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文学概论)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915088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文学概论)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文学概论)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文学概论)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文学概论)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文学概论)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文学概论)模拟试卷 1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所表达的文化意义是 【 】(A)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B)叩问人的生存意义(C)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D)憧憬人类的未来2 “价值阅读 ”的意义在于 【 】(A)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价值意义,尤其是文化意义(B)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价值意义,尤其是文化意义(C)在发现作品中价值意义的同时给予评价(D)以评价为主、发现为辅3 马克思曾说“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 ,这表明 【 】(A)主体的动作是审美的动力(B)客体的“美” 是审美的对象(C)美不是无条件的(D)美是文化传统凝结的成

2、果4 认为巴尔扎克在“ 人间喜剧 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的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普列汉诺夫5 曾对“体验 ”这个词及其意义的形成做过溯源工作,把经验和体验作了区别,说明了体验与艺术的密切关系的德国现代哲学家是 【 】(A)加达默尔(B)莱辛(C)康德(D)西蒙尼底斯6 作家体验过的对象是他的 【 】(A)可见物(B)可触物(C)可听物(D)情感物7 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是 【 】(A)文学形象系统(B)文学意蕴世界(C)文学语言组织(D)文学形状世界8 “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

3、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语言的此定义出自 【 】(A)索绪尔(B)但丁(C)黑格尔(D)萨丕尔9 认为中国文学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汉语的单音节性” 的作家是 【 】(A)林语堂(B)朱光潜(C)曹禺(D)老舍10 对于声调和语调之间的关系,提出著名的“代数和” 的是 【 】(A)陈望道(B)赵元任(C)汪曾祺(D)老舍11 “离恨恰如春草,更远更行还生” 所用的辞格为 【 】(A)借喻(B)借代(C)暗喻(D)明喻12 文学的写实性形象的至境形态是 【 】(A)象征意象(B)典型(C)意蕴(D)意境13 西方典型观传人我国的时间是 【 】(A)鸦片战争以后(B)辛亥革命以后(C)五四运动以后

4、(D)新中国成立以后14 文学典型的真实性呈现的艺术魅力,除符合历史的尺度外,还包括 【 】(A)环境的真实(B)人物语言的真实(C)人物性格的真实(D)作家人格的真诚15 构成意境论的“ 两大因素 ”是 【 】(A)意与境(B)情与景(C)意与情(D)情与境16 首先提出“ 情景交融” 概念的是 【 】(A)王国维(B)范唏文(C)王夫之(D)严羽17 强调“实者逼肖,虚者自出出道出了意境创造的奥秘的是我国古代画家 【 】(A)王夫之(B)许印芳(C)邹一桂(D)王昌龄18 意境的美感特征是 【 】(A)情景交融(B)虚实相生(C)呈现生命律动(D)韵味无穷19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

5、范畴,它最早的源头可上溯到 【 】(A)周易.系辞(B) 庄子.天道(C) 庄子.外物(D)论衡.乱龙20 最早提出“ 意象应合” 原则的学者是 【 】(A)严羽(B)王国维(C)何景明(D)王夫之二、多项选择题21 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精神文化是指 【 】(A)文化心理(B)价值观念(C)思维方式(D)审美趣味(E)宗教情绪22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是针对 【 】(A)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的(B)艺术世界的无机性而言的(C)艺术世界的整合性而言的(D)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E)多种形象的合一性而言的23 叙述动作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故事的 【 】(A)时间(B)地点(C)叙

6、述者(D)背景(E)接受者24 总的来说,文学传播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 】(A)口头传播(B)体态传播(C)书写传播(D)印刷传播(E)电子传播25 文学接受中预备情绪的特征有 【 】(A)哲理性(B)象征性(C)审美性(D)朦胧性(E)期望性三、名词解释26 悖论27 艺术直觉28 自由语体四、简答题29 为什么说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30 什么是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31 什么叫叙述视角? 简述几种叙述视角的不同情形。32 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33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的不平衡表现形态及原因是什么?五、论述题34 试述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7、35 什么叫抒情的策略? 抒情的策略有哪些种类 ?36 如何理解文学批评的意义?全国自考(文学概论)模拟试卷 1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是在中秋之夜月下畅饮时怀念弟弟苏辙写下的名篇。这首词的突出特点就是人能展开广阔无限的幻想,向往美好的未来,表现了人的特性,从而获得文化意义。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其基本途径就是要“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马克思这句话提示的是美不是无条件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美是

