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922535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 10月月考试题第卷(选择题 共 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学家樊树志指出:“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B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C宗法制维系了古代政治制度 D分封制的作用弊大于利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代政治制度的突出表现是君统宗法化 王权专制化 封国宗亲化

2、中央集权化A B C D3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周代王位是父子相承的,王统观念超于家属观念。到了秦汉时代,成为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种现象说明了A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C构建中央政权有效控制地方 D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4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汉成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汉成帝悔过。由此可知,当时 A儒家思想影响国家政治 B“天人感应”说影响朝政C西汉皇帝笃信道家思想 D皇帝重用中朝削弱相权 5东汉时期,民间流传着:“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的民谣,所反映的实质是A东汉中央集权加

3、强 B外戚宦官交替执政C士族门阀把持朝政 D豪强地主势力强大6唐中宗在位,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他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上述材料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B官僚体制得到发展C君主专制权受到限制 D中央机构已经健全7宋太宗曾经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 B设三司使掌管财政 C设中书门下分管行政 D设枢密院分掌兵权8叶向高纶扉奏稿记载:“高

4、皇帝罢中书省,以天下事委之六部,文皇乃有阁臣之设,亦仅持文墨议论耳,渐而票拟,渐而称辅臣,浸失初意。”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就开始参与国是 C内阁取代六部成为丞相 D皇权渐趋衰落大学士统率六部9后汉书等记载:“豪人之室,广起庐舍,高楼连阁,陂池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漆桑麻,闭门成市”。上述材料反映了东汉A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B豪强地主庄园自给自足C封建农民精耕细作 D豪强地主庄园规模庞大10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说:“尽管在一个以小农制经济为基本核心的社会经济的结构中,商品的国内市场极为有限,而又经常处在抑商政策等千方百计的打击、压迫、阻挠

5、、干扰之下,而失去自由活动,但是仍然能找到一线出路”。唐宋时期商业获得发展的重要原因是A政府重农抑商加强 B商业税收增加和官商分利 C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D海外贸易发展及工商皆本11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元朝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右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出产白瓷的定窑位于 A B C D12史学家翦伯赞说:“即使在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统治半个中国的时期,在蒙古人、满洲人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汉人仍然在中国史上起着主导作用。”历史上“汉人起主导作用” 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汉族人口众多 B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落后,力量弱小C汉族具有先进的生产

6、方式和经济文化 D汉族思想文化先进,军事力量强大13明代国内商运得到空前发展,闽商李晋德编纂的客商一览醒迷等介绍商路、商2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区域贸易繁荣 B明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东南沿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商人推动知识传播科技发展14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材料反映了广东冶铁业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大 分工细 品种多 出现雇佣关系A B C D15“若使天下,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材料体现的

7、是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16“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中国佛教僧人既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促成中国佛教僧人家国情怀的重要因素是A孔子提出的仁礼思想 B孟子仁政主张 C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D程朱理学观念17明末以来,思想学术界出现了对理学的批判高潮,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之君子是以终日言性与天道,而不自知其堕于禅学也。孔门未有专用心于内之说也,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 这说明顾炎武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提倡经世致用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陆王心学18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

8、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系统论述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经典“本论”的是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19东汉崔瑗曾经说:“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下列书法碑帖符合崔瑗看法的是A B C D20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尊矣”。材料中的指的是A屈原 B陶潜 C李白 D杜甫21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移模写等绘画“六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理论。宋代

9、书画家承袭其思想,苏轼曾自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追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注重对客观景物的观察描绘 B着重以山水花鸟为主要内容C注重利用画面表达主观意境 D主张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22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中说:“明中叶以后,通俗文学依托日益兴盛的商品经济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观念,迅速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其影响之大,使维护正统的社会舆论与各级政府都如临大敌,总是希望加以禁毁”。下列小说在明清时期最易被禁毁的是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儒林外史 D红楼梦23梭伦曾经说:“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

10、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A捍卫城邦的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的利益C维护商人的权益 D抑制世袭贵族的势力24佩里的西方文明史中提到:“雅典人就城邦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如宣战、签约、使用公共基金等。最下层的鞋匠和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表态,投票和任职的权力。”上述情形最可能发生在3A德拉孔立法时期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里斯提尼时期 D伯里克利时期25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前分析篇中说“一个三段论推理的结论是从两个前提得到的,不多于两个前提。因为三个名词构成两个前提。”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A促使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B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C提出归纳演绎法创立逻辑学 D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

11、的学科26十二铜表法规定:“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由此说明,十二铜表法A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B重视维护平民利益C力图改善奴隶处境 D重视法律诉讼程序27奥古斯都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解决上述问题,后来的罗马统治者 A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B确立了阿奎里亚法C颁布卡拉卡拉敕令 D编辑了查士丁尼法典 28“我因为受到上帝的意志而在我和教会的步骤和谐之后,我蒙受上帝的感应,立即把我的全部精神,用在那件大工作上面”,“我”的法律思

