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学(课程)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填空题1 我国最早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课程” 这一术语的教育家是 _。2 “隐性课程 ”一词最早由 _提出。3 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是强制性、免费性、_。二、单项选择题4 至今仍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学校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课程类型是 ( )(A)核心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课程(D)活动课程5 “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 ( )期间。(A)宋元(B)唐宋(C)秦汉(D)明清6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7 ( )是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而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A)校本课
2、程(B)国家课程(C)地方课程(D)选修课程8 我国古代的“ 六艺”“四书五经”、古罗马的“七艺”,都可以说是最早的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9 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依据( )来进行划分的。(A)从课程功能的角度(B)从教育阶段的作用(C)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主体角度(D)从课程核心组织角度10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制订的关于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B)培养目标(C)课程计划(D)教材计划11 不属于义务教育特点的是 ( )(A)强制性(B)普通性(C)普及性(D)免费性12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品德
3、艺术课,属于 ( )(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通识课程13 杜威主张的课程理论是 ( )(A)学科课程论(B)形式教育论(C)活动课程论(D)实质教育论14 学生必须接受“ 自由教育 ”,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因为有广博的知识和理性的能力,将来也是适应力最强的,对未来做了最充分了解、最充分准备的优秀公民和劳动者。秉持这种观点的人在课程类型上倾向于 ( )(A)学科中心课程(B)学生中心课程(C)社会中心课程(D)活动中心课程15 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和校园环境等属于 ( )(A)相关课程(B)学科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16 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
4、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是 ( )(A)活动课程(B)隐性课程(C)显性课程(D)综合课程17 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知识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在教育学中具体是指 ( )(A)学科单元(B)专业(C)课程(D)学科体系18 ( )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也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A)课程评价(B)教学计划(C)教案(D)教学大纲19 (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A)课程设计(B)课程标准(C)教科书(D)课程计划20 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主要共同之处在于 ( )(A)都强调儿童的活动(B)都反对学科中心(C)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D)都以儿童为
5、中心21 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句话表述的课程目标是 ( )(A)表现性目标(B)行为性目标(C)普遍性目标(D)生成性目标2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 ( )(A)知识与技能目标(B)过程与方法目标(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D)课堂教学目标23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这与下列( )所提出的教育目标类型基本一致。(A)杜威(B)布卢姆(C)布鲁纳(D)泰
6、勒三、案例分析题24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 个性课程 ”体系,高中开设了 23 门选修课,34 门活动课;初中开设了 35 门活动课。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划分为 5 个层次的“个性课程 ”,即“讲座型”“发展型”“ 课题型”“竞赛型” 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 4 至 5 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问题: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25 李老
7、师和张老师教初二四个班的语文。50 多岁的李老师任教近 30 年,工作兢兢业业,对每篇精读课文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课堂、课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的基本知识扎实,考试成绩在四个班中名列前茅。但是在教学研讨活动中,他明显感到他的教学方法落伍了。年轻的张老师初涉教坛,思想活跃,大量采用活动式教学,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课本剧。但是很多学生不当回事,学生嘻嘻哈哈,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课后经常组织大量的文体活动。但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学校与家长也有一些不满。李老师和张老师都很困惑。问题:请运用课程理论与新课程原理分析上述案例。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学(课程)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
8、一、填空题1 【正确答案】 朱熹【知识模块】 课程2 【正确答案】 杰克逊【知识模块】 课程3 【正确答案】 普及性【知识模块】 课程二、单项选择题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学校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课程类型是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知识模块】 课程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能见到“课程”一词的最早使用。【知识模块】 课程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
9、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所以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知识模块】 课程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知识模块】 课程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我国古代的“六艺”“四书五经”和中世纪西欧的“七艺”都是最早的学科课程。【知识模块】 课程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角度,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 课程。从课程功能
10、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划分,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知识模块】 课程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培养目标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知识模块】 课程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知识模块】 课程12
11、【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品德和艺术都属于综合课程。【知识模块】 课程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活动课程又叫学生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知识模块】 课程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中心课程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具备广博知识和理性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现实的技能,使之成为优秀公民和劳动者。【知识模块】 课程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物质性隐性
12、课程。包括学校环境、学校建筑物、教室布置。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及班级运行方式。心理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念等。【知识模块】 课程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把两门以上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的课程。【知识模块】 课程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知识模块】 课程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课程评价既是课
13、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知识模块】 课程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知识模块】 课程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活动课程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综合课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把几个学科的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综合课程除了克服分科过细的缺点以外,还比较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综合课程也强调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反对学科中心,只是反对分科过细。因此,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共同之处都在于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模块】
14、课程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行为性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评价功能。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适合。题干所述为行为性目标。【知识模块】 课程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时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积极变化,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知识模块】 课程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布卢姆等人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
15、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这与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基本一致。【知识模块】 课程三、案例分析题24 【正确答案】 (1)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以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原则、均衡性原则、选择性原则。(2)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凸显学校特色。 重建学校文化。(3)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16、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满足了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知识模块】 课程25 【正确答案】 (1)李老师的做法能在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人类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所获取的经验和科学知识;但却不能完全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过程”,他更多关注的是学科而不是人,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张老师的做法能够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丰富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学生难以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的体系。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带来教育价值,如果只为活动而活动,会极大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在师生互动层面,李老师完全没有体现这一点,而张老师则重点突出了这一点,二者的做法均有欠缺。并且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是完全相反的,二者应相互结合、互取所长。(2)新课程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案例中,两位老师的做法均未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模块】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