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公共关系)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914071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公共关系)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公共关系)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公共关系)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公共关系)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公共关系)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公共关系)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在主体性社会关系三种形态中,公共关系研究的重点是_。(A)个人的社会关系形态(B)组织或集团的社会关系形态(C)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关系形态2 在缘由性社会关系四种形态中,公共关系研究的重点是_。(A)亲缘关系形态(B)地缘关系形态(C)业缘关系形态(D)泛缘关系形态3 社会关系的调节莩段主要包括刚性调节手段和_。(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C)柔性调节手段(D)道德手段4 公共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是社会组织、公众和_。(A)传播(B)社会性个人(C)媒介5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_。(A)社会组织(B)公众(C)大众传播媒介(D)公关公司

2、6 公共关系的客体是_。(A)人民大众(B)公众(C)大众传播媒介(D)社会群体二、名词解释7 公众8 业缘关系9 社会组织10 社会组织的形象11 公众12 非公众13 潜在公众14 知晓公众15 行动公众16 大众传播媒介三、简答题17 什么是社会关系:的柔性调节手段和剐性调节手段?18 简述公共关系的形态特征。19 根据社会成员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公共关系的公众可似分为哪三类?20 简述公共关系的调节法则。21 以主动了解社会组织或让社会组织了解自己,但公共关系本身却没有对公众,而只对社会组织提出了这种主动性的要求。(3)实力法则。这个法则同样是相对社会组织而言的,就是22 为什么说公共

3、关系是“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的艺术 ?23 公共关系的一般工作目标是什么?24 简述公众的特点。25 试论公众的横向分类及其意义。26 试论公众的纵向分类及其意义。27 试述信息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全国自考(公共关系)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二、名词解释7 【正确答案

4、】 “ 公众” 在日常用语中的一般意义是指与“个人”相对应的人群集合体,一般可与“ 大众” 、“群众 99、66 民众”等概念交换使用。作为公共关系学范畴的。公众(Public)”,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是指任何因与社会组织面临共同问题而与社会组织发生联系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有的紧密,有的松散,根据这种联系的紧松程度可以将公众分为三类:(1)社会组织。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社会组织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一整套工作制度,并有专人领导工作,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范围,等等。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但一个社会组织也可成为另一个社会组织的公众,成为公共关

5、系的对象。(2)群体组合。这是指通过一定的固定联系纽带而形成的有较亲密关系的群体,包括由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甚至泛缘关系以及兴趣爱好或共同职业关系而形成韵人群,如家庭、沙龙和某些协会等。(3)初级群体。这是指因一时面临共同问题而聚集形成的人群。初级群体成员内部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其联系的紧松程度取决于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难易程度,其联系的存在与否取决于问题的解决与否。以上三种桂会群体能否成为社会组织的公众,就在于它们是否同社会组织面临公共的问题并相互发生关系。【知识模块】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8 【正确答案】 业缘关系是公共关系学研究的主要缘由性的社会关系形态。如果说,在人类社会早期和小农

6、自然经济的社会形态中,亲缘和地缘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形态的话,那么,在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业缘关系就取代了它们的地位。公共关系的主要形态就是业缘关系,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业缘关系,如公共关系中的员工关系、消费者关系、媒介关系、政府关系等都是业缘关系。【知识模块】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9 【正确答案】 社会组织是人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它既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也可以成为公共关系活动的客体。它有领导、有目标,成员间又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范围,还有一套工作制度。社会组织本身又是因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所要完成的社会分工的任务就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工作目标。

7、目标是相对过程而言的,社会组织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组织的运行,社会组织只有通过运行才能达到工作目标。【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10 【正确答案】 社会组织的形象是指它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它包括社会组织的内在气质和外观形象两个方面。所谓内在气质,是指社会组织在运行中对现实环境诸因素发生或改变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基本态度、价值指向以及社会公德水平,包括服务态度、待人处事的基本行为准则、二次服务水平,作为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等等。【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11 【正确答案】 任何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并与社会组织的运行发生一定关系的社会群体。这个定义揭示了公

