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6.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918795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3.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6.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6.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6.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6.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6.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阶段 选 修 部 分 专题十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向一 古代西方的政治改革(5年1考) 【再研真题】 (2014江苏单科T24A)(10分)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 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

2、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3分)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5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2分),【审答模板】析设问,找关键,定点突破!,【史识拓展】

3、一、梭伦改革的特点1.从目的上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从措施上看:很多措施都带有“折中”色彩。3.从立场上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4.从结果上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二、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梭伦改革的作用1.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民主化开辟了道路。,2.经济措施稳定了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业奴隶主阶

4、层的崛起,使阶级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3.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与东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三、对梭伦改革的认识1.形成条件:雅典民主政治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把城邦公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以在激烈的城邦竞争中保持独立,对外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2.主要特征: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否定血缘关系,以财产和地域取代血缘作为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3.局限性:在雅典,真正能够享受民主的毕竟是少

5、数,妇女无政治权利,广大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于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非常遥远。,【典题精练】 (201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10分)古希腊有些城邦,贵族委托一个德高望重的公民负责改革法律,以消除最明显的不公正现象。雅典的梭伦就是其中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梭伦出身贵族,所以他有资格当选首席执政,但他不是那些作威作福的贵族显族。他的家境中平,早年曾兼营贸易,与商旅为伍,并且周游海外,成为饱学之士,被时人誉为“七贤”之一。他同情平民,又曾在雅典与邻邦麦加拉的战斗中勇立战功,率众攻克应属雅典的萨拉米岛,因此他在群众中很有威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 梭伦:“我给予民众足够的好处

6、,而毫不剥削也不增加他们的权利。对于那些具有实力,并且利用自己的财富施展实力的人,我也注意不使他们受到丝毫损失”。“对于民众如果不过分放纵,也不粗暴地对待他们,他们对首领也会极其顺从。” 摘编自法阿尔德伯特欧洲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从梭伦的出身和经历分析,雅典贵族为什么委托梭伦“负责改革法律”?(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是如何给下层平民“足够的好处”但又“不过分放纵”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主要原则?(2分)世纪金榜导学号,【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梭伦出身贵族”“家境中平”“与商旅为伍,并且周游海外,成为饱学之士”“同

7、情平民,又曾在雅典与邻邦麦加拉的战斗中勇立战功”的信息归纳回答。第(2)题依据所学梭伦改革的内容回答。第(3)题依据所学从阶级性原则、一分为二原则思考回答。,答案:(1)出身贵族,与商旅为伍,饱有学识,同情平民,勇立战功。(4分,任答四点) (2)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成立陪审法庭:恢复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2分,任答两点) 财产等级制规定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公职;第四等级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2分) (3)阶级性原则,一分为二原则。(2分),考向二 古代中国的政治改革(5年2考) 【再研真题】 (2017江苏单科T24A)(10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 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

8、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 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 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

9、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审答模板】析设问,找关键,定点突破!,【史识拓展】一、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二、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的经济特点1.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从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3.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

10、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典题精练】 (2018盐城三模)(10分)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

11、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4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2分),【解析】第(1)题,应该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秦国自身 两个角度分析。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来 看,当时处于战国时期,社会大

12、动荡、大发展、大变革 (或者说是: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 蓬勃兴起,再依据材料“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 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可知,秦国落后于东方诸 国,渴望国家强大。第(2)题据材料 “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回答。第(3)题根据其变法的内容和当时所处的时代形势可得出,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4

13、分) (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4分) (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2分),考向三 近代中西方的改革(5年3考) 【再研真题】 (2018江苏单科T24A)(10分)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 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 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 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 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 各种

14、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 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 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 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 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 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15、,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审答模板】析设问,找关键,定点突破,【史识拓展】一、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相似之处1.改革背景:(1)外部危机:19世纪以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冲击,资本主义已成为潮流。,(2)内部危机:外部的危机激化了各国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腐朽落后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威胁着统治者的统治。,2.改革内容:(1)经济上: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 (2)政治上:大都效仿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制,埃及和日本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允许官民上书言事。(3)思想

16、文化上:中国和日本都提倡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埃及则提倡学习西方的科技及军事思想。,3.改革影响:无论成败,各国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近代化进程,对本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这次改革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

17、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三、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1.近代化探索的过程艰难曲折,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敢于斗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才能取得胜利。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3.青年学生要学史明志,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自觉培养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坚持中国共产

18、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勤奋学习,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拓展延伸】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比较全面。 (2)从改革方向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不仅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且注重更新改造。,(3)从改革方式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 (4)从改革内容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典题精练】 (2018徐州考前模拟)(10分)一百年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戊戌变法,却昙花一现,归于失败,然戊戌变法却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戊戌

19、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为辅助光绪推行了百日的维新,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第二,调整行政机构,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康广仁曾说: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张元济编 戊戌六君子遗集第六册,材料三,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与光绪帝急于变法的原因,据此判定变法的性质。(2分) (2)据

