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八讲新中国政治与外交课件.ppt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918961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八讲新中国政治与外交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八讲新中国政治与外交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八讲新中国政治与外交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八讲新中国政治与外交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八讲新中国政治与外交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课程标准】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2.新中国的外交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

2、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考纲要求和解读】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本课内容的政治色彩较为浓,很难从深层次评析,试题难度较低,主要对重大史实进行直接层面的考查,学生只需要针对性复习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即可。 (2)

3、祖国统一:国家统一是民主政治中的重要问题,但在高考考查中难度不大,主要侧重于国家统一政策、制度的理解和国家为之而作的努力。以及目前台海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态势。 2.新中国外交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属于高考低频考点,从近三年上海、广东、江苏等地高考命题趋势看来,重点分布在新中国对外政策和原则的理解、不同阶段的外交成就、外交政策的不断完善等。 (2)开创外交新局面:属于高考低频考点,从近三年福建、广东、安徽、江苏等地高考命题趋势看来,重点是新时期对外政策的不断完善、70年代以来外交成就,特别是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1.(2018全国卷文

4、综历史,7)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 C 【解析】 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于1949年,与材料“1956年”不符,故B错;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第二部分:

5、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

6、;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3.(2017新课标卷文综历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 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

7、主义阵营成员,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等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B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4.(2016新课标全国卷,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 B 【解析】

8、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中国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而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这一时期,中国在毛泽东主席“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发展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形成建国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外交形式的变化也推动了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的变化,故选B。A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全方位外交”出现在新时期,排除C;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间,排除D。,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5.(2016天津文综,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

9、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史实,A、B、C项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均排除。材料中“一切丧权辱国条约”体现国民政府对国家利益的出卖,故D项正确。,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6.(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

10、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 A 【解析】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该国际会议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军撤出越南的时间,故排除D项。,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

11、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建立了新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二、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 (3)主要职能:行使立法权、对政府两院的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免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曲折发展:1957年的反右派扩大化、“文革”十年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12、出现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不断完善。,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简称:政协制度) (1)条件: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这一制度的基础。 (2)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标志着这一制度的正式形成。 (3)方针: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修改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特点: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

13、基本组织,是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5)人民政协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6)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7)曲折发展:文革时期遭到破坏。 (8)作用:这一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定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了这一方针。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

14、繁荣。 (4)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1.条件:(1)“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2)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与平反冤假错案。 2.成就:(1)首先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这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2)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3)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使“民告官”有了法

15、律保证;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4)进行基层直选,发展基层民主。,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例题】 1.(2014高考江苏卷)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成就。人

16、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在1954年,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获得选举和被选举权,说明人民民主原则得到了落实,正确答案为A项。C、D两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2013江苏高考,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

17、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故本题应选A项。B项发生于“文革”结束后,C项提出于1956年,D项提出于1953年,均与题干中的时间“19481949年”不符。,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3.(2013北京高考,20)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 B

18、. C. D.,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这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故正确。是1954年颁布;完成于1956年底,因此与题意不符。,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四、“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台湾、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实践: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3.海峡两岸关

19、系的发展(民间政党政府):(1)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1992年两岸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九二共识)。 (2)发展历程:1979年元旦,停止炮轰金门。 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1987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大陆成立海协会。 1992年10月,两会达成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史称“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突破。 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3)影

20、响两岸关系的因素: 有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港澳问题的成功解决。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两岸经济文化往来密切。 阻碍因素: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日、美等国际反华势力。,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2015北京文综,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豪情满怀迎跃进 女民兵与样板戏 ,第一部宪法颁布 欢庆香港回归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豪情满怀迎跃进”,大跃进发生于195

21、8年;“样板戏”出现于文革时期,即19661976年;第一部宪法颁布是1954年;香港回归发生于1997年,据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22、”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大。故选D。,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3.(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

23、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C项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港澳回归,故D项也不符合。另外,至今,“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A项说法有误。而根据材料信息“返乡运动”和“想家”,即可明确B项符合。,知识清单二:新中国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24、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知识清单二:新中国的外交,二、建国初期的外交 1.背景:美苏冷战,美国敌视中国,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 2.成就: 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中国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苏联最先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 注:外交认识: 1.近代以来中国外

25、交变化:闭关锁国被迫外交主动外交。 2.民族独立是外交的前提。 3.外交的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 4.认识到弱国无外交。 5.外交的强有力后盾:综合国力。,知识清单二:新中国的外交,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条件: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加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2.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外交局面突破的关键)(1)背景: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实力下降,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26、,国际影响力扩大。(2)进程:“乒乓外交”,以民促官。(1971第31届世乒赛,日本);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3.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同年中日建交。,知识清单二:新中国的外交,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政策调整:背景: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调整: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结盟政策) 2.成就: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

27、001年,举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达成“上海共识”。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001年,上海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知识清单二:新中国的外交,【例题】 1.(2018北京卷文综历史,8)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 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

28、半岛的统一,知识清单二:新中国的外交,【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中时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以及题干信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正确;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排除B;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排除C;朝鲜半岛至今尚未实现统一,排除D。,知识清单二:新中国的外交,2.(2018新课标卷文综历史,7)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

29、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30、,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二:新中国的外交,3.(2016天津文综,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 A 【解析】 中

31、国政府投弃权票主要是反对动用军事手段来干预解决地区争端,故A项正确;中国政府并不反对安理会的决议,是实行自己的正当权力,故B项错误;“联合国的军事行动”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且题干与“联合国大会”无关,故D项错误。,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内容、性质和重大意义 (1)目的及主要内容:为了保证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规定了人民的权

32、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2)性质和重大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展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2)

33、我国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3)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1.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 B.政协会议C.民族区域自治 D.村

34、民自治,【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我国从1998年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材料中“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正是这种形式的体现,故选D项。,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2.(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35、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答案】 D 【解析】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但当时中国不是“强国”,故C项错误;美国对

36、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3.(2014广东高考文基,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放弃“一边倒”政策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答案】 C 【解析】 “另起炉灶”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建

37、立初期的外交政策。针对战后大量亚非拉国家取得民族独立,新中国于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4.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20世纪70年代中美贸易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中美贸易额也开始快速

38、增长,但由于中美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中美关系出现波折,影响了中美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不符合示意图体现的趋势,排除;C项错在“随即”;D项错在“消除”。故选A项。,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5.1955 年12 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 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 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C.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D.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答案】 B 【解析】 “一边倒”指的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会后与更多如泰国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故B项正确;C项说明经贸往来的必要性,但不是20世纪50年代这一特定时期与泰国经贸往来加强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