8、众的一些基本特点:(1)公众的同质性;(2)公众的相关性;(3)公众的层次性;(4) 公众的多变性。“公众”概念在公共关系中有自己特殊的规定,它既不同于“人民大众” 等概念,也与 “顾客”等概念有别,甚至跟通常所说的“公众 ”的一般概念也不完全一样,但无疑它同这些概念都有一定的联系。【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12 【正确答案】 非公众即社会组织还未与之发生关系的公众。非公众严格说来,即按公众的定义说来,不能算作公众,因为它们既不受社会组织的影响,又不对社会组织的运行产生任何结果。由此,有人以为非公众不能列人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范围。但从社会组织的运行角度来看,在对社会组织运行的必然趋势进行

9、分析时,有必要对今后可能与社会组织发生关系的现在的非公众中的一部分有提前的认识,即公共关系对公众的确定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但是这绝不是说,可以把公众与非公众混淆起来同等看待。事实上,提出“非公众” 的概念就是要帮助公共关系工作减少盲目性,避免把力量过多地用到并不太需要用的地方去,因为非公众毕竟不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点对象。【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13 【正确答案】 潜在公众指事实上已与社会组织发生联系但尚未意识到的公众。在社会组织的环境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即某些社会成员由于社会组织运行的关系而使他们面临共同问题,这时他们已经由该问题而连接起来成为社会组织的公众了,但他们本身并没有

10、意识到这一点,这部分公众就是潜在公众。由于潜在公众本身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所以它不会付诸任何行动,这样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就是潜在的。但问题早晚会暴露,潜在公众一旦意识到它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成了知晓公众了。对公共关系来说,应当尽量让潜在公众迅速转变为知晓公众。因为所存在的问题,如果是对社会组织有利的,那么自然应当尽快让公众知晓;如果是对社会组织不利的,那么也应当在让公众了解的基础上采取补救措施,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一旦问题出现,再想办法就显得被动了。【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14 【正确答案】 知晓公众指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把它与社会组织的运行联系在一起的公众。由于知

11、晓公众已经知道问题的存在,因此它们对任何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都会感兴趣,并在信息反馈上有所表示。所以知晓公众一形成,公共关系活动更应积极地展开,以便同公众交流信息,努力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特别是当不利于社会组织的问题已经暴露时,公共关系活动更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积极主动地向公众解释问题的缘由并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公众就可能采取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行动,从而转化为行动公众。【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15 【正确答案】 行动公众指不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已着手或已采取行动的公众。行动公众是由知晓公众发展而来的。当公众已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社会组织又没能及时解决问题时,公众就会准备采取或

12、已经采取行动,如诉诸大众传播媒介,诉诸政府的有关部门,甚至诉诸法律等等。面临行动公众,公共关系工作更要加紧进行,竭力让公众了解社会组织为解决问题所作的努力,帮助社会组织的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补救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16 【正确答案】 大众传播媒介指在社会分工中专门负责向社会传播信息的机构及其工作产品,包括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出版部门、电影系统、期刊杂志社和广告经营单位及其工作产品等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空间跨度大,因此广泛性是它的优点。正确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是任何一个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社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说来,有关一个社会组织的信息在

13、大众传播媒介上出现的次数越多,则该社会组织的社会知名度就越高,社会影响也越大。因此,公共关系活动是极其重视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的。【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三、简答题17 【正确答案】 柔性手段是指伸缩余地比较大的调节手段,传播是它主要的方法,它通过传播各种明确表示赞同或反对的有效信息来诉诸关系双方的感情和理智以达到关系的平衡。柔性手段还经常通过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而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一般说来,柔性调节手段包括道德手段、心理手段、礼仪手段等。刚性手段是指弹性较小的调节手段,一般都有强制性的特点,其结果也常常具有不可逆性。刚性手段一般是在关系双方矛盾较深时所采取的一种调节手段,也常常是在

