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热点押题(二)秦汉时期一、选择题1(2018柳州摸底)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解析:选 D “春秋后期”没有确立“君主专制” ,故 A 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使疆域扩大,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时期,故 C 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可知,在郡县制下,官员由国家统一安排,
2、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体系,故 D 项正确。2(2018武汉调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 1 155 枚,残片 80 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 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 厩苑律 仓律 金布律 关市律 工律 工人程 均工 徭律 司空 置吏律 效 军爵律 传食律 行书 内史杂 尉杂 属邦等。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解析:选 D 题干主要记述了秦律十八种主要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与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没有关系,故 A 项错误;秦律十八种的内容非常庞杂,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与“
3、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关系,故 B 项错误;秦律有一些内容是关于国家经济方面的,但不是全部,故 C 项错误;秦律的内容庞杂,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说明在秦朝建立之后,有许多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就是针对这些社会问题而制定,故 D 项正确。3(2018昆明二模)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2解析:选 A 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
4、坑儒,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其灭亡,故 A项正确;儒家是对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反抗,并非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故 B 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包括儒家的反抗,还有平民陈胜、吴广的反抗,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文化专制对西汉的影响,故 D 项错误。4(2018吉林二模)秦朝咸阳的布局过大,将周围数百里土地都囊括其中,造成国家负担沉重,难于管理和防守。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首都规划的变化反映出( )A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B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C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日趋完善D儒家思想指导了首都的规划建设解析:选 C 秦朝都城
5、咸阳的布局,造成国家负担沉重,难于管理和防守,但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故汉朝都城的布局变化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无关,故 A 项错误;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材料“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不符,故 B 项错误;从材料“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 ,可知汉朝的长安体现了都城的行政中心的职能,故 C 项正确;儒家思想指导了首都的规划建设,与材料“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不符,故 D 项错误。5(2018岳阳二模)汉朝的
6、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交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大量自耕农出现 B土地兼并加剧C有效保护非耕地 D田庄经济产生解析:选 B 汉初减免赋税,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加剧了土地兼并,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农业的发展会促使农民大量开垦荒地,破坏生态环境,所以并没有保护非耕地,反而是破坏了非耕地,故C 项错误;田庄经济产生应该在东汉,故 D 项错误。6(2018莆田二模)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 “孝”从政治
7、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A提出天人感应 B改革教育制度C提倡忠君爱国 D推崇君权神授解析:选 B “天人感应”及“君权神授”强调对君权的神化,不涉及“引导人们崇尚孝德” ,故 A、D 两项错误;西汉把“孝”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从教育层面入手,3让孝德深入人心,故 B 项正确;“忠君爱国”不能取代“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 ,故 C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
8、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摘编自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据材
9、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善出性中”得出性是善的载体,据材料一“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得出性非全善,据材料一“性待教而为善”得出重视教化;第二小问,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为维护大一统局面出现,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创新。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三纲五常;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得出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得出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第(3)问,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来回答。答案:(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背景:大一统局面出现。(2)内容:三纲五常。措施: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3)影响:发展了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禁锢人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