析)(3)朗读文段。(学生思考 1 分钟后)师:下面,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学生齐读)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时的一段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二、案例分析题15 案例:阅读以下教学设计,完成问题。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

15、课师: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价春江花月夜,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可见此诗的艺术成就之高,今天我们就和着悠扬的旋律,精美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魅力。大家静静地聆听,仔细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那种意境。(PPT 播放江水、明月和树影等组合的 FLASH 动画)(教师抑扬顿挫地开始了朗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斜月沉沉茂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环节二 品词析句,赏析诗歌教师把同学们引向了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同学们分组讨论后,进入了班级交流第一位同学总体介绍了作者和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还展示

16、了他们组制作的幻灯片;第二位同学从文学角度全面评析春江花月夜与民乐的春江花月夜的异同;第三位同学从文学角度全面评析春江花月夜诗歌写景喻人、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演示了幻灯片环节三 自主创作,不同感知经过大约十几分钟的欣赏分析和交流,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也体会了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感,我想这艺术的魅力一定感染了你们,你们能否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一个同学说:“我今天没带胡琴,就清唱吧!我想通过唱来再现诗歌的美感”于是悠扬的自编的春江花月夜的歌声在教室里响起,另一位同学说:“我们四个人来一个诗朗诵吧,我们要再现春江花月夜的节奏感!”于是,四位同学

17、上台表演了诗朗诵另一名同学说:“我来展示书法吧 !我想提示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 于是,这位同学挥就的隶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等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些字真是写得刚柔相间,饱满有力;还有几位同学谈了学习春江花月夜的感受,就作者张若虚写作时的心情问题还有个小小的争论呢!用各种形式再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后,全班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了春江花月夜。教师在最后提醒大家课后把感受写下来。问题:16 请结合新课标,说说这堂课的优点。17 请说说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发挥已有才能的意图。17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问题。 肩膀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

18、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 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慨!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 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销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绵绵无期! 有谁愁的是旷世的悲哀 ?有谁愁的是古今的灾难 ?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

19、泪,历史在岸边的樵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 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 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 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他因为无所畏惧,他所以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 是

20、啊!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在愁着。 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是责任! 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 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坚实的肩膀啊!问题:18 请从第段最少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19 以上是某位高中学生的习作,阅读请自由选择角度,结合作文内容进行评析。三、教学设计题19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

21、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

22、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课文介绍本文饱含感情的笔触,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佳景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阅

23、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4、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20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1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研讨与练习三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的古代诗文? 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

25、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5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中“七月流火”出自诗经; B 项中“百废俱兴”出自岳阳楼记,出自醉翁亭记的成语有“水落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等;D 项中“豁然开朗”出自桃花源记,出自孙权劝学的成语有“刮目相待”“吴下阿蒙”。故排除 A、B、D 项。C 项中作品与成语对应完全正确,故当选。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这种表达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借代主要分为五类:特征带本体、具体代抽

26、象、专名代泛称、人名代著作和地名代本体。A 项以“金戈铁马”来代精锐的部队,是用具体代抽象。B 项以“摧眉”代低头,是用部分代整体。C 项是比喻句。D 项以“口舌”代表辩说,是用具体代抽象。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文言实词“间”一词多义:时候,期间;间或、偶尔;参与、夹杂;空隙;小路,从小路。C 项中“又何间焉”中的“间”应为“参与”的意思。故 C 当选。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应用文。本题当选 B 项。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语出温庭筠的嘲春风,是写春风的句子。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7、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插图,等等。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全诗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且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由于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生活时代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将其作为教学难点是正确的。但是并不能说,攻克难点就意味着完成教学目标。C 项表述不当,当选。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课外阅读能扩大阅读视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名篇阅读,能

28、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将感想、体验写在本子上可以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然而,解题的关键是“最主要的是”,“教师将是否能有自己真切、独到的体验、感想作为期末考核的内容之一”重在学生独立深入研读名著,形成独特的理解、体验。本题当选 B 项。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本题当选 B 项。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中“目的是让学生喜爱柳词、诵读柳词 ”的说法是狭隘的。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因柳词而生成对古诗词的热爱与追

29、求,故 A 项表述不当,当选。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第一项作业是在初读、赏读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但第二项作业则是在内化基础上进行外化、拓展延伸的过程,故 B 项错误,当选。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师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另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体现了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冈此,A 、B 、D 三项正确,C 项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答案选 C。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

30、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该教师的导入从题目切入,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引出对荆轲的评价,为学生创造了具体生动的情境,抓住了主题,切中文意。采用了情感熏陶、创设情境两种导入方式。本案例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旧课、引入新知,因此 C 项表述“激起学生好奇心”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 C 选项。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使教师已习惯于“俯视”学生。而土体性课堂教学要求颠覆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教学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