14、柔性手段调节失败时采取的手段。具体说来,它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政治手段等。各种柔性调节手段,基本上都是通过传播活动来进行的。公共关系作为一种传播活动,一般都采用柔性调节手段。除非万不得已,公共关系不采用剐性手段。由于公共关系的性质,刚性调节手段与之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公共关系也必须注意这些手段对自己活动的影响。,注意传播有关这方面的信息。【知识模块】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18 【正确答案】 公共关系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以特定公众为对象,是一种传播活动,具有管理职能。一般地说,社会关系韵双方都是关系主体,而公共关系的双方只有方是主体,却社会组织,另一方是客体,即公众。而关系双方的联系,主

15、要是通过关系主体开展的信息传播活动来连接的。这些就是公共关系的基本的形态特征。第一,公共关系以社会组织为主体。这是强调社会组织在关系双方的主导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由于中央政府的权力相对减弱,社会组织的作用日见重要;又由于,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状态也日趋复杂,所以,社会现实要求社会组织在其与公众的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承担起关系主体应承担的任务。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重要特点是分工的高度化,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必须具有定的组织性,而且往往是组织性越强,活动成效就越大。般意义上的公共关系活动实际上是一些大小不等的系统工程。本身需要一定的协调指挥和组织形式,相比之下,公共关系的公众一方处于比

16、较松散的结构之中,一般无力担当此组织者的重任,而社会组织较一般社会集团有更严密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程觑这样,公共关系组织者的任务就顺理成章地落在了社会组织身上。所以,公共关系学一般把公共关系的主体理解为社会组织这方。第二,公共关系以特定公众为对象。作为公共关系主体的社会组织,其工作对象是特定的公众。“公众” 在日常用语中的一般意义是指与 “一个人?相对应的人群集合体,一般可与“ 大众”、“群众 ”、民众”等概念交换使用。作为公共关系学范畴的“ 公众 (public),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是指任何因与社会组织面临共同可题而与与社会组织发生联系的社会群体。第三,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这里所说的“ 传播

17、” 是作为传播学范畴的传播,指的是“信息交流”。有人认为公共关系是解决社会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工作,事实上这是零切实际想法。公共关系的活动是有限的,它只是运用传播手段协调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解决的是两者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问题。所以说公共关系只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举例说来;如有一个企业与公众发生经济纠纷,该企业诉诸法律,最后法律判决以赔款解决问题。那么,该企业在这里采取的是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而不是传播活动,所以这里所有的过程都与公共关系无关。但如果把这一过程传播到社会上,以引起公众对该企业及其行为的注意,那么这就是公共关系活动了。第四,公共关系具有管理职能。传统的管理学认为,管理是对人

18、力、物力、财力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事实上,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信息管理。现代信息概念的提出和信息的理论化使人们认识到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公共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将使社会组织的决策更准确,从而使社会组织更接近预期的目标。所以说,公共关系具有管理的职能。【知识模块】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19 【正确答案】 根据社会成员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公共关系的公众可分为社会组织、群体组合、初级群体。(1)社会组织。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社会组织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一整套工作制度:黼专人领导工作,成员间有明确的分

19、工和职责范围,等等。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但一个社会组织也可成为另一个社会组织的公众,成为公共关系的对象。(2)群体组合。这是指通过一定的固定联系纽带而形成的有较亲密关系的群体,包括由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甚至泛缘关系以及兴趣爱好或共同职业关系而形成的人群,如家庭、沙龙和某些协会等。(3)初级群体。这是指因一时面临共同问题而聚集形成的人群。初级群体成员冉部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其联系的紧松程度取决于所面临的向题的解决难易程度,其联系的存在与否取决于问题的解决与否。以上三种社会群体能否成为社会组织的公众,就在于它们是否同社会组织面临公共的问题并相互发生关系。【知识模块】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