20、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的措施与不足之处。(5分),(3)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影响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3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戊戌春季的瓜分更 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 加深的角度回答;第二问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的角度 指出变法的性质。第(2)题据材料一“不用八股文,都 用政治经济的策论。第二,调整行政机构,裁汰了许多 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材 料二“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再从贪多求全、急于求成、力量薄弱等方面指

21、出不足之处。第(3)题据材料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革命史观流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史观流行”“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从时代变迁、史学理论发展、史料占有与挖掘、研究者自身素养等方面指出影响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答案:(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性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2分) (2)措施:政治改革,裁汰冗员;经济改革,成立农工商总局;考试制度改革,废除八股文。(3分) 不足:贪多求全;急于求成;力量薄弱。(2分) (3)原因:时代变迁;史学理论发展;史料占有与挖掘;研究者自身素养。(3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新观点1.从维新派的斗争策略角度分析问题,

22、教材一般认为是“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方面:维新派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做一些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同样弱小,天皇同样无权,维新派主要也是一批知识分子,但却取得了成功。,(1)日本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中下级武士而不是 资产阶级。在19世纪,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 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实行的苛政,激起了大量农民 的起义。同一时期,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 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庭手工业或手工工场。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即资本主义生产关

23、系。改革前夕,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远远没有成熟,资产阶级刚刚诞生,人数少,经济力量薄弱,因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本主义突然入侵,造成日本的民族危机。这就使得国内能量最大的一个集团中下级武士仓促之间担任了革命领导者的角色,先领导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然后又推动明治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日本改革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16世纪下半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开始到日本活动, 以传教士为先导的欧洲殖民势力迅速向日本渗透,全国 天主教徒从30万人猛增到70万人。一些藩国通过与西方 国家的贸易,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德川幕府 建立后,为巩固统

24、治,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1633年起曾多次发布“锁国 令”,几乎完全隔绝了日本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它极大 地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日本远远落后于西方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禁止日 本与海外交往,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许同 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对外商业活动受到严格控制,同时幕府还规定日本人不,得出国,也不许在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的船只。,(2)日本天皇也是无实权的从1192年开始,“将军”掌握了全国政权,开始了 日本的幕府统治时期。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成了摆设。 1603年,德川家族夺取

25、了日本政权,日本进入德川幕府 统治时代。德川时代,将军掌握实权,权力中心设在江 户。当时日本首都是京都,而幕府统治机构在江户,所 以日本往往把德川幕府统治的时代称为“江户时代”。,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是国家最高军事统治者,又是最大的领主,在将军之下,收入不下6万石(1石等于170公斤)的封建主是大名,他们大约占有日本2/3的土地。大名在他们的领地“藩”中是全权的主人,他们指挥司法审判,对隶属于他们的农民操生杀予夺的大权。他们主宰军事、行政、税收,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而全国大大小小的藩260多个。可见日本是一个中央集权脆弱的封建割据的国家。,所以说明一个道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

26、帝”不一定会导致改革的失败,这些只是会造成变法的困难,但如果这种自上而下的变法采取适当的政策,就可以逐步积累条件,最终取得成功。,2.从政治策略方面来看,教材认为:“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最终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 但从实际情况看:慈禧太后在变法之初是不反对变法的。,甲午战争之后,太后也和皇上一样,陷入了日夜的 焦灼中。翁同龢日记中曾记载,甲午战争结束不久,慈 禧命上书房“宜专讲西学”,专门给皇帝讲解西方国家 的知识。因此,当皇帝来到颐和园向太后汇报他的变法 构想时,太后立刻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 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

27、制械,凡以图富强。”“苟可 致富强者, 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费行简慈禧,传信录) 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支持或是默许,变法是不可能开展起来的。,至于慈禧太后,也并非一个“顽固派”。 近代中 国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 门的设立,总理衙门逐渐成为晚清最重要的中央部门。 之后,在总理衙门和各地洋务大员的推动下,晚清开始 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当时作为大清最高统治者的 慈禧太后,对于总理衙门的设立和洋务运动的开展都采 取过支持的态度,特别是对洋务运动中开办近代厂矿、,新式海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都是支持的,这说明慈禧太后与传统的封建顽固势力还是有区别的。,1898年6月11

28、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前日御史杨 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 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发布了由翁同龢起草的定国 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 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慈禧同意在有限的范围内 进行改革。而维新派则没有充分认识这一形势,反而认 为“尊君权之道,非去太后不可”,采取了排斥和孤立,太后的策略。这样,随着改革的开展,慈禧认为自己的权力丧失,帝后党矛盾激化。慈禧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而发动了政变,扑灭了变法。,所以,戊戌变法的失败,与维新派的策略失误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因领导人的策略失误断定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以一次失败就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