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教师公开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卷 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力求本学期考得好,力求得到本学期的奖学金,属于(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高尚的动机(D)成就动机2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 “情” 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 “行” 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3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4 小学生
2、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无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5 观看乒乓球抽球录像后,能以一定的精确度来演示这一动作的动作技能是( )。(A)模仿(B)准确(C)连贯(D)习惯化6 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心理健康三层面中的哪一层?( )。(A)非病状态(B)良好适应状态(C)理想状态(D)正常状态7 关于“师爱 ”,下列正确说法是 ( )。(A)出于私情之爱(B)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关爱(C)严慈相济,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D)师爱不具有育人的作用8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 )。(A)开除(B)
3、批评教育(C)批评教育不得开除(D)严厉批评9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A)年龄差异(B)性格差异(C)个体差异(D)外貌差异10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 )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A)体罚(B)体罚、变相体罚(C)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D)侮辱人格尊严11 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作用。(A)导(B)评价(C)激励(D)指导12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
4、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13 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及时复习往往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因为及时复习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即遗忘进程呈现出的特点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比较均(D)没有规律14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 )。(A)减半计入工龄(B)计入工龄(C)不计入工龄(D)视情况计入工龄15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属于( )的法律关系。(A)隶属型(B)平权型(C)调整性(D)保护性16 认为动机水平适中时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
5、论是( )。(A)成就动机理论(B)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C)成绩结构理论(D)强化理论17 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较常人有超长的发展,这是身心发展的( )。(A)个别差异性(B)互补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18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C)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解问题检查假设(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19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A)教学为主(B)德育为主(C)教师为主(D)学生为主20 “亲其师、信其道 ”,主要表明了 ( )的作用。(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
6、21 “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 ( )。(A)大学(B) 学记(C) 论语(D)孟子22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是( )提出来的。(A)赫尔巴特(B)布卢姆(C)凯洛夫(D)赞可夫23 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B)可以控制人口数量(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24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引发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25 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26 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
7、(A)教育者,受教育者(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27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B)班主任的要求(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D)共同的活动28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29 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A)审美教育(B)五讲四美教育(C)美好生活教育(D)美好思想教育30 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二、简答
8、题31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32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并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3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都可以取得教师资格。3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确定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35 最早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三、案例分析题35 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朗朗。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
9、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 ”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板演,写完后随手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 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澈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
10、有丝毫的懈怠。四、论述题36 试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7 试述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五、公文实务题38 成功解决学生冲突事件 一天中午,初二年级的一群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很“激烈” 。学生 Z 和学生 C 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两人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们愤怒的“咆哮”。待他俩过来。我默默地看着他俩,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像恨不得把对方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两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
11、”。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占便宜的事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 他们互相看了看,说: “自己处理。”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我汇报。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 20 分钟的时间。问题: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这场冲突事件的方法。四川省教师公开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卷 9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指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2 【正确答案】 D【
12、试题解析】 德育的实施顺序要依据个人特点和需求进行,因此,可视具体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方法。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可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是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由自觉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模仿是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6 【正确答案】 C7 【正确答案】 C8 【正确答案】 C9 【正确答案】 C10 【正确答案】 C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效
13、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标准来进行。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及主要矛盾。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
14、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平权型的教育法律关系是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关系主体之间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通常视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属于平权型的法律关系。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认为中等动机强度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是指机体某一方面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例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解决问题
15、的基本过程就是发现、理解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查假设。19 【正确答案】 A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说只有学生和老师亲近丁,才会信任老师。这体现了学生在认识老师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信任的情感体验因此表明了道德情感的作用。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孟子。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要促进差生的发展,教材必须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参见教育的功能。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6、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不躐等”是说学习不要超过等级、不按次序,不能有跳跃,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按照顺序进行,强调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各因其材”强调因材施教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绝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绝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启发开导学生思考,但绝不把最终结果直接给学生。这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温故而知新”是说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2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27 【正确答案】 A【试
17、题解析】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2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29 【正确答案】 A3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属于逆向正迁移。二、简答题31 【正确答案】 此观点错误。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 1977 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
18、的相互作用。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强化学说。32 【正确答案】 此观点错误。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33 【正确答案】 此观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都可以取得教师资格。34 【正确答案】 此观点正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
19、020 年)确定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35 【正确答案】 此观点正确。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班级授课制” 的真正奠基者。他在 1632 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中,对班级教学的实践作了总结和归纳,并对班级教学的特点、功能、应用等问题第一次从理论上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和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三、案例分析题四、论述题36 【正确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深
20、入探讨,提出了系统的归因理论。主要内容如下:(1)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2)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分别纳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维度)、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稳定性维度)、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维度)等三个维度之中。不同的归因将导致对成功与失败不同的情感反应,导致对成功与失败的不同期望,将影响个体对所从事活动投入的努力,并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学业成
21、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将学业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从而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动机降低。教师在归因训练过程中,对于那些学业失败的学生,应引导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足;同时,也应对学习的努力给予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收获,体验到自己努力的有效性。37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
22、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水平二: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
23、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 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
24、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权益。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当根据自己所确立的原则活动,个体就会觉得心情愉快;相反,当行为背离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感和自我谴责感。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
25、习俗水平一般要到 20 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五、公文实务题38 【正确答案】 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的效果比较好,其原因在于:(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教师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殊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教育威望又浪费了教师很多的精力。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面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