20、系20 【正确答案】 社会关系的调节法则是由关系形态所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般诃节法则有理解法则、互补法则和从善法则。作为种社会关系形态,公共关系应当遵循上述一般社会关系的调节法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形态,公共关系又有自己的调节法则。公共关系是一种以社会组织为关系主体的需应交换型韵关系形态,这种关系形态决定了公共关系的三个调节法刚,即互惠互利法则、主动法则和实力法则。(1)互惠互利法则。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是要使社会组织和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从根本上说,公共关系的驱动力是双方的利益要求,因此,公共关系活动要使关系双方在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基础上使双方利益要求都得到满足。对公共关系的互惠互利

21、法则不能作实用主义的片面理解,不能认为公共关系就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情感的交流和道义上的相互帮助。恰恰相反,公共关系正是要建立一种情感融洽、富有职业道德的相匿了解、相互合作的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状况下,才能真正做到互惠互利。可见,公共关系的互惠互利法则本身就含有情感交流的内容和职业道德的要求。(2)主动法则。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是关系调节的主方;处事关系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必须在美系调节中积极主动。般说来,普通的人际关系由于双方都是主体,因此,积援主动是关系诃节中对双方的要求。但公共关系中,公众一方处手相对被动的毫位,蝴法则是相对于社会组织这方而言。根据主动法则,公共美系括

22、动的筹划、准备、组织和开展等切事宜,按常规都应由社会组织来承担,公众只是进行配合。当然,公众成员也可【知识模块】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21 【正确答案】 说,社会组织要具有满足公众合理需求的后备能力。社会组织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对公众需求的应承,如在做广告时的许诺(如实行“三包” 等),要有切实的实力作后盾。否则,公共关系活动就会走向反面,加深双方的矛盾,非但不能调节关系,反而会破坏原有的平衡。现在一些企业单位在做广告时,往往不顾自己的实力丽狮子大开口;结果公众的反应一来,就暴露了实力上的不足;造成了公众的不信任感。这就是违背实力法则所造成的后果。此外:公共关系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就是要排除“关

23、系入格化” 的倾向。前面说过,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调节的主方,而调节在一般情况下,总是由主方根据关系状态来采用各种相应手段使关系达到协调平衡的过程。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作为调节主方的社会组织对关系状态的判定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这直接影响到关系调节手段的采用和调节结果,公共关系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关系人格化” 。克服“关系人格化”倾向是公共关系、的个基本出发点。为了避免和克服“关系人格化” 倾向,科学地协调和平衡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形态预先规定为:公众的要求总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公众所面临的间题是由社会组织的运行所产生的,关系状态的变化也是由社会组织自身运行

24、而引起的。只是在这个基本前提下,公共关系才遵循上述兰个两节法则具体地调节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这样,就摊踩了关系调节机制的惩治趋向,而决定了公共关系的调节机制只能是补偿性的;它的调节手段也主要是柔性手段,即通过信息传播手段来调节与公众的关系,以达到关系的协调和平衡。【知识模块】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22 【正确答案】 对公共关系来说,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组织因素。物的因素有一部分是外部环境因素,如自然环境,另一部分则是内部组织因素,如设备;人的因素也可分为内部组织因素(如员工)和外部环境因素(如公众意向) 。公共关系要协助处理好这种内外关系因素,因此,公共关系是

25、“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的一门艺术。【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23 【正确答案】 公共关系的一般目标,简单说来,就是改善社会组织的形象。在这里,社会组织的形象变化是个中性词,它有两个相反的演变方向。其一是社会组织的形象变得不利于社会组织工作总目标的完成,即恶性变化;其二是社会组织的形象的变化越来越有利于社会组织实现自身的工作总目标,即良性变化。因此较具体地说,公共关系工作的一般目标就是:(1)当社会组织的形象发生恶性变化时,尽可能地促使它朝相反的方向转化,至少要阻止它继续恶化的势头;(2)当社会组织的形象产生良性变化时,保持它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把它引向深入;(3)在社会组织的形象比较模

