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 5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毛泽东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属于( )(A)敌我矛盾(B)对抗性的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D)无法调和的矛盾2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B)积极防御(C)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D)战略进攻3 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类似感觉的特性“(B)劳动(C)自然环境(D)客观精神的逻辑发展4 1935 年 12 月,毛泽东系统的阐述抗日民
2、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B)洛川会议(C)遵义会议(D)延安会议5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基本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B)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 社会进步是指( )。(A)社会政治的发展(B)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C)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D)社会的全面发展7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A)1949 年 10 月至 1952 年 10 月(B) 1949 年 10 月至 1956 年 12 月(C) 1953 年 12 月至 1956 年
3、 12 月(D)1957 年 1 月至 1966 年 5 月8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A)无产阶级(B)农民阶级(C)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9 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C)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的因素10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1 时间、空间是指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4、)。(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D)客观唯物主义的时空观12 认识的基础是( )。(A)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理论规则(B)伟人的教导(C)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D)实践13 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三个重点是( )。(A)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B)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C)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D)农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14 针对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 )。(A)能够不断的制造出来(B)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C)表现出数量上的稳定性(D)非常丰富的15 历史客体是指( )(A)地理环境(B)社会物质财富(C)社会精
5、神财富(D)历史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一切事物16 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基本形成的著作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 井冈山的斗争(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7 灯会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 )。(A)生产关系的地位(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C)社会主义生产目的(D)共同富裕的目标18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 )。(A)独立的社会形态(B)固定不变的社会形态(C)过渡性质的社会(D)从属于资本主义的社会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 )。(A)阶级性(B)实践性(C)革命性(D)科学性二、
6、名词解释题 请简要解释下列各名词。20 马克思主义哲学21 认识总规律22 理性认识三、简答题23 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马克思主义认识观的关系。24 为什么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25 发展地区经济、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意义何在?26 如何理解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27 农业、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原则、形式、政策是什么?四、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28 改革、发展必然破坏稳定,稳定必然阻碍改革、发展。29 意识具有主观特性。五、论述题30 试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如何正确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31 试述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32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 59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2 【正确答案】 C3 【正确答案】 B4 【正确答案】 A5 【正确答案】 B6 【正确答案】 D7 【正确答案】 B8 【正确答案】 A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绝对的;反映的广度、深度相对的10 【正确答案】 B11 【正确答案】 A12 【正确答案】 D13 【正确答案】
8、A14 【正确答案】 B15 【正确答案】 D16 【正确答案】 C17 【正确答案】 B18 【正确答案】 C19 【正确答案】 B二、名词解释题 请简要解释下列各名词。20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是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内容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这是从哲学的阶级属性,根本特征和社会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1 【正确答案】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9、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使认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认识运动的总过程、总规律。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2 【正确答案】 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三、简答题23 【正确答案】 (1)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2)马克思主义认识管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
10、世界观和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24 【正确答案】 (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针对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楚,首先是对社会主义特征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不完全清楚而提出的。(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11、。25 【正确答案】 (1)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2)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3)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都有重要意义。26 【正确答案】 (1)帝国主义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第一个最凶恶的敌人,是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以武力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了中国
12、,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与独立地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是最大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3)帝国主义还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主要支持者。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27 【正确答案】 (1)对农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农民的集体所有制。这种改造,是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实现的。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党提出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系列逐步过渡的形式。有土地
13、入股、初级社、高级社。(2)对工业: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从供销合作入手发展为生产合作。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基本上通过由低到高的三种合作方式:初级形式的手工业生产小组、中级形式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高级形式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马列主义的学说,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而未能实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是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和
14、作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在中国,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或国家经济部门同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发展阶段。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四、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28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贯彻这一方针,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
15、和互相促进的。(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3)稳定是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的稳定。29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在形式上具有主观特性。主要表现在:(1)意识只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2
16、)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对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反映形式。(3)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受到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等主观状态的影响,因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具有个体意识的差异性或区别性。(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是能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的主观观念。五、论述题30 【正确答案】 (l)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它或指历史上延续下来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或指本土的民族文化。一般说来,本民族的文化由于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代表着本民族的整体意识和价值取向,往往更具有巩固性、持久性和相对稳定性,也更容易从历史上沿袭下来。因此,传统文化一般也就是民族文化。(2
17、)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正确地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第一,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任何一种新文化的诞生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决不可视而不见,更不能视为包袱,丢掉了之。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第二,传统文化是有两重性的,必须正确对待,批判继承。任何传统文化都可以分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总有其积极的、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存在某些落后的、消极的、保守的因素。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18、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31 【正确答案】 (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古代,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们体力劳动;在近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因素仍然是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而当代,
19、科学技术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比重中超过一半,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高达 60?90。从而,科学技术因素成为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还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邓小平提
20、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贡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科教兴国“ 的重要性。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知识经济,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32 【正确答案】 (l)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行动,促进事物合乎规律地发展;错误
21、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行动,阻碍和破坏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根据客观实际,按规律办事,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2)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反之,从主观愿望和书本出发,必然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了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只有不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