31、者和释疑者;学生也不再是旁听者,而是探究者、研究者和知识的构建者。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拟定教学目标,课堂上努力创设民主互动的氛围,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才能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但是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与回答问题,也要在时空上对课堂进行监控,在方法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否则,难免会因学生提出水平不高或细枝末节的问题而使课堂偏离重点,从而影响课堂实效。如有同学提出“焦母是否到了更年期”这个问题,因教师未能及时引导,使全班学生“纠缠”在这里的时间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节课的效果。因此,主

32、体性课堂教学不仅不能淡化教师的作用,相反,在某些方面还应该使教师的作用得到强化。故本题选择 C 选项。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意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其思维并未迅速随着教学情境的切换而随之转换。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学习,而思考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而言,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必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思考时间如果偏短,学生的思维必然无法展开与深入,势必失之于肤浅散漫。这样。学生就容易被老师牵着

33、鼻子走,使教学呈现支离破碎的状态。这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紧凑,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但也因为过于追求紧凑、热闹,导致思考时间或过短或缺失,容易形成走过场现象。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案例中的教师讲课时间虽短,但他却把“教室” 变成了“学室”。他的教学行为,关心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的修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主动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优点:教师的语言不论多寡,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言恰到好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感受、体悟、再创造的机会,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内化,不断增强文学的底蕴。课堂上注重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

34、言实践,来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17 【正确答案】 当代语文倡导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而该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发挥的原因就是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不但让学生体会诗歌所带给大家的美感,而且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智慧、

35、音乐智慧、人际智慧、空间智慧、内省智慧等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提升,也全面提升了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18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的错别字为“气慨”中的“慨” ,应改为“概” 。第段中的错别字为“ 借酒销愁 ”中的“销”,应改为“消” 。第段中的错别字为“樵石”中的“樵”,应改为“礁”。(考生选择两个错别字作答即可得分)第段中的病句为:他因为无所畏惧,他所以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关联词位置错误,应改为:因为他无所畏惧,所以他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19 【正确答案】 (1)立意不俗,选材精当。文章以“一肩扫尽古今愁” 开端,以历史人物为思维定点,然后

36、一步步搜寻,到底什么是“古今愁” ,到底什么样的人能担起“古今愁”,顺着这个思路,作者引出了屈原、鲁迅,并以此佐证只有这样的人,担的才是古今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起古今愁!这“古今愁” 就是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能担起这样“ 古今愁 ”的人应该有坚实的肩膀。(2)结构严谨。文章围绕“ 一肩担尽古今愁”来行文,列举了各种材料,但都围绕这个中心。(3)语言富于变化。语句整散交互出现,语势丰沛,但美中不足之处是本文存在个别错别字、病句和标点使用问题,如在写作中能够改正将是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三、教学设计题20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次、致” 等

37、实词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感受文章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体会文章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与特点和高中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的相关规定,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

38、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兰亭集序 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 2 第 3 单元的第 1 篇课文,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清新,洒脱飘逸。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纵

39、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本文的重点。(3)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必修 1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主要让学生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 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21 【正确答案】 教学方式:诵读法、组织讨论法、点拨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

40、导入课文 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和诗意的氤氲之中。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又是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品读兰亭集序,去触摸他那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吧! (二)知识积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以及关于序的体栽常识。 (教学方式:讲授法。教师多媒体展示介绍) 2合作探究解决句读;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特殊句式。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 2自读全文。从每段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概括要点。 明确: 第 1、2 段:记叙宴集盛况(乐) 第

41、3 段:抒发宴会后的人生感慨(痛) 第 4 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 (四)深入研读( 教学方式:师生对话、以读促悟、情景教学、小组讨论) 1研读第 1、2 段 教师:请自读课文,思考:第 1、2 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 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也。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 众人陶醉在自然

42、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教师:打开幻灯片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感受。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 游目骋怀”? 教师总结: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 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的性情的体现。 2研读第 3 段 教师:自读第 3 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中心问题。 学生:文章第 3 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教师:自读第 3 段,了解作者心境变化,在谈论到生死问题时,作者的情感为何会由“乐”转而为“痛”呢? (学生立足文本发表

43、见解,最后教师归纳) 3 研读第 4 段 学生齐读第 4 段,思考:“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讨论:此段作者流露的情感是“ 悲”。“悲”与“ 痛” 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 (五 )品味语言 教师: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露,对此如何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写水,短短 16 个宇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

44、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六) 探究感悟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净化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灰尘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的心恢复平静。兰亭集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而王羲之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大彻大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在文学作品中此类思索

45、比比皆是,你们能举出与此有关的名句吗? 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送应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令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古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七)课堂总结 教师:人生总是不免有失意伴随,能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出诗意来,这就是王羲之的睿智之处。观照现实人生,回首萧瑟处,我们如能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之类的诗句,也就无愧于“诗意地栖居 ”。 (八) 作业布置 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如对王

46、羲之的认识,对生死的理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 (九)板书设计22 【正确答案】 设计小组讨论的形式,小组内分享交流,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结合古诗文总结:多媒体展示: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李清照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明确:人生短暂,我们要做些积极的事情。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