26、糊时,尽可能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良好形象。【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24 【正确答案】 “ 公众” 有如下一些特点:公众的同质性。公众之所以成为公众,是因为公众的成员面临着共同的问题,这种问题从大的方面说,可以是国家大事,甚至国际问题;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是家庭琐事或个人的衣着打扮。但无论问题的大小,只要有充分数量的人所共同遇见,则这些人就可以形成公众。公众的相关性。“公众”虽然广泛存在,但实际与某一社会组织发生关系的公众都是有限的。凡不与某一社会组织发生关系的“公众” ,都不是该组织的公众。社会组织的特定公众对社会组织具有特定的要求,与该组织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特定公众都是要求从

27、该组织获得某些应得的权益。由于公众与社会组织的这种相关性,公众的选择和确定就成了公共关系的重要任务。公众的层次性。公众是一种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层次性,因此公众也就有层次性,它包括社会组织、群体组合和初级群体三个层次。【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25 【正确答案】 公众横向分类的根据是:社会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类问题,因问题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公众。所以,所谓横向分类,实际上是一种问题导向分类。对因问题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公众进行横向分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各类公众在其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和角色作用,便于公共关系活动有针对性地分别解决各类问题,协调社会组织与各类公众的关系。根

28、据这种分类原则,公众一般可划分如下:(1)内部公众社会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内部公众对公共关系来说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公众。因为公共关系要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内部公众对自己组织的评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同内部公众协调关系,是公共关系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2)政府以及管理部门公众对社会组织行使管理监督职能的所有社会职能部门。在公共关系实践中,政府和管理部门本身也可以成为社会组织公共关系中的客体。在我国,由于产品经济体制仍在起作用,社会组织同政府及管理部门搞好关系更有特别的意义。(3)与社会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公众社会组织经营产品的消费群体。这里的“产品” 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

29、精神产品;这里的“消费” 也是广义的,包括商品消费,也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等。对于大多数社会组织来说,这类公众是最主要和最广泛的公众。(4)与组织目标一般相关的公众社会组织正常运行中要涉及到的各类组织和群体。如原料供应、水电供应单位等等。此类公众尽管对社会组织的形象不发生直接影响,但对社会组织产品的生产却握有生杀大权,因此,与这类公众协调好关系,也是公共关系的重要任务之一。(5)社会公众社会组织所在地周围的邻居和地区政府部门。(6)大众传播媒介公众在社会分工中专门负责向大众传播信息的专门机构。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关系活动每每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否则公共关系活动的影响就微乎其微,可见大众传播媒介

30、公众直接关系到公共关系活动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公众。对公共关系来说,此类公众有着双重功能和双向作用:一方面,它自身是公共关系的客体,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又是介于社会组织和其他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是一中介因素,因而也可以说是公共关系工作的手段。(7)同行公众 从事相同事业的社会组织。此类公众跟社会组织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关系。同行的宣传有特殊的效果,同行的信息也往往比较灵通。因此如何在竞争中与同行公众搞好合作,也是公共关系应当认真考虑的一项任务。(8)事件性公众在社会组织运行的偶然事件中涉及到的公众。如因工厂泄漏有害气体而受到危害的行人和居民等,又如工厂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所涉及到

31、的受害者和公安部门等。此类公众的重要性要视事件的影响程度而定。总之,面临问题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公众,对不同的公众要采取对症下药的传播活动,公共关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26 【正确答案】 所谓纵向分类,实际上是把公众作为一个过程按其发展阶段来划分;而公众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公众与社会组织关系日益密切的过程,所以纵向分类也可以说是根据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与公众发生关系的密切程度对公众进行的一种划分。根据公众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程度和发展阶段,一般可把它分成四类,即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1)非公众即社会组织还未与之发生关系的公众。非公众严格说来,即按公众的定

32、义说来,不能算作公众,因为它们既不受社会组织的影响,又不对社会组织的运行产生任何结果。由此,有人以为非公众不能列人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范围。但从社会组织的运行角度来看,在对社会组织运行的必然趋势进行分析时,有必要对今后可能与社会组织发生关系的现在的非公众中的一部分有提前的认识,即公共关系对公众的确定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但是这绝不是说,可以把公众与非公众混淆起来同等看待。事实上,提出“非公众” 的概念就是要帮助公共关系工作减少盲目性,避免把力量过多地用到并不太需要用的地方去,因为非公众毕竟不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点对象。(2)潜在公众事实上已与社会组织发生联系但尚未意识到的公众。在社会组织的环境中