8、不一样的。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是恩格斯的观点,人间喜剧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正突出了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5 【正确答案】 A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杜夫海纳强调在体验中,对象内在于主体的心灵世界,尽管画的是椅子,但那已经不是画家生命之外的可见物、可触物或可听物,而是情感物。它不是知识的对象,是情感的对象。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语言的此定义出自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林语堂认为正是这种极端的单音节性早就了

9、极为凝练的风格。也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美。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赵元任提出了著名的“代数和”论,认为声调(字调)加在语调的起伏上面就像海浪上的微波,即滚滚浩荡的波涛之上还有轻微起伏的小波,二者达成“音高运动的代数和”,从而有助于形成汉语音律美。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明喻是明确地用甲比方乙的比喻样式,其特征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全出现。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远更行还生”是说满怀的离愁别恨,恰如那翠绿的青草,虽越走越远,还是看到它满地都生长着。“离愁别恨”是本体,“恰如”是比喻词,“青草”是喻体。12 【正确答案】 B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西方典型观是

10、“五四”以后传入我国的,但真正得到讨论和应用是在建国之后。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文学典型的真实性呈现的艺术魅力,并非仅在于它符合历史的尺度,还在于作家人格的真诚。真诚也是典型真实性的一个侧面,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豳我国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大致在唐代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南宋文论家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情景交融”这个概念,他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清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挂说:“实者

11、逼肖,虚者自出”,道出了意境创造的奥秘。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意境以它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和呈现生命律动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意象”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其云:“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意象应合”的原则是我国明代学者何景明提出来的。他说:“夫意象应日合,意象乖日离,是故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意象尽矣。”二、多项选择题21 【正确答案】 A,B,C,D,E【试题解析】 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东

12、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精神文化惰性最大,不容易改变。22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其一是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的;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其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23 【正确答案】 C,E24 【正确答案】 A,C,D,E25 【正确答案】 C,D,E【试题解析】 预备情绪是文学接受者从日常生活的实际态度与研究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变,是审美经验的初始阶段与准备状态。预备情绪具有三个特征:审美性、朦胧性与期望性。三、名词解释26 【正确答案】 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

13、即所谓“似非而是 ”的语句。“悖论”这一术语源自理查兹的 “拟叙述”。“ 拟叙述”指与客观、准确的科学叙述截然相对的叙述方式,最终由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27 【正确答案】 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28 【正确答案】 自由语体:是指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自由语体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它本身就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四、简答题29 【正确答案】 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意境的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

14、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30 【正确答案】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文法层面的“文法” 一词借自中国古典诗学,指的不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法” ,而是指 “作文”和“ 作诗”之“ 法”,即文学创作的法规。因此,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这

15、种表现程式,在修辞学上通称为“辞格” 。31 【正确答案】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是由叙述者决定的。总起来说有三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同时还应注意,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同内出现在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心灵深处挖掘隐私。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

16、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但也正因如此读者才会产生身临其境般的逼真感觉。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 的称谓进行的叙述。在传统的叙事作品中,叙述人称一般是不变换的。有的理论家相信视角应当始终如一。事实上,视角的变换也是可以的。不仅叙述视角可以从所叙述的内容看出变换,故事中叙述人称也可以变换。32 【正确答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前人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

17、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1)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2)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3)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33 【正确答案】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表现形态:(1)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者衰落。(2)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造成这种不平衡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时代风尚和文学传统、

18、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文学的发展并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系统“合力”的结果。五、论述题34 【正确答案】 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特征是:(1)哲理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文学象征作为“表意之象” ,所表之“意”,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意念,或者说是一种哲理性思考。自古以来,意象诗人,总以哲理入诗。例如朱熹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借泛舟的形象来表达哲理的诗。这是否是劝诫读书人潜心治学,待机勿躁?其中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呢?还是另有所指? 让人思索玩味不尽。(2)象征性

