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900589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2 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3 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4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5 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7 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8 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9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0 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1 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12 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3 简述德育过程与儿童品德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14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

2、好的态度和品德。15 简述思维的类型。16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17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8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19 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20 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哪些类型?21 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22 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23 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哪些方面?24 简述注意的品质。25 尝试一错误学习有哪些基本规律?26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 7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有:(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

3、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2 【正确答案】 操行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家长了解子女在校学习与表现的途径,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业务水平,小学教师在撰写操行评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评语内容要全面,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评定学生的情况;(2)以肯定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4)评语语言表

4、达要富有感染力,亲切生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3 【正确答案】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种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特点主要有:(1)学习上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3)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4)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4 【正确答案】 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对人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原因有:(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的活动。(2)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学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施教者、教育方法与手段、系统的学科知识与体系等,这些都体现了其非常强的专

5、业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学校教育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等的选择上。(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教给儿童、青少年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社会生活必备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人际关系准则。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各类教育都是教给受教育者做人做事的道理、生存技能及生活知识。因此,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总之,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的,因此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5 【正确答案】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预

6、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它指示教育不仅有“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 )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且还包括现实教育实际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教育目的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教育目的本身包含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同时,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激励。(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因为一种能够实现的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多层次的系列目标,这使得它对

7、教育活动不仅具有宏观的衡量标准,而且还具有微观的衡量标准,依据这些标准能够对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等做出判断,评价教育活动的得与失。要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就应该注意依据教育目的不断分析评价教育过程的发展状况和结果,适时做出恰当判断。6 【正确答案】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

8、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7 【正确答案】 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学习指导和生活指导两方面。学习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生活指导: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指导学生遵纪守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8 【正确答案】 (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作用的全面性;(4)内容的系统性;(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9 【正确答案】 (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9、;(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10 【正确答案】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11 【正确答案】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的性质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直观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比较长的、难度较

10、大的材料遗忘快。(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一般说来,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另外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 150,记忆效果最好。(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一般说来,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6)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和动机等也影响遗忘进程。学习者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12 【正

11、确答案】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述和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13 【正确答案】 从联系来看,德育只有遵循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儿

12、童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并依据儿童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儿童的品德,不断地提高儿童的道德水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14 【正确答案】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

13、杜拉的社会学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行为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其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者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地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

14、,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识、技能或者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了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15 【正确答案】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也叫词语逻辑思维,它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是遵循严密的

15、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或做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识别和整体把握。(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集中(求同) 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集中思维,也叫求同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分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

16、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16 【正确答案】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如下: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指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人在生理需要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安全的需要。人们希望得到较稳定的职位,愿意参加各种保险,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

17、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它是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保持友谊,被团体接纳等。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两个方面。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感受到自信、价值和能力,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或保护性反抗。求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又被称为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是指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上述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

18、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2)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如下:第一,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第二,教师应该尽量引发学生的高层次追求,使得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七种层次,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层次是第七个,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只有在自我实现的状

19、态时,其自我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被激发。17 【正确答案】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2)学科知识水平课程内容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

20、间的差异性。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需求,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考察。 (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着重要的结构性影响。18 【正确答案】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无论是课外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知识是必要的。(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否则缺乏计划性,实验观察中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遗漏重点。

21、(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19 【正确答案】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学习

22、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有关知识的应用和迁移。(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概括水平越高越能理解新事物的实质。(4)定势作用。定势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活动对象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于知识迁移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20 【正确答案】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

23、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就叫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如,视觉后像就属于瞬时记忆。瞬时记忆的特点是: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较大,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信息均可进入瞬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不超过 1 秒钟,听觉信息不超过 2 秒。超过这个时间,就会消失。但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也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 20 秒左右,最多不超过 1 分钟的记忆。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也称短时记忆的广度,大约是 72 个组块,即 5 一 9 个组块。组块是指人们熟悉的记忆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一个词组甚至一个句子。(3)长时记忆

24、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任何信息只要得到足够的复习,均可保持在长时记忆中。21 【正确答案】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其特点如下:(1)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独创性。

25、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2)多有直觉思维出现(3)创造想象参与(4)多有灵感出现22 【正确答案】 (1)确定研究课题:发现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定研究主题,并对研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与肯定。(2)拟定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等。(3)实施行动研究:收集资料,拟定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4)进行总结评价:汇集资料,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各种信息反馈认真修正行动计划,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23 【正确答案】

26、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的指标有很多,而这些指标使得心理健康的概念得以具体化。归纳起来,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六点:(1)对现实的有效直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完善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4 【正确答案】 衡量一个人注意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等。(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

27、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个体注意的范围是有限的,也是可以测量的。(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25 【正确答案】 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1)效果律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不满

28、意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2)练习律在试误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弱。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会增强这一联结。而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联结才能得以增强。(3)准备律在试误过程中,当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时,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烦恼;反之,当这一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26 【正确答案】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第二,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如一个人有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他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第三,对兴趣的依从性。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很长时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活动,直到任务完成。第四,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