33、,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即某些社会成员由于社会组织运行的关系而使他们面临共同问题,这时他们已经由该问题而连接起来成为社会组织的公众了,但他们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部分公众就是潜在公众。由于潜在公众本身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所以它不会付诸任何行动,这样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就是潜在的。但问题早晚会暴露,潜在公众一旦意识到它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成了知晓公众了。对公共关系来说,应当尽量让潜在公众迅速转变为知晓公众。因为所存在的问题,如果是对社会组织有利的,那么自然应当尽快让公众知晓;如果是对社会组织不利的,那么也应当在让公众了解的基础上采取补救措施,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一旦问题出现,

34、再想办法就显得被动了。(3)知晓公众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把它与社会组织的运行联系在一起的公众。由于知晓公众已经知道问题的存在,因此它们对任何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都会感兴趣,并在信息反馈上有所表示。所以知晓公众一形成,公共关系活动更应积极地展开,以便同公众交流信息,努力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特别是当不利于社会组织的问题已经暴露时,公共关系活动更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积极主动地向公众解释问题的缘由并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公众就可能采取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行动,从而转化为行动公众。(4)行动公众不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已着手或已采取行动的公众。行动公众是由知晓公众发展而来的。当公众已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35、,而社会组织又没能及时解决问题时,公众就会准备采取或已经采取行动,如诉诸大众传播媒介,诉诸政府的有关部门,甚至诉诸法律等等。面临行动公众,公共关系工作更要加紧进行,竭力让公众了解社会组织为解决问题所作的努力,帮助社会组织的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补救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总之,随着从非公众到行动公众的发展,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虽然一般说来,这四类公众都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但公共关系的重点当放在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身上,而对非公众只花较少的功夫。【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27 【正确答案】 首先,信息传播可以使公共关系主体准确地把握自身与现实环境及其关系的真实状况。作为

36、公共关系主体的社会组织要想运行得当,就必须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运行的现实环境,尤其要了解现实环境中的公众,而在现代社会中,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是了解自己与环境及其关系的最有效手段。因此作为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活动,理应包括信息的收集这样的内容。其次,信息传播可以使公共关系主体增加选择能力,扩大选择范围,从而提高决策的可行性。社会组织的运行是在决策的指导下进行的,决策的可行与否,以及决策的可行度的大小,均取决于决策者的选择,而选择的根据则在于对信息量的掌握程度。一般说来,信息量越大,选择的方向就越多,因此从原则上说,社会组织对信息的需求是“ 多多益善“。但从具体情况分析,信息

37、过多,特别是信息的多而杂,对社会组织的决策未必就一定是好事情,因为信息太多太杂,容易搞乱头绪,影响决策者的思路,使得选择举棋不定。所以信息的整理和处理是决策前的绝对要求。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组织的信息处理是由公共关系的活动来承担的,公共关系根据自己的行为规范对信息加以处理,为决策者的选择提供服务。这样看来,信息的处理同样是作为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行为规范所必须担当的任务。最后,信息传播可以使公共关系主体的预定目标易于实现。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的目标各不相同,但在其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有一点是完全一样的,即必须让公众了解自己。一般说来,对一个正规化的社会组织,公众越了解它,就越信任它,它的社会形象就越好,其目标也比较容易实现。如一个工厂,当其运行状况和产品质量为公众所了解时,其产品的推销也就比较容易进行了;一个学校,当其人才培养的情况让公众所掌握时,才容易招收优秀的学生并把毕业生输送到理想的岗位等等。而要让公众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社会组织除了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活动外,没有更好的途径,因而,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公众发布信息是公共关系信息传播活动的应有之义。【知识模块】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