19、。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我们取狭义的“象征” ,如黑格尔所说,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 第一是意义,其次才是这意义的表现。” 但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 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例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大甲虫,余光中的夸父中的夸父。(3)荒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荒诞是由象征意象的形象。奇辟荒诞”引起的。象征意象的荒诞性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其一是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其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西方现代派文学更是刻意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荒诞。例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描写两

20、个流浪汉在荒野里无望地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表现人类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望的等待的荒谬悲剧,以示人生的荒诞性。(4)求解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由于象征意象刨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哲理或观念,那么对象征意象艺术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过程。这种审美求解过程有点近似猜谜。当象征意象以不合常理、不合常情的形象呈现于人们眼前时,常使人一接触它头脑里便顿生疑窦。所以好的象征意象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确切的结论。35 【正确答案】 抒情的策略,是作者在创作抒情作品时,为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而在语法和修辞上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说来,抒情策略可以区分为两种:抒情的语法

21、策略和抒情的修辞策略。修辞策略。(1)所谓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由形容词变成了动词,更突出了春到江南的过程和特色。(2)所谓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学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很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意象是抒情文学的第一构成因素,是抒情作品的根基。在抒情理论中,可以将其理解为“ 心理画面” 。例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就是这样的“心理画面

22、”。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以“愁” 为例,我国古代诗人有的以山喻其重, “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孝友玉楼春 );自的以海喻其深,“ 落红万点愁如海”(秦少游);有的以流水喻其绵延不绝、无穷无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等等。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它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用活典故,能够产生虚实相生、空灵有味、意在言外的美学效果。例如东汉李尤九曲歌:“年岁晚暮日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车。” 运用了羲和驾六龙拉

23、日车的传说。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 似非而是”的语句。抒情作品不必处处合乎逻辑,因而常常具有悖论的性质。例如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此诗写出“虽生犹死”与“虽死犹生”两种境界,看似自相矛盾,实则千真万确,“似非而县” ,属于悖论。36 【正确答案】 具体地说,文学批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作家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批评家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阅读、研究进而认识、了解作家的;同样他也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品评、分析来

24、影响作家的创作。由于批评家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修养与理论背景,他往往站在比作家更高的视点上,帮助作家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作品,提高文学创作的自觉能力。批评家对作家的了解有时胜过作家本人,他能够深入作家内心世界中潜意识与不自觉的层面,发现作家自我认识的百点和被遮蔽的东西。批评家对作品深层意蕴的发掘也往往是作家未想到的却又是富有启发性的,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评估也由于置放到更大的文学系统中去考察而更显客观、中肯。因此,批评家对作家艺术潜力的确认、创作道路的总结、发展方向的建议能够起到一定的规范与指导作用。(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接受者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者深入理解作品,对接受

25、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文学批评是加深接受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本身具有的价值只有在消费、接受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作品首先要为读者所理解。一些艺术创新的作品,一些恩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作品,一些超出读者阅读经验和高出读者审美能力的作品,一些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把握的古代与外国作品,接受者往往会产生或多或少理解上的障碍。这就需要文学批评的中介,帮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文学批评还对接受者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起着塑造作用。批评家常常通过推荐作品、确立经典,帮助读者选择阅读的作品。读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一方面受作品的熏陶,另

26、一方面也受文学批评的引导与塑造。把接受者大众的审美价值观提升到经典文学作品的水平,把握接受活动中艺术再创造的层次和批评家专业的眼光,这也是文学批评所担当的责任。(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通过作品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往往通过文学作品思想意义的揭示和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理论背景的分析来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发挥其社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莎士比亚作品的评价,列宁对托尔斯泰作品的分析,别林斯基对普希金、果戈理作品的研究,鲁迅以杂文形式展开的文学批评,都表现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由于他们的观点不是用抽象的理论形式写出的,而是借助于作品人物、情节的形象分析,因而能够传播得更广、更深入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