12、想主要体现在A查士丁尼法典 B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C查士丁尼新敕 D查士丁尼学说汇纂29法国文豪雨果评价拉伯雷(1495 1553):“他发现了人的三个核心:大脑,心脏和肠胃;每个核心对于伟大而和谐的人体机能都是庄严可敬的通过教育,使人的灵魂充满真理、知识和学问,才变成名副其实的巨人”。由此可见A拉伯雷否定天主教会神创论 B拉伯雷追求知识弘扬人性C雨果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能 D雨果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30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 1786年在位)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实行“开明君主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深深影响他的思想家是A加尔文 B霍布斯 C洛克 D伏尔泰第

13、卷(非选择题 共 40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唐朝时期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其中一条海路自广州出航,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地以至印度、锡兰,再西至阿拉伯(大食国)。从南方海路上来通商的各国,只要不违犯唐法律,贸易往来,完全自由。中国商人到外国通商,也很发达。据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说,唐时中国海船特别巨大,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国船能够航行无阻。阿拉伯东来货物,都要装在中国船里。当时中国船称雄海上,也就意味着中国对外通商的繁盛。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除丝织物以外,瓷器也以世界最先进的资格受国际市场的欢迎。婆罗洲北部沙捞越(今马来西亚的东部)地方,发现唐朝人开

14、设的铸铁厂,据当地考古学者的论证,铸铁技术自中国传入,对当时还在铜器时代的社会,起着推动作用。依据这些事例,唐朝高度发展的手工业产品和技术,通过商人曾对海外诸国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范文澜等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元时期,许多宋朝官员、士人群体、富商及身怀绝技者移居南洋各地,不但经营着各种生业,而且是市场上的主导人群。环中国海诸国既渴望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又依赖中国海商经营其物产,并在相当程度上通用宋元铸造的铜钱或交钞。北宋时期,神宗认识到“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 ”元朝更是将海上事业视为“军国之所资” “国家大得济的勾当” ,故政府带头经营,鼓励民间全力参与。本系闽南的地方海神妈祖于

15、宣和五年被宋廷“敕授灵应夫人” ,渐次传播到了环中国海各处,接受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 摘编自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海外贸发达的原因(8 分)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事业兴盛的意义,比较唐朝和宋元海外贸易的相同点。(12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中国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

16、系的和睦。 摘编自林语堂中国人 材料二 古希 腊 人 文 主 义 更 体 现 出 一 种 “重 人 ”的 思 想 , 这 种 “重 人 ”, 不同 于 儒 家 人 文 主 义 所 体 现 的 那 种 日 常 伦 理 的 实 用 理 性 , 而是 人 作 为 一 种 宇 宙 存 在 物 ,能 对 宇 宙 之 物 进 行 一 个 理 性 的 思 考 作 为 人 文 主 义 起 点 的 儒 家 和 希 腊 人 文 主 义 , 德 性 是 其 共 有 的 特 征 ,然 而 细 究 其 内 在 的 关 系 可 以 发 现 它 们 有 不 同 之 处 , 儒 家 德 性 在 于 在日 常 生 活 中 显

17、现 , 并 且 要 超 越 日 常 生 活 而 达 到 “天 人 合 一 ”的 境界 。 希 腊 人 文 主 义 则 是 对 一 个 单 一 的 个 体 进 行 理 性 的 思 考 , 认为 人 可 以 通 过 知 识 的 教 化 而 与 自 然 区 别 开 来 。刘 汉 芸 “轴 心 时 代 ”的 儒 家 和 希 腊 人 文 主 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人文主义和古希 腊 人 文 主 义 的 不 同 点 ,分 别 指 出 他 们 所 产 生 的 积 极 影 响 。

18、( 12)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选项 A A D B D C A B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选项 B C A A B D C C A D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选项 C B B D C A C C B D二、材料题31.(1) 特点:水陆并举;伴随技术传播;双向往来。(4 分)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技术领先;开放政策;国际市场欢迎。(4分)(2) 意义:给宋元王朝带来丰厚的外贸收入;推动中国与沿海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成华人群体共同信仰的形成。(6 分) 相同点:国力强盛推动海外贸易繁荣;政府重视;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扩大中国影响力。(6 分)32.(1) 特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注重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4 分)背景: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 (4分)(2) 不同:异:儒家人文主义是在日 常 伦 理 中 显现,追求现实幸福;追求天人合一。希腊人文主义重视个体的理性思考,注重知识教化。(4分)影响:中国:加强伦理道德修养;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 (4 分)古希腊: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发展;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体幸福,有利于古希腊教育和文化